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王凌波人物传,王凌波生平事迹,王凌波评价
Posted 学校
篇首语:世界再冷,你也要成为自己的太阳,无需别人的照亮,你就是自己的太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王凌波人物传,王凌波生平事迹,王凌波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王凌波人物传,王凌波生平事迹,王凌波评价
王凌波,湖南省宁乡县人,一八八八年生。祖居宁乡第八区王家大冲。父亲王恕轩曾在私塾教书,中年以行医为业,有田二十余亩。凌波兄妹五人,他最小。十三岁时母亲去世,父亲送他就读于小金陀馆李藕苏先生门下a。同窗二三十人中,凌波年小,性格又耿直诚实,常受大同学欺负和戏弄; 只有谢觉哉、姜梦周两同学很爱护他,时常给予保护,不许别的同学欺负。与此同时,他和姜、谢两人还结识了年龄更大的何叔衡。经过长时间的交往,他们四人成了莫逆之交,并共同走上革命的道路。
王凌波在小金陀馆读了三年,满十六岁时转入宁乡县立高等小学堂。半年后,又考取了湖南省高等学堂。他来到长沙,在岳麓山下这所学堂里读了六年(中学预科四年,本科两年)。后因辛亥革命爆发,学堂停办而提前结业回乡,先后在宁乡、益阳县立高小、师范讲习所担任国文、史地教师,历时三年。一九一五年,他应在广东河源县当县长的老朋友张干清的邀请,到河源就任县府民政科长; 后来还担任广东高雷镇守使署秘书和高雷道尹署科长。两年多的官场经历使他想做一个“好官”、在公务上“矢勤矢慎”的愿望渐趋破灭。加之各军阀之间连年混战,自己的一些朋友又在混战中死去,他感到衙门这碗饭再也吃不下去了。“鉴于殉名殉利的朋友多死于非命,从此不想做官,只想做好人了”①。于是,他决定弃官还乡,从事教育。
王凌波于一九一八年回到宁乡。经在云山学校教书的老友谢觉哉、姜梦周的介绍,他也来到这所学校任教。云山学校是当时宁乡县规模较大、校产较多的一所高等小学,也是学界新旧势力斗争的重要场所。他在该校先担任国文、体育等科教员,“因为他的才学的非凡,不多久就博得了全校师生的信仰。”②一九二一年秋,他被推为校长。这一期间,他把来云山学校教学,看成是自己“以后不落后,而且日益前进”的一个新起点,并且认为自己所以能够前进,是由于得何叔衡之力颇多。正因为他有坚持进步的强烈愿望,又有何叔衡等好友的指导和帮助,因而在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中,能够坚决地站在进步势力一边,有力地维护了学校的进步。他当时的一个学生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在悼念他的文章中追述说,王凌波担任云山学校的校长后,“学校不独改变了形式,内部的组织也更新了。所聘的教师大都是富有新学识的青年,先生生前采用的教育方针是——力求学生自动自治及新思想的灌输。记得当时的图书馆里,新书杂志有好几十种,都是先生设法从外搜集而来的。因为先生特殊的努力,学校的名誉空前隆盛了,学生也空前加多了。 当时的云山学校的确可算为宁乡的文化中心。”①正因为如此,王凌波遭到了地方封建反动势力的激烈攻击。一九二二年七月,在县长召集的县政会议上,反动势力公然提出要改组云山学校的议案。王凌波当即予以严词驳斥,声震屋宇。县长和婉地说: “王先生发言,请细声一点。”他大声答道: “愤之所至,急不择言,请县长原谅。”县长无可奈何,结果决定云山学校仍由他主办。后来虽因反动势力的排挤,他曾离开学校,但不久又在进步势力的支持下回到学校当教员兼训育主任,一九二五年又再度担任校长。这时,革命形势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王凌波的领导下,云山学校越办越好,成了当时全县宣传革命的一个中心,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人才。他自己也因此受到鼓舞和教育。正如他后来所说: “我县学界有新旧之争,旧派人物结合团防派及财团反对我们,当时有团匪、学匪、团阀、学阀之称,他们又称新派为三无党(即无父、无君、无礼义) ,旗鼓相当,一直闹到大革命开始,旧派势力始稍衰落,我的思想即在此鼓舞中逐渐转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②
