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鲜为人知的胜利——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Posted 炮台
篇首语: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鲜为人知的胜利——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鲜为人知的胜利——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仅用两个小时就攻陷了大沽口炮台,登陆天津,直逼北京,迫使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皇帝对于大沽口炮台如此迅速地沦陷,把握京津咽喉要地却没有发挥作用极为震惊,他命令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主持大沽防务,加固炮台,增派兵力。根据史料记载,“南北两岸各建炮台3座,共安火炮60门,其中12000斤大钢炮2门,万斤大钢炮9门,5000斤钢炮2门,西洋铁炮23门。为加强翼侧的防御,在北塘地区整修了炮台,火炮增至24门,对北塘以北的营城亦设兵防守。在天津以东30余里的双港附近新建炮台13座,安设1200斤以下大小钢铁炮各81门,大大加强了纵深防御。”
1859年6月,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拒绝了清朝政府给他们的指定进京路线,要求由舰队护送溯河而上去天津。当英、法的坚船利炮又一次耀武扬威地来到大沽口,清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英、法殊不知等待他们的是精心准备的炮弹。清朝史料记载“各营大小炮位,环轰叠击,击损夷船多只,不能行走,余船皆竖白旗,起碇下驶”。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打破外国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战斗中,中国军队共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完全失去战斗力)、俘虏2艘,毙伤英军426人、法军14人,俘虏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华舰队司令贺布受重伤。清军仅阵亡38人,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在战斗中壮烈殉国。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大大提升了中国人民保国御侮的精神。
相关参考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大沽口,不过这次罕见的清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是清军伤亡比较少的一次。当时清政府已经算是穷途末路,对于欧洲来的列强简直束手无策,但是清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大沽口,不过这次罕见的清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是清军伤亡比较少的一次。当时清政府已经算是穷途末路,对于欧洲来的列强简直束手无策,但是清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
1859年6月25日下午,渤海湾上硝烟弥漫。英法联军为“进京换约”,即到北京互换一年前签订的《天津条约》,第二次进攻大沽口(第一次是在1858年5月20日)。由于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早已做好周密的防御准备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最值得纪念的战斗。咸丰八年六月(1858年7月),为了加强天津至海口的战备,清政府派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师督办海口防务,派礼部尚书瑞麟为直隶总督,协同重修大沽炮
1859年(清咸丰九年),英、法军队在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英、法国内以后,英、法资产阶级立即发出了疯狂的战争叫嚣。英国首相巴麦尊叫嚷:“我们要派一支陆海军部队攻占北京。”伦敦《每日电讯》也傲慢地宣称:“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始于咸丰九年十月(1859年11月),英法政府为了对第二次进攻大沽口的惨败进行报复,分别再次任命额尔金、葛罗为驻华公使,征调大批舰艇,组成新的英、法联军,由英海军
> 1859年4月,撒丁王国和法国共同对奥地利宣战,反奥战争开始;及至次年10月,整个南意大利基本上得到解放。1861年3月4日,宣布就任美国总统;4月,南方军队炮轰南卡罗莱纳的萨姆特要塞,林肯宣布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1859年(清咸丰九年)6月,英、法公使为换约再度率舰队至大沽口,无理拒不按清政府所安排的路线进京,并悍然向大沽口发起攻击,结
1859年6月,英国新任驻华公使卜鲁斯和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先后抵达上海,但拒绝在上海会见桂良、花沙纳,而命令英国侵华海军司令何伯率舰队北上。6月23日,英、法、美军舰共20艘驶到大沽口。清政府要求英
8>2018年第8期>杂志上新>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决胜阶段。但就在共产党政治上、军事上节节胜利之际,伴随政治、军事胜利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来自以上海为中心的大城市的投机商的经济挑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