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杨匏安人物传,杨匏安生平事迹,杨匏安评价

Posted 马克思主义

篇首语: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杨匏安人物传,杨匏安生平事迹,杨匏安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杨匏安人物传,杨匏安生平事迹,杨匏安评价

杨匏安,原名锦焘,笔名匏庵,一八九六年十一月六日(旧历十月初二)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北山乡(现属珠海市) 。

香山县地濒海滨,盛产稻米鱼虾,且是有名的华侨之乡。北山乡位于它的南端,与澳门一水之隔,风景秀美。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曾在这一带领兵抗元,至死不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生在距北山乡数十里的翠亨村。他的革命事迹,在这一带也流传已久,妇孺皆知。

杨匏安的祖父是北山乡的大地主,生下十三个儿女。匏安的父亲富祥,排行居长,到他当家时,家业已经破落。富祥为了养活一家,往返于福州、澳门之间,贩运茶叶瓷器出口,本小利微,勉强度日。他在匏安童年时代就去世了。匏安的母亲陈智,出身于华侨富商官宦之家,受过旧式教育,爱好诗词文学,能写一笔好字,而且工于针黹。富祥去世后,孤儿寡妇,一家数口,主要靠她的手工维持生活。匏安还有个庶母关秀英,原是他母亲陪嫁的婢女,负责一家里里外外的粗活。家庭的变故,使匏安深感世态炎凉,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逐渐产生不满的心理。

杨匏安从小就在他母亲的膝上,跟着她背诵诗词古文。他聪敏好学,教过几次,便能琅琅上口。许多名篇佳作,从小就背得娴熟。杨匏安后来自称“幼时颇有诗癖”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他母亲的影响。

杨匏安在本乡恭都小学堂读书时,是一个性格沉静、勤学好问的学生。他对各门功课都有兴趣,总爱寻根究底,特别爱好文学、历史。他最崇敬文天祥、岳飞式的英雄人物。文天祥兵败被俘,宁死不屈,过北山附近的伶仃洋,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是杨匏安最爱吟诵的诗篇。他学习成绩优异,在诗文方面的才华,这时已有所流露,经常受到师友们的夸奖。他后来在《诗选自序》 中也说,少年时“谬以诗古文词见称朋旧”。可见他的诗词文章,很早就有点名气了。

杨匏安念完小学后,尽管家庭生活已很困难,他的母亲却不忍心自己的独子少年失学,不惜变卖了家里仅有的三亩多地,托亲戚带他到广州设法升学。杨匏安终于考上了两广高等学堂的附设中学。

两广高等学堂的前身,是清朝洋务派首领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这是华南有名的学府,不但藏书丰富,人文荟萃; 而且小桥流水,茂林修竹,风景秀美,环境清幽。它位于广州西村,辛亥革命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即今广雅中学) ,由著名的国学家、诗人吴道鎔、黄节先后任校长。杨匏安在这里有名师指导,每日浏览古今中外的图书,进步很快,不仅对旧文学打下了更深广的基础,同时也接触了张之洞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和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的改良思潮。

杨匏安在广州读书几年,家里已经把田地卖尽,再也无法弄到钱供他继续上学。本来杨家祖尝有一部分助学款,但给管公尝的叔祖把持着,欺负杨匏安家是孤儿寡妇,怎么说也不肯供给他的上学费用,杨匏安只得辍学回乡。

