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酷吏素描
Posted 狄仁杰
篇首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酷吏素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酷吏素描
酷吏素描
武则天的告密大革命时代,由于告密之风愈演愈烈,“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有的悲观大臣每上朝前就与家人诀别:“未知复相见否?”
有冤狱自然就有制造冤狱的人,我们称这些人为酷吏。酷吏中一个典型代表是索元礼。索元礼非中原人,而是在得知武则天崇尚告密之时,千里迢迢从国外来的。据野史记载说,此人深目高鼻,满脸胡须,汉语说得特别好,他之所以在一夜之间由一个“斗大的字不识半升”的街市卖饼者升为游击将军,就是因为他的告密。至于是什么秘密,现在已不得而知。后来,因为所告之秘密很得武则天的赏识,屡屡得到赏赐,最后居然升到许多读书人要奋斗半辈子才能混到的职位——御史。
索元礼由告密者成为酷吏所审理的第一个案子就是那位告密道具的发明人鱼保家。当鱼保家看到索元礼发明的三大刑讯逼供工具狱持和宿囚与“晒翅”时,顿时对自己从前的发明自愧不如。“狱持”即泥耳笼头,枷研楔毂,折胁签爪,悬发薰耳,卧邻秽溺。也就是给被告戴上铁帽子,再把楔子一根根打进去,直至犯人脑浆流出。“宿囚”是昼禁食,夜禁寐,敲扑撼摇,使不得瞑。“晒翅”是“横木关手足转之。
鱼保家开始嘴巴还很顽强,坚决不承认自己的罪行,但索元礼喝了一声:“来呀!取我的铁笼子!”只见一座顶部有一个仅能容纳头颅的小口,旁边还有一块上粗下锐的小木橛,用来“楔”进犯人头部的各个部位的铁笼被抬了过来。鱼保家根本不想尝试新鲜事物,立即招认了。
索元礼所制造的冤狱不下百起,杀人多达千人,可谓是元老级的酷吏。另外一位来俊臣也非泛泛之辈,他当时与索元礼被人合称为“来索”。二人都是深知,想要成为酷吏的前提必须要是个发明家。索元礼在独立发明上述三种刑具的同时,还与来俊臣合作发明了十种枷刑: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着即承,五曰失魂胆,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猪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据说被告一见刑具,立即“汗流浃背,望风自诬”。
但二人并不知足,在实践上,他们可以算作成功,但没有理论。他们认为,许多被诬告的人进来后,必定大喊冤枉,有些刑具可能对软骨头起作用,但对硬骨头的人却例外,这就需要用心理战。当然,自己做的事太缺德,所以必须要稳固自己的位置,否则,必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二人又合编了一套如何才能屹立不倒,怎样罗织罪名,并如何让犯人招认的著作,取名为《罗织经》,该书共分12卷:阅人卷,事上卷,治下卷,控权卷,制敌卷,固荣卷,保身卷,察奸卷,谋划卷,问罪卷,刑罚卷,瓜蔓卷。
仅举几个例子。比如“事上卷”,二人就讲解了如何与皇上相处的秘诀:“上无不智,臣无至贤。功归上,罪归己。戒惕弗弃,智勇勿显。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诚如是也,非徒上宠,而又宠无衰矣。”而“瓜蔓卷”讲的则是如何无中生有制造大案的诀窍:“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上以求安,下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据说后来的宰相狄仁杰看完《罗织经》后,出了一身冷汗。武则天看完后则惊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两大名人的联合“推荐”让这本书直到今天还仍被人看作是“阴谋学”的扛鼎之作,再有五百年,也无有著作能望其项背。
如果说来俊臣是理论家,那么,前面提到的另一位酷吏周兴就该是一名实干家。二人都通过捏造他人罪状得到武则天的赏识。“他人”当然大部分情况下是指李氏成员与维护李唐的大臣。
不过,酷吏们的工作是相当繁忙的,他们不仅要为武则天分忧,还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来俊臣就滥用告密,当看中别人的妻女时,将户主诬告下狱甚至处死,再强行霸占。这些人的罪行罄竹难书。
