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对领导的情感教育

Posted 太后

篇首语: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对领导的情感教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对领导的情感教育

对领导的情感教育

当武则天把欲立武承嗣的决定透露给宰相们时,李昭德不干了。

李昭德是忠实的保李派,王庆之后来总是去骚扰武则天,武则天一怒之下命人惩治王庆之,让人把王庆之活活打死的人就是李昭德相国。他听到武则天要下定决心把皇位让给武承嗣后,就说了一通大道理:“天皇,陛下的老公;皇嗣,陛下的儿子。陛下有天子,应该传给子孙,以为万代之业,哪有以侄子为接班人的道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侄子为天子为姑姑立庙的事,何况陛下您受天皇(唐高宗李治)之托,如果以天下让于武承嗣,则天皇就吃不到猪头肉啦(祭祀)。”

武则天若有所思,狄仁杰相机而动。

狄仁杰的动静和决心都比李昭德大,“太宗皇帝(李世民)冲锋陷阵,刀枪剑雨平定天下,就是要将社稷传之于子孙。大帝(唐高宗)以二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托于陛下,陛下却要将天下移于他族,这是不合天意的举动。即使咱们把天意放到一边,从人情世故上来说,老李也说了,姑侄和母子哪个更亲一些?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将来还能吃到猪头肉,如果立了侄子,从来没有听说过侄子给姑姑吃猪头肉的。”

武则天沉默许久,这些话虽然切中了人性,但武则天这人的人性很少,她淡淡的回了句:“这是我们的家事,你一个外人就不要瞎搀和了。”

狄仁杰哭笑不得,说:“这怎么能是您的家事呢,天子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都是陛下的子民,请问哪些事不是陛下的家事?君臣原本就是同体,何况我现在是宰相,岂能不过问皇帝接班人这样的大事?况且关于‘家事’我倒想起一件跟您有关的事来……”武则天回首往事,很快就检索出了这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655年,唐高宗李治深沉地爱着武则天,想把她立为皇后,但遭到所有高级官员的反对。唐高宗为此事食不甘味,不过,武则天给了他勇气,让他坚持。天下很多事都是坚持得来的。唐高宗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而那些高级官员也绝不肯改变自己的立场。最后,唐高宗想到了一个人,此人叫李绩,为李唐王朝贡献了青春和精力,是唐太宗李世民最重视的一位开国元勋,到唐高宗时期,李绩已经是军界一哥,他一跺脚,李唐王朝必然要晃荡两下。唐高宗认为,只要得到这位军界大佬的支持,就能乾坤扭转。可是,他很担心这位三朝老臣会不会和那些讨厌的家伙一样对他进行思想教育?怀着复杂的心态,他叫来了李绩,开门见山地问:“我想换个皇后,可那些大臣死活不同意!他们都是先皇留给我的大臣,不得到他们的同意,是不是换皇后这事就没戏啦?”

李绩红光满面,幽幽地说了一句:“这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问我这个外人呢!”

犹如一道闪电在唐高宗脑海里一闪而过,他被点醒了。这么多时日,他始终沉陷在“皇后这种事是国事”的沼泽里,从来没有想过,换一个思路,这其实就是他李家自己的事啊。

武则天就是凭着李绩这句话,荣登皇后宝座,为她后来成功登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际上,李绩这话完全可以用狄仁杰上面的话来反驳。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狄仁杰,而武则天现在倒霉,面对的正是口齿伶俐,反应敏锐的狄仁杰。

狄仁杰在这个时候坚决反对武则天把武承嗣定为接班人,当然是他能看清时势,任何人都知道天下是李家的天下,武则天只是暂时坐在李家天下的龙椅上而已。武则天通过血腥手段打击那些反对派,表面上销声匿迹,你好我好。实际上,人内心深处“李家天下”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逆转的。狄仁杰同时还以权术家的眼光注意到,武家人,包括总想坐上龙椅的武承嗣都是群人渣和废物,如果把天下交到这样的人手上,那真是天大的不幸。

武懿宗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不仅胆小如鼠,而且贪婪成性,又不识大体。有一次,武则天在宫中举行酒会,正在欢快之时,武懿宗从位子上弹了起来说要有事要上奏。武则天以为出了天大的事,想不到,武懿宗说他的封地被当地政府抢了一块,他不无焦虑的说,那我可少了很多钱啊。

武则天伯父武士让的孙子武攸宁曾一度被武则天任命为宰相,可是,这兄弟除了政绩之外,什么都有。卖官、向百姓在规定税收之外收取高额税款,百姓家破人亡,痛不欲生者多人驴毛。当他积攒钱物的仓库失火后,老百姓拍手称快。

