人物志 罗隆基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民盟
篇首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罗隆基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罗隆基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罗隆基青年时代曾以学生代表身份参加过“五四”运动,1921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威士康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并接触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回国后曾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28年3月10日与胡适等人创办《新月》杂志,并担任主编, 成为新月派的一名主要成员。在人权与法制的讨论中,发表了大量文章,系统地、具体地宣传了人权派的“保障人权”, “确定法治”和“实行专家政治”的主张。1929年12月,他与胡适将有关文章编辑成《人权论集》,由新月书店出版,为“人权运动”制造舆论。这些言论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也较为集中地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一党专政, 蹂躏人权,破坏法制的行径,这使国民党当局恼羞成怒, 1930年11月4日,罗隆基在上海被逮捕,由于蔡元培等人极力营救,当天便被释放。但这时的罗隆基一方面不满于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另一方面又反对共产党的主张,主张用一点一滴的改良主义代替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暴力革命。他抨击国民党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国民党更好地维持统治。1930年12月罗隆基在《新月》上发表了《论中国的共产——为共产问题忠告国民党》的长篇文章, “忠告”国民党当政者,对于共产主义思想不能“压迫”而要采取“代替”的方法, “以思想代替思想的方法”、 “这种剿共铲共的策略,是最根本最敏捷最聪明的方法”。这说明他此时是站在维护国民党反动统治和积极反共的立场上的,成了国民党的谋士。
1931年,罗隆基在北平又与张君励共同发起组织“再生社”象征再造中华民国之意,发行《再生》周刊,从事宣传活动。日本帝国主义相继制造“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激起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怒,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要求更加迫切,张君励认为组织政党已刻不容缓,便将“再生社”改建为中国国家社会党(简称“国社党”)罗隆基任该党中央常务委员。1932年以后,他担任天津《益世报》主笔,期间发表大量文章,主张“枪口对外”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他的文章、言论极富鼓动性,对于激励民众抗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他还兼任南开大学教授,北平《晨报》社社长,参加华北各界救国会,为团结御侮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吁。
抗日战争开始后,罗隆基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当时他对国民参政会抱很大希望,认为国民参政会的设立是中国完成民主政治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今日是整个中国与日冠争主权,而不是各党派相互间抢政权”,因此,各党派都应该诚心诚意拥护政府,共同但负起抗战建国的责任。但事实上,国民参政会形同虚设,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更使他大失所望,在国民党独裁政策的高压下,他感到无力促使国民党实施宪政,也无力调解国共两党的矛盾,甚至连自身生存也受到威胁,于是,1939年他与张澜、黄炎培、梁漱溟等在重庆发起组织以“巩固统一、积极建国”为标志的统一建国同志会,为促进实施宪政,成立民主政府而努力。1941年他积极参加发起创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他和张澜、沈钧儒等民盟参政员站在一起,在国民参政会中支持中国共产党参政员、谴责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甚至拒绝出席国民参政会。同时他宣布脱离国社党,并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他在昆明主持创建了民盟昆明支部,任主任委员,介绍李公朴、闻一多等优秀知识分子加入民盟、在知识界扩大民主力量,推动了昆明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为民族民主革命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隆基离昆赴渝,全力从事民主运动。他积极赞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但是,罗隆基是受西方影响较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在1945年10月召开的民盟全国性临时代表大会上曾提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主张实行议会制、责任内阁制,司法独立,地方自治等,要“把中国造成十足地道自由独立的民主国家”。事实上,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后来,罗也放弃了这一幻想,积极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1946年初,他以民盟代表的身份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他在政治组起草文件过程中,与中共代表团代表王若飞站在一起,团结其它方面代表,同国民党代表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会上,他反复强调要以党派协商的方式解决国事问题,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强烈要求政治民主,人民自由。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在全国挑起内战的前夕,罗隆基为谋求和平从中斡旋,并以民盟发言人身份多次向中外记者揭露国民党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的阴谋。1946年2月民盟总部机关报《民主报》在重庆创刊,罗隆基担任社长。“李闻”惨案发生后,他在上海主持追悼大会,并代表民盟讲话,抨志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行径,他说: “民盟绝不因这类暴行事件而有所恐怖与退缩,我们只有更积极,更勇敢地向前猛进、争中国之和平民主,亦只有如此始足以慰李闻两先生地下之灵”。
1946年秋,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违背政协决议,召开了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中共代表团发表声明,不承认国民党这一非法决定。罗隆基、梁漱溟先生代表民盟当面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指出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是非法的,无效的,是向共产党,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的挑战。他和民盟其他领导人签署声明,拒绝参加,同中共代表团采取了一致的行动。他在重庆、南京和上海期间与周恩来、董必武等共产党人往来密切,得到他们许多鼓励和帮助,在重大问题上和中国共产党达成协议,密切合作,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1947年10月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民盟总部被迫解散。罗隆基在南京被国民党逮捕,脱险后,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监视,失去自由,直到上海解放。1949年9月他以中国民主同盟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罗隆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委员,森林工业部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宣传部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事业做了许多有益工作,为民盟的建设和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作出了积极贡献。
罗隆基的一生有过曲折,但他能接受真理,努力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总的讲,他是爱国的,进步的,为国家、民族做了许多好事。
注释
①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 (三)人民出版社, 1979年,第156页。
相关参考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