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许亨植人物传,许亨植生平事迹,许亨植评价

Posted 部队

篇首语: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许亨植人物传,许亨植生平事迹,许亨植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许亨植人物传,许亨植生平事迹,许亨植评价

许亨植

许亨植原名许克,化名李熙山,朝鲜族,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一师政治部主任、中共北满省委委员、第九军政治部主任、第三军军长、第三路军总参谋长等职。

国难当头 投身革命

许亨植于1909年出生在朝鲜庆尚北道善山郡。他的曾祖父是李王朝的贵族。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李王朝的腐败无能,国势衰微,家境也逐渐没落,到了亨植出生之时,他的一家只能靠祖父和父亲种地谋生了。许亨植在14岁那年随家搬到了辽宁省开原县李家台子居住。亨植的少年时代是在动乱漂泊、贫困劳苦中度过的。他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但聪明好学的亨植在父亲的教育下,刻苦自学,不仅学会了朝鲜文,还读了不少汉文书籍,打下了较好的文化基础。许亨植一家在开原靠父亲开药铺维持生活。旧中国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每每入不敷出,15岁的亨植不得不参加农业劳动,以补家中生计。当时,流亡到东北的朝鲜爱国志士中,很多人在开原一带进行抗日活动。许亨植在家乡经常同这些爱国人士接触,阅读一些进步书籍,思想进步很快。

1929年春,许亨植一家迁到哈尔滨附近的宾县枷板站。中共北满特委早就在这里开辟了党的工作,并且建立了农民同盟、青年同盟、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这时,许亨植刚刚和金正淑结了婚。但为了人民的解放,他不贪图个人安逸,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了完成党的秘密工作任务,他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来往于哈尔滨与阿城、珠河(今尚志县) 、汤原之间;为了尽快适应工作需要,他经常深入汉族群众中,边工作边学习,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话。经过斗争锻炼,他很快成为党的可靠干部,并于1930年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①。

入党以后,许亨植更加忘我地工作。1930年4月底,中共北满特委在全国总工会特派员林仲丹(即张浩) 指导下,决定在哈尔滨市组织一次五一示威游行。4月30日晚,阿城、海沟、黄山嘴子、平房等地党、团组织派出的朝鲜族党、团员来到道外东升号粮栈集合。许亨植带领黄山嘴子十多名党、团员也按时到达。许亨植和李启东被选为游行队伍的指挥②。游行队伍高举红旗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日本侵略满蒙”的标语前进,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号召群众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队伍游行到哈尔滨日本领事馆门前时,示威群众要求日本领事出面接受抗议书。日本领事馆紧闭大门并派出武装警察严加防守,还开枪威胁示威群众。愤怒的群众拣起石块、砖头砸碎了领事馆的门窗。哈尔滨五一反日示威游行不仅震动了哈尔滨市,也在东北各地引起了很大反响。

日本领事馆慑于群众威力,要求东北军阀当局镇压游行群众。当游行队伍到达哈尔滨车站附近时,被东省特区派出的数百名警察马队包围。许亨植同警察说理: “我们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爱国行动,警察不应干涉。”①但警察却蛮横无理地将许亨植等33人逮捕。

许亨植被关押在东省特区警务处拘留所。当时,日本领事馆向特区当局要求“引渡”朝鲜人“犯人”。但许亨植等在狱中进行说理斗争,坚决反对移交日方;同时,中共组织也积极活动,用各界舆论施加压力,使特区当局不敢把被捕群众交给日本人。东省特区法院只好以“扰乱治安”为名,把许亨植等判处徒刑。但不久,许亨植等游行示威的指挥者又被作为“共党嫌疑犯”押送沈阳监狱。在狱中,许亨植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共党组织的营救下,才和其他同志一起被释放出狱②。