由于这群酷吏的无所不为和为所欲为,使得许多朝中官员都处在告密与被告的死弯中,为了活命,只能选择告密。于是,同事间就开始了相互揭发的行为。凤阁侍郎(副宰相)刘祎之对凤阁舍人贾大隐说起对武则天的不满,贾大隐即将这话一字不漏地奏与武则天,刘祎之不久后被处死。鸾台侍郎傅游艺跟同事说起梦到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大殿,结果被同事告发,遂被下狱。大臣邓玄挺的女婿和朋友都是李氏成员,两人欲谋反时都来征求邓玄挺的意见,但邓玄挺就是一句话都不说。可这并没有让他躲过灾祸,谋反被人告发后,邓玄挺还是以“知反不告”罪被诛。索、来、周等酷吏当然知道武则天要什么,所以对李氏成员的打击力度之高,打击范围之广,实在让人望而生叹。前面提到的凤阁侍郎刘祎之在下狱时,当时已经是被废皇帝的睿宗出于好心,在武则天面前为之求情,刘侍郎听到这个消息后,长叹一声,说,您若是不求情,我还有活的希望,你这一求情,我必死。果然,原本没有想把刘置之死地的武则天改变了主意。
在经过酷吏的大清洗后,武则天认为她的天下已经安稳,与此同时,又有正直的臣子对告密和酷吏制度提出了置疑。曾写出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任麟台正字(负责校对书籍的官)的陈子昂就上疏痛陈:“诸方告密,囚累百千辈,及其穷竟,百无一实”,而女皇您却对这种行为极为鼓励,所以,才“使奸恶之党快意相仇,睚眦之嫌即称有密”。最后,他还举了历史上由于滥杀产生严重后果的例子来规劝武则天,武则天虽然表面上不在意,但随着李氏成员与维李派臣子们的“老老实实”,她决定是到了该转变思路的时候了。
所谓转变思路,并非是从鼓励告密上入手。告密还是应该鼓励。在中国帝制社会,做皇帝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有病不吃药的,一种是没病总吃药的。前一种是刚愎自用,后一种是杞人忧天。武则天可能是两种类型的结合,一方面她认为到了这个时候,自己已经有能力摆平酷吏们才能摆平的事,另一方面,她还是认为身边多陷阱。所以,告密不可废,酷吏必须废。
天授二年(691年),武则天开始向酷吏开刀。第一个被开的是周兴,他同样死于告密。他的同僚酷吏丘神绩因罪被杀,在酷刑折磨下,这位酷吏临死前,供出了周兴。武则天就派了来俊臣去审理周兴。于是,历史上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二人吃饭喝酒,正浓时,来俊臣玩了个幽默,他问周兴:最近我有个犯人总是不肯招供,不知仁兄有什么好法子?
周兴轻蔑地一笑说,这太容易了!居然也能难倒你。找一个大瓮来,用木炭在四周烧烤,烧得灼热时,把人犯放进瓮里,你要什么自然就有什么。来俊臣假装不懂,就叫来人,按照周兴的说法找来一个大瓮,四周点上炭火,等大瓮被烧得差不多了,就取出圣旨,对周兴说:有人告发你。我想,你若不肯招供,就请君入瓮吧!
周兴险些没有晕在当场,但他做了这么多年这样的勾当,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逃,在全部招认后,被判处流放岭南。不过,中国人的习惯,是喜欢痛打落水狗,所以,他在流放的途中被仇人杀掉了。在此,我不由地想起了鱼保家,想到了作茧自缚。但作茧自缚的人并不止他一个。
接下来,就是索元礼。以告密发家的他最终也被人告密,派去审理此案的是他们这个圈里的人,还是他的朋友。这位老朋友只跟他说,有人告你贪污,然后对人喊道:来啊,取索公的铁帽子来!索元礼立即回道:不用,不用,我全招。索元礼终于尝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滋味。
周兴与索元礼之后,即使是对号入座,也应该论到来俊臣了。我们知道,来俊臣是个理论家,或者可以说,是个思想家,思想家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喜欢乱想,他以为自己真的是武则天的左右手,想搞谁就能搞得定。在圈里人日益衰弱的时候,这位思想家很想振奋行业前景,所以,他把目光瞄向了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他告密说武承嗣图谋不轨,贪赃枉法。结果被武承嗣反咬一口,咬这样无恶不作的人是最容易的,因为他们破绽太多。
结果,武则天相信了亲人,来俊臣被捕下狱,武则天这次出了新招,要当众处死他。他被绑在囚车上,押往刑场。行刑之日,洛阳城万人空巷。来俊臣的人头刚一落地,臣民们在一声欢呼雷动之后,便蜂拥向前,争相抢夺他的尸体,简直跟疯了一样,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人多力量大,顷刻之间,来俊臣就成了一摊烂泥。武则天见臣民热情极高,就继续升温,下令将来俊臣全族诛杀。
杀人者必被人杀,这即使不是一条屡试不爽的规律,也是百姓心中的渴望。三个酷吏之死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抛弃了良心来做事的人终究不得好死,尤其是当你把人类最无耻的行径——告密——当成是工作的时候。
有人或许会说,三个酷吏之死标志着武则天告密于酷吏年代已经结束。因为这件事之后,武则天不再动用手中的权力,公然把告密和出卖这两种最丑陋卑劣的行径一变而为值得赞扬和应予褒奖的事情了。但事情却并没有这么简单。武则天通过告密而导致的血腥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其后遗症却是相当严重的。她启动了人性中最卑劣最肮脏的东西。
