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张伯祥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篇首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张伯祥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张伯祥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张伯祥,名启善,以字行世,四川广安人。少虽读书,但“不屑举子业”,嗜拳棒、好结交、喜任侠。壮年曾游历川、陕,加入川、陕地区颇为流行的秘密会党孝义会,成为首领人物,被江湖绿林称为“双刀子张邕”。1904年,他在家乡聚众抗粮,倡言排满,受到官府的迫害,遂于次年东渡日本,入东京东斌学校学习军事。1905年同盟会成立,他率先入盟,负责联络工作。
1907年春,日本政府迫使孙中山离日后,同盟会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部分会员不满同盟会总部偏重华南、稳步缓进的战略,认为“今既有宣传鼓吹的机关,更应有实际行动的队伍”,主张在同盟会之外,另组一个秘密机关,专以发展革命,推翻专制为职志, ①”,重点发动各省会党, “使明白共和真理,而共进于革命之大路”②。张伯祥对此“主张尤力”③,他曾向同盟会总部建议,设立一个发动会党的团体, “为同盟会外藩,以资呼应”①。张伯祥等人的主张得到了当时主持东京同盟会总部工作的刘揆一的赞同。1903年3月,刘揆一邀集部分同盟会员征求意见,议定于五日后正式开会,由吕志伊任临时主席,张伯祥任副主席。但及期而吕志伊未至,会议遂流产。到会者对吕志伊颇不满, “张伯祥更是愤愤不平”。于是,他约集邓文辉、彭汉遗等人商量,决定“另行结合同志,别图进展”。不久,他即与邓文辉、焦达峰、陈作新、刘公等人召集筹备会议,确定以共进会为团体名称,由邓文辉、舒祖勋起草宣言、章程。
1907年8月,共进会于东京正式成立。到会者百余人,公推张伯祥为会长。会长之下设外交、军事、内政、交通等八部。共进会奉同盟会总理为总理,仍以同盟会宗旨为宗旨,但特别着重排满革命。其宣言称: “吾同胞苦于祖国沦亡、呻吟于异族专制之下,垂三百年矣。以四万万黄帝子孙神明华胄之多、而屈辱于区区五百万腥膻之鞑虏,其可耻可哀,为古今天下笑,孰有过于此者。凡有血气,皆当奋起,以雪此累世之深仇,此共进会今日成立之原因及其宗旨意义之所在也。”①由于会党上层中有不少人是地主阶级出身或与地主阶级有密切联系,共进会将同盟会纲领中“平均地权”一句改为“平均人权”,以便使会党更易接受。强调反满而抛弃“平均地权”,反映出张伯祥等共进会创始人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认识不足。共进会虽然作了具体的组织分工,组织上仍较散漫,缺乏集中统一的领导, “入会资格不若同盟会之严,手续亦无同盟会之繁重。同盟会先须经长时间之严密考察,以定去取,而共进会则无之。” ①尽管有这些缺陷,共进会的成立还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同盟会增加了一个群众基础广泛的外围组织,使会党在反满的旗帜下联合起来,有利于革命的发动。作为共进会的首倡人,张伯祥又有着重要的贡献。
共进会成立后,在张伯祥等人的领导下,“对内再扩大组织,对外则加紧联络,会员日有增加,进展的迅速一日千里”。1908年,张伯祥决定先行回国, “试探国情民气的动向,领导组织机构,发展国内革命力量。”②归国后,他化名杨鹏举,奔走于大江南北,湘、鄂、川、赣,联络各帮会,密谋革命。当时长江流域的会党多是各守码头、各立山堂,而张伯祥“乃将各会山水堂名均改为中华山、兴汉水、光复堂,统一于共进会内,党势由是日振。”③
1911年5月,清政府悍然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激起了湘、鄂、川、粤四省的保路风潮,四川的保路运动尤为激烈。张伯祥认为这是不可失之机,便“密函飞驰,专人联系,促川中各地会党响应”,并潜赴被称为川鄂咽喉、水陆轴址的宣昌, “以组织会党,为川鄂枢纽及根据地。”至宜昌后,他在码头工人和铁路工人中组织活动, “强聒反清理论”④,发动工人罢工,事为清官府察知,被捕入狱。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不久宜昌光复,张伯祥得以出狱。出狱后他到川东奉节、万县一带,组织会党为敢死队。 “树立革命民军旗”, “以声援北伐相促勉” ①。1912年5月,他出任川东宣抚使。11月,又至成都。这时四川军政府都督之职为胡景伊窃据,胡景伊政治上投靠袁世凯,压迫党人,持权专擅,并与共进会的蜕变分子张知竞沆瀣一气,组织了共和社会党,以名利为诱饵, “分化国民党之力量”。对张伯祥这样素有名望的革命元勋,胡景伊当然不会放过,几次拉拢、都被张伯祥严正拒绝。他表示:“我国士也,非利禄所能动摇”②。他与共进会员母剑横一起,创办了《人权报》,揭露胡景伊与袁世凯的奸权阴谋。二次革命中,张伯祥离开成都,在川北以原保路同志军改编的张达之部为基础,加上共进会联络的会党,组织了讨袁民军。但成军仓促,枪械不足,约定同时并举的熊克武部又迟迟不动,不久就失败。张伯祥取道赴湖南。1914年春,又由湖南至上海,改名赵玉瑚,准备东渡日本。不幸踪迹为袁世凯特务侦知,遂遭拘捕,押送南京,旋又解至北京。 9月13日遇害。
注释
①③ 邓文辉:《共进会的原起及其若干制度》, 《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三期
②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第249页。
④⑤《辛亥革命回忆录》一,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98页。
⑥ 邓文辉:《共进会的原起及其若干制度》, 《近代史资料》 1956年第三期
①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8页。
② 《辛亥革命回忆录》一、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02页。
③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9—250页。
④ 《辛亥革命回忆录》三、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34页。
相关参考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