一九一一年十月,爆发了辛亥革命。那时,杨匏安的家乡香洲、前山一带,驻扎着一营清政府的新军。在同盟会党人的策动下,这营新军宣布起义,光复了香山县城。但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被军阀袁世凯篡夺了。接着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又告失败。袁世凯的走狗、云南军阀龙济光占据了广东。他的土匪队伍“济军”,进驻香山,到处贩烟开赌,加捐增税,奸淫虏掠,无恶不作。辛亥革命时逃往港澳的反动豪绅又跑回来,勾结“济军”,封报馆,捉记者,捕拿革命党人,……封建复辟的恐怖,弥漫着香山城乡。血气方刚、智力渐长的杨匏安,目击着一幕幕政治风云的激变,想到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祖国,水秀山媚的家乡,依然是豺狼当道,虎豹横行;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失败了; 张之洞们的洋务运动失败了; 孙中山和他的革命党人苦心缔造的民主共和国也名存实亡了。“霸气已沉文物改,云流垂尽管弦凄”①。他不禁心绪低沉,徘徊苦思,祖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包括自己在内的年青一代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洗刷百数十年来外国侵略者加在中华民族头上的耻辱和灾难?他搔首彷徨,辗转反侧,却找不到明确的答案。

杨匏安回乡不久,在恭都小学堂任教。当时,学校和政府机关一样腐败。恭都学堂的校长刘希明,原是同盟会会员,在辛亥革命期间,参与过策动民军起义。但他和那些民军首领一样,借助同伴的鲜血,捞到一官半职之后,就与军阀官僚豪绅恶霸,同流合污了。他在学校里贪污学款,拖欠教师工薪,引起师生们的极大愤慨。杨匏安与两位教师挺身而出,当众揭露刘希明的贪污行为,要求当局查办。哪曾料到刘希明却暗中勾结豪绅,贿通官府,反将杨匏安和一位姓吴的教师逮捕,扣上“图谋不轨”的罪名,关进监狱。事情发生后,急得杨匏安的母亲到处求人说情,费了好大的周折,才把他保释出来。

“吃一堑,长一智。”经历过这一回冤狱,杨匏安更看清了社会的黑暗。这样的世道,哪里有什么公理! 哪里有什么正义! 他痛恨那些贪赃枉法、残民以逞的军阀官僚;更痛恨那些出卖灵魂、蜕化变节的假革命党人。就在那一年,他从祖尝的助学款中争得一笔旅费,抱着必须去除人间腐恶的决心,与比他大两岁的堂叔杨章甫等,漂舟东渡,赴日本游学。他们到了横滨,最初打算通过同行吴老师的一位亲戚介绍职业。不料这位在洋行当买办的“亲戚”,听说他们是在家乡坐过牢出来的,不但不表同情,反而责怪他们少年好事,惹是生非,冷漠地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找不到固定的职业,又无钱进学校,只好寄居在一位华侨家里。主人姓康,是康有为的亲属。他的女儿康景昭后来与匏安一同回国,任广州道根女校校长,是匏安毕生过从甚密的朋友之一。

杨匏安在横滨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衣物典尽了,连出国时带去的书籍也卖完了,打零工,干粗活,受歧视,饿肚子,是这些日子中常有的事。“避债怕闻梯得得”——据说他曾用这样的句子来描述他自己当时的处境。但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松过学习。最初一段时间,他自学日文,由于专心一意,刻苦认真,几个月后,就能读能写,并开始从事翻译了。他经常跑书店,或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埋头钻研有关政治、经济、哲学、美学和文艺等方面的书籍,认真探究西方各种流派的新学说和社会思潮。他后来在国内发表过大量的译著,就是靠这期间勤攻苦读打下的基础。尽管身处异国,生活艰难,杨匏安却以读书为乐,怡然自得; 但他的心境,毕竟也有不平静的时候。他想念亲人,萦怀祖国,曾经写下许多旧体诗,来描述异国情趣和游子思乡之情。归国后,他把过去的诗作集成一厚本,题名 《寒灰集》 。取义不止于唐人诗句“心事若寒灰”,更在于“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可惜这本诗集已经丢失了。

一九一六年,杨匏安从日本回到家乡。在他的母亲主持下,和翠薇村的一个姑娘吴佩琪结了婚?楹蟛痪?他就到澳门,在一个印刷铺老板家里当家庭教师。当时,在广州、澳门等地,有钱人家还盛行设家塾,延塾师,教子弟的风气。学生只有三、五个或七、八个,教学内容是主人指定的,无非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唐诗、古文、四书五经之类。杨匏安把一个幼年丧失父母的堂弟也带去附读。

