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赵品三人物传,赵品三生平事迹,赵品三评价

Posted

篇首语: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赵品三人物传,赵品三生平事迹,赵品三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赵品三人物传,赵品三生平事迹,赵品三评价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姊妹篇《续西行漫记》 (韦尔斯著) 中,记述了一桩中国文化史、话剧运动史上可纪念的盛事: 鲁迅先生的不朽名著《阿Q正传》于一九三七年春由抗日剧社首次搬上舞台,轰动了延安全城。书中“苏区之夏·流动剧社”一节这样写道: “那有趣的农村无产者阿Q是由剧社主任曹彬三 (译音) 扮演的。从此以后,他无论去到那里,人们都高声喊着 ‘阿扣一伍’ 这个玩笑的称呼欢迎他了。”这个令人喜爱、受人欢迎的阿Q扮演者“曹彬三”,就是赵品三。

(一)

赵品三,名振鑫,字品三,参加红军后即从字行。山西省榆次县西郝村人。一九○四年六月十八日 (农历五月初五) 出生于一个半农半小商贩的贫农家庭。弟兄七人,他排行第三。父亲赵景升,早年在邻村一家地主开的小商店内做杂务工,以后转到太原府“信昌源”油面行当了一名跑外的店员。直到二十七岁上,才成家立业。后来,自家在太原府开了一间小磨行,捎带耕种二十几亩贫瘠的旱地。赵品三自小身体瘦弱,四岁才能直立行走。十一岁时随父到太原府读私塾,十四岁入太原府阳曲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读新书。他练得一手好字,在书画上显露才华。十三岁时,他自编自书一幅对联: “面对绿草清香味,头顶蓝天白色云”,深得先生赞许。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时,赵品三正读高小。新思潮启迪了他的认识,激发了他的爱国心。一九二二年,他考入太谷县铭贤学校。铭贤学校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出钱由孔祥熙任校长经办的一所私立教会中学。学校里新旧思潮的斗争十分激烈,赵品三积极参加各种进步的学生运动,逐渐倾向并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一九二五年,铭贤学校第一个共产党员张维琛 (字淮珍) 介绍赵品三和张卿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三人组成了铭贤学校第一个党小组,这是山西继太原建立第一个党支部之后成立最早的党小组之一。他们在学校里组织了科学研究小组和书报流通社,搜集并向学生介绍进步书报和革命书籍,如《中国青年》 、《向导》、《马克思主义浅说》、《共产主义ABC》 等。还编辑了 《国民党与共产党》一书,并自 己刻印出版《锐锋》期刊。五卅运动的反帝风暴席卷全国,铭贤学校的党小组以铭贤学校学生会的名义,倡议组织学生自治会和学生联合分会,掀起声援五卅运动的学潮,张维琛为学生会会长,赵品三任学生会学艺部主任。他们带领学生冲向社会,开展下乡宣传,街头演讲、演新剧、募捐、办工人夜校等活动。赵品三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能力与特长,他的戏剧表演初露才华。他们还参加和组织了 “非基督教同盟”的活动。在学运浪潮的冲击下,学校当局被迫废除了吃饭前颂经、祈祷等宗教仪式。张维琛、赵品三在学生中威信越来越高,成为学生运动公认的领导者。当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们乘五卅运动形成的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吸收进步学生加入国民党,公开成立了左派国民党支部,并同以贝露女校为据点的右派国民党支部针锋相对地斗争。到一九二七年春,铭贤学校的左派国民党员已发展到七八十人。赵品三还曾到太原参加了 “西北革命同盟会”,回校后成立了同盟分会,进一步扩大了革命力量。随着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统一战线内部国民党右翼势力加紧进行分裂活动。铭贤学校的高向杲、吕其哲等右派骨干到处张贴反动宣言,散布西山会议派的谬论,散布“张维琛、赵振鑫是跨党分子! ”力谋争夺学生运动领导权。赵品三同张维琛经过周密计划,召开左派国民党党员大会,将高向杲等五人开除出党。并组织郝金和、杜义田、郝德青、李维桐、陈增吉等几个同学,在一天夜里将高向杲痛打了一顿,赶出校园。高跑到山西省党部告了一状,后不得不逃往河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山西国民党省党部也进行“清党”。张维琛、赵品三、郝金和等遭到通缉,无法立身。不久,郝金和在太原被捕。九月三日,赵品三和张维琛结伴南下武汉。

