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执行,不折不扣地落实

Posted 狄仁杰

篇首语: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执行,不折不扣地落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执行,不折不扣地落实

执行,不折不扣地落实

武则天与默啜翻脸的时候,狄仁杰啥都没做,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至于话,少说为妙。多磕头,少说话是官场生存的法则,永远不变。据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笔记》记载,清末大官僚曾国藩每次见地方上有官员到京,就总是以“多磕头,少说话”来训示他们。领导要用你时自然会用,不用你时你说再多话也没用,尤其是在大事的决策上。

狄仁杰知道,由于自己在河北的经验,一帮吃干饭不思考脑江青肠肥的人干不出成绩的时候,武则天自然会把他推到前线。而他现在为了李唐复国,也正是急需要得到武则天赏识的时候。

狄仁杰在等这个机会,然后他等到了。

当时,河北的地方官们得到突厥入侵的消息,个个吓破了胆,打架不是他们的正职嘛。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城池是自己小命的最后一层外套,要保小命就得修城池,百姓秋不秋收无所谡,大多数官员都从心里认为官贵民贱。修城要人,那就百姓们上呗,粮食别收了,都修城去。民不敢与官斗,没办法,只好听官的,这样田里的庄稼没人收了,白白便宜了突厥人。

不过也不是所有地方官都是脓包,卫州(今河南卫辉)市长敬晖就做得不错。敬晕是狄仁杰的山西老乡,也是从考明经科进入公务员行列的,698年,武则天调他到到卫州做了市长。

同是山西人,又因为秉性的一致,介于狄仁杰在官场上的成绩,敬晖很早就把狄仁杰当作了自己的偶像。这次突厥入侵,敬晖就仿效狄仁杰在魏州时的做法,没让百姓修城,而是让大家安心的秋收打粮食。敬晖提出的理论是要守好城,前提条件是粮食要充实,不然一切都是空谈,只要敌人把城池围住,再坚固的城池没有粮食也得洗白。敬晖的做法后来获得了唐朝中央的高度赞扬,狄仁杰也是颇青睐之。若干年后,敬晖将凭借前期的这些表现,成为狄仁杰的重要棋子,活跃在唐朝政坛。

遗憾的是当时整个河北(当时卫州属于河北)只有卫州有这个意识,其他州县长官都是鼠目寸光之辈,全部赶着老百姓修城去了,庄稼大部分留在地里喂了老鼠。结果这年秋收大受影响,给战后河北局面的恢复埋下了深不可测的隐患。

干儿子要来打干妈,干妈肯定上火。武则天当然容不下这等事,先是派皇族事务司事务长(司属卿)武重规为天兵道大总管,长安卫戍部队司令(右武卫大将军)沙咤忠义为天兵西道总管,河北省省长(幽州都督)张仁愿为天兵东道总管,三路军队共计30万人往击干儿子默咄。

武则天盛怒之下,难免干出过激之事。这次对默咄的动作幅度之大,实前所未有,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她,想要一举消灭默咄的力量,这样子是不行的。突厥与武周的边境线过于冗长,官军全部搞到河北去,此消彼长下,河北边防实力是雄厚了,但其他地方就得跟纸糊似的。兵力过多对于财政的要求也十分大,国库负担不负担得起,很不好说。突厥人不一样,他们的骑兵多,善于长途奔袭。武周这边则以步兵为主,两条腿的无论如何也跑不过四条腿的。汉武帝和唐太宗时,能把匈奴和突厥收拾得服服帖帖,绝不是以己之短碰敌之长的结果,而是以矛攻矛,以骑兵对骑兵,双方用同样的兵种同样的斗法不同的将领取胜的结果。狄仁杰当然知道个中道理,但他没说,现在正是武则天发火的时候,谁顶撞她谁等于在触霉头,引火烧身之举绝不是官场老油条狄仁杰做的事。