一九一八年初,杨匏安举家迁到广州,寄居在司后街杨家祠(原址在现省民政局内东边) 。这是北山乡杨氏家族出资兴建的祠堂。杨匏安全家在那里一直住了好几年。起初,他在时敏中学任教。时敏中学是一所私立学校,位于西关荔枝湾附近。他担任国文课,还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务主任。道根女校的负责人康景昭、黎演荪夫妇,也邀他去该校讲授诗词。他教学生写诗作文,提出关于诗文内容与形式的两项标准: “义取敦本务实,辞唯绝俗清高”。又说: “诗文一道,首贵无俗气。……然欲诗文之无俗气者,必其人先无俗气; 外欲其人之无俗气者,则举凡流俗所趋之事,非斥去不可。”①在他的教导下,学生进步很快。两校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当时广州学联的反日爱国活动,有的学生还在 《广东中华新报》 上发表诗作。

当时,中学教员的薪水是不高的。特别是时敏中学,除了学费收入外,没有其他固定的经费来源,经常拖欠教职员工的薪水。这时,匏安已有了孩子,连少孤的堂弟和独身的姑母,一家七口,生活非常窘迫; 入不敷出,典当借贷一类苦恼事,总是无法摆脱。正当这个时候,广州警察局的一位官僚,请他去当幕僚。对这个许多人都求之不得的“肥缺”,匏安却决然拒绝了。他宁可清贫度日,也决不寻官问爵,趋炎附势。他写过一首题为 《钓》 ②的诗:

收拾诗篇理钓竿,

潺湲秋水辨微寒。

居夷有此宁为陋,

合辙于今倍觉难。

霜叶争霞明水际,

风帆向晚走云端。

单襦皂帽萧条甚,

老却天涯管幼安。

在诗中,匏安以东汉末年鄙夷荣华富贵、不愿做官的管宁(幼安) 自喻,表达了自己在恶浊的社会环境中,决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而宁愿安贫乐道、淡泊自甘的高洁志趣。由于生活困难,匏安不得不兼以卖文为活。他在教学之余,便写些稿子投到《广东中华新报》和《东方杂志》 ,借此换点稿费,弥补家用的不足。后来还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这时,他开始用匏庵作笔名。孔子曰: “吾岂匏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这大概就是他取名匏庵的由来吧。杨匏安在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发表的文章,多属西方寓言、杂文、随笔、小品文之类,也有一些旧诗和小说。他对写作,态度严肃,认为写小说应“删除浮艳,外质而中膏,毋佻毋纤,恒存肃穆之气。”①因此,他在这时期发表的作品如 《窃疾可治》 、《智妇》 、《波斯老人》 等,皆行文雅洁,了无俗笔。

然而,杨匏安这时的心情,却是沉闷而忧郁的。这除了生活的坎坷,成为他的心头重压之外; 国事的暗淡,也使他感到窒息。这两年间,中国政局又演出一幕一幕的闹剧。先是一九一七年的夏天,辫帅张勋率领辫子军进京复辟; 虽然不过是为时十一天的插曲,但在中国人民的心头,却留下了很深的暗影。同年九月,孙中山带领海军南下护法,在广州成立军政府,不到一年,又被西南军阀逼走上海。南北军阀连年混战,只苦了老百姓,长年陷于火海血泊之中。缅怀家国,千丝万绪,夜气如磐,何时始旦?杨匏安一时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他那时的作品,除了介绍一些西方的时人轶事,民间趣闻,为人们茶余饭后提供谈屑资料之外,积极的思想内容不多。他的诗除了以清高自期为基调外,也流露不少“逃心空寂”的避世心情。例如他的《消夏》①一诗:

春衣典尽觉身轻,

日日江头着屐行。

不作词人妨感喟,

偶同渔父话虚盈。

人闲只合看云坐,

世乱聊为带雨耕。

我已无心问哀乐,

残蝉何事倚高鸣?