告密行为之所以被人鄙视,是因为中国长期以来士大夫们所“义”被打碎,被告密者狠狠地踩在脚下。“见利忘义”恐怕是很多人都无法摆脱的魔咒。因为作为一个生存欲望与享乐欲望特别强烈的人而言,当利益的诱惑重于“义”时,告密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当整个帝国都把告密当作是一种时尚时,“趋利避害”就不仅仅是利己不损人了,也不仅是损人利己,有时候损人不利己,只要能保住性命,有些人也能做得出来。
武则天之所以能把全民告密这一大运动收放自如,还在于她对告密内容的态度。她所提倡的告密,大都是对李氏成员与亲李派大臣的,至于其他的告密,有时候,她居然还会出卖告密者。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右拾遗张德家生了个男孩,举家庆贺,可正赶上朝廷禁屠,只好偷杀羊待客。有个同事赴宴时拿了一块肉作证据,向武则天告密。第二天,武则天叫来张德问:“听说你家生了个男孩,恭喜你。”张德诚惶诚恐。武则天又问:“你怎么弄到的肉?”张德立即跪下,浑身哆嗦,叩头谢罪,武则天却轻描淡写:“违规固然不好,但是你请客也要看人。有些人不值得你请。”
也许有人会对武则天的这一行为表示赞赏,但大错特错。首先,“禁屠”是朝廷政令,武则天明知道有臣子违反朝廷政令却不惩罚,显然是有法不依。其次,这个老女人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最疯狂的告密运动,张德事件之所以不能吸引她,是因为这不是她发动那场运动所想要的目的。
在波澜壮阔之下,纵是神仙,恐怕也不能避免,狄仁杰不是神仙,而恰好又处在酷吏们需要仰首才能看到的宰相之位,他的厄运不需受到任何邀请,就敲锣打鼓的来了。
相关参考
官场援手我们先来看官方史书的描述: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对朝野上下震动很大,实际上,帝制时代的老百姓才不会关心这个,他们太自由,国家大事根本不让他们插手。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只是在政府中引起了狂澜。来俊臣等酷吏
有些事是躲不开的公元692年阴历一月,厄运降临到狄仁杰头上。此时,武则天三大酷吏,只剩下了来俊臣。理所当然的,来俊臣就成了狄仁杰人生中的一个大噩梦。本年阴历一月,来俊臣诬陷大臣任知古、裴行本、崔宣礼、
举贤不避亲狄仁杰当上宰相后,第一个推荐的人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儿子。698年,武则天让宰相各推荐一个人为国务院秘书(尚书郎)。狄仁杰推荐的就是他儿子狄光嗣。狄光嗣是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棒的
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狄仁杰一直梦想着自己能看到李唐复兴的那一天,但他的身体没允许他坚持到最后。在生命的弥留时刻,狄仁杰仍然策划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政治大戏。也许,狄仁杰之所以是狄仁杰,就在于他这一生,生前
自掩其美晚年的狄仁杰转了个性子,平生并不贪恋钱财的他变得爱起钱来,直接违背了正义人士信仰的教条,很多人也对狄仁杰的这种做法口诛笔伐过。喜欢说三道四的唐人张鷟在其《朝野佥载》中就说,狄仁杰晚年爱财,是和
官场逃生术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告密时代,武则天时代的告密者们是无密可告的,因为被武则天鼓励告密的人大都是市井乡野的庶民,他们无缘接触上层政治,又怎么可知晓宫廷情况?然而,诸多简单的现实摆在他们
只谈国事,不及其他狄仁杰擅长的,不是调和工夫,而是出了名的好斗。武则天对狄仁杰信任有加,狄仁杰自然有必要投桃报李,国事上他不会像苏味道一样走模棱路线,而是开始该谏的就谏,直陈事弊。在武则天的《授狄仁杰
懂得沉默,就懂得了官场人在官场就如飘萍,智慧型官场人物虽不能预料下一站在哪里,却能在漂泊中学习官场中必不可少的心智和权术技巧,为的是将来有一天可以大显身手。大概678年,狄仁杰以特派员的身份到关中西部
实力比磕头更有用武则天给狄仁杰的第二个任务是安抚河北,职务是河北道安抚大使,这是狄仁杰第二次担任这个职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实力,武则天相信她。安抚和战争相比,责任没有减轻,而是更重。狄仁杰面临的是一个
找到进谏的角度准确地说,狄仁杰是个无神论者,不信鬼神,当然更不信佛。以前,狄仁杰地位不高,没法直接跟武则天对话,只好眼睁睁瞅着武则天利用佛教的事情大捞政治本钱和愚弄屁民。现在他是首席宰相,从责任上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