事实会让武则天警醒的。

默咄心狠,但聪明,不聪明他也走不到今天。眼见武则天下了血本跟他拼河北,他不在河北玩了,转而进攻蔚州(今山西灵丘),很快越过太行山打到定州(今河北定州),顺道搞掉了定州市长孙彦高。

武则天更加愤恨,下令改默咄为斩咄,张榜发文说有人斩默咄者可封王。武则天这人有改名癖,她自己当上皇帝后,以示举国无双,给自己生造了一个名字武曌,这是炫耀自己。而对于憎恨的人,她则会给人赐些恶名恶姓,其中以恶姓居多。在与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的斗争中胜利以后,武则天还不想饶她们,还想天下人陪着她一起骂俩女人,因此将王女士的王姓改成“蟒”,将萧女士的萧姓改成了“枭”姓,直接让俩美女向毒蛇恶鸟看齐。

不久,默咄骚扰至赵州(今河北赵县),除了观赏著名的赵州桥外,还在赵州城上竖起了狼旗。武则天急令沙咤忠义围剿默咄。沙咤忠义勉强进至赵州,却是摆摆样子,根本不敢找默咄对架,我众敌寡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优势。

沙咤忠义的胆小,映衬出的是默咄的骄傲。默咄派人四处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地方兵莫敢与之争锋。强盗太强,地方官们纷纷把希望留给了中央,武则天面前不多时就堆满了各地的告急文书。

这时候,武则天不得不重新出牌。古语讲天时地利人和,对于战争来说,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心齐,泰山移,她武则天是篡唐的,经过这么多年经营,虽然有过高压手段,但人心却并不尽归武氏,大多数人心还在于李唐,若能起用李氏家人,人心不是问题。而且,默啜的口号也是匡复唐室,李显复出,他将直接没有借口,声势上已经矮了一截。

武则天想到这一层,眼睛就瞄准了刚刚恢复太子地位的李显。对,李显。狄仁杰等的也是这一刻,他要匡复唐室,首要任务就是和领导武则天打好关系,取得武则天进一步的好感,完成这一步矛的前提是自己帮李显弄出点成绩,给领导交一个完美的差。

武则天一纸令下,李显成为河北道行军大元帅。复出的李显很快激起唐室效应,人心大振,募兵速度也是嗖嗖嗖地看涨。武则天配给李显的副手,就是狄仁杰。

实际上,武则天让李显作元帅,只不过是给他戴个帽子,并不是真的要给他兵权。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狄仁杰,武则天希望凭借狄仁杰的威望与才干解除河北之急。

表现的时候到了。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为了李显,也为了自己,狄仁杰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领导交给的任务。执行在现在有个很高明的概括,叫执行高于一切。大多数成功者,他们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新奇的想法,而是因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一项最有效的活动——执行,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无知者无畏”!狄仁杰也一样。接受任务就意味着作出了承诺,而完成不了自己的承诺是不能找任何借口和理由的,故而,要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就必须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将工作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任何领导都喜欢听话的下属,官场有规矩有潜在的,也有明摆着的。潜在的要遵守,明摆着的更要遵守。如果你敢跟老板对着干,你首先就会被踢出局,即便心里不认同,也得先应承下来,至于法子,另外再想。

武则天很重视狄仁杰,大军临开拔的时候,武则天是亲自到郊外给狄仁杰送行,对于给大臣的礼遇,这是武则天上任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举动,自己亲信之人皆平庸,唯一狄仁杰堪作股肱,武则天很看得起狄仁杰。

狄仁杰接受了,服从了,下一步就是立即执行。无论在官场的哪个角落,都需要这种可以有疑问,甚至有抱怨,但必须不折不扣地去执行落实的人。

当然,仅仅知道执行是不够的,还必须讲效率。没有哪个高官,能长期容忍办事拖沓的下属。你要想在官场中一路顺风,最实际的方法,就是满足上级的愿望,让手中的工作消化在“今天”。对上司交代的工作,要在第一时间内处理掉,争取让工作早点完成,让上司放心。