诗中流露了“我已无心问哀乐”、“世乱聊为带雨耕”一类的由愤世到避世的空虚思想,这同他当时还找不到革命的出路是有关的。

但是,杨匏安毕竟是一个不愿自我消沉、不甘长此颓唐的人。他不会在祖国陆沉、人民受难的时候,真的袖手旁观。因此后来他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此,他的诗也含有积极向上,向往斗争生活的因素。如 《秋夜同无庵闲步》②:

拂面西风病乍苏,

柳堤行尽屐声孤;

大江潮涌初圆月,

浅渚秋惊熟睡凫。

借次清霜坚傲骨,

拼将浊酒斗孱躯。

多时不作还乡梦,

旧种黄花尚有无?

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借次清霜坚傲骨”,赞美秋菊冬梅斗霜傲雪的精神,表达他自己不畏强暴,投身斗争的信念和决心。

一九一八年三月十四日至二十二日,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了一篇文言小说《王呆子》 。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呆子的少年为父姐复仇的故事。王呆子的父亲和姐姐被一个姓郑的恶霸迫害致死,他却自愿到郑家为佣,侍候主人唯恐不周。邻居都不齿于他的为人。恶霸郑某也以他愚騃可欺,不加防备。第二年清明扫墓,王呆子随主人往,乘主人跪拜之际,骤然举起锄头,将恶霸击晕在地,并取怀中利刃,将仇人心肝剐出,拜祭父姐,然后入山为盗。匏安在小说的结尾写道:

论曰: 豫让吞炭,渐离击筑,悲且壮矣! 然兹二人,国士也,其为此固宜。若王呆子者,阘茸猥琐,未尝闻古义,乃驱于天性,激于怨毒,忍死含垢,卒推刃仇家,其“愚”宁可及哉! 郑氏多行不义,丧身竖子之手,其货财妾媵,后且皆不保。君子于此,窃有感焉!

杨匏安借这篇小说,尽情地抒发了他对被剥削被压迫者的同情和对旧社会封建势力积郁已久的愤懑。但他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斗争道路,他只能把伸张正义,为民除害的愿望,寄托在被污辱被迫害的青年一代贫苦农民个人的复仇行动上。这也许是“起烟于寒灰之上”的一种含义吧。

一九一九年,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我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在五四革命风潮的激荡下,杨匏安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他曾经接受过西方和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也有较多的了解。他兼职的《广东中华新报》,曾经比较客观地报道过一系列有关十月革命的消息,认为“露西亚(俄国)之有李宁(列宁),而历史上顿增一种异彩”①。俄国布尔什维克“主张之共产主义,最得平民劳动者之欢心”②。帝国主义宰割战败国、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和五四爱国运动,加深了杨匏安对世界形势的认识。一方面他从五四风暴中深切体会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从而坚定了投身群众革命运动的决心;另一方面,他又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李大钊的文章中,学习到初步用马克思主义观察祖国命运的方法。这就大大地推动了他清除过去思想中消沉的因素,而大步地朝着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方向前进。

《广东中华新报》 是广州当时一家规模较大、影响较著的政学系报纸。在北方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这家报纸从一九一九年六月起,创设《通俗大学校》副刊,以介绍科学知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杨匏安这时不再写过去那种《世说新语》 式的笔记小品和“逃心空寂”的旧体诗,而开始在这副刊上热情地向读者大量介绍社会科学知识。

他先是于六、七月间,以 《美学拾零》为总标题,发表了两万多字的文章,分别介绍了西方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美学思想。在这之前,除蔡元培零星介绍过少数西方学者的美学思想外,杨匏安是我国最早系统地介绍西方美学思想的人。从七月十二日起,他又以 《世界学说》为题,发表了两万多字的译述文章。《广东中华新报》社长容伯挺给他作序说:

吾国人输入欧美学术之心至怠。是以海通至今,行一世纪,而欧美学术思想为国人所晓者,尚百不逮一。甚至各科之普通学说、术语名词之粗浅概念,即在号称学者士夫,亦莫能举其似焉。嗟乎,国耻莫大于是矣! ……鄙人窃尝恸之;爰于报业之末,思尽其力,以稍弥其憾。用就精神科学自然科学中,遴选诸家学说二百数十余条,请社友杨君抄译而演述之,以饷吾国志学之士。

在这个专题下,杨匏安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种流派的哲学观点和社会学说; 其中包括唯物论、唯心论、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实证论、实用主义、机械论,以及马克思主义、讲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等等。内容所及,几乎包括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和各种流派,其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在当时的环境中,他这类译述,有助于人们开拓眼界,了解各种思潮、学说的来龙去脉和基本要点,进而加以比较分析,作出选择。

那时,在国内思想界,李大钊与胡适正展开一场关于 《问题与主义》 的论战。胡适大肆鼓吹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用以反对马克思主义。他的谬论受到李大钊的有力驳斥。八月初,匏安在简介 《实用主义》时,作了这样的评价: “主张是说者亦非新建,盖古义而翻用耳。” “于实用主义,真理实为一种之手段而已。”并明确指出,这种主义“乃一种调和说,又日改良说”。他直率地道破了实用主义的市侩哲学真面目,实际上是支持了李大钊对胡适兜售实用主义的回击。

十月间,杨匏安发表了 《社会主义》 一文。文中简要地介绍了欧文、圣西门、傅立叶、普鲁东和马克思等人的社会主义学说。在谈到马克思时,他赞扬《资本论》 “为社会主义圣典”;并指出“近代生产事业,虽以资本制度而益形发达,然今日贫富之悬隔,及社会上各种罪恶,莫不由是而生。然则现在之社会状态,实劳动者奋起革命,以求改造之时期也。”这些观点表明,杨匏安在这时已开始重视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的实践意义了。

杨匏安当时在《世界学说》专栏发表的四十多篇译述文章中,篇幅最长也最重要的一篇,是《马克斯主义》。该文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四日,共刊登了十九天次,与李大钊的著名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半篇 (刊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 《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差不多同时问世。这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开头说:

自马克斯氏出,从来之社会主义,于理论及实际上,皆顿失其光辉。所著《资本论》一书,劳动者奉为经典。而德国社会民主党,且去来查尔(拉萨尔)而归于马氏。在近世社会党中,其为最有势力者,无疑矣! 马氏以唯物的史观为经,以革命思想为纬,加之以在英法观察经济状态之所得,遂构成一种以经济的内容为主之世界观,此其所以称科学的社会主义者也。由发表 《共产党宣言》 书之一八四八年,至刊行 《资本论》 第一卷之一八六七年,此二十年间,马克斯主义之潮流达于最高,其学说亦于此时大成。

这里,杨匏安热情地赞颂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高度评价了它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学说的无比敬仰。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杨匏安明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必须相适应的原理。一方面,肯定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也肯定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但是任何理想,都不能离开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也不成为社会变迁的最终原因。“是故社会制度之改革,必不能恃其社会之理想,而必由于阶级之战争。盖阶级战争者,经济现象的结果也。”杨匏安进而分析了近代社会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认为“近世的经济,乃合力共作,为社会式的经济也。然而现行法律,犹本于古代独作自享的经济(个人式者)而立,其与近代社会相冲突,抑亦明矣。法律与其经济既不相称,以唯物的历史观论之,法律终必让步,随经济而转移;而私有财产之制度,又基于古代经济的法律而立,今日尤无存在之理。”从而鲜明地指出必须废除现行法律,废除私有财产制度。

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了高度的赞扬。他说:“自马克斯唯物的历史观既出,其于社会科学的意义,固在于指示社会生活的规则,此其所以为极有用之史学方法,又为空前之社会哲学欤! ”

