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孔子主要事迹?孔子的生平简介
Posted 孔子
篇首语: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孔子主要事迹?孔子的生平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孔子主要事迹?孔子的生平简介
【生卒】:公元前551~前479
【介绍】: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名丘,字仲尼。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来定居鲁国(今山东曲阜)。宋国是商朝(也称殷朝)的后裔,所以孔子常自称“殷人”。
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地,由于姬旦对周朝的特殊功勋,周天子特别允许鲁国用天子的礼乐祭祀神祇。因此,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周代文化,在鲁国保存得比较丰富和完备。这样的文化背景为孔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孔子幼年家境贫苦,但聪明博学,十几岁时就以通晓礼乐制度闻名。为了养家,他做过不少当时被认为是低贱的管理粮库和放牧的工作,后来做了鲁国某地主官,只一年,就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于是先被提拔为司空,又被提拔为大司寇,即主管司法的官吏,并且代理过宰相。在代理宰相期间,曾随同鲁国国君和齐景公会盟,以自己的才智和学问,折服了齐国君臣,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迫使齐国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土地。然而由于鲁国政局的动乱和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使他不能平稳地履行自己的职务,不得不一再离开鲁国,到其他国家去谋求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带着自己的弟子到过当时的许多国家,这样的旅程被称为周游列国。
孔子到过当时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向当时主管国家图书的老聃(老子)请教过有关礼仪的问题。他到过齐国,齐景公向他请教如何治国。当时齐国的臣子陈恒把持着齐国的实权,不安于臣子的本分,有篡夺政权的危险。所以孔子回答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也就是说,君臣父子都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守相应的礼制。齐景公非常赞赏,并且感动地说,假如君不像个君,臣不像个臣,父不像个父,子不像个子,即使国家非常富有,能够由我享用吗?齐景公准备封给孔子一块土地,任用他作齐国的官。但是当时齐国的大臣、也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晏婴反对孔子,认为孔子主张的那套礼仪制度繁琐难学,不是治国的当务之急。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孔子到卫国,卫国按他在鲁国的级别付给他俸禄。但是有人在君主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他又离开了卫国。他要到陈国,经过匡地,匡人把孔子当成曾经危害过他们的阳虎,于是把孔子囚禁起来。孔子派人向卫国大臣宁武子求救,才得以脱险。有一次他经过宋国,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遭到宋国军事长官的谋害,几乎送掉性命。到郑国,其狼狈的样子被郑国人形容为像一只丧失了主人的狗。他在陈国住了三年,由于陈国经常遭受侵略,他又不得不离开。后来他又到了蔡国,当时的大国楚国听说孔子道德高尚,才能卓越,就派人聘请他,他也准备前去。蔡国的臣子们怕他到楚国会危害蔡国,于是把他围困起来,断绝了粮食供应。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几乎被饿死。后来楚国派兵来救,孔子才脱离危险。有两个背叛主人的家臣,想请孔子去协助他们,孔子也准备前去。有个弟子不满意地质问道:你过去说过,不和坏人来往,为什么要到他们那里去?孔子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不是一只没用的葫芦,只配挂在那里而不能吃。我应该做事。当年周文王有一小块土地做根据地,最后取得了整个天下。如果他们能够用我,我也要借助他们,实行周朝的礼乐制度。但是,孔子最终在哪里都没有得到任用。孔子的学生冉有做鲁国大臣季康子的家臣,率领军队打败了齐国。季康子问他,跟谁学的军事?冉有说是跟孔子学的。于是季康子派人带着丰厚的礼物,请回了孔子。这样,14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
