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陈友仁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政府

篇首语:只有那些精神愉快的人,知识才像荷花花瓣似得舒展开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陈友仁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陈友仁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陈友仁,1878年(清光绪四年)出生于中美洲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祖籍广东兴梅地区。其父早年参加太平军,后流亡海外。陈友仁自幼受英国教育,毕业于西班牙港的圣玛丽学院。

1899年,开始从事律师工作,不久自设律师事务所。业余多在家中读书,并常向当地报纸投稿。颇关心国际政治和中国政局,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1911年,陈友仁在伦敦得知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遂毅然回国。

1912年初到达北京,被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施肇基聘为交通部法律顾问。不久卸任,任英文《京报》总编。1915年,袁世凯图谋称帝,梁启超曾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袁氏复辟帝制。各报均不敢登载,唯《京报》独家刊登,轰动一时。陈友仁公开批评时政的编辑方针,很受人们称道。1917年5月,陈撰写《出卖中国》一文,揭露段祺瑞与日本秘密借款之密约,被捕下狱。不久获释,因《京报》被封,遂南下广东,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1919年,陈友仁参加出席巴黎和会的南方政府代表团,并遍游西欧各国。翌年夏回国,根据孙中山之意,在上海创办英文《上海时报》,坚持批评时政的方针。不久,为筹措办报经费,变卖全部产业。

1922年至1923年间,陈任孙中山的外事顾问,参加孙中山与越飞会谈,使陈友仁的思想有了明显提高。1924年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陈作为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同行。1925年3月,代孙中山起草《致苏俄遗书》,重申国民党反对帝国主义,争取自由、解放及中苏两国友好合作的政策;阐明实行三大政策的坚定信念。

孙中山逝世后,陈友仁一度任冯玉祥创办的中英文对照的《民报》主编。因刊载不利于张作霖的消息,于1925年8月被捕,送天津监禁。是年底因冯玉祥部进驻天津获释。陈旋即下广东,参加新成立的国民政府。1926年1月,国民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陈当选办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2月,继胡汉民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6月,与宋子文、陈公博任解决香港罢工问题全权代表,赴港与英国总督交涉。是年11月,与孙科等北上武汉,研究国民政府迁都事宜。此后,陈与国民党左派一起,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7年1月,兼“汉口英租界临时管理委员会”委员长,参与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外交谈判、积极贯彻反帝反殖的外交方针,拒绝英国代表阿马利恢复英租界的无理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运动支持下取得胜利①,开国民外交新纪元。陈也被时人誉为革命外交家。同年3月,任国民党二届中央全会政治委员会委员。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7月,汪精卫亦开始分共、清共。在14日汪精卫召开的分共会议上,陈友仁极力反对“分共”,并代表宋庆龄发言,指出“抛弃三大政策就必然要向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屈服”②。因反对无效,便以赴日内瓦出席国际联盟会议为名,离武汉去上海,与宋庆龄等乘船至海参威,转乘火车赴莫斯科。同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成立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陈友仁被列入委员会名单。10月,陈友仁与邓演达、宋庆龄一致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临时性的革命领导机关,以揭露南京武汉的国民党“中央”的罪行,迅即筹备召集全国各省市代表大会,选举临时中央委员会,行使中央执行委员会职权;筹备国民党三大,解决一切革命问题。据此,他与邓演达,宋庆龄在莫斯科联名发表宣言,倡议组织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指导下,团结、领导被压迫剥削的革命群众,向一切反动仇敌进攻,把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完全实现。

1931年2月,陈友仁经欧洲赴香港,适逢发生蒋介石扣留胡汉民事件,宁粤分裂。 5月,陈友仁至广州,25日与汪精卫、孙科等22人联名通电反蒋。27日,召开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非常会议”,另组“国民政府”,陈友仁被委为国民政府委员兼外交部长。28日发表宣言并对蒋介石发出最后通告,限其24小时内即行引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宁粤渐趋统一,10月18日,陈友仁与汪精卫、孙科等作为粤方代表赴上海参加宁粤议和会议。此后,国民党“四大”分别在广州、南京召开。12月7日,广州“四大”决定在广州成立中央党部,陈友仁为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之一。同月22日,广州、上海、南京三方召开四届一中全会,陈友仁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初,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不久,因其对日外交方针得不到国民党领导集团的支持,辞职赴沪。

