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 抗击英法联军入侵的大沽之战
Posted
篇首语: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战争 抗击英法联军入侵的大沽之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战争 抗击英法联军入侵的大沽之战
抗击英法联军入侵的大沽之战大沽位于海河出海口,是天津的门户,在南岸建有炮台3座,北岸 l座,共安炮200余门,守军 3000人。在南岸炮台侧后及海河两岸还驻有预备队5000人,由直隶总督潭延襄统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咸丰七年(1857年)十一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未达“修约”目的,遂策划北犯。
八年三月,英法舰船 20余艘载兵 2600余人,驶抵大沽口外。四月初八,联军炮艇 6艘发炮轰击大沽两岸炮台,掩护陆战队千余人在炮台侧翼登陆。守军发炮还击,击沉击伤敌战舰 4艘,毙伤敌近百人。当敌接近炮台时,守台清军冲出与敌展开白刃格斗。谭延襄竟弃军先逃,后路驻军不战而溃,守台清军先后牺牲 300余人,两岸炮台终为联军所占。五月初十,联军舰船驶抵天津城下,逼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九年五月十七日,联军舰船 22艘,载兵 2100余人,再次驶抵大沽口外,要求护送公使进京换约。这时,大沽口的防御在僧格林沁领导下,已大大加强,两岸炮台增至 6座,新安各型大炮 60门,并在海口设置了铁链、木桩,加强了工事,进行了演练。另在北塘、新河、新城等地驻守马步队2600余人,在双港新修炮台 13座,驻兵6000人,保障大沽侧翼和纵深的安全。二十五日,联军炮艇 13艘驶人海口,强行拆除障碍物,并炮轰两岸炮台。清军发炮还击,击中敌旗舰,伤英海军司令贺布。联军陆战队千余人在南岸登陆,僧格林沁急调火器队据壕击敌,粉碎敌进攻。此战共击沉、击伤敌舰船 6艘,毙伤敌484人。联军惨败,英法政府决心扩大侵华战争。十年六月初七,联军舰船百余艘,载 1.7万余人,第三次驶抵大沽,拟逼清廷“赔礼道歉”,履行《天津条约》,增加战争赔款。
僧格林沁准备与敌野战,为集中兵力,尽撤北塘守军。联军万余人乘隙在北塘登陆,连占新河、塘沽,迂回侧击北岸炮台。直隶提督乐善以下千余人英勇献身,北岸炮台失陷。僧格林沁知南岸炮台难守,率军撤往天津,又退通州(今北京通县)。初八,联军不战而据天津,大沽之战结束。
相关参考
东北军民抗击沙俄入侵之战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沙皇俄国为了推行“黄俄罗斯”计划,一面参加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北京,一面征
1860年(清咸丰十年)8月,为报复上年大沽口惨败,英、法调集2万余名侵略军和200余艘舰船,从北塘登陆,攻陷大沽,占领天津,9月又推进至通州。9月21日,清军在连败之后,集结3万余兵力,与英法联军会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大沽口,不过这次罕见的清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是清军伤亡比较少的一次。当时清政府已经算是穷途末路,对于欧洲来的列强简直束手无策,但是清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大沽口,不过这次罕见的清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也是清军伤亡比较少的一次。当时清政府已经算是穷途末路,对于欧洲来的列强简直束手无策,但是清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
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 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危急关头,山东、直隶(约今河北)等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
僧格林沁,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双胜镇)人。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道光十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承袭科尔沁扎萨克郡王、亲王,历任御前大臣、侍卫大臣、总理行营大臣等。是道光皇帝
1859年(清咸丰九年),英、法军队在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英、法国内以后,英、法资产阶级立即发出了疯狂的战争叫嚣。英国首相巴麦尊叫嚷:“我们要派一支陆海军部队攻占北京。”伦敦《每日电讯》也傲慢地宣称:“
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以后,英、法、美、俄四国相互协调,互相支持,继续向清政府施加压力,逼迫清政府接受各国的要求。1858年(清咸丰八年)2月,英、法、美驻上海领事等向江苏巡抚赵德辙递交了四国分别致清政府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始于咸丰九年十月(1859年11月),英法政府为了对第二次进攻大沽口的惨败进行报复,分别再次任命额尔金、葛罗为驻华公使,征调大批舰艇,组成新的英、法联军,由英海军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仅用两个小时就攻陷了大沽口炮台,登陆天津,直逼北京,迫使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皇帝对于大沽口炮台如此迅速地沦陷,把握京津咽喉要地却没有发挥作用极为震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