关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杨匏安写道: “马克斯所谓阶级竞争之所由起,因土地共有制度既坏之后,经济的构造,皆建在阶级对立之上。所谓阶级,即经济上利害相反之阶级。其分别,则一方为有土地或资本等生产之手段者,一方则为无土地或资本等生产之手段者; 一方肆其压服掠夺,而一方则受压服掠夺者也。此两种阶级,在种种时代,以种种形式而表现: 若亚细亚者,若欧洲古代者,若封建者,若现代资本家者。是等生产方法出现之次第,可作经济组织之进化阶段。而资本家的生产方法,在社会生产方法中,乃采对敌形式之最后者。阶级竞争亦将随此资本家的生产方法同时告终矣。”

杨匏安还以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了马克思的“余工余值”说(即剩余价值学说)。他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涵义,以及资本家掠夺工人剩余价值的诸种方法,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杨匏安还指出,资本家的剥削愈重,工人的反抗必愈烈。“一旦群起而取得国家之权力,改一切生产工具为国有,脱去资本之羁绊,恢复各人之经济自由,此为解决社会经济的矛盾之唯一方法,亦即近代社会经济制度所必有之结果,是固循社会演进的程序而自然发生者也。”

杨匏安的文章最后断言: “马氏之言验矣! 今日欧美诸国已悟布尔塞维克之不能以武力扫除矣! ”

《马克斯主义》一文的发表,标志着杨匏安已从一个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开始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南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的宣传活动,不但对当时正在深入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而且为其后广东共产党组织的成立,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文章难免还有缺点。例如,他的《共产主义》一文,对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形态缺乏正确的理解,把柏拉图的“理想国” ,摩莱里、巴贝夫、卡贝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周代的井田制,都与共产主义混为一谈。尽管如此,但作为南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他的译著,毕竟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上不朽的丰碑。

五四运动后,革命更加深入发展了。一九二○年夏天,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上海诞生。一九二一年春,广东正式成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就在这一年的春夏间,杨匏安加入了共产党,成为继谭平山数人之后,广东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当年五、六月间,已在上海加入党组织的林伯渠来到广州,和杨匏安、谭平山、陈公博等,进行了两次座谈①。杨匏安入党后,他的住家——杨家祠,成了党的活动据点。党的许多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党组织成员创办的注音字母教导团,也一度设在这里。

那时,杨匏安已经离开了时敏中学和《广东中华新报》,由报界同人著名律师陈大年(陈萝生)介绍,转到南武中学任教。后来又在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任兼职教员。当时,南武和“甲工”的学生运动都非?钤尽L乇鹗恰凹坠ぁ?一直是学生运动的支柱。后来成为著名共产党人的阮啸仙、周其鉴、刘尔崧、张善铭、周文雍等,都出自这个学校。周文雍还是杨匏安教过的学生。

杨匏安入党时,广东思想界还很混乱。如社会主义青年团还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团内不仅无政府主义思潮占着优势,其他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也很有市场。为此,广东党组织十分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杨匏安带着比以往更高的热情,继续开展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

一九二二年春,杨匏安发表了 《马克斯主义浅说》 。这篇文章是专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支部的刊物《青年周刊》 写的, 用注音字母“ㄆㄠㄢ”的署名, 在该刊第三期起连续登载。这篇文章用白话文通俗地、系统地向青年读者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学说三个组成部分。比一九一九年那篇 《马克斯主义》写得更加准确鲜明,深入浅出,也更富有说服力。其中一部分还参考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堺利彦的著作。当时,社会主义青年团已经进行了改组,明确规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广东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他们以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为基干,组织了广东社会主义讨论会。以“专讨论马克思主义及关于马克思主义各种问题,以至如何应用于中国为宗旨。”匏安这篇文章,适应了青年们学习的需要,受到了广大青年的欢迎。