1933年底,陈友仁支持陈铭枢、蔡挺楷等发动的联共反蒋的“福建事变”,11月20日,在福州参加体育场召开的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22日,出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委员兼外交部长。旋即与李济浑、陈铭枢、黄琪翔等以中华人民革命政府委员名义发表成立宣言和对外宣言,谴责日本侵华罪行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宣布中华人民革命政府委员会五项使命: (一)求中华民族之解放,形成真正独立自由之国家; (二) 消灭反革命之卖国政府,建立生产人民之政权; (三)实现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权利; (四)保障一切生产人民之绝对自由平等权; (五)排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打倒军阀,铲除封建残余制度,发展国民经济,解放工农劳苦群众。对外宣言要点是:反对亲日、亲英美政策,认为不适宜;中国真正权利,必须建立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之上,警告列强勿对南京政府以任何经济援助①。12月,各派领导人决定以签名方式组织“生产人民党”,陈友仁为签名者之一②。在蒋介石的镇压下,福建事变失败,陈友仁因遭南京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国外,定居法国巴黎。此后,他虽身居异乡,但仍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和独立而积极活动,通过他儿子陈丕士同国内多方联系,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赞助建立统一战线,团结抗日。

1938年春,陈友仁离巴黎准备回国参加抗战工作。10月,在香港与宋庆龄、何香凝等联名致电国民政府,提出有关抗战的建议: (一)加强中枢政府机构; (二)遵守总理所定外交政策;(三)发动全国民兵力量。 ③由于蒋介石的忌恨,陈始终未能回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香港,陈友仁被拘捕并转至上海。日方曾多次劝诱他参加南京汪伪政权,陈严辞拒绝,并斥责汪精卫的“和平政策”是傀儡和平。此后,被软禁。1944年5月,因心脏病在上海逝世。

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特将陈友仁遗骸移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墓。

注释

① 《吴玉璋回忆录》,第150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
② 洪钧培:《国民政府外交史》第一集,第100—101 104—105页。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版。
陈友仁:《在国民党中央二届三中全会上的外交报告》《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第388—39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① 麦朝枢: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回忆》。《文史资料》37辑,第82页。
② 《“福建人民政府”和“生产人民党”片断》,何公敢《文史资料》37辑,第93页。
③ 香港《大公报》 1938年10月28日。

相关参考

人物志 陈其尤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陈其尤,别名陈定思,又名陈丽江,1892年生于广东海丰。早年在广州博济医学堂读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和光复惠州战役。辛亥革命后,去日本留学。1916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系。

人物志 陈伯达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陈伯达,原名陈尚友,福建惠安人。1905年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劳动大学。1923年至1924年,在厦门通俗教育社任编辑。1925年春参加中国国民党,同年去厦门参与组织孙文主义学会。1926年秋至1927

人物志 陈立夫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陈立夫,原名陈祖燕。1900年生于浙江吴兴。幼年受旧式教育,后到上海入南洋路矿学校。1917年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习矿业。1923年留学美国,入匹茨堡大学。1924年秋,在旧金山加入国民党。1925年

人物志 陈独秀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陈独秀,原名陈庆同,字仲甫,笔名独秀。1879年10月8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从六岁起,在家乡随祖父、塾师、兄长苦读“四书”、“五经”,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去杭州求是学院学

人物志 陈潭秋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陈潭秋,原名陈澄,字潭秋,1896年1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岗县。祖父为清末举人,毕生在乡间做塾师,其父以耕田为业。他自幼读书勤奋,1912年考入湖北武昌省立一中读书,1916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人物志 陈果夫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陈果夫,原名祖焘。1892年9月7日生于浙江吴兴。幼年在家乡读书,1905年随在新军中任职的叔父陈其美就读于长沙明德学校。1907年进杭州陆军初等学堂学习军事。1911年加入同盟会,同年毕业于初等军校

知名人物 陈友仁生平故事简介,对陈友仁的评价

陈友仁,英文名EugeneChen,1878年(清光绪四年)出生于中美洲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祖籍广东兴梅地区。父亲陈阿金[1]早年曾参加太平军,太平天国失败后流亡海外,辗转到英属西印度群岛,先是

人物志 王明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原属六安)人。1904年生,小商人家庭出身。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曾任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委,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1925年,在武

人物志 孙武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人物志 吴晗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