(二)

九月的武汉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赵品三和张维琛住在汉口笃庆客栈,千方百计寻找党的关系。在汉口租界内,张先后找到共产党员高鹤桥、高仰止。谁知,刚接上头,机关就被破获,关系又断了。张维琛又跑到河南去找新的关系,赵品三匿居客栈留守,等待机会。不久,赵在客栈里结识了几个打散了的共产党员曹汝谦、曹祖谦、杨松青、周凯、宋维新等,大家相议分头找党。为响应中央关于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赵品三先后拟打入京山县皂市邓明理土匪部队,安陆李纪才旅部,但均未得手,不得不退回武汉。是时张维琛也从河南返回。直到一九二八年春,曹汝谦在上海接通了党组织关系,赵品三等才奉党的指示动身去西北弓富魁部开展兵运工作。不料车到河南驻马店,恰逢战事,交通被阻。他们只好改变计划,通过关系到驻扎在河南确山的陕西军队岳维峻部王绍猷的第二混成旅新成立的政治处工作。不久,张维琛也到了。他们通过驻马店铁路区五号房的共产党员赵周车(辛人) 与河南军委、中央军委接通了组织关系。此后,从海陆丰返回北方的程子华也来到该旅政治处,参加他们的行列。一九二八年七月,中央军委派人到确山传达指示,张维琛、赵品三、程子华、曹祖谦、周凯等成立了党在该旅的支部,张维琛为支部负责人,秘密开展在该旅发展组织和士兵教育工作。到一九二九年初,党员发展到七十余人,形成了一个能控制约十一个连武装的战斗堡垒。一九二八年秋,该旅缩编为团,政治处人员编入第一营,张维琛任政治教官,赵品三任书记长,程子华任副官。冬,部队移驻安徽阜阳 (颖州) ,岳部缩编为新编第一师。张维琛、赵品三、周凯、姚俊明被裁减离开部队,程子华下到六团二营五连任排长。部队移防淮阴清江浦。赵品三等绕道赶往清江浦,在山西会馆建立了党的秘密机关,继续和部队中的党员保持联系。在阜阳时,赵品三等已和地方党(聂鹤亭为负责人之一)接上关系。此时,党支部又与耿卓吾、季步高、张雄生、张经武、成耀、高峣等失散的党员接上了关系。一九二九年初,蒋介石对这支非嫡系武装继续整编。新一师移驻武昌南湖,以曹万顺为师长。又有几个秘密党员被迫离队。赵品三这时潜入部队以六团二连上士文书的身份抵南湖,代张维琛做军中党的负责工作。党支部抓住该部开往沙市、宜昌一带参加军阀混战之机,利用官兵反蒋情绪,决定在沙市、宜昌起义,随即成立了以张维琛为统一指挥的起义司令部。赵品三、高峣赶往沙市,郭子明、耿卓吾、季步高赶往宜昌。不料,五团反动团长王俊杰抢先在宜昌发动兵变,带走了四、五两个团。耿卓吾在刺杀敌旅长时壮烈牺牲,起义失败了。程子华所在的六团和四、五团残部被改编为独立十五旅移驻汉口桥口一带,除程子华一人外,部队中任职的负责党员全部被清洗,然而士兵中的党员却基本上保存下来了。赵品三和高峣带一支盒子枪回到汉口,以武昌箍桶街艺英小学为据点,同曹祖谦一起继续开展党的工作。不久,即与程子华取得了联系。赵品三随时把独立十五旅的党组织活动转报湖北省委、中央军委,将上级党的指示及时下达给程子华。独立十五旅的兵运工作在党的指导下又活跃起来。