不久,杨匏安在 《珠江评论》上,又发表了 《无产阶级与民治主义》一文,分析和阐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时,广东军阀陈炯明已经抛弃同情社会主义的伪装,公开背叛孙中山,逮捕廖仲恺,迫害革命进步人士。党、团刊物,皆被封闭。宣传员养成所、注音字母教导团等机构,也遭取缔。一九二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给团中央的一封信中提到: “现在不似从前,只能秘密进行,珠评(即 《珠江评论》 ) 已被查禁,团址因被监视,已迁。六月未接中央一钱接济……” ;区团委书记阮啸仙被迫转移;由杨匏安代理区团委书记①。次年五月,粤区团委改选,杨匏安当选为候补执行委员②。在党、团活动陷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斗争并没有停止。团的外围组织——新学生社,就是在这时积极筹备,于一九二三年六月正式建立起来的,社址就在司后街杨家祠附近。杨匏安经常参加它的活动。

这一时期,杨匏安开始从事工人运动。他先是和杨殷一起,深入到石井兵工厂,同该厂工人罗珠,陈日长、郑煜等,结成一个工人秘密团体——“十人团”,团内有团规、旗号、暗号,入团时经过宣誓。这个组织,是石井兵工厂党支部的前身。通过“十人团”,他们向工人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工人觉悟,组织工人开展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动准备,兵工厂工人爆发了一场反对厂长马超俊的斗争。他们揭露了马超俊贪污渎职,虐待工人的罪行,迫使当局撤销了他的厂长职务。

其后,杨匏安经杨殷介绍,担任粤汉铁路局广州分局编辑主任。他利用这一合法身份,深入到广三、广九和粤汉铁路工人中活动,广泛接触工人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他启发工友: “为什么你们终年劳碌,不得温饱; 而军阀、官僚、地主和资本家不耕不作,却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然后他指出,这都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工人、农民只有起来推翻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得到翻身解放。他还告诉大家,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在全中国和全世界消灭剥削,建立平等富足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这不仅是人类美好的理想,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杨匏安不但善于利用各种日常生活问题启发工人觉悟,而且还经常同工人们讨论、研究如何组织工会、如何开展斗争的问题,引导大家注意方法步骤,讲究斗争策略。他提出当时应从经济入手,适当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这样才能争取更多群众的支持,获得社会普遍的同情。杨匏安相貌清癯,态度和蔼,谈论问题,深入浅出,戴着一副深度的近眼视镜,说话带着浓重的香山口音,很得工人的喜欢和爱戴。杨家祠内,几乎天天晚上都挤满了工人。

杨匏安还十分注意从工人中发现积极分子,形成斗争核心。他和杨殷、潘兆銮相继培养、吸收了铁路工人陆枝、李甫、李连入党,建立黄沙地段党支部,由杨匏安担任支部书记。为了便于党的活动,一九二三年底,他又出面在广州黄沙海傍街开办了一间北江商运局,承运货物,利用滇军押运。经营范围,及于清远、韶关一带。这既掩护了党在粤汉铁路工人中的革命工作,也为党筹措了一笔活动经费。

经过他们深入细致的发动和组织,广州铁路系统的工人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工人们曾发起一系列的斗争,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订立劳动保险条例,改善卫生安全设备等等。这些条件,大部分都在斗争中得到实现。工人们受到很大的鼓舞,更加增强了斗争的信心。后来,逐步建立了广三、广九和粤汉三铁路的党支部。这都为日后发动铁路工人配合革命军东征和讨伐杨、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九二三年六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正式决定国共合作。这年秋,党决定派谭平山参加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其后以谭平山、杨匏安两人为我党在国民党的党团书记,以统一出席国民党会议的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的思想和意见。从此杨匏安主要转为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战斗在特殊的岗位上。

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下,国民党的改组以广州市党部为试点。一九二三年十月二十八日,以谭平山为书记兼组织委员①的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 分广州为十二区,重新登记党员,成立区分部。杨匏安和许多共产党员、青年团员都积极投入这一工作,动员大批革命工人和青年学生参加国民党。十一月十一日,国民党召开广州市党员大会?岷?各区分部相继成立。杨匏安当选为第十区分部执行委员兼秘书。阮啸仙、杨殷、刘尔崧、张瑞成、潘兆銮等共产党人,分别被选为各区分部执行委员,有的还兼任秘书②。国民党改组之初,组织形式采取苏俄的民主集中制的委员会制。委员会不设固定主席,秘书就是委员会日常事务的实际负责人。