王凌波办学,对于聪明好学的学生经常给予鼓励; 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不遗余力地资助; 对于顽劣学生管教极严。有一次,老友张干清的儿子违反校规,他不徇私情,亲自给以重罚。他又善于团结全校师生和工友,大家都乐于同他一起为办好学校而努力。他同在校教课的谢觉哉、姜梦周两人更是亲密无间,朝夕与共。他后来回忆说: “彼此不曾讲过薪金多少,(教课) 钟点多少……。努力读书,努力教学生,并努力与腐败恶势力作斗争。不屈不挠,数十年如一日,精神上之团结一致,自谓无有出我辈之右者。”①
他在宁乡办学期间,还积极参加社会斗争。当时,有的地主仍以小钱照数退还佃农在几十年前的押租。经过几十年时间,币值不断下跌,地主这种做法无异于是吃掉佃农原来的部分押金。王凌波支持佃农起来斗争,为佃农发宣言、造舆论;同时调查五十年前小钱的购买力,坚决要求地主按几十年前小钱的实际购买力,折算成此时的货币数额退还押租,不能让佃农受损失。这场斗争取得了胜利。因此,当地劳动人民都很敬佩他。事隔十多年,有位轿夫听到他在苏州出狱时,还特地远道跑去看他。
一九二四年,经过何叔衡介绍,王凌波加入了中国国民党,积极从事国共合作的革命活动。一九二五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新高潮。经过实际斗争的考验,他又由何叔衡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前来宁乡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罗迈 (即李维汉) 的主持下举行了入党仪式。这是他在人生道路上一次飞跃。他说: “自加入本党后,才知道单是做个好人,还不够真正做人的意义,从此,便想努力做一个为大众服务的革命者。”②
王凌波入党后,任省委直属宁乡县支部书记。一九二六年三月,唐生智部进入长沙后,他奉调到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工作。后因唐部退守衡阳,他仍回云山学校任教。七月,北伐军攻克长沙,进逼武汉。他又来到省城,被推选为国民党省党部书记长,并担任中共在国民党省党部的党团副书记。这时,何、姜、谢、王四人均为中共党员,为了掩护革命活动,都蓄上小胡须,象个老头子模样。一九二六年十月,他们在长沙聚会时合拍了一张照片,谢觉哉在照片上题了“宁乡四髯”四字,这就是以后传称“宁乡四髯”的由来。
一九二七年“马日事变”后,王凌波转移到宁乡,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避居在宁乡与湘乡交界的山村。次年一月,他化名王恕平来到益阳,在岳森部当了上尉书记隐藏下来,并随军到了沅陵。五个月后,湖南军阀何键密电缉拿他,他便辗转去武汉,旋即又转上海寻找党组织。前段他在沅陵时已从姜梦周处得知谢觉哉在上海的通信地址,并按地址汇款给谢觉哉收存。不料他到达上海的预定接头地点时,谢觉哉已去沈阳,何叔衡也到苏联学习去了。因为接不上关系,又回不了湖南,他只好辗转寄居于天津、北平一些故旧之间。就这样折腾了好几个月,才于一九二九年一月又回到上海一家同乡同姓的药店住下来,再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从沈阳回到上海的谢觉哉,并经过谢觉哉、毛泽民、李维汉的证明,正式恢复了组织关系。
恢复组织关系以后不久,党派他与谢觉哉、熊瑾玎等人在上海法租界辣斐德路开办了一家兼卖杂货的天生祥酒店,掩护党的工作,他是酒店的“老板”。当时,熊瑾玎在中央做会计工作,负责管理党中央的经费。凡党内汇款需要铺保,向银行存款、取款需要户头,均由酒店出面盖章负责。同时,酒店还担负了掩护一些同志进行地下活动的任务。由于王凌波等的积极努力,这家酒店开张不久,便在同行中取得了信誉,他还被推选担任了酒店行会的“会首”。
一九二九年冬,党中央派王凌波与邓小平一起,去广西领导红七军的工作。他为交代店务,来不及与邓同行。后来乘船绕道香港去广西时,港英当局不肯签署入境护照。交涉月余未获结果,他按上级决定仍回上海。次年,在沪西主持一个秘密印刷厂的工作。
秘密印刷厂在一九三○年九月遭到敌人的破坏,王凌波和杜延庆、杨匏安等十七人被捕,关在上海提篮桥西牢。他这时化名黄德宣,被判处一年半徒刑。由于他在狱中组织绝食斗争,抗议监狱当局克扣囚粮,因而受到敌人严刑毒打,右眼被打成重伤。一九三二年四月,王凌波刑满出狱,他身体虚弱,又染时疫,病情严重。经组织安排,他在沪西红十字医院治疗了五十多天,虽然脱离了死亡的险境,但健康状况一直不好。由于他一再要求工作,病未痊愈,就被党组织安排到中央技术部。这个机关设在上海蒲石路一栋三层楼房里,他和张唯一等负责刻写钢板。年近半百的王凌波,眼睛又被打伤,视力严重消退,但他意志弥坚,每天晚上都伏案刻写着一张张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直到深夜,有时通宵达旦,眼睛常常痛得流泪,仍然不肯休息。就这样,他在党分配的岗位上,坚持战斗了两年多时间。