武承嗣是个只有政治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的人,他在武则天称帝前忙前忙后,装神弄鬼,又是从地里挖出武则天要登基的石碑,又是雇佣社会闲散人员在民间叫嚣武则天是什么神仙下凡,也正是他的鼓捣,才让武则天顺利登基,但这只是小聪明。从他做的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他没有皇帝之量。他曾看到一位大臣家的小妾不错,就声称要让这位小妾到他家中做培训教师,让他的那些女人知道什么叫仪态,什么叫体统。结果,他一把人家领回家,就没有了仪态,没有了体统,直接上床。

太多有理性的官员们都看到武则天的婆家人太差劲,狄仁杰能坚决反对武则天的立储事宜,还是从内心深处发挥了人性的光芒,这种光芒因为是良知的油然而生,所以它有时候极为有效。但是,武则天并不是很容易就被说动和打动的人,因为他是个极少有人性的人,对待这样的人,还要对她进行危机预警。

当然,这种事不能在会议上谈,要私下里谈。

一次武则天和宰相们聊天,武则天带着一种不安的情绪给宰相们说,她梦见一只又大又漂亮的鹦鹉,美中不足的是这鹦鹉的两只翅膀都折断了。武则天要求这些读过书的宰相给解下这个梦。宰相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天没说话。唯独狄仁杰眼球转了转,发话了:“臣以为,那只大而美丽的鹦鹉就是陛下您自己。”狄仁杰的言下之意就是,武则天就是那只又大又漂亮的鹦鹉,因为武则天也常用鹦鹉来比喻自己,先把武则天捧一下。双翅,就是武则天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现在这俩儿子都在吃牢饭,也就是两翅折断的意思。没有翅膀鹦鹉就不能飞翔,如果武则天启用两子,那鹦鹉就完美了。

另有一次狄仁杰在和武则天单独聊天的时候,突然就说:“武承嗣权太重!”这句话如果说给别的领导听,可能会被领导认为是挑拨家庭关系,但武则天多疑成性,虽然听了这话,没有斥责狄仁杰,却还是说了句,他是我的侄子,没有关系吧。狄仁杰趁热打铁,“侄子和姑姑的关系怎么能比上儿子和老爹的关系?儿子还有杀老爹的,侄子怎么就不能杀姑姑?武承嗣现在是您的侄子,这本身就和儿子不一样。他现在脑袋上顶的帽子一大堆,这个事情……”武则天内心抽了空冷气,仿佛恍然,“我怎么没有想过呢!”这次谈话不久,武承嗣就被武则天拿掉了宰相的帽子,虽然之后还曾把帽子还给他,但时间很短。正是狄仁杰的这番话,让武承嗣的理想差不多倾于破灭。

狄仁杰对武则天的情感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时敦促武则天立李氏子弟的还有些人,但那些没脑子的大臣们说话都太直,主要从逻辑上来片,无非是姑侄关系的可靠程度不如母子关系,武承嗣再亲也亲不过李显和李旦。这话武则天早在预警,对她而言怎么说都起不到效果。狄仁杰不一样,从情感入手,培养武则天对两个儿子的好感,效果就很明显了。这里说明劝解别人不要太直,旁敲侧击反而更有效果。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还有一例,同样是立竿见影的结局。战国时赵国赵太后刚刚执政的时候,秦国趁着赵国根基不稳的时候,加紧给赵国边境制造麻烦,赵国自己扛不过,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但有个条件,要赵国将公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对于第安君,赵太后就舍不得了,送谁都可以,唯独这个不行。大臣们也是直来直去地劝说,赵太后就是不松口,甚至发火说:“如果谁还来游说我让长安君作人质的,我把唾沫直接吐到他脸上。”

触龙想了个招,进宫要见赵太后,赵太后心知肚明,气呼呼地等着他,触龙进宫后,一路小跑,到了赵太后跟前谢罪说:“我腿脚不好使,好久没见您了,过于想念,所以这次来看看您。”

对于触龙的不开门见山,赵太后有点意外,只得顺竿子接道:“我也只能坐私家车。”

触龙又问:“您每天的饮食没有减少吧?”

“吃点稀饭罢了。”

“最近我很不想吃什么东西,但是却能勉强散散步,每天能走三四里,也增加了一些食欲,身体也略微舒畅了。”

“我做不到。”赵太后说完,脸上的阴云开始消退。

“我的孩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我老了,挺爱他,想给他补一个皇宫侍卫官的位置,因此来给您求情。”

赵太后浑不知自己正在钻触龙的套,她只认为没说长安君的事,一切好说,转过头问触龙:“多大啊?”

“十五岁了,虽然还小,我只是希望在我还没下地狱之前把他托付给您。”

赵太后有点诧异,自己把话引向长安君这事上:“男人也爱自己的小儿子吗?”

“比女人还爱。”

赵太后有点不同意:“我自个儿认为您对燕后的怜爱是超过了长安君的。父母疼爱孩子,应该为他们的长远利益考虑。您把燕后嫁出去时,拉着她的脚跟,哭得不行。她远嫁时你也伤心。燕后走了,您不是不想她。祭祀的时候您为她祝福,说:‘千万别让她回来。’您这样做难道不是在为她的长远利益作考虑吗?”