发动群众 抗日拥军

1931年12月底,许亨植出狱。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他与金策一起回到宾县工作,金策任中共特支书记,他任特支委员。当时,宾县属吉林省。日军进占吉林,代理吉林省政务的熙洽投敌,吉林省政府迁到宾县办公,冯占海等义勇军队伍也进驻宾县,群众的反日情绪更加高涨。许亨植和金策到宾县后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立即深入群众,广泛地进行抗日宣传,在鸟河、枷班站等地组织了农民反日会和自卫队,动员许多青年参加反日义勇军,并到反日部队中进行慰问宣传,鼓舞战士们的抗日斗志。

1932年2月,日军占领了哈尔滨,3月开始进攻宾县一带义勇军。许亨植冒着危险组织秘密武装,处置敌探和汉奸,保护了中共组织。1933年春,许亨植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赴松花江下游通河、汤原和珠河县黑龙宫一带,从事组织抗日游击队的工作。在黑龙宫期间,他以普通农民身分到贫苦农民和抗日积极分子家里做帮工,和群众一起苫房子,干零活,参加水旱田间劳动。他按照当地习俗同许多汉族和朝鲜族青年“拜把子”,与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并利用这种关系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组织抗日活动,逐步在群众中扎下了根。由于许亨植耐心而有效的工作,黑龙宫很快组织起农民反日会、青年反日会、妇女反日会等组织。这里的中共支部工作也很有生机,受到县委的表扬。

1933年10月,在中共珠河中心县委领导下,以赵尚志为队长的珠河反日游击队在该县铁道南三股流正式成立。许亨植根据县委秘书长金策的指示,向铁道北的黑龙宫、侯林乡等地群众和在这一地区活动的反日部队宣传这一喜讯和中共的团结抗日主张,更加鼓舞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为珠河反日游击队进驻黑龙宫和在铁道北广大地区开展活动造成了有利条件。日军为了镇压和破坏这里的抗日活动,派出特务在群众中散布谣言,并侦探反日组织的活动。有一天,许亨植在抗日积极分子王树荣家帮助劳动,有个姓高的人窜到王家,声称是给日本人买鸡蛋的。许亨植觉得这人形迹可疑,便派人跟踪监视,证实了这人果然是日军的侦探。许亨植立即逮捕此人并召开群众大会揭露其真实面目,提高了群众的警惕性。

1934年春,赵尚志带领珠河反日游击队进入铁道北活动。在中共地方组织的帮助下,他很顺利地联合了在铁道北活动的十几支义勇军和反日山林队,开辟了铁道北的新游击区。一次,赵尚志率游击队刚刚回铁道南,驻珠河的日军进攻黑龙宫,黑龙宫反日山林队“黄炮”畏敌投降,党支部书记王鸿生叛变投敌,带敌人取走了地方抗日自卫队藏起的十几支枪。还有一个叫张有才的是“黄炮”的亲戚(曾和许亨植拜过把兄弟) ,在“黄炮”投降之后,也想献出许亨植等人秘密保存的游击队被服厂设备,向敌人请赏。在这危急时刻,许亨植挺身而出,一面将地方抗日自卫队组织起来保护群众,一面抢先行动,连夜跑出村外,在大草甸子里蹲了一宿,拂晓立即动身前往铁道南游击区,领着游击队迅速返回来,逮捕了张有才和王鸿生,在周家店北小山里召开群众大会,镇压了罪恶多端的汉奸①。这一果断的除奸行动,纯洁了内部,保卫了党和群众组织,也有力地支援了珠河游击队的军事行动,受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的表扬。

在战斗中锻炼成长

1934年6月29日,以珠河反日游击队为基础吸收一部分义勇军和反日山林队,正式编成了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为司令,张寿篯(即李兆麟)为政委,下设三个总队、五个大队。根据县委指示,许亨植从地方调到哈东支队任第三大队政治指导员,同年秋又被任命为第一大队长①。