名义上的元帅李显根本就没有踏出洛阳,狄仁杰成了实际执行人。狄仁杰的行动很迅速,领兵急击突厥,这时候的默啜,已经知道了李显重新被立为太子的消息,他打出的匡复唐室的旗帜就没有了意义。之前默啜攻城掠地,为了表示自己还是在拥李的,一般只抢政府的东西,对百姓还留了一手。现在,强盗出生的他再顾不了那么多了,百姓的东西都往腰包里装。

狄仁杰大军渡过黄河后,默啜对比了一下天时地利人和,自知不敌,开始退兵,临行时把定州、赵州等地的百姓八九万中当成俘虏,押回草原。河北官兵诸将依旧不长进,不敢追,只有狄仁杰亲率十万大军在默啜后面猛追,但比跑路速度,此时的唐军远不是突厥人的对手,不得已,狄仁杰也只好放虎归山。虽然没追上,但态度是武则天和李显都愿意看到的。

默啜走了,并不意味着狄仁杰就能回朝,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关参考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找到进谏的角度

找到进谏的角度准确地说,狄仁杰是个无神论者,不信鬼神,当然更不信佛。以前,狄仁杰地位不高,没法直接跟武则天对话,只好眼睁睁瞅着武则天利用佛教的事情大捞政治本钱和愚弄屁民。现在他是首席宰相,从责任上来讲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把关系放在暗处

把关系放在暗处除了自家人,狄仁杰晚年还推荐了不少外人,这些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后面那场神龙政变的核心人物。在狄仁杰看中的这些人物里,姚崇应该说是较早出现在他视线中的一个。姚崇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后来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二张的末日

二张的末日704年十二月,年老的武则天不可避免地也与病魔打上了交道,居住在宫中长生院养病,只有张昌宗、张易之日夜陪伴在其身边,连宰相都不能轻易见到她。女皇很久不上班,宰相也找不到人,弄得洛阳城中谣言四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官场援手

官场援手我们先来看官方史书的描述: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对朝野上下震动很大,实际上,帝制时代的老百姓才不会关心这个,他们太自由,国家大事根本不让他们插手。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只是在政府中引起了狂澜。来俊臣等酷吏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举贤不避亲

举贤不避亲狄仁杰当上宰相后,第一个推荐的人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儿子。698年,武则天让宰相各推荐一个人为国务院秘书(尚书郎)。狄仁杰推荐的就是他儿子狄光嗣。狄光嗣是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棒的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

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狄仁杰一直梦想着自己能看到李唐复兴的那一天,但他的身体没允许他坚持到最后。在生命的弥留时刻,狄仁杰仍然策划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政治大戏。也许,狄仁杰之所以是狄仁杰,就在于他这一生,生前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自掩其美

自掩其美晚年的狄仁杰转了个性子,平生并不贪恋钱财的他变得爱起钱来,直接违背了正义人士信仰的教条,很多人也对狄仁杰的这种做法口诛笔伐过。喜欢说三道四的唐人张鷟在其《朝野佥载》中就说,狄仁杰晚年爱财,是和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好汉不吃眼前亏

好汉不吃眼前亏狄仁杰一进大狱,就知道这次是凶多吉少。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人能活着从酷吏手中爬出监狱,更没有人可以毫发无损的走出来。当酷吏举起刑具,问狄仁杰是否承认谋反时,狄仁杰做了个惊人的举动,他痛快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官场逃生术

官场逃生术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告密时代,武则天时代的告密者们是无密可告的,因为被武则天鼓励告密的人大都是市井乡野的庶民,他们无缘接触上层政治,又怎么可知晓宫廷情况?然而,诸多简单的现实摆在他们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只谈国事,不及其他

只谈国事,不及其他狄仁杰擅长的,不是调和工夫,而是出了名的好斗。武则天对狄仁杰信任有加,狄仁杰自然有必要投桃报李,国事上他不会像苏味道一样走模棱路线,而是开始该谏的就谏,直陈事弊。在武则天的《授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