一九二九年十月,独立十五旅奉命开拔到大冶、阳新一带打红军。此时,何长工、李灿率领的红五军第五纵队和鄂东南的红十二军正在这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程子华闻讯后即跑来与赵品三等计议,打算趁此机会在大冶、阳新一带举行兵暴参加红军。恰好中央派柯庆施、石仲伟、邓乾元到武汉,探明此讯,当即表示同意兵暴计划。十二月初,赵品三、郭子明追上正向黄沙行进的红五纵队,向何长工传达了湖北省委的指示。红五纵队党委与大冶中心县委立即召开扩大联席会议,赵品三等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尽快派人与程子华联系,商定日期,由红五纵队与程部里应外合举行兵暴攻取大冶城。十二月十四日,大冶兵暴在程子华直接指挥下获得成功,起义部队与红五纵队胜利会合。赵品三接到程子华的来信,即与柯庆施、郭子明、杜中美、吴敏生一道,由武昌动身,到鄂东南阳新龙岗头,参加了红军第五纵队。大冶兵暴是红军初创时期党在兵运工作中一次重大的胜利。

(三)

赵品三参加红军后,担任过红军第五纵队第十六大队政治委员、特务大队政治委员,红三军团第八军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红三军团总指挥部秘书、军团直属党委书记,中央红军特别训练大队政治委员……。他参加过攻打通山、崇义、平江、岳州等战斗。还参加过两次打长沙,三次反“围剿”的战役。一九三一年以后的几年中,赵品三在苏区主要的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定都瑞金后,他任职时间最长的是中央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他成了苏区话剧运动的开拓者、领导者和实践者之一。

红军学校是专门培养红军指挥员的军事政治学校。红校除军事政治课程外,还设有文化课,并特别注重各项文化娱乐的课外活动。这些任务完全由校俱乐部负责实施。俱乐部下设文化、体育、戏剧等三个管理委员会,各学员队设有列宁室。赵品三既负责全校的工作,还兼做模型室的工作,制做了大批教学用的图表、模型、仪器、标本等。并根据刘伯承校长的指示,为红校学员设计了一套校服,以后被推广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服。

红校俱乐部是当时中央苏区的“文化中心”。因部队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需要而蓬勃兴起的话剧运动成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主要形式。红校的话剧工作特别出色,很快推广到苏区各部队、各部门以至乡苏维埃。戏剧管理委员会由赵品三、李伯钊、危拱之、蔡纫湘、伍修权组成。一九三二年年初,赵品三主持成立了红军的第一个专业剧团“八一剧团”。这年冬,以该团部分人员为骨干组成了工农剧社总社。红校几乎每周都举行晚会,演出歌舞、话剧。露天剧场挤满了观众。除学校学员外,还有苏区老百姓,远在十几里外叶坪的中央负责人也常来观看演出。每逢“二七”、“五一” 、“八一”等节日纪念和重要会议召开时,演出更为盛大。赵品三既是演出的组织者,也是编剧和出色的演员,经常在剧中担任主角。他和李伯钊、伍修权、李克农、胡底、钱壮飞、王普青等人,合演过《父与子》、《破牢》、《阶级》等很多话剧。一九三四年一月,庆祝全苏二大的演出活动是苏区文艺活动的高潮,赵品三负责这次大会的会场设计、布置和安排文艺演出。当时《红色中华》报道了演出的盛况: “楼上楼下照耀着灯光,同志哥、同志嫂、同志妹,同志……挤满了雄伟的会场。……准备了,大家都准备叫哑了喉咙,鼓肿了手掌。这是对工农剧社热情的祝颂,祝颂它放射着工农大众艺术的光芒,祝颂它到群众中去,深入广大的工场村庄,成为我们的艺术战线上精锐的武装,成为我们战争动员中雄伟的力量”①。全苏二大会议期间组织了七八次文艺晚会。赵品三饰演赤色游击队长、李伯钊饰演小妹、胡底饰靖卫团总、钱壮飞饰反动师长、李克农饰土豪的太型话剧《我——红军》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喝采。当时报道说: “这几个要角是全苏有名的明星,表演极努力”,人们称颂他们的这次演出是“尽善尽美”的②。这次演出受到中央负责同志的表彰,毛泽东主席专门招待赵品三等剧团同志们吃了一餐饭。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长征,红军学校随军出发。赵品三因身患痢疾未能随军行动。留在苏区的教育部长瞿秋白任命赵品三为教育部艺术局局长兼工农剧社总社长。工农剧社将所属人员编成三个军事化的剧团: 火星剧团 (由石联星、王普青率领) 、红旗剧团 (由施月娥、刘月华率领) 、战号剧团 (由赵品三、宋发明率领) ,在部队、火线、群众中以多种形式边战斗边宣传,紧密配合保卫中央苏区的战斗。一九三五年元宵节,在雩都县小密地区由瞿秋白亲自主持,赵品三具体负责举行了盛大的军民联欢晚会。这次晚会盛况空前,军民冒雨同看,通宵达旦,情绪十分高昂。留守苏区的中央局党政军负责人项英、陈毅、贺昌、刘伯坚、何叔衡、陈潭秋、蔡会文等都出席了晚会。赵品三在一九六二年曾作七律二首追忆当年盛景:

