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张澜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民盟
篇首语:人无常识,百事难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张澜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张澜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张澜,字表方,四川南充人,1872年4月2日出生于一个乡村塾师家庭。从小随父读书,25岁中秀才,不久补廪生,先后执教于乡塾和广安紫荇书院。1902年入四川尊经书院攻经史。1903年入日本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深造。因要求慈禧还政光绪,实行变法,1904年被清廷驻日公使派人押送回国,先后在四川顺庆、成都、南充等地学校任教、办学。1909年后参加立宪运动。
1911年在四川人民反对川汉路权收归国有斗争中,张澜被推为川汉铁路股东会副会长,参加并领导了这次运动。10月,武昌起义后,四川军政府成立,张澜任军政府川北宣抚使,在川北地区办教育,发展实业。
1913年4月,张澜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赴京就任,并加入进步党。 6月,被选为进步党四川支部常务员。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后,张澜返回四川,任南充中学校长。护国战争爆发后,联合驻川北第三师以及地方民团通电讨袁。1916年,任嘉陵道道尹, 1917年11月,任四川省省长,不久,因川军派系之争,被迫卸职迁居北京。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张澜同情学生运动,爱国民主思想有新的发展,并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潮;任《晨报》社常务董事,支持发表赞扬社会主义的文章。1920年冬,回南充兴办教育、创办报纸,积极宣传民主思想。1925年12月,成都大学成立,张澜任校长。他提出“打开夔门,欢迎中外人士来川讲学”的方针,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还提倡思想、学术研究自由,各党各派兼收并蓄。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学校中推行党化教育,他以“各种主义之说,均可尽量研究,以求真理之所在”为由进行抵制,使该校一时成为西南的民主堡垒。但是,他的主张和作法,却为国民党当局所不容,被迫于1930年下半年离开学校,回到南充,继续办教育。
1934年红军长征过四川时,蒋介石命四川省主席刘湘围阻。与此同时,刘湘成立了安抚委员会,聘张澜为委员长。张澜率人到红军活动过的川北调查时,从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的称诵中受到很大教育。1935年秋,在成都与他人发起组织“四川省乡村建设期成会”,提倡推动乡村建设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 1938年7月,张澜受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这期间,通过和参加参政会的中共代表直接的接触,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有了更多的了解,进一步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决心。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防共、限共、反共、溶共”的反动政策,颁布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等反动法令。顽固派坚持一党专政和消灭异已的政策,使手无寸铁的中间党派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张澜对此也极为不满,常常在公开场合,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政,要求实现民主政治,保障民权。因此,他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各抗日党派参政员掀起的宪政运动。同年10月,他和沈钧儒、黄炎培等人在重庆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其宗旨是: “集合各方热心国事之上层人士,共就事实,探讨国事政策,以求意见之统一,促成行动之团结。”11月下旬,拟定了《统一建国同志会信约》,主张在宪法颁布后,立即实施宪政,成立宪政政府,一切抵触宪法之设施和法令,应即中止和宣布无效;凡遵守宪法之各党派,一律以平等地位公开存在。
皖南事变发生后,松散的统一建国同志会难以应付国民党顽固派对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实行高压政策的严重形势,于1941年3月中旬,在重庆以原有组织为基础秘密建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选举黄炎培、张澜等13人为执行委员,主任委员为黄炎培。不久黄辞职,张澜主任委员。 9月,民主政团同盟在香港创办《光明报》,10月10日,该报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宣言及其政治纲领。11月,张澜等人在重庆举行招待会,宣布同盟成立经过及其政纲,并申明同盟对外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对内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
抗战后期,国民党的统治日益腐朽和反动,全国人民对国民党统治日益不满,要求结束独裁统治,实现民主宪政。1943年9月,国民党召开五届十一中全会,被迫作出关于实施宪政的决议。张澜于“九·一八”事变十二周年纪念日发表《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小册子,揭露国民党的假民主真独裁。1944年,他写信给蒋介石,批评国民党“现在一切民意机关,都是由党部和政府指定和圈定,只有党意官意而无真正民意”,并提出彻底实现“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 “废除言论思想出版的统治与检查”的要求。
为了适应形势和扩大组织的要求,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议把民主政团同盟改称中国民主同盟,以便吸收个人会员,张澜出席会议被推选为民盟主席。在会上他提出民意必须自由反映,党争必须和平解决,关键是要民主。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9月10日,张澜致函蒋、毛,对国共谈判表示关切,希望国共两党应乘此时机全盘、彻底解决国家的问题,并提出政治必须彻底民主,军队属于国家的建议。10月,民盟在重庆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张澜在会上提出争取民主团结,反对分裂内战的主张。12月,他又致函国共两党,阐明对团结、民主、军事和国家建设问题的意见。
1946年1月,张澜以民盟代表身份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他在开幕式致词中,要求国家实现和平与民主,但“一定要先有和平而后才能实现民主”, “永久的和平是中国建国的先决条件”,今天要“建立国家真实民主的基础”①。会后,他为实现政协决议,争取国内和平而努力。当民盟中委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张澜不顾个人安危在追悼会上怒斥国民党特务的暴行。11月中旬,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破坏政协决议,悍然召开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他态度鲜明地表示民盟拒绝参加。1947年1月,又在民盟一届二中全会上庄重声明: “我们宁可长期不参加政府而断不可一旦失去自己的立场”。他领导民盟通过决议将背叛民盟立场参加伪国大的民社党开除盟,保持民盟在政治上的纯洁性。
1947年10月,国民党诬蔑民盟“勾结共匪,参加叛乱”,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11月5日,民盟总部被迫声明解散。 7日,张澜发表声明呼吁全体盟员“继续为国家之和平统一团结而努力”。
1948年1月5日,民盟中央常委沈钧儒在香港主持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庄严声明:否认国民党关于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的反动决定,也否认民盟总部被迫发表的解散声明,表示民盟要“与中国共产党实行密切合作”。会议还重建了民盟总部。张澜虽在上海未能出席会议,但他支持三中全会的召开,从经济上积极支持香港民盟总部和上海等地下组织的活动,并指示国民党川、康军政首脑中的盟员,积蓄力量,准备起义。
1949年3月,在国民党反动政权即将覆灭前夕,蒋介石派张群对张澜进行拉拢,被他严辞拒绝,后被软禁。直到5月上海解放前,经中共地下党的营救,才得以脱险。 6月,到北平,出席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参加新中国的筹建工作。9月,他率民盟代表团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国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建国后,12月20日,在民盟一届五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主席,领导民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协助人民政府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参加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在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上,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1955年2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张澜的著作有《说仁说义》、 《四勉一戒》和《墨子·类义》等。
注释
① 《新华日报》1946年1月11日。
相关参考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