“是的。”

“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直到赵氏从大夫封为国君为止,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

“没有。”

“不只是赵国,诸侯各国有这种情况吗?”

“我好像没有听说过。”

“这大概就叫做:近一点呢,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一点呢,灾祸就会累及子孙。难道说君王封侯的儿子都不成才?但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劳绩,而他们又持有许多珍宝异物。现在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赐给他很多宝物,可是不想现在使他有功于国,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对他的爱不及对燕后啊!”

“行了,任凭您把他派到哪儿去。”

触龙成功说服赵太后,事情圆满解决。在情感与理智之中,支配人的行为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智。可以这样说:在实际中严密的逻辑和行为是很少有牵连的。恰恰相反,只有情感经验和人的个性方面才是导致某种行为的主要因素。

在人们心中,法庭似乎可以代表为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但是如果把某一件事情放到两个不同的法庭去审判,完全可能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庭审结果。也就是说再完整、再严密的逻辑理论都不免要受到情感的干扰,绝对可以根据那种数学般精密的逻辑来判定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此在劝说领导的过程中,处处依赖逻辑那是最愚蠢的。人类最显著的两个特征就是上进心和反抗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高上一筹,而不希望自己被别人说三道四,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具有天生的反抗精神,只是这种精神的表示程度因人而异罢了。假如要想让领导相信某一个观点,有时也许只要理论就足够了,但有时却又远远不够,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或者要让某人做一件事情,有时要费尽口舌说出做这件事的一千条理由,并且头是道,可是别人就是不愿意接受,那么采取的最好办法就是情感教育,像狄仁杰一样。

那好,既然已经拔出了萝卜(武承嗣),下一步就该是添一个萝卜了。这个萝卜应该是李旦还是李显呢?

相关参考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摸透领导,大张旗鼓的维护法律

摸透领导,大张旗鼓的维护法律法律的尊严至少应该表现在两方面: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法律应该不偏不倚,不重不轻,不能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不过,这要看领导是什么样的人,如果领导昏聩,法律只是随他个人喜好而修改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以个性引人注目

以个性引人注目武则天时代的国防部任务都不轻,河北更是个多事之地。狄仁杰与河北颇有缘份,先后几次来这儿,或视察工作,或领导工作,而每一次他都能在这儿给中央造成影响。狄仁杰深知,当官的,要让你的领导看见你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要有自污的本领

要有自污的本领领导最怕手下人什么?功劳太大,影响力太强。还有一条就是:拉帮结派。第一条很简单,功高震主,没有哪个领导喜欢手下比自己强。至于拉帮结派,在强势领导人眼中,就意味着是要跟他分庭抗礼。所以,聪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官场援手

官场援手我们先来看官方史书的描述: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对朝野上下震动很大,实际上,帝制时代的老百姓才不会关心这个,他们太自由,国家大事根本不让他们插手。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只是在政府中引起了狂澜。来俊臣等酷吏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只谈国事,不及其他

只谈国事,不及其他狄仁杰擅长的,不是调和工夫,而是出了名的好斗。武则天对狄仁杰信任有加,狄仁杰自然有必要投桃报李,国事上他不会像苏味道一样走模棱路线,而是开始该谏的就谏,直陈事弊。在武则天的《授狄仁杰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不居功,不受赏

不居功,不受赏建功立业,可以说是许多投身官场中人的基本追求,也是他们升官发财的途径和资本。不过呢,在官场中混,功劳大了也麻烦,功高震主,对所有大臣都是个胆战心惊的事,历史上像这样掉脑袋的大臣不在少数。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李唐皇室被屠杀

李唐皇室被屠杀李唐皇室被武则天屠杀只是时间问题,除非武则天不想登基。所以,688年,武则天对李唐皇室的大屠杀也就符合政治运行规律。李唐皇室虽然大部分都在地方,但一直就关注着武则天的一举一动。武则天收到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举贤不避亲

举贤不避亲狄仁杰当上宰相后,第一个推荐的人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儿子。698年,武则天让宰相各推荐一个人为国务院秘书(尚书郎)。狄仁杰推荐的就是他儿子狄光嗣。狄光嗣是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棒的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

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狄仁杰一直梦想着自己能看到李唐复兴的那一天,但他的身体没允许他坚持到最后。在生命的弥留时刻,狄仁杰仍然策划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政治大戏。也许,狄仁杰之所以是狄仁杰,就在于他这一生,生前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自掩其美

自掩其美晚年的狄仁杰转了个性子,平生并不贪恋钱财的他变得爱起钱来,直接违背了正义人士信仰的教条,很多人也对狄仁杰的这种做法口诛笔伐过。喜欢说三道四的唐人张鷟在其《朝野佥载》中就说,狄仁杰晚年爱财,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