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张学良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蒋介石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张学良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张学良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1901年生,辽宁海城人。奉系军阀张作霖之长子。1919年3月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学习,同年7月毕业,授陆军炮兵上校衔。12月,任奉军暂编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翌年6月,升任第三混成旅旅长。11月,又晋升为陆军少将。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张作霖将奉军改为镇威军,张学良任镇威军第二梯队司令,率第三,四混成旅,在东线战场马厂一带作战。失败后,退回奉天协助其父整军经武,成立东北陆军整理处,任参谋长兼东三省航空总办。1924年5月,任奉军第二十七师师长兼东三省陆军训练副监。同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兼第四师师长,与郭松龄率军在山海关重创直军。1925年春,统率京渝司令部; 4月,晋升为陆军中将,10月升任第三军团长。1926年春,张作霖、吴佩孚联军攻打冯玉祥国民军时,张学良率奉军第三军在山海关、滦县一带作战。1926年12月,北方军阀组成安国军,阻击南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张学良率部进兵河南迎击国民革命军。1927年6月,在开封、郑州一带战败。1928年初,升任第三方面军团总司令,驻军保定。 4月,蒋介石新军阀发动第二次“北伐”,向奉军开战。张学良曾力劝其父退兵出关。
同年6月4日,张作霖在返回东北途中,在皇姑屯被炸死。7月2日,张学良临危受命,由东三省议会“咨举”,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主持东三省军政。12月29日,张学良等联名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肢解东北的阴谋。同月31日,国民党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奉军改为东北边防军。为了巩固易帜的成果,扫除执政的障碍,1929年1月10日,以“妨碍统一、阻挠新政”罪处死了前东北军总参议杨宇霆和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
1930年4月,蒋、阎、冯的中原大战爆发。张学良一时成为举足轻重、交战双方争取的对象。 6月,蒋介石以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之职和京、津、冀地盘拉拢张学良。 9月18日,张学良发表通电,拥护“中央”,并派二十万大军入关助蒋作战,促使阎、冯反蒋联盟战败瓦解,稳定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张学良由国民党政府封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坐镇北京,统辖北方八省(东北三省、华北五省),成为国民党政府中仅次于蒋介石的人物。同年11月12日,应蒋介石之邀,赴南京列席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受到盛况空前的欢迎,张学良深为感动,向蒋表忠心: “学良誓尽精诚,以拥护中央,完成和平统一,虽牺牲生命,亦必完成世态”,成为日后张学良听从蒋介石摆布的思想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正在北平,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为此,张学良受到全国人民的强烈谴责,被指为“不抵抗将军”。他为洗刷这一恶名,曾想率军赴前线与日军一战,但因蒋的阻挠而未能如愿。同年11月,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2月,随着蒋介石因内部矛盾被迫下野,张学良也被解除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改任北平绥靖公署主任。1932年1月,又兼任北平政务委员会常委。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委任张学良为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1933年3月, 日军占领热河,全国民众震怒。蒋介石将失土之责推卸给张学良,迫张引咎辞职。10月,出国赴西欧考察,此间会见了墨索里尼、希特勒,深受法西斯主义的影响。
1934年1月,张学良回到国内,极力宣扬法西斯主义,拥护蒋介石为领袖。 2月,任鄂豫皖“剿匪”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之职,指挥东北军“剿共”。1935年3月,又任武昌行营主任。4月,国民党政府授予他陆军一级上将。
1935年春,红二十五军西征到达陕南。 4月,蒋介石令东北军入陕“围剿”。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国民党政府成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蒋介石自兼总司令,张任副总司令,代总司令之职。张率十万东北军进攻红军和陕北根据地。十、十一月间,在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三次战役中,东北军被红军歼灭三个师,两名师长阵亡,七名团长战死或被俘。蒋介石趁机取消被歼部队番号,减发军饷,拒拨阵亡师长的家属的抚恤金,使张学良受到极大的震动和深感痛心。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张学良开始认识到:再追随蒋介石打内战,必断送东北军,是死路一条,只有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才是唯一的出路。同年12月,张学良在参加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后,只身去上海,会见李杜等抗日将领,探讨新的出路,并托李杜为其代找中共代表。1936年2月,中共中央代表李克农在洛川同张学良会谈,达成了停战、互相通商等口头协议。 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肤施(今延安)会谈,双方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会谈中,张建议中共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的方针。之后,在西北出现了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团结合作的局面。张学良为抗日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 6月,在王曲镇创办了军官训练团,分期分批训练连、营以上的军官,专门研讨抗日理论与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同月22日,张学良对该训练团全体教职学员发表了《中国的出路唯有抗日》的演说,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抗日的理论问题和具体措施,公开地表明了他的抗日立场和决心。同月,又在西安创办《西京民报》,宣传抗日思想。 9月,在西安成立学生队,从北平招收一批“一二九”运动的骨干分子。在总部秘密成立“抗日同志会”,吸收一批坚决抗日的军政人员参加,并由该会发起组织了“东北民众救亡会”,以唤起“久已消沉了的民气”。与此同时,又派出代表,分赴新疆、山西、山东、绥运、广西等地联络各地方实力派,准备联合抗日。
同年10月, 日伪军进犯绥东,绥远抗战开始。在全国援绥抗日运动高涨的推动下,11月,张学良致电蒋介石,要求准其率全体东北军官兵北上抗日。与此同时,蒋介石却飞抵西安,逼张继续“剿共”,而张向蒋痛陈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必要,遭到蒋的训斥,致使张、蒋矛盾日趋尖锐。
11月,蒋介石调几十万大军,抵近陕西。12月4日,又亲率几十名军政要员再次飞抵西安,向张学良施加压力,提出立即进攻红军, 否则将东北军调至福建。 7日,张学良再向蒋介石“哭谏”,仍遭到蒋的拒绝和申斥。 9日,蒋介石任命蒋鼎文为西北“剿共”前敌总指挥,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10日,又召开军事会议,正式通过了第六次“围剿”计划,并颁布总动员令。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决定实行“兵谏”,于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及其随行的军政要员,发表了八项救国主张的通电,并致电中共中央,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救国大计。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和张学良、杨虎城的共同努力下,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六项条件,从而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张学良为表示联合抗日的诚意,促成蒋介石诺言的实现,于12月25日毅然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然而,蒋介石背信弃义,扣押了张学良,并指使军事法院对张判处十年徒刑,被夺公权五年,1937年1月9日被“特释”交军事委员会管束。从此,张学良失去自由,先后被囚禁在浙江奉化,贵州修文阳明洞,黔灵山麒麟洞,开阳刘育乡和桐梓天门洞,重庆歌乐山,台湾新竹、基隆和台北等地。1960年,被国民党当局“宽赦”。
相关参考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