十里听歌冒雨来,

辉煌灯火照山台。

军民同乐逢佳节,

星月联华逞妙才①。

东边唱罢西边和,

前幕收场后幕开。

披蓑张盖通宵立,

三度闻鸡不肯还。

元宵结彩赣江春,

壮舞高歌洗战尘。

夜雨绵绵弦韵急,

红灯冉冉掌声频。

蒸豚煮酒劳军旅,

磨剑擦枪待敌人。

三十年来谁记得,

雩都情景宛如新。

赵品三根据瞿秋白关于“话剧要大众化、通俗化,采取多样形式,为工农兵服务”的指示,组织剧社同志深入前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开展剧本创作活动,写出了很多好剧本,如《李保莲》、《堡垒中的士兵》 、《追击》、《游击》、《我们的队伍来了》、《菜刀下的营长》、《收租粮》等都是反映战争生活和白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新剧作。其中《我们的队伍来了》、《游击》系赵品三所作,曾收入瞿秋白亲自编辑的苏区第一个剧本集《号炮集》里①。

当时,大多数同志尚不知时局的严重,唱着“胜利的号炮”歌,盼望着一两个月后主力红军会带着俘虏和缴获的武器凯旋归来。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日敌人占领瑞金,接着雩都、会昌均陷于敌手。一九三五年二月,局势恶化,中央分局动员留守部队突围。赵品三亲自将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的三个儿子虎生、豹生、熊生送到一位老乡家里寄养起来,他还把工农剧社的剧本、演出材料密藏在老乡家的楼上。工农剧社的人全部分散编入林华司令员的支队,开始有一千多人,刘伯坚也在这一路。三月四日,突围开始,一出发就遇上倾盆大雨,天黑,路滑,山路崎岖……。队伍冒着敌人的炮火,冲过云河、马岭、牛岭三个关口,付出了惨重代价。红七十团周建平团长在牛岭一战挂花,信丰唐村一战,刘伯坚左腿中弹,不久被俘遇难。三月六日,又传来阮啸仙牺牲的消息……。冲过两道封锁线后,林华支队减至五百来人,在茶林又遭敌袭击,只剩三百多人了。三月八日,走到磨盘山附近,林华支队决定分成六个连分散突围到油山会合。赵品三、韩进分在林华所率的这个连。当日,他们翻过一座山,走进一所院子正准备吃午饭时,突然枪声大作。赵品三、韩进跟着林华冲出,涉河爬山,躲进灌木丛中。在敌人搜山时,他们不幸落入魔掌。被押进敌人团部,这个团是粤军余汉谋部叶肇师莫希德团。林华被俘后机智脱险 (后来他找到了陈毅部队,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牺牲了) 。赵品三、韩进、石联星等三十多人在敌团部关了几天,敌人认为他们是“演戏的” ,不久陆续释放了。当敌人问及赵品三和韩进姓名时,他们谎称一个叫曹炳生,一个叫韩思进,蒙混过了敌人。三月十三日,赵、韩二人脱离了虎口,开始了一段患难与共、并肩找党的艰险历程。