哈东支队成立后,部队分三路进行活动。许亨植跟随赵尚志活动在珠河县铁道北第五区和延寿县、宾县、方正县一带,清除这里的敌伪据点,解除敌伪武装,帮助地方党建立起群众反日组织。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把铁道北的广大乡村开辟为新的游击根据地,成为哈东支队的可靠后方。

1935年1月28日,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以哈东支队为基础,吸收地方青年义勇军编成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许亨植被任命为第二团团长②。不久,敌人开始了“春季大讨伐”,重点进攻珠河游击根据地。许亨植根据司令部的指示,率领二团,联合在铁道北活动的义勇军各部,灵活机动地进行外线作战,打击敌人。他首先率队攻破了延寿县的柳树河子据点,接着又摧毁了珠河县大小亮珠河地区的敌军农场,然后指挥部队迂回行军,胜利地攻破了宾县的高雨帽子。这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不仅狠狠地打击了“讨伐队”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敌人把游击队围歼在根据地的阴谋,而且二团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在春季“讨伐”中遭到惨败的日伪军,于6月在哈尔滨召开了北满六省“治安肃正”会议,以驻哈日军师团长岩越中将为头目,动员日伪军和警察组成“讨伐队”,首先向珠河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为配合“讨伐” “围剿”,敌人还在帽儿山成立双(城) 、阿 (城) 、珠 (河) 、宾(县)、延(寿) 、五(常) 六县办事处,组织“治安工作班”,闯入游击根据地放火烧毁民房,强迫群众移居到“集团部落”之中。

此时,珠河根据地一片烟云火海,铁道北的许多村屯被烧光,沿山区几乎没有人家。许亨植率领的第二团在恶劣的环境中与强敌搏斗,遭受了重大损失。

在这紧急关头,中共珠河中心县委于9月中旬召开扩大会议,分析哈东形势,作出了新的斗争部署。鉴于游击根据地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大部队继续在这里活动有困难,决定吸收根据地的青年义勇军骨干加入部队,把第三军扩编为六个团,由赵尚志率领第三军主力转移到松花江下游,与汤原游击队会合,开辟新区; 第二、第三团留在珠河游击区坚持斗争。许亨植调任第三团政治部主任,在珠河铁道南和五常、双城一带活动。大部队离开珠河后,二、三团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许亨植等率领三团,机智地穿插在敌人包围之中,利用一切机会,打击敌人。一次,三团在五常县高丽营子宿营时,被日军侦悉,天未亮,敌人乘马爬犁围了过来,情况十分紧急。许亨植决定将计就计,一面派少数人抢占制高点佯作组织还击,一面由他率大部队隐蔽前进,埋伏于道路两旁树林中。当敌人进入伏击圈时,他一声令下,排枪齐射,打得敌人懵头转向,乱成一团。这次战斗消灭敌人100多人①。

1936年初,第三军司令部决定将原有各团逐步扩编为师。第三团也扩编为第三师,许亨植任三师政治部主任②。第三师的骁勇善战使珠河、五常一带的其他反日义勇军十分钦佩。五常、舒兰一带由汪亚臣领导的“双龙队”和“创江南”队等义勇军主动向三军三师靠拢。许亨植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联合各路义勇军成立了反日联合军道南指挥部,壮大了道南的抗日武装力量。三师在联合指挥部各部队中起着骨干、表率作用。一次,许亨植率领的第三师在高丽营子附近与敌遭遇,敌强我弱,战斗打得激烈艰苦。“创江南”队闻讯带着机枪赶来支援,但半道受阻。他们以为三师要吃大亏了。可是,许亨植指挥部队奋力拚杀,终于打退了敌人。接着,在拉拉屯、五道岗、十八层甸子等战斗中,三师连战连捷,受到友军赞扬。许亨植为了巩固道南游击区,统一指挥三师和道南、道北联合军共1000多人联合攻打五常县境内的敌人重要据点小山子。这次战斗给敌人以很大打击,三师和联合军威名大震,群众的抗日情绪重新高涨。许亨植在这种有利形势下,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在五常、珠河两县交界处2000余户人家的地区建立起农民委员会、反日会,并建立三军后方留守处,重新准备了长期活动的基础。

