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谋略 张瑞敏:“偏执”与“自虐”

Posted 品牌

篇首语: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商战谋略 张瑞敏:“偏执”与“自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商战谋略 张瑞敏:“偏执”与“自虐”

“偏执”与“自虐”

1984年,为了德国“利勃海尔”的项目,张瑞敏第一次出国。一位德国朋友带着张瑞敏参观德国市场的时候,对张瑞敏说:“你们中国在德国最畅销的商品就是烟花和爆竹。”张瑞敏后来回忆那一刻时说,他内心深处有一种流血的感觉:“难道中国人只能永远靠祖先的四大发明过日子吗?那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有一天,由我造出来的产品能在德国市场上畅销,能在世界市场上畅销……”

没过多久,美国有一家巨型家电企业想进入大陆市场,来找海尔合作,并且向张瑞敏许诺了一个天价的高薪,但要求必须打这家美国企业的品牌,必须控股。而这两点却是张瑞敏愿意和美国企业合作的底线,那就是海尔绝对控股,合资公司必须打海尔的品牌。

那时这家美国企业和海尔在规模和影响力上的差距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家美国企业在谈判中威胁说:“如果你不和我们合作,我们和中国别的公司合作,第一个要把你打倒!”张瑞敏听后,立刻告诉对方:“我们现在唯一害怕的是自己!”

15年之后,1999年4月28日,美国海尔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在联合国大厦举行揭牌仪式。又过了两天,海尔将3000万美元投资砸到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了海尔在海外的第一个工业园。

如果说在这之前,海尔分别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投资建立公司还属于国际化试水的话,那么从在美国创建工业园的这一刻起,则是张瑞敏下定决心将海尔打造成国际化大企业的开始。海尔20年,张瑞敏很少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工业园奠基仪式开始,国歌奏起来的那一刻,张瑞敏说自己真的是“非常非常激动”。

当然,海尔将自己的厂建到美国,无异于一个小木匠将自己的木匠铺开到鲁班门前,“激动”的不止是张瑞敏一个人,国内、国外的许多专家学者的各种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他们的唾沫星子直指张瑞敏:“张瑞敏疯了吧?”

更有甚者,竟非常悲观地替海尔盖棺定论:“海尔完了!”他们给出了许多强有力的理由:成本太高,美国工会组织非常健全,工人不好管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海尔一定会受到打压;人才的问题,企业文化融合的问题,等等。

《道德经》里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面对外界的各类质疑,张瑞敏只是“倾听并加以学习”。后来,不管是来自何方的质疑、诽谤和谣言,张瑞敏都秉承“不争”的道家理念。就连面对郎咸平“保姆做好了就要变主人”的“大帽子”,张瑞敏最狠的一句回应也仅仅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在“20年·1000亿元·世界的海尔”研讨会上,张瑞敏最后总结了一段话:“如果没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对海尔的质疑甚至个别的恶意中伤,就没有今天思考更加冷静、思维更加缜密、心理承受能力更强、可以更加有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海尔,我认为这是好事,这些质疑不管对错,对海尔都是一种提醒,我们会更好地思索这些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一片赞扬声中企业不可能很好地生存。……对质疑最好的回应就是发展。”

在张瑞敏看来,除了“偏执狂才能生存”之外,还应该是“自虐狂才能发展”。

对于国际化,张瑞敏的想法很坚定,他认为根本不允许你考虑是否该国际化,而只能考虑如何国际化。“不出去就死定了,出去可能死,也可能活,但是出去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就有活的希望。”也就是说,做到中国老大的企业,你就必须要国际化,没得选择,不能讨价还价!对张瑞敏来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去美国设厂之前,海尔在国内已经占据了白色家电老大的位置。十几年走自打品牌之路,海尔品牌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张瑞敏经过测算,在美国设立一个工厂,盈亏平衡点大约是20万台,当海尔销售量达到了29万台的时候,海尔在美国设厂才开始启动。

经过多次反复实地考察,并聘请当地咨询专家进行细致的打分,张瑞敏才最终选择土地和劳动力相对低廉、投资环境较为顺畅的南卡罗来纳州建立海尔工业园。对于文化的融合问题,张瑞敏像坚持自己的品牌一样坚持自己的文化,美国人只要加入海尔,薪酬、待遇、细节方面完全可以按照美国的方式,但就是在文化方面,张瑞敏绝对不迁就,美国员工也必须接受严格的海尔文化培训之后方能上岗。

张瑞敏做事情有一个原则: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海尔美国公司要在美国设立总部,张瑞敏就花了1400万美元买下曼哈顿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作为美国总部。于是,在世界经济中心的纽约,每天有数万辆来来往往的汽车见证这家来自中国的公司,靠实力支撑起品牌。