(四)

赵品三、韩进步行一天,到达赣南信丰。为了少招麻烦,他们将敌人开的路条扔到河里,决定以难民身份行动。从苏区出发时带的钱被国民党士兵搜去了,连好点的鞋子都给换走了。身上一文不名,何以为生。所幸韩进写得一手好文章,赵品三则长于绘画和书法。一路他们靠卖字画度日,从信丰到赣州、吉安,又到南昌、九江,沿途寻找党组织和红军部队。在九江,因孔荷宠叛变革命后,在南昌、九江一带到处指认、追捕共产党员和打散了的红军,活动十分猖獗。赵、韩二人不便滞留,买了两张车票前往上海。韩进早年在上海搞过工运,满怀希望通过旧关系找到组织。一路上敌人盘查甚严,遇到难过的关卡,赵品三用肥皂刻个假官防盖在“介绍信”上混过去,竟然一次也没露破绽。他俩到达上海已是一九三五年五月,上海党组织已破坏殆尽,几经周折,毫无线索可寻。他们二人决心北上。但路费又成问题。他们以画会友,从同善书社门口一位书画家处得到五元钱的周济,在国民党政府公安局救济科弄到两张廉价船票,上了开往天津的客轮。在天津仍一无进展,好在赵品三在“三山裱画铺”谋到个画扇面的营生,百张五毛的工钱,勉强糊口。韩进找得一位工友家,做为联络通讯处。韩进在此又病了一场,赵品三三天两头背扶他到红十字会看病。韩病愈再返上海找党,赵暂回山西老家向西北方向寻找红军。四个多月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结下生死与共的情谊。

(五)

一九三五年六月,赵品三回到山西榆次家中。他曾设想过托在西伯利亚赤塔做过生意的亲戚帮助直奔苏联,也曾有人想帮他谋个学校教员的职业暂顾饭碗,都无结果。冬天,他忽然在一张报纸上看到红军东征的消息,并登有林彪、李弼庭等人的名字,才确信中央工农红军已胜利到达陕北。他喜出望外,立即求亲友凑集了十二块钱赶到西安,在一个朋友开的汽车行里找了个干杂务的差使,并写信告诉韩进。一九三六年五月,韩进来到西安,补个名字混进了东北军一○九师当文书,想寻找机会跑回红军中去。部队开往庆阳去打红军,韩在偷路条时被敌发现,遭到毒打,伤好后又被迫回到西安。韩、赵二人又开始合作,在东北军的 《西京日报》上投《西京百咏图》稿,由赵画画,韩做诗、文,宣传抗日主张。随之,他们结识了《西京日报》主编魏文伯 (时名魏雷)。在宣传抗日活动中,他们又认识了革命青年李文一,共同发起组织了 “西北救亡反帝文化大同盟”。西安事变后,赵品三参加了 “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分配做宣传工作。不久,在街上他陆续碰到在苏区就熟识的伍修权、危拱之、博古、叶剑英、张文彬等。一天傍晚,赵品三和韩进在解放日报社同李一氓见了面。李告知中央已收到韩进的报告,决定恢复他们二人的组织关系,组织上将派丁白同他们联系。几天后,在汽车同业工会,赵品三见到了丁白,正式接上组织关系,回到了党的怀抱。赵品三立即搬到内部同志称之为“六国饭店” (实际是基督教青年会) 的地方——红军秘密办事处。不久,分配在冯文彬任部长的中央青年部工作。一九三七年二月四日,赵与冯文彬同车奔向延安。中央苏区的老同志们听说他回来了,纷纷来看望他,刘伯承邀他到家中促膝长谈,邓颖超、蔡畅等都与他亲切会面,互道分离后的经历。四月,西北青年救国会正式成立后,赵品三任军事部长兼西北抗日剧社总社长。军事部主要任务是领导准军事组织赤卫队和青年文化、体育活动。一九三七年初,西北抗日剧社在延安公演了许多话剧和歌舞节目。话剧《阿Q正传》的公演轰动了延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都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评价。赵品三和廖承志、朱光、王玉清等领导的西北抗日剧社和其它剧社一起,将苏区话剧运动大大提高了一步。韩进后来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作《题品三》七律一首,以浓情重墨塑造了这位革命者的生动形象,细腻刻划了他的品德与情操。诗曰:

又是春花烂熳时,

太行山上数君痴。

甘同老骥伏残枥,

愁看雏莺上别枝。

阿Q头衔犹自许,

小D手腕漫相欺。

风光只忆沙洲好,

艺苑魁星榜上题。

抗日战争的烽火势如燎原,八路军奔赴晋北疆场。一九三七年九月,赵品三奉调到太原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任秘书 (上校军衔) 。当时彭雪枫任办事处主任。周恩来到太原同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谈判,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就住在办事处。周指示赵品三除做好本职工作外,兼任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顾问,指导该团的工作,嘱他为八路军收集文艺人才。太原失守后,办事处迁临汾,赵品三随周恩来前往,并为八路军招集了大批文化人才。如徐肖冰、吕班、吕骥、崔嵬、丁里、陈强等许多著名文艺工作者就是在这一时期先后参加八路军的,刘白羽也是经赵品三送到延安的。有人后来成了名人,仍一直把他当做“引路人”。

一九三八年春,临汾失陷,驻晋“八办”撤销。赵品三回延安,滕代远留他在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任宣教科长,兼任新成立的西北电影社社长。一九三八年冬,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以后,赵品三随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到太行前线任北方局秘书长。不久,改任统战联络部秘书,和朱瑞一起负责党在敌伪军中的秘密组织工作。后来石友三部队学生队很多青年学员受党的影响参加了八路军。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中央军委成立秘书厅,经朱德推荐,赵品三任副秘书长兼队列处处长。根据中央精兵简政的方针,他在朱德、王稼祥指导下成功地主持了军委各机关、部队和所属单位的精简整编工作,军委所属人员从七千多人精简到二千多人,改变了机关臃肿、重叠的局面。一九四三年三月,赵品三调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物资局驻鄜县支局任局长兼禁烟督察处长。一九四四年二月,他进入中央党校二部十二支部学习。他在党校一边积极参加学习,一边参加生产。一九四四年九月十四日 《解放日报》 以《党校赵品三同志制成地球仪》 为标题表彰了他。其中写道: “党校二部赵品三同志曾花数月时间,悉心研究制造地球仪。几经改造,已于日前制就一个,其质量不下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所制作者,甚得各方好评。此种地球仪,既可供学校部队地理教学之用,同时又可做室内陈列。现赵同志已陆续制造,以供有关机关需要” 。他为延安保育院制作的玩具也受到过中央的嘉奖。

赵品三是一个放在哪里就在哪里放光发热的人。解放战争时期,他随大军奔赴东北。初期任过一段东北铁路管理局经理部长兼秘书长。一九四六年秋调到齐齐哈尔任东北军区工兵学校政治委员,在严重缺乏器材的情况下,他带领同志搞到了一批操舟机,经过改装成为机动船。这就是既能运输武器、兵员,又能并排连接架浮桥的“操舟艇”。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中,工兵学校用它迅速架设浮桥投入战斗,对战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东北军区曾授予参战操舟艇以“功勋艇”的光荣称号。一九四七年冬,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何长工调他任军工部顾问室主任。他带头参加技术工作,本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态度,大胆起用留用技术人员,组织试制并亲自参加高性能炸药和硬胶木炮弹壳的试验,军工生产很快打开了局面。一九四八年七月,他兼任新成立的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校长,为培养兵工专业人才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