肩负重任 率队远征

1936年秋,伪满洲国军政部依据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治安肃正纲要”的规定,制定了以宾县、木兰、通河、汤原、依兰为中心的“讨伐”计划,并动员了三江省的日伪军全部力量,从9月开始对抗日游击区进行围攻。9月18日,中共珠河中心县委、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和第三军、第六军党委,在汤原县帽儿山召开联席会议,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和确定今后工作方针策略。会议决定,在军事上三、六军要相互配合,突破敌人的“秋季大讨伐”,开辟以龙江腹地为中心的新的游击区域; 在组织上成立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员会,以加强对北满地区抗日游击运动的领导。许亨植出席了这次会议,并被选为北满临时省委委员①。

第三军司令部为执行珠汤联席会关于开辟以龙江腹地为中心的新游击区域的决定,调许亨植任第三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②,并率一师由200人组成的先遣队先行,为三军主力远征开辟道路、准备给养。这次远征,要穿越百里无人烟的小兴安岭,途经之地又是抗联部队未曾到过的新区,但许亨植满怀信心地带领先遣队踏上了征途。10月下旬,远征先遣队到达铁力县境。许亨植以十六道岗为中心,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和群众工作。他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做通了驻九道岗一支伪军的工作,他们向许亨植许诺,不阻碍抗日部队远征,并主动以粮食支援远征先遣队。接着,先遣队又打开了八道岗一个反动地主大院,缴获了一批枪枝弹药和30多头牛、马以及大量粮食,并在八道岗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抗日宣传,使这一带群众对抗日联军有了认识。

就在打开八道岗地主大院的次日凌晨,铁力县日伪军300余人出动“讨伐”,袭击先遣队宿营地。许亨植派出部分战士隐蔽抢占附近山头,自己带大部分队伍北撤。敌人只顾向前追击,不料背后响起激烈枪声,后尾部队被我隐蔽在山上的战士用火力截住。敌人只得掉头接应。就在这时,许亨植带领队伍迅速回身反击,使敌人处于两头挨打的被动局面。敌人不敢久留,只得夺路逃走。这一仗打死日军七人,但我军牺牲20余人。不久,许亨植率队到孙灵阁山附近与装备精良的500余名敌人激战一天半,打死日军80多人,缴获机枪一挺,马30多匹,击毁重机枪一挺,炮一门。战后,部队安全转移到铁力县郑金店休整。这次战斗的胜利鼓舞了先遣队士气,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1936年11月,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率三军远征主力骑兵队500多人,突破敌人封锁,到达铁力地区,和许亨植带领的先遣队会合。主力部队经过休整后继续西征。许亨植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任务,于1937年初,率一师先遣队返回依兰东部地区。这时,在松花江下游活动的抗联队伍除三、六军之外,还有四、五、八、九军和二军的部分将士。中共北满省委和北满抗联总司令部为了加强这一地区抗联各军之间的协同作战和统一征收、分配给养问题,成立了依东(后改为哈东) 办事处,任命许亨植为办事处主任①。他在任职期间较好地完成了省委和总司令部交给的任务。同年2月,在汤原附近的洼峰召开北满抗日联军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五军军长周保中和八军、九军军长等。许亨植代表北满抗联总司令部和三军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和分配给养等问题。

6月底,在汤原县帽儿山召开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扩大会议,中共吉东省委代表、五军军长周保中应邀出席。会议研究了对敌斗争的策略、北满抗联各部队的配合作战和加强对八军、九军的领导等问题。会后,许亨植调任抗联第九军政治部主任②。抗联第九军的基础是原东北军军官李华堂的部队。许亨植为了更好地整顿和改造这文部队,在方正县大罗勒密密林中,建立军政训练班,共办三期,培训了120余名干部战士,使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由于第九军的共产党员耐心而有效的工作,很快培养了一批忠于革命事业的骨干力量。后来,在1939年,抗日斗争进入极为艰难的时期,军长李华堂等不坚定分子叛变投敌时,正是这批骨干分子率领部队坚持了斗争。