一九三五年二月,中共上海中央局机关遭到破坏①。二月十九日,王凌波在敌人大搜捕时再次被捕,先与张唯一、黄文杰等一起被关押在善钟路捕房。两个月中,他被移囚几处地方,受过十多次审讯。任凭敌人威胁利诱,花招耍尽,王凌波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情况。最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判处他七年有期徒刑,送至苏州陆军监狱执行。
在监狱中,王凌波注意锻炼身体,坚持每天早起用冷水擦身,做室内室外的各种活动。他经常用“留得青山在,最后胜利是我们的”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和难友加强意志和身体的锻炼。他还向难友讲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事迹,帮助难友学习文化知识。先烈们在牢狱墙壁上留下来的诗句,也被他用来作为激励自己和鼓舞难友的教材,使大家把坐牢的日子看成“过熔炉生活”,坚定革命到底的战斗意志。王凌波善于团结狱中难友,领导被捕的同志对敌人开展斗争。三月十八日那天,王凌波等在狱党员发动全体难友默哀悼念巴黎公社死难烈士; 后来又联合各个号子罢饭,抗议敌人克扣囚粮,要求改善狱中伙食。这两次行动都取得了成功。对于狱中看守和在押的其他一些犯人,王凌波也做了许多争取和转化工作。他向他们宣传我党的政策,争取看守同情革命,争取被押的其他犯人共同参加狱中斗争。即使在他与许涤新一起被解往苏州服刑的路上,他也不放弃对押送他们的宪兵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他的宣传使一个宪兵深受感动。这个宪兵在同他们分手时曾说: “看来你们都是好人,你们都是为国家吃官司的。这种局面是不会长久啊! 希望你们好好注意身体。”①
一九三七年七月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根据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释放在押政治犯的要求,入狱两年零七个月的王凌波在苏州监狱被提前释放。他出狱后,先到上海,再到南京八路军办事处,经博古、李克农介绍去延安。党组织就他在狱中的情况作了审查后,恢复了他的党籍,安排在中央秘书处做整理文件的工作。
同年十月,党中央派遣王凌波同徐特立去长沙,建立八路军驻湘办事处,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他们一行于十月二十六日离开延安,十二月九日到达长沙。徐特立以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的名义,任八路军驻湘代表; 王凌波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主任兼新四军驻湘办事处主任。他在湘工作期间,生活刻苦,律己甚严,每天起早睡晚,不顾身体衰弱,视力损伤,总是拿着放大镜,孜孜不倦地阅读文件和书报。他对同志态度谦和,平易近人,组织纪律性强,深受大家爱戴,因而能够很好地团结办事处工作人员,协助徐特立开展工作。这段时期,办事处在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筹措军需物资支援前线,与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破坏作斗争等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办事处成为我党在湖南公开活动的中心,在它的周围,聚集着广大的革命群众和各界进步人士。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国民党在放弃武汉后,又放火焚烧长沙。长沙市区被大火烧毁。根据周恩来、叶剑英的指示,王凌波带领办事处人员移驻沅陵,以后又迁往邵阳。“平江惨案”发生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将新四军办事处的名义自动取消,只用八路军名义开展公开活动。