建国以后,赵品三先在中央公安部政治保卫局任副局长。接着在一九五二年从公安战线又转到军事工业战线,任二机部北京航空工业学校校长兼南苑二一一厂厂长。在建校办校工作中呕心沥血,一直保持着苏区红军学校的传统和作风,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方针,对生搬硬套外国教育制度的做法敢顶敢纠。这个学校为我国培养出不少合格的航空工业人才。至今,那时的学生和干部都对这位“老校长”称赞不已。

一九五五年九月,赵品三任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干部局局长。他是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一九六二年六月被任命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副馆长,直至一九七三年九月九日病逝。

(七)

赵品三是一个老党员,是革命队伍中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人才。他的人品和情操为人称道。在苏区和延安时代的老同志都钦佩他忠贞自爱的品质。他一生艰苦朴素,一贯乐于助人。他常以这句话自勉:“有两种人,一种是 ‘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另一种是 ‘磨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我是要做后一种人的”。他说到也做到了。在十年动乱中,他冒着风险保护过不少受难的老同志、战友。如韩进一直蒙受冤尘,动乱中有一年时间躲在他家里。他为不少老同志、老干部证实历史,特别是证明党籍问题,其中就包括胡耀邦、杨勇等老干部。面对所谓“专案组”、“调查组”人员的训斥,他仗义执言,毫无惧色。他为人正直,在党内斗争中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从不鉴貌辨色、人云亦云。特别可贵的一点是他反对特殊化,时刻为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而担忧。一九七二年,他已半身不遂,有感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他振笔抒怀:

万里长征世所惊,

红军伟迹震乾坤。

挥毫难写英雄史,

愧煞当年一老兵。

在他逝世后,朱德曾评价他: “品三是个好同志,对党忠心耿耿” 。邓小平在一份有关赵的后事处理的报告上亲笔批示: “赵是很老的同志,从不计较名位”。“忠心耿耿” ,“从不计较名位” ,这是共产党人多么可贵的品质啊!

当然,历史不可能给每个人都安排好一个恰当的充分发挥才能和智慧的位置,赵品三亦不例外。但他确是实实在在地为主义和信念战斗了一生,后人不会忘记他的光彩……。

注释

①《红色中华》1934年2月3日,《歌舞晚会上》。

②《红色中华》1934年1月24日,《一个精采的晚会》。

①“星月联华”为周恩来在全苏二大观看演出时称赞石联星、施月娥姊妹、刘月华、彭舜华等女演员的妙语。

①现在只保留下一本《号炮集》,在陈诚“石叟书屋”的档案史料中。那是敌人占领苏区后抢去的。

相关参考

中共人物传 胡波人物传,胡波生平事迹,胡波评价

胡波胡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共江西永新县党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特别重要的干部”①,历任中共永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湘赣边特委常委,莲花县委书记,湘东特委副书

中共人物传 郭亮人物传,郭亮生平事迹,郭亮评价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中共人物传 刘英人物传,刘英生平事迹,刘英评价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中共人物传 罗明人物传,罗明生平事迹,罗明评价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乳扇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在白族茶道里

提起乳扇,凡是到过云南大理的人都不会陌生,在宴席上、闲时品三道茶时或步入农家小院,你都能品尝到乳扇,以至在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乳扇,是一种呈扇形的高级乳制品,分乳白、乳黄两色。它含有较高的脂肪,营养

中共人物传 余泽鸿人物传,余泽鸿生平事迹,余泽鸿评价

余泽鸿,四川人。一九二六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一九二七年五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一九三一年八月进入中央苏区,曾任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建黎泰地区的土地

中共人物传 黄道人物传,黄道生平事迹,黄道评价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中共人物传 陈为人人物传,陈为人生平事迹,陈为人评价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中共人物传 竺清旦人物传,竺清旦生平事迹,竺清旦评价

竺清旦竺清旦是浙东地区早期农民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①,曾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江浙)区委农民问题委员会委员、宁绍台农民协会会长、宁波市临时政府执行

中共人物传 李季达人物传,李季达生平事迹,李季达评价

李季达李季达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曾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部长、工人部部长兼天津市委书记。1927年11月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7岁。(一)李季达,字世昌,化名李吉荣,1900年1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