1937年冬起,日本侵略者把抗联活动最活跃的三江省作为“治安肃正”的重点地区,动员日军三个师和伪军五个旅,共5万多兵力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三江省地区 “大讨伐”。然而,在这一紧要时期,北满抗联总司令、三军军长赵尚志赴苏后长期未能归来,三军部队在与敌人战斗中屡遭损失,大量减员。为适应急剧变化的形势,1938年6月初,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召开了第八次常委会,作出了整顿缩编第三军为四个师,除留少数部队在原地坚持斗争外,三、六、九、十一军主力部队冲出敌人的包围,向西北远征的决定。根据省委指示,许亨植率九军二师和三军一师的部分队伍从依兰出发向海伦地区进行远征,并整顿了三军一师、政保师和五师的队伍,成立了新编第三军第三师,许亨植任师长①。在艰难的远征和整编分散在各地的三军部队的工作中,许亨植经历了千辛万苦。他处处以身作则,以革命利益为重,克服了种种困难,充分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他率队到达海伦地区之后,配合地方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为迎接后续部队的到来作好了准备。

10月8日,金策率领第二批西征部队到达海伦县境白马石与许亨植会合。当天夜里,在金策主持下召开了三、六军干部会议。会议根据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部署,讨论确定了嫩海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的计划,决定成立西北指挥部。筹备工作由许亨植负责进行。鉴于北满抗联各部队将陆续转移到这一地区,他派出西北远征队到德都县五大连池地区建立后方基地,为抗日部队开展以小兴安岭为依托的黑嫩平原游击战争准备条件。

整顿队伍 开辟新区

1938年12月,张寿篯率领第三批西征部队到达海伦县境与先头部队会师。1939年1月28日,中共北满省委召开第九次常委会,提出了北满抗联部队与海伦地区党组织配合,依托小兴安岭西麓山区,在黑嫩平原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为统一党的领导,由张寿篯、许亨植、王明贵组成嫩海地区代表团;在军事方面成立临时指挥部,以张寿篯为指挥,许亨植为副指挥①,下设龙南、龙北两个指挥部,龙北由张寿篯负责,指挥一、二支队; 龙南由许亨植负责,指挥三、四支队和独立一、二师。同年4月,中共北满省委召开第二次执委扩大会议,决定以北满的抗联三、六、九、十一军为基础,成立抗联第三路军,以张寿篯为总指挥,许亨植为参谋长②。由于赵尚志赴苏长期未归,暂由许亨植兼任第三军军长③,张兰生任政治部主任。会后,在许亨植和张兰生主持下召开了三军干部会议,决定整顿三军所属部队为三个师。会上总结检查了三军从珠河游击队成立以来党政方面的工作,认为三军所以能成为北满抗日的主力军,是因为它从建军那天起,就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按着党的方针建设军队。会议要求在新的情况下注意克服忽视党的领导,削弱政治工作的倾向; 要求每个共产党员要在抗战的紧要关头,以千百倍的勇敢精神工作,为争取抗日运动的新发展而努力。这次会议对加强党的领导,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1939年夏,日本关东军武力侵犯蒙古人民共和国,制造了诺门坎事件。蒙古人民和军队在苏军支持下反击日军侵略,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东北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因此受到很大鼓舞,反日情绪顿时高涨。在这种形势之下,中共北满省委和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为了更好地发动汉蒙群众共同抗日,从部队中抽调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干部派到汉蒙民族杂居地区从事群众工作。在这些同志的努力下,先后在嫩江、讷河、甘南、阿荣旗、肇源、肇州、克山等县建立了地下党组织,还发动群众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反日组织,为三路军部队在这一地区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准备了条件。同年7月7日,许亨植以三军军长名义给三军参谋徐泽民和补充师师长李玉亭的信中指出:要在肇州、肇源、扶余、双城一带的各村、各区、各县以及工厂、兵营、学校、铁路、码头里广泛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争取汉、蒙、朝鲜族群众,联合起来共同抗日,并把他们的抗日斗争和三军的斗争紧密地配合起来①。由于中共北满省委和三军地方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使三肇地区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1940年春,根据东北抗联部队统一番号的决定,三路军所属部队编为三、六、九、十二等四个支队,许亨植兼任十二支队政委①。同年8月,许亨植根据省委关于利用夏季青纱帐起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黑嫩平原游击战争的部署,从支队中选拔60余名战士,组成精干的部队,从庆安、铁力交界安邦河后方密营出发,晓宿夜行,经绥化县永安镇附近到呼兰河岸,然后顺呼兰河而下进入兰西县。接着在肇东县宋站附近急速横穿中东铁路,9月初到达肇州县李道德屯。抗联部队第一次来到平原地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接待,反日救国会立即组织妇女会员,为战士做饭、洗衣,男会员为部队探消息、送情报。