然而,国民党顽固派逼迫日甚,为了保存力量,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也于一九三九年六月被迫撤销,其他工作人员分配到桂林、重庆两地,仅由徐特立以八路军驻湘代表名义进行活动,王凌波则以八路军总部秘书名义帮助徐特立工作。一九四○年七月底,徐、王二人由邵阳转移到衡阳时,衡阳警备司令根据国民党顽固派的指令,通知徐特立限期离湘。是年八月,徐特立被迫先期离湘返回延安,王凌波被留下来处理善后工作。他来到长沙,租居在白沙岭一栋民房里。这时,常有日本飞机盘旋轰炸,又有国民党特务暗中破坏。王凌波转移到衡阳时曾因借用民物从楼上跌下伤脚,又生了一场大病,身体更加衰弱。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仍然千方百计与八路军、新四军保持联系; 设法把徐特立的家眷及留下的书籍文件安全送走; 对留在长沙的烈军属进行妥善安排(如他常给袁福清、陈永清等家里送生活费; 又设法把罗学瓒烈士的儿子送进学校,交组织上维持他上学等) 。当时他曾写诗一首抒发情怀,并痛斥顽固派的特务监视,诗道:
生平不多病,
一病便难支;
夜深灯作伴,
鬼影显常姿。
一九四○年九月,国民党顽固派突然包围白沙岭,逮捕了王凌波和同他结婚不久的妻子姜国仁,关进长沙警备司令部的地牢。当“九·一八”事变九周年时,他们夫妇在狱中联句作诗,以志对顽固派的痛恨和坚信革命胜利的决心:
东北沦亡已十年 (王) ,
至今狼虎闯垓埏(姜) 。
血流漂杵沙场劫 (姜) ,
鬼哭烧垣①井里烟 (王)。
四亿民心金可镂(王) ,
千秋史册党争妍(姜) 。
莫伤一己生和死 (姜) ,
且喜红潮浪击天 (王) 。
同年九月十九日,王凌波夫妇被国民党顽固派派军警武装押送离湘赴桂。途中,王凌波滔滔不绝地宣传抗日,使国民党士兵也被他的爱国热忱和抗日决心所感动,不愿再对他进行监视。在衡阳去桂林的火车上,同车的旅客也被他的宣传所感动。当车开到桂林时,其中有士兵和乘客自动先去八路军驻桂办事处为他报信。八路军驻桂办事处派人找到王凌波后,他在办事处工作了四十多天。十一月间,中央来电调他回延安。当时他对在办事处工作的李涛说: “中央如怕我遇险,那可不必。我想我还可以在外面多做一点工作。”②
王凌波于一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到达延安后,党派他任延安行政学院的副院长,院长是林伯渠。学院的任务是培养行政干部。他来到学院以后,主要负责校务工作。由于他谨言慎行,大公无私,能够听取意见和团结同志,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既有才、又有德,能排除纠纷、能解决问题的好领导。他关心师生生活,鼓励炊事员办好伙食,开展竞赛。他曾说过,对于学生,尤其是年轻的学生,穿衣、洗澡、夜晚盖被,都要去管。林伯渠曾称道说: “行政学院初开办,困难很多。我挂名正院长,凌波同志从没推过责任,也不肯告苦。”①
王凌波对自己要求极严。他在一九四一年写的《自传》中分析自己的不足时说:“在此十余年中(指入党以后——引者),虽然坚定地认清了走的道路始终没有错,然而年龄日长,脑力日衰,尤其目力昏花,戴四百五十度的老花镜(俗称七十光),看五号字报纸,还很吃力; 又前年在衡阳跌伤右腿,九个月方愈,现遇气候寒冷或多走山路,便感疼痛。有此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为党工作,又不能很好地加强自己学习。对党所给我的一部分任务,自问很难很好的完成。思念至此,不禁慨然! ”
一九四二年九月三日早晨,他和教育处长余修谈完课程安排问题后,又去察看学生伙食,突然由高血压引起脑溢血,急救无效,与世长辞,时年五十四岁。
一九六二年一月,徐特立为王凌波墓重写碑文,概括了这位模范共产党员革命的一生,碑文全文如下:
王凌波同志,湖南宁乡人,生于一八八八年,一九四二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前是青年运动杰出领导干部,入党后长期与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曾在白区担任党的地下工作十一年。其中三次下狱,在狱中近六年。凌波同志曾在中央技术部作机要工作,以无名战士的精神,埋头苦干。共产党员不怕一切牺牲,不择任何工作,听党的话,革命利益高于一切,凌波同志足为党员的模范。
注释
①小金陀馆是宁乡县沩山区岳姓绅士所开设的私塾,聘请该县以饱学闻名的秀才李藕苏执教。
①王凌波: 《自传》 (1941年),原件已于当时上交中央组织部,本文引自姜国仁所保存的亲笔附件。
