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英法联军第二次攻占大沽炮台

Posted 历史

篇首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天天讲不吝千万言,时时做不惧千万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英法联军第二次攻占大沽炮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英法联军第二次攻占大沽炮台

1859年(清咸丰九年),英、法军队在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英、法国内以后,英、法资产阶级立即发出了疯狂的战争叫嚣。英国首相巴麦尊叫嚷:“我们要派一支陆海军部队攻占北京。”伦敦《每日电讯》也傲慢地宣称:“应该教训中国人重视英国人,英国人高出于中国人之上,应成为中国人的主人。”英、法经过一番协商、协调,决定共同派遣远征军,对中国实行“大规模”报复。1859年11月,英国政府任命额尔金为全权代表、格兰特为远征军总司令,法国政府任命葛罗为全权代表、孟托班为远征军总司令,率领总数达2.5万人的侵略军来华。英、法出兵的目的并不是推翻清政府,而是担心清朝政权的崩溃将导致中国全面混乱,这会严重损害其在华利益,故其共同的要求是:

一、清政府道歉;

二、互换并履行《天津条约》;

三、偿付更多的战争赔款。

此外,英国准备强占九龙,法国则企图为天主教会夺取新的特权。

1860年春,英法远征军于上海集结,并陆续攻占了舟山、大连湾和烟台。7月初,英使、法使分别北上;美、俄使节也自动提议前往,再耍居间调停、肆行要挟之故伎。清廷一方,虽有前一年大沽之捷,却不愿打仗,故屡次表示只要英、法使节“不带兵船,减从北来”,即可换约。咸丰帝说:“从来驾驭外夷,未有不归于议抚者,专意用兵,如何了局?”他下令传谕沿海清军:“不准因有前番得意,遇夷即战,徒邀保举,不顾剿抚大局。如有即拿获正法,不必请旨。”甚至当英、法舰队封锁了渤海湾,仍谕僧格林沁与直隶总督恒福“总须以抚局为要”,不可“存先战后和之意”。而僧格林沁部署防务时,为了让英、法等国可以从北塘登陆进京,撤退了北塘南北三炮台防兵,认为英法即使由此登陆,以清军众多骑兵击之,亦操胜券,故致北塘成为天津沿海防御的致命空白。

7月中,北京俄国东正教会遣人向俄公使伊格纳切夫密送情报,建议伊格纳切夫“大力说服英国人从速前来”,因为“中国现已极度虚弱”。伊格纳切夫将有关天津一带口岸的情报大量提供给英、法,告知北塘没有设防,尽可进攻。这与上年在大沽战败的英军司令何伯不攻大沽而攻北塘的建议正相符合。7月19日,英法联军决定从北塘登陆。26日,联军206艘舰船和2.08万人麇集北塘外海。8月1日,英法联军登陆,占领了北塘镇,大肆掳掠。8月中旬,联军攻占了新河、塘沽,大沽北岸炮台的侧后完全暴露在联军面前,形势危急。此时,僧格林沁坚守之心已经动摇,他奏称:“能否扼守,实无把握。”咸丰帝遂于15日特谕僧格林沁:“惟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实在京师,若稍有挫失,总须带兵退守津郡,设法迎头自北而南截剿,万不可寄身命于炮台,切要!切要!”并称:“朕为汝思之,身为统帅,固难言擅自离营,今有朱笔特旨,并非自己畏葸,有何顾忌?”关键时刻,非但不令三军统帅坚守,反促其保命脱逃!21日晨,已被孤立的大沽北岸三座炮台同时遭到联军野战炮和舰炮的猛烈轰击,北岸炮台总指挥直隶提督乐善率守军发炮还击。不久,各炮台弹药库相继起火爆炸,清军炮火迅速稀疏下来。8时,联军登陆部队向炮台发起冲锋,乐善指挥守军以鸟枪、抬枪、长矛、大刀、弓箭奋勇抗击,“寸土必争地进行防御”。旋即乐善阵亡,守军也伤亡惨重,炮台遂陆续失守。当晚,僧格林沁尽撤南岸炮台守军,退向天津。南岸三座炮台随即被恒福交给了英、法侵略军。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新河和塘沽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1859年(清咸丰九年)6月,英、法公使为换约再度率舰队至大沽口,无理拒不按清政府所安排的路线进京,并悍然向大沽口发起攻击,结

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大沽炮台。大沽是天津门户,东临渤海,北靠京山铁路,位置极重要。点击查看:6月15日,300名日军占领塘沽火车站,250名俄、法两国军队占领军粮城火车站。16日,9

历史军事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是怎么打赢英法联军的?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大沽口,不过这次罕见的清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是清军伤亡比较少的一次。当时清政府已经算是穷途末路,对于欧洲来的列强简直束手无策,但是清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

历史军事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是怎么打赢英法联军的?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大沽口,不过这次罕见的清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是清军伤亡比较少的一次。当时清政府已经算是穷途末路,对于欧洲来的列强简直束手无策,但是清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

历史军事 鲜为人知的胜利——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仅用两个小时就攻陷了大沽口炮台,登陆天津,直逼北京,迫使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皇帝对于大沽口炮台如此迅速地沦陷,把握京津咽喉要地却没有发挥作用极为震惊,他

历史军事 鲜为人知的胜利——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仅用两个小时就攻陷了大沽口炮台,登陆天津,直逼北京,迫使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皇帝对于大沽口炮台如此迅速地沦陷,把握京津咽喉要地却没有发挥作用极为震惊,他

大清中流砥柱——僧格林沁击败英法联军第二次对大沽口的入侵

僧格林沁,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双胜镇)人。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道光十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承袭科尔沁扎萨克郡王、亲王,历任御前大臣、侍卫大臣、总理行营大臣等。是道光皇帝

中国历史 英国逼签《北京条约》,中国人民深陷灾难之渊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1860年(清咸丰十年)7月,英法远征军2万余人乘200余艘舰船到达天津附近海面。8月,英法联军攻占了大沽炮台并占领了天津。清政府几次试图与英、法谈判,但终因英、法要价太高而归

中国古代战争 抗击英法联军入侵的大沽之战

   抗击英法联军入侵的大沽之战   大沽位于海河出海口,是天津的门户,在南岸建有炮台3座,北岸l座,共安炮200余门,守军3000人。在

历史百科 英法联军入侵与《天津条约》签订

·在海光寺签订中英《天津条约》自左至右坐者:花沙纳、额尔金、桂良、西马縻各里(英军司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进行了3次大沽口之战。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始于英国借故进攻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