9月12日,根据地方反日会提供的情报,许亨植组织了夜袭丰乐镇的战斗。他根据事先侦察的情报,利用黑夜悄悄地摸进丰乐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克丰乐镇,干净利落地缴了警察局的枪械,活捉了伪镇长,打开了银行、仓库,共缴获枪枝40余,现款16万元,金条60余两及大批服装、粮食等物资。他把缴获的部分物资分给贫苦群众,对中国商民秋毫无犯,受到群众的拥护。

丰乐镇战斗之后,十二支队在袭击宋站车站时,因伪甲长告密,遭敌突然袭击,队伍被冲散,许亨植受伤,由十几名队员护送返回安邦河后方。此后,十二支队在三肇平原继续活动,于11月8日攻克肇源县城,使驻哈日军大为震惊。

抗联第三路军成立后,在李兆麟、许亨植领导下,龙南、龙北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不到一年半时间里与敌战斗300余次,攻克讷河、克山、肇源等县城在内的27处城镇,袭击火车站5处,日本义勇队训练所5处,日军机场一处,颠覆军用列车两次,俘虏敌伪军及警察1557人(其中伪军团长、连长、警察署长42人),毙敌500余,缴获机枪7挺,迫击炮4门,步枪1250支,手枪201支。

青峰岭下为国捐躯

1941年夏,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向东北急剧增兵,日本关东军的兵力从40万激增到76万。同时,日军以“确保后方治安”为名更加疯狂地对抗日部队进行“讨伐”。抗联的活动处于极端艰难的环境之中。同年10月,许亨植根据三路军总指挥部指示,把他领导下的第六、第十二支队的一百五六十名同志送往苏联,进行整训,只留下总指挥部的部分工作人员和两支小部队由他率领在国内坚持活动。一支是朴吉松指挥的小部队,活动在庆安、铁力一带; 另一支是张瑞麟指挥的小部队,活动在巴彦、木兰、东兴一带。小分队除在必要时打击孤立的小股敌人和敌人据点之外,主要是深入群众,发展秘密的抗日救国组织,并为小部队活动准备粮食、物资、侦察敌情等。由于小部队的积极活动,半年多时间在庆安、铁力,巴彦、木兰、通河、东兴等县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反日救国会组织,会员发展到200余人,积累了新的抗日力量。许亨植冒着危险,绕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穿过兴安密林,经常来往于各地,具体指导小部队工作。1942年春,他向在苏联的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张寿篯报告了通河、木兰、巴彦等地的敌情和抗联小部队成员利用森林、河套和山中密营建立后方基地,进行争取群众工作的情况,受到张寿篯的赞扬①。

