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中流砥柱——僧格林沁击败英法联军第二次对大沽口的入侵
Posted 联军
篇首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清中流砥柱——僧格林沁击败英法联军第二次对大沽口的入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清中流砥柱——僧格林沁击败英法联军第二次对大沽口的入侵
僧格林沁,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双胜镇)人。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道光十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承袭科尔沁扎萨克郡王、亲王,历任御前大臣、侍卫大臣、总理行营大臣等。是道光皇帝最为亲近的大臣。进入咸丰年间。僧格林沁又担任御前大臣,颇得咸丰帝信赖。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入侵等战争,是同治皇帝的肱股之臣。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州被捻军袭击,战死于曹州高楼寨。 (1858年)六月,英法两国迫使咸丰皇帝签订了《天津条约》后,又以「 ”修改条约”为借口,企图派兵前往北京。这种肆意践踏大清国主权的行为,为僧格林沁所憎恶。 (影视剧中,那个大骂英国人「 ”妈了个巴子的”僧格林沁) (1859年)六月,英法联军战舰二十一艘、两国士兵两千两百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贺布少将的带领之下,来到了大沽口外,企图从大沽口登陆,向北京进发。英法两国军舰肆意鸣枪放炮,进行挑衅。 此时,负责在大沽口防御的是僧格林沁所带领的蒙古骑兵和满汉官兵。 僧格林沁早已准备就绪,严阵以待。僧格林沁向咸丰皇帝表示,如果敌人胆敢进攻,他将下令还击,彻底击退外国侵略者! 为维护大清帝国的主权,六月二十二日,僧格林沁奉命照会英法两国公使,指定他们在大沽口以北的北塘登陆,不准他们带武器上岸。但英法两国公使傲慢无礼,坚持要武装船只沿白河而上,武装护送公使进京。僧格林沁一忍再忍,还是好言相劝。但傲慢无礼的英法联军固执己见,准备武装进京了。僧格林沁立即准备迎击英法联军的进犯。 (蒙古骑兵抗击英法联军油画) 六月二十四日夜里,英法联军先用小舢板船,驶入岸边,用大炮炸断拦河用的大铁创铁锁链两根、大棕缆绳一根。僧格林沁下令官兵们迅速将炸断的铁链子接好,依旧横栏在河面上。 六月二十五日佛晓,英法联军军舰十余艘排列在河口处,公然升起了开战用的红旗,并有三艘舰船驶入海口南岸炮台之下,直逼河口大铁链处,企图突破中国守军的防线。 火爆脾气的僧格林沁强压怒火,唯恐这一发怒,造成无法收拾的后果。所以,僧格林沁一忍再忍,终未发出反击的命令。但是,英法联军竟然将僧格林沁的这种忍让当做是软弱可欺。敌人的舰船竟然无视于炮口对着他们舰队的大炮,狂傲地在僧格林沁所设置的大炮面前游弋。 下午两点左右,英法联军的舰队开始了冲击。他们的军舰撞断了拦河的大铁链,冲到了第二炮台之处,将守军的第一道障碍物防线突破,并开始炮击大沽口两岸的守军炮台。 僧格林沁已经忍无可忍。他立即下令大沽口两岸守军炮台各营官兵开炮还击,从而拉开了第二次大沽口战役的序幕。 英法联军战船当即向我炮台发炮还击。愤怒的清军官兵们连连发炮,击毁敌船多只,其余敌船,竖起白旗,仓皇向海上炮口射程之外逃去。炮战中,清军阵亡三十二名。 (抗击英法联军油画) 不甘心失败的英法联军绕过清军大炮射界,用小舢板船二十多只,载英法联军士兵从南炮台河岸登陆,用火枪与清军对阵。但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之下,扎赉特旗的蒙古旗兵们勇敢应战;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的一千多名骑兵立即赶到战场,击毙敌人甚多。由于英法联军不断地登岸,僧格林沁下令这两个盟的马队改为步队,排列于南炮台防御壕沟后奋力堵截敌军。他们让敌人未能越防御壕沟半步。 最后,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这场反击战打了一昼夜,英法联军遭到了惨败,不得不退回到了海上。 在第二次大沽口战役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击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的一次为数不多的完胜。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以豪情万丈的爱国精神,与外国侵略者殊死搏斗。在这场战役中,僧格林沁带领守军打沉敌船五只、打伤六只,打死打伤英国侵略军一千五百七十八人,生擒两人;法军死伤十四人。 直隶总督恒福战后对僧格林沁在这场战役中的评价是:「 ”僧格林沁自上年奉旨办理海防以来,昼夜辛勤,殚诚竭虑,今年正月,又亲至海口驻扎。与士卒誓同甘苦,风雨无间,劳瘁至今,其忠勇朴诚,实为奴才所不及。 (大头喇嘛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相关参考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大沽口,不过这次罕见的清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是清军伤亡比较少的一次。当时清政府已经算是穷途末路,对于欧洲来的列强简直束手无策,但是清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
1859年(清咸丰九年),英、法军队在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英、法国内以后,英、法资产阶级立即发出了疯狂的战争叫嚣。英国首相巴麦尊叫嚷:“我们要派一支陆海军部队攻占北京。”伦敦《每日电讯》也傲慢地宣称:“
·在海光寺签订中英《天津条约》自左至右坐者:花沙纳、额尔金、桂良、西马縻各里(英军司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进行了3次大沽口之战。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始于英国借故进攻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第二年,
1859年6月25日下午,渤海湾上硝烟弥漫。英法联军为“进京换约”,即到北京互换一年前签订的《天津条约》,第二次进攻大沽口(第一次是在1858年5月20日)。由于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早已做好周密的防御准备
大沽口战败,僧格林沁曾信誓旦旦地向咸丰密奏将功赎罪,下定决心在通州设下伏兵全歼蛮夷。然而,结果是老僧的三万蒙古铁骑被英法联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咸丰其实已经预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因为在大沽失守后,
大沽口战败,僧格林沁曾信誓旦旦地向咸丰密奏将功赎罪,下定决心在通州设下伏兵全歼蛮夷。然而,结果是老僧的三万蒙古铁骑被英法联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咸丰其实已经预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因为在大沽失守后,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始于咸丰九年十月(1859年11月),英法政府为了对第二次进攻大沽口的惨败进行报复,分别再次任命额尔金、葛罗为驻华公使,征调大批舰艇,组成新的英、法联军,由英海军
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为报复上一年在大沽口的惨败,大举侵略中国。清军屡战屡败,联军迅速推进到通州一带。9月21日,清军精锐悉出,于八里桥与英法联军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场大战,但再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仅用两个小时就攻陷了大沽口炮台,登陆天津,直逼北京,迫使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皇帝对于大沽口炮台如此迅速地沦陷,把握京津咽喉要地却没有发挥作用极为震惊,他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仅用两个小时就攻陷了大沽口炮台,登陆天津,直逼北京,迫使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皇帝对于大沽口炮台如此迅速地沦陷,把握京津咽喉要地却没有发挥作用极为震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