②树青: 《忆凌波师》,载1942年12月11日 《新华日报》。
①树青: 《忆凌波师》。
②王凌波: 《自传》 (1941年),引自姜国仁所保存的亲笔附件。
①见王凌波1939年1月4日给姜国仁的信,原件藏湖南省博物馆。
②王凌波: 《自传》 (1941年)。谢觉哉: 《不惑集》,作家出版社1962年8月北京第1版。
①王公道: 《和凌波同志在狱中的日子里》,载《峥嵘岁月》 第1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第183页。
①许涤新: 《屹立的青松——忆王凌波同志》,载《峥嵘岁月》第1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
①烧垣,指长沙大火。
②谢觉哉:《哭凌波》,原载1942年9月延安《解放日报》,转摘自《不惑集》。
①谢觉哉: 《哭凌波》,转摘自《不惑集》。
相关参考
(一)王观澜,原名金水,字克洪,一九○六年七月十三日生于浙江省临海县城内一个贫苦家庭里。父亲王秀卿,以刻字为生,有时兼营中医。母亲徐阿英,是一位忠厚善良的妇女,除操劳家务外,还要替人缝纫、洗涤,或作“
王文明王文明是琼崖(海南)地区中共党组织、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是琼崖地区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斗争的主要领导人,是琼崖苏维埃政府的第一任主席。他对海南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海南
(一)王树声,原名宏信,乳名国荫,一九○五年五月二十六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诞生于大别山西麓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区项家冲。家有兄弟姊妹十人,他排行第五。王树声的祖父,是个科举场上的失意者,
(一)王世英,字子杰,一九○五年十一月十三日生于山西省洪洞县杜戍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一九二一年高小毕业后,适逢太原国民师范招生,他步行六百里去应考,被录取①。国民师范学校是官费,实行半工半读,每天做
王尚德是陕西地区党团组织的创建人之一,也是当地知名的教育家。他为了培养革命的新一代,二十多年如一日,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无论在敌人的监狱中还是在白色恐怖的险恶条件下,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保持了一个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五日上午十时刚过,在日本宪兵队警戒森严的齐齐哈尔北较场的刑场上,一辆刑车呼啸而至。车门打开,一位囚犯双脚拖着沉重的铁镣,昂首挺胸,从容地走下车来。他神色镇静,炯炯的目光深情地望着祖国大
历史人物 凌波(黄裕君,小娟,君海棠)个人资料,凌波(黄裕君,小娟,君海棠)个人资料
姓名凌波别名黄裕君,小娟,君海棠职业演员代表作品《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天上没有乌云盖》丈夫金汉大儿子施永辉二儿子毕国智,香港名导演,代表作《海南鸡饭》小儿子毕国勇凌波,香
成语典故_凌波微步什么意思?“凌波微步”的典故 凌波微步什么意思? 形容女子步履轻盈。 【出处】凌波微步语出出于曹子建《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典故】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
立志救国方方,原名方思琼,乳名瑶泉,曾用王大钟、穉华、星星、野草等笔名,广东省普宁县洪阳镇人。一九○四年四月十八日,方方出生在一个破产的小商家庭,父亲在一家布店兼书店当店员,母亲和祖母在家做手工。方方
王佐,又名王云辉,号南斗,一八九八年生于江西省遂川县下七村。他曾是绿林头领,后逐步接受党的改造,毅然率队加入红军,光荣入党,参加了边界割据的领导工作,对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绿林生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