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朱蕴山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组织
篇首语: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朱蕴山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朱蕴山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朱蕴山,安徽省六安县人,生于1887年。早年参加光复会,进行反清活动。1906年7月参与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陪斩,临危不惧。随后,他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追随孙中山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努力奋斗。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他参加讨袁(世凯)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积极支持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和皖南农民暴动,坚决反对曹锟贿选总统。他在上海晋谒孙中山,酝酿改组国民党,始终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从事革命活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以国民党左派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与国民党右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后,他立即通电反蒋,由此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并遭通辑。他赶到南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八一”起义。此后,他到上海继续进行反蒋活动,并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开辟鄂豫皖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为了抗日救亡,他在1933年春参与了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活动。1935年7、8月间、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在香港发起组织国民党民主派的秘密政治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竖起抗日反蒋的旗帜,带领一部分具有民族爱国思想的国民党实力派代表人物,响应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抨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了重要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实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了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朱蕴山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托,三次去山西,进行统一战线工作,推动抗日。他还多方支援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日斗争的新四军,曾设法掩护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他便去西南几省联络国民党上层人士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1943年2月,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支持下,朱蕴山与谭平山、王昆仑等在重庆发起组织民主同志座谈会,以座谈时事的形式,联系和团结国民党上层人士,积极开展民主活动。同年8月,在座谈会的基础上,他们又组成筹备小组,着手进行中国国民党同志联合会(后改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的组织筹建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自1944年上半年起,开始以民联的名义发展成员,并开展活动。
在抗日战争后期和全国解放战争初期,为了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朱蕴山先后于1944年9月和1945年10月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全国代表会议和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常务委员。国共《双十协定》签订后,他与谭平山、柳亚子、王昆仑等在重庆组织召开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第一次全体大会。会议宣布民联“接受三民主义及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与决议案”, “主张中国国民党应即自动结束党治,建立举国一致的民主联合政府”, “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①朱蕴山在会上当选为常务干事。会后,朱蕴山在国民党内部积极进行争取和团结工作,并参加各种形式的和平民主活动。
1946年6月,国民党统治集团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与其他民主党派一起呼吁和平坚决反对内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为了响应中国共产党“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团结和集中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统一斗争步调,1947年秋,朱蕴山与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等在香港组成中国国民党民主联合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进行有关建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组织准备工作。同年底,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大会在香港举行。1948年1月1日,大会宣布将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团结起来,脱离蒋介石劫持下的国民党反动中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朱蕴山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大会宣布:民革“以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建设独立、民主、幸福之新中国为最高理想”, “当前之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民主与和平。”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朱蕴山积极组织国民党内部的爱国民主分子,参加反对蒋介石独裁、内战、卖国的斗争。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他立即与柳亚子等联合发表声明,宣布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随后,他由香港到达东北解放区,积极参加筹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工作。1949年9月,他作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代表,出席了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蕴山任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对国家经济建设、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巩固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加强全国人民的大团结,作出了新的贡献。特别是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建设作了重要的工作。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他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经受住了严竣的考验。1977年10月,民革开始恢复工作。同年12月,成立了朱蕴山等为召集人的民革中央临时领导小组,着手调查成员情况,领导地方组织的恢复,逐步开展活动。1978年2月至3月,朱蕴山作为民革中央领导人在北京出席了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分别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政协副主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革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1979年10月,民革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朱蕴山在会上作了《团结起来,为实现四化和祖国统一的伟大任务而奋斗》的报告,总结了民革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了民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及为实现中心任务的各项工作。他着重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把民革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个中心上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全体成员及所联系人士的积极性,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从而为民革在新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民革五届一中全会上,朱蕴山当选为民革中央委员会主席。此后,朱蕴山带领民革成员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统一战线活动,并使他们不仅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而且面向社会,开辟新的领域,尽可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他还非常怀念台湾的亲朋故旧,殷切期望第三次国共合作,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努力工作。
1981年4月30日,朱蕴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注释
①《朱德年谱》第485页。
② 《朱德年谱》第563页。
于刚主编: 《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4月,第26页。
① 《华商报》1948年1月4日。
相关参考
近代人物中文名:朱蕴山别名:朱汶山民族:汉族出生地:安徽六安出生日期:1887年逝世日期:1981年朱蕴山成就荣誉1908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主办《平议报》。1926年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原属六安)人。1904年生,小商人家庭出身。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曾任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委,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1925年,在武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