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张群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蒋介石

篇首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张群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张群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张群,字岳军, 1899年出生于四川华阳县。少年时读过儒家典籍,接受过传统教育。1906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翌年春被选拔赴日留学,入振武预备士官学校学习。1908年,经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1910年预备士官学校毕业后,去高田野炮兵第十三联队实习。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不久。张群即和蒋介石等几名见习的中国士官生离日赴上海,投奔上海都督陈其美统帅的光复军,任第23师军需官。1912年初升任营长,年底与黄郛被派出国考察军事,准备去日会合陈其美同赴欧洲。宋教仁被刺案发,放弃此行,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日本,复入士官学校学习。1915年,去荷属东印度群岛爪哇一所华侨学校教书谋生。年底,潜回上海,参加反袁运动,任国民党淅军参谋。

1917年,张群任广州岑春煊部副官,后任大元帅府参军。曾被派往日本,阻止日本对北洋军阀政府借债,但未成功。翌年,任四川省警察厅长。1921年,在北洋军阀政府做幕僚,加入政学系,为主要成员。联系西南军阀,排斥孙中山在广州护法政府内的领导,出卖护法运动实行南北妥协。

1924年,张群投奔冯玉祥,任何南省警察厅长。1926年冯玉祥国民军被吴佩孚等军阀战败后,转而投靠蒋介石,任北伐军南昌总司令部总参议,主持南昌行营,成为蒋介石的心腹和谋士。1927年4月,积极参予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和建立南京政权的活动。8月,蒋介石下野,由张群陪同赴日,拜会日本首相田中等政界要人,探悉日本对北伐军进攻华北的态度。

1928年初,蒋介石复职后即率军二次北伐,张群任中央政治会议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陆军部政务次长兼工兵署长,并任上海同济大学校长,为蒋出谋划策。济南惨案发生后,赴日力请田中首相通过外交途经解决,未果。 9月二次北伐结束,国民党决定实行五院制和军政军令统一,加强蒋介石统治。张群又赴日本,寻求日本对蒋的支持,实行对日妥协。翌年3月,被推举为国民党三届中央执委,不久又任上海市长。

1930年8月,国民党改组派、西山会议派联合冯系、阎系共同反蒋,成立中央党部扩大会议与南京政府相抗衡。张群去东北游说张学良支持南京政府,出兵华北进攻冯、阎部,使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免于失败。1931年冬,出任武汉行营政治处主任,竭力主张两年内拔除中共鄂豫皖根据地。

1933年,日军越过长城一线向北平推进。张群被派赴北平协助黄郛处理华北局势,达成《塘沽协定》。同年,任湖北省主席,强化国民党在华中的统治。1935年, 日军欲侵占整个华北,并对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张群调任外交部长,主张与日该判,解决争端,调整两国关系。年初,南京《外交评论》杂志发表由蒋介石机要秘书徐道麟署名的长文《故乎?友乎?》,提出“酿成中日战争原因的问题,必须以合理的途经,予以解决。”①这是国民党对日外交政策转变的开始。张群改变过去国民党政府对日敬而远之、不与之谈判的外交政策,向日本表示华北问题可作地方事件进行谈判,中国尊重日本在华北地区的特殊利益,但该地区应属于南京政府的全面控制之下。 日本表示同意,而达成《何梅协定》。1935年11月,张群被推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委。翌年10月,张群和蒋介石在一份机密备忘录中,向国民党领导阶层列出五项原则,要求必须竭尽所能,以和平途经,解决与日本的冲突;为达成与日合作的协议,可实行经济妥协;中国的军事建设未达预定目标前,可暂时不顾“满州国”和察哈尔、河北的存在②。同年秋,代表国民党政府在南京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谈判,但毫无结果。西安事变发生后,他辞去外交部长职务。

1937年2月,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兼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 8月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年底日军进攻南京时,曾以中国代表身份参加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的中日关系调解。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旋任行政院副院长。翌年1月国民党国防最高委员会成立时,兼任秘书长。1940年11月,调任成都行营主任兼四川省主席,直至抗战结束,其主要任务是使国民党四川据点巩固安定。1945年5月,又被推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委。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为赢得时间、布署内战,电邀中共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该判。张群为蒋介石委派的三位代表之一,同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进行谈判,竭力维护国民党蒋介石的统治。1946年1月,代表国民党参加国、共、美三人小组,商定国共间停止军事行动,并签订《停战协定》,但因国民党背信弃义而未生效。同时,作为国民党派出的8位代表之一,参加同期于重庆召开的政协会议。

1946年6月,张群出使美国,寻求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后又去日本,与日本政界人物建立联系。1947年3月,被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推为中央常委。 4月,出任改组后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成为维护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工具。1948年5月,辞去行政院长,任总统府资政,尽一切努力挽救国民党政府,以免彻底垮台。 8月,赴日同麦克阿瑟及日本政界人士会晤,欲扶植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东山再起。12月,被任命为政务委员(在李宗仁短期政府中也任此职)。1949年2月,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后因各地绥靖公署撤销,改任为西南军政长官。张群曾被国民党政府提名为1949年国共和谈代表,被中共拒绝。12月,蒋介石欲把西南作为与中共武力对抗的最后基地,特派张群去昆明说服云南省主席卢汉,但卢已宣布起义,并将张扣留,旋即获释,逃至台湾。

张群去台湾后,继任总统府资政。1950年8月,任台湾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1952年8月,代表蒋介石出访日本,谒见日本天皇裕仁,加强日台关系。1954年5月,被任命为总统府秘书长。1957年,受蒋介石委派赴日,阻挠日本同中国大陆的贸易来往。1963年4月,再度访日,会见池田首相,加强台湾同日本的联系,缓和日本与大陆进行贸易而引起的矛盾。同年11月,被推举为国民党第九届中央常委。 1964年8月,复去日本,会晤池田首相和战犯岸信介等人,后抵汉城,并发表了广播讲话,敦促日、台、韩三方合作,反对共产派。1965年,以蒋介石特使身份访问欧洲,参加在罗马举行的世界基督教会议闭幕式。1972年,辞去总统府秘书长职务,专任总统府资政,并任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1974年在台湾病死。其主要著作有《中日关系与美国》、 《对日言论集》、 《谈修养》、 《至德管窥录》和《我与日本七十年》等。

注释

① 施罗曼、费德林史坦合著: 《蒋介石传》,第128页。
② 同上,第135页。

相关参考

人物志 孙武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人物志 吴晗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人物志 梁希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人物志 秋瑾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人物志 林森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人物志 恽代英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人物志 沙千里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人物志 朱德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人物志 陈云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

人物志 史良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