1942年7月末,许亨植带着警卫员陈云祥到巴(彦)、木(兰)、东(兴)地区检查工作。他在这里听取了小部队负责人张瑞麟的汇报,详细了解了小部队在东兴头道河子、二道河子、三道河子山边炭窑工人中进行工作的情况,得知在这里发展了100多名反日会员,并把反日救国会组织发展到东兴县满天星和巴彦县农村中的情况之后非常高兴。他对小部队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巧妙地开展工作,取得这样大的成绩,进行了表扬,并整理出书面材料准备向上级报告。这时,敌人的“讨伐队” 已经到这一带搜山,形势很紧迫,不能久留。8月2日下午,他在警卫员和张瑞麟派出的王兆庆的护送下离开这里回指挥部所在地。为了避开搜山的敌人,他们在人迹罕见的山林荒谷中穿行,一天才走了二三十里路,天黑时到达青峰岭山下。这里群山耸立,邵凌河在山谷中流过。许亨植等三人在河畔露营。第二天(8月3日)清晨,警卫员陈云祥起来生火做饭。由于地势低洼,炊烟迟迟不能散去。就在这时,庆安县伪军“讨伐队”发现了山谷中的炊烟,立即包围上来。当许亨植等发现了敌人的动静时,已被敌人团团围住。许亨植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与警卫战士一起同敌人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许亨植和警卫陈云祥壮烈牺牲②,王兆庆一人突围脱险。许亨植牺牲时年仅33岁。

许亨植同志为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忠心耿耿,奋战一生。他的不朽的业绩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①访问冯仲云记录(1962年7月),存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

②访问朴元赫、朴光洙记录(1965年12月),存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

①《关于1930年五一斗争的调查材料》 (1965年12月),存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

②《冯仲云回忆录》,存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

①访问王淑荣、薛万林记录(1961年11月),存尚志县档案馆。

①②刘枫: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59页。

①杨育光: 《珠河游击根据地的创建》(调查报告),存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

②刘枫:《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103页。

①②刘枫: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109、110页。

①访问陈云升记录(1979年2月),存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

②《中共北满省委致吉东省委负责同志信》 (1938年5月4日),存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

①刘枫: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 ,第146页。

①③刘枫: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 ,第158、160页。

②《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成立宣言》,存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

①《许亨植给徐泽民、李玉亭同志信》,存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

①戴洪宾回忆许亨植记录(1963年11月),存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

①张寿篯给金策并转许亨植信(1942年7月5日),存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

②张瑞麟: 《回忆许亨植牺牲》 (1980年6月),存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

相关参考

中共人物传 胡波人物传,胡波生平事迹,胡波评价

胡波胡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共江西永新县党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特别重要的干部”①,历任中共永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湘赣边特委常委,莲花县委书记,湘东特委副书

中共人物传 郭亮人物传,郭亮生平事迹,郭亮评价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中共人物传 刘英人物传,刘英生平事迹,刘英评价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中共人物传 罗明人物传,罗明生平事迹,罗明评价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中共人物传 余泽鸿人物传,余泽鸿生平事迹,余泽鸿评价

余泽鸿,四川人。一九二六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一九二七年五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一九三一年八月进入中央苏区,曾任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建黎泰地区的土地

中共人物传 黄道人物传,黄道生平事迹,黄道评价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中共人物传 陈为人人物传,陈为人生平事迹,陈为人评价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中共人物传 竺清旦人物传,竺清旦生平事迹,竺清旦评价

竺清旦竺清旦是浙东地区早期农民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①,曾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江浙)区委农民问题委员会委员、宁绍台农民协会会长、宁波市临时政府执行

中共人物传 李季达人物传,李季达生平事迹,李季达评价

李季达李季达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曾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部长、工人部部长兼天津市委书记。1927年11月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7岁。(一)李季达,字世昌,化名李吉荣,1900年1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巫

中共人物传 王昭人物传,王昭生平事迹,王昭评价

王昭,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六年后担任中共平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