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岷?推举谭平山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杨匏安为组织部秘书。中央组织部的职责,不仅要遴选人员,派往全国各大区、省、市,负责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而且要掌管军队、机关、学校、企业、海外、以及广东省党部成立之前广东各县市的党务工作。因此,中央组织部是国民党中央各部中工作最繁忙的一个部。当时,谭平山还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经常要处理各个方面的大事。组织部的工作,实际上主要由杨匏安负责。

国民党“一大”之后,中央组织部的工作已全面铺开。当时,国民党中央在北京、上海、汉口建立地方执行部。李大钊在北京,林伯渠在汉口,分别担任当地执行部组织部长; 毛泽东在上海,担任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同时,还派出于方舟、韩麟符、夏曦、刘伯垂、赵干等,分别担任直隶、热河、湖南、湖北、江西等十四省国民党改组筹备员。在广东,组织部也陆续派员奔赴各地,重新登记党员,建立和发展国民党的地方党部。第一次东征时(一九二五年二月) ,委派东征军黄埔军校前方政治部代行重建东江、潮梅各县的国民党组织; 任周恩来为这个地区国民党的组织主任,鲁易、杨石魂等为组织特派员,方临川 (方方)为普宁、揭阳组织特派员。但是,国民党的改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挠和破坏。首先是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南北军阀,造谣攻击,说国民党改组是“赤化”,是实行“共产公妻”,借此蛊惑人心; 其次是国民党右派,极力反对国共合作,污蔑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阴谋”,是为了“篡夺”国民党。他们反对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政治口号,说这将使国民党“蒙受国际之仇恨”,“在国内断绝实力派之协助”; 同时他们勾结地方军阀、土豪劣绅,力图把持国民党各地党部,抗拒改组,甚至不惜大打出手,殴伤和杀害组织部派出的党务人员。国民党右派分子邹鲁还造谣说,中央组织部“对于各地党部之筹备员,有共产派者派之,无共产派者竟不派。”①攻击污蔑谭平山、杨匏安操纵国民党组织。此外,国民党地方党部的改组工作,还受到各县行政官员的阻挠。如广东省民政厅厅长、国民党老右派古应芬派出的县长,大多是腐朽分子,视做官为发财捷径,将地方财政收入当作私人钱包。他们不肯拨交县党部的经费,甚至攻击县党部开展工农运动,斗争土豪劣绅,是“干涉地方行政”,借辞?し炊

相关参考

中共人物传 胡波人物传,胡波生平事迹,胡波评价

胡波胡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共江西永新县党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特别重要的干部”①,历任中共永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湘赣边特委常委,莲花县委书记,湘东特委副书

中共人物传 郭亮人物传,郭亮生平事迹,郭亮评价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中共人物传 刘英人物传,刘英生平事迹,刘英评价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中共人物传 罗明人物传,罗明生平事迹,罗明评价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中共人物传 余泽鸿人物传,余泽鸿生平事迹,余泽鸿评价

余泽鸿,四川人。一九二六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一九二七年五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一九三一年八月进入中央苏区,曾任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建黎泰地区的土地

中共人物传 黄道人物传,黄道生平事迹,黄道评价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中共人物传 陈为人人物传,陈为人生平事迹,陈为人评价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中共人物传 竺清旦人物传,竺清旦生平事迹,竺清旦评价

竺清旦竺清旦是浙东地区早期农民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①,曾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江浙)区委农民问题委员会委员、宁绍台农民协会会长、宁波市临时政府执行

中共人物传 李季达人物传,李季达生平事迹,李季达评价

李季达李季达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曾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部长、工人部部长兼天津市委书记。1927年11月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7岁。(一)李季达,字世昌,化名李吉荣,1900年1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巫

中共人物传 王昭人物传,王昭生平事迹,王昭评价

王昭,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六年后担任中共平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