张瑞敏将海尔美国公司的营销中心设在纽约,设计中心设在洛杉矶,制造中心设在南卡罗莱那州。按照美国消费者的要求,在洛杉矶设计针对大学生等个性化群体的个性化产品,然后通过纽约直接向全美的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进行铺垫和控制,南卡罗来纳州随时制造出产品第一时间运到全美各地,海尔国际化当中最难的美国战役顺利打响了。接下来,美国的经验很快形成模板,海尔在欧洲、南美、南非、中东等其他地区开始复制。海尔陆陆续续在海外设立了30个海外制造基地。

2003年12月,全球战略调查公司Euromonitor(欧洲透视)公布了2002年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排序,海尔以3. 79%的市场份额跃升至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海尔国际化初见成效。

即使这样,张瑞敏还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又提出了海尔国际化风光背后隐藏着的危机和新的矛盾:速度和差错率的矛盾、高性能和低价格的矛盾、大批量和高质量的矛盾,并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第一,要自强。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强。自己战胜自己,就没有人可以战胜你!所以还要创业,每人每天都是从零开始。还要创新,每人每天都有新的提高,在市场上都有最高竞争力。第二,坚定不移地打造品牌。”

总而言之,张瑞敏就是片刻不让自己和海尔人有喘息和休息的机会,不知何时才是他近乎于“自虐”的辛苦的尽头。


相关参考

商战谋略 张瑞敏的“中国式管理”

张瑞敏的“中国式管理”所有的传奇都要从1984年35岁的青岛冰箱厂厂长张瑞敏的一项规定开始——不许随地大小便。事实上,海尔走到今天,很难说清最大优点是什么。但至少有一点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张瑞敏是中国

商战谋略 解读张瑞敏的11个著名观点

解读张瑞敏的11个著名观点东方亮了再亮西方这是国内不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美好初衷。从1984年到1991年,张瑞敏把这7年叫作海尔的“名牌战略阶段”。7年时间里,海尔只做了冰箱一种产品。到1991年,海

商战谋略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1989年有一段时期的晚上,张瑞敏睡不好觉。在这之前的4年时间,冰箱是稀缺产品,只要有产量就会有利润,没有几家企业关注质量背后的品牌问题。但在张瑞敏看来,品牌才是最具生命力的东西

商战谋略 再启海尔转型

再启海尔转型继2009年年初,海尔集团6位副总裁因受经营业绩考核排名靠后影响而被免职之后,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再度发布了一个令全球家电业关注的话题:海尔将弃制造型向营销型公司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张

商战谋略 百度李彦宏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世界上多数优秀的程序员天生就是偏执狂,总会认为自己做的东西才是最完美的。李彦宏幸运地没有继承这样的行业传统,他说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他知道自己不是正规化的职业经理人,他想学的东西还很多,他能倾听

商战谋略 《孙子兵法》与商业——借助媒体,名声远扬

第83节《孙子兵法》与商业——借助媒体,名声远扬在战争中,巧借水、火及其他辅助力量可以使弱者转化为强者,使劣势转化为优势。在现代商战中,思维敏捷的商人们常是巧借“东风”的行家里手。在G省,有上百家公司

商战谋略 《孙子兵法》与商业——茅台酒香溢万国博览会

第74节《孙子兵法》与商业——茅台酒香溢万国博览会在现代商战中,形形色色的“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不时在世界各地隆重举行。会议的所在地,便成了企业家们商战中的“衢地”,谁在会上出尽风头

商战谋略 《孙子兵法》与商业——绳索大王两头赚

第41节《孙子兵法》与商业——绳索大王两头赚“以迂为直”的谋略运用到经营管理中,就是以一时的退让或利益受损获得客户的信任,维护企业的信誉。其实,此时的损失,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日本的“绳索大王”岛村在经

商战谋略 《孙子兵法》与商业——“精工”大战“瑞士”

第47节《孙子兵法》与商业——“精工”大战“瑞士”“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关键是掌握“避”与“击”的时机,在“避”的时间里养精蓄锐,在出击的时候,把握时机,一鼓作气!正如《易经》所说,“潜龙勿用”为的

商战谋略 《孙子兵法》与商业——古尔德设计赚威廉

第89节《孙子兵法》与商业——古尔德设计赚威廉在激烈的商战中,谁领先一步,谁就稳操胜券;谁落后一步,谁就会被排斥在市场大门之外。为了获得商业情报,公司与公司之间,商业谍战几乎趋于白热化。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