当时的政治情况是,各诸侯国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诸侯国中,大夫(诸侯的臣子)又不听诸侯的号令;而在大夫家中,又往往是大夫们的家臣把持权力。这整个是一个尊卑倒置、上下易位的秩序混乱的时代。处在这样的时代,孔子坚决站在君主一方,维护君主的地位,反对臣子们冒犯君主,制造动乱。他在作大司寇期间,曾拆毁了把持鲁国政权的季氏家族超过礼制规定所修建的坚固城池。他在晚年,齐国的臣子陈氏果然篡夺了政权,并杀死了齐国的君主,于是孔子沐浴更衣,隆重地向鲁国国君和把持朝政的季氏请求出兵讨伐陈姓的齐国。卫国发生内乱,父子争做君主,孔子的弟子有许多在卫国做官,问孔子应该如何办?孔子回答,应该首先确定名分,名分确定了,才好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自觉地按照礼制的要求去做。
当时的社会动乱,集中表现在诸侯和大夫、大夫和他的家臣们都纷纷违背礼制,诸侯要用天子的规格,大夫要用诸侯的规格,而大夫的家臣则往往把持大夫家的权力,制造动乱。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为“礼崩乐坏”。礼乐的崩坏又首先表现于祭祀礼仪的破坏。比如说,依照礼制,只有天子才可以祭祀上帝,但鲁国仅仅是个诸侯,却用天子的礼乐祭祀上帝。虽然,这是经过周天子特别批准的,但是后来的儒者们认为,这也是不应该的。鲁国如此,其他诸侯有条件时就加以仿效。首先是秦国,刚刚被封为诸侯,就把自己的祖宗神奉为上帝进行祭祀,后来又祭祀其他被奉为上帝的古代君主。秦国如此,别国也不甘落后,齐国、楚国、魏国等等,都祭祀起自己的上帝来。诸侯如此,大夫们也不示弱。依照礼制,诸侯才可以祭祀自己国境之内的名山大川,但是鲁国的大夫季氏却去祭祀鲁国境内的泰山。孔子批评说,泰山神是懂得礼制的,决不会接受季氏的祭品。依照礼制,天子在祭祀自己祖先时,诸侯们都来助祭,所以祭祀的歌词有“公侯们来助祭啊,天子庄严而肃穆”。但是季氏仅仅是个大夫,他们在祭祖时也唱着“公侯们来助祭啊,天子庄严而肃穆”。孔子愤慨地说,他们家有什么资格唱这样的歌!
但是,如果能够在大局上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即使在细节上有些不守礼制,孔子也能加以容忍,并且给予最高的评价。依孔子的标准,“仁人”是对人的最高评价,在古代和当时的许多著名人物中,孔子很少称他们为仁人。而春秋初年的大政治家管仲,也有违背礼制的行为,比如他家里也建有诸侯才能设置的屏壁和放置酒具的台子。但是由于他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并立约共同尊奉周天子,使天下从根本上恢复了正常的秩序,所以孔子认为,管仲可以算是一个仁人。
在所有的礼制之中,孔子最看重的是祭祀上帝并由祖宗陪祭的禘礼。这是当时最隆重的礼仪,也是最能显示人的身分、地位和政治秩序的礼仪,所以孔子认为,假如懂得了禘礼,治理天下就会易如反掌。
当时礼崩乐坏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行礼者只是徒具形式,而缺乏内心的虔诚。孔子反对这种虚伪的礼仪,他说,行礼啊,行礼啊,难道只是向神祇贡献玉帛吗?音乐啊,音乐啊,难道只是敲钟打鼓吗?假如人心里没有遵守礼制的仁爱之心,他能行出个什么样的礼仪呢!他把不仅外表上遵守礼仪,而且内心也虔诚、自觉地遵守礼仪的品质,看做最高的德行。他希望以周代的礼仪为蓝本,然后根据现实情况加以增删,制订出为当代所用的礼仪来,但是,他没有条件实现自己的愿望。
把当时混乱的状况纳入以礼制为规范的秩序,是孔子的追求和理想。然而,当时那些想利用他的君主没有力量,有力量者想的是如何违背礼制,获取更大的权力和利益,所以不能利用他,孔子也就始终没有机会亲自实现自己的理想。晚年,孔子看到亲自使天下归于秩序已经没有希望,于是就放弃做官,专心于教授学生和整理古代的典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劳作,把古代英明帝王的统治经验留传下来,使后世有所遵循。
他所整理的古代典籍,有《尚书》,那是古代留传下来的优秀政治文告,也是当时政治经验的集中体现;有礼书,他教导自己的儿子说,不学习礼仪,就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有《诗经》,据说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歌很多,他经过删改,存留了305篇。他认为,不学习诗歌,在外交场合就不会说话;学习诗歌,还可以增长知识。他整理了古代的乐曲,据说他回到鲁国以后,使古代优秀的雅乐和专为祭神的颂歌都达到了标准。据传,他根据鲁国的史料加以删定,写成了《春秋》一书。儒者们认为,《春秋》的字里行间,都包含着孔子对当时事件的批评或是表彰,因而可作为后世处理政事的标准案例,所以被尊为经。据说他到晚年特别喜欢《易经》,那时的书籍都是用刀刻在竹简上,然后用绳子穿起来。孔子读《易经》遍数太多,致使穿竹简的皮绳都断了三次。后世儒者一般认为解释《易经》的《易传》也是孔子写的,所以和《易经》一起,合称《周易》,被一起尊为经典。但现代学者多数认为,《易传》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孔子一生,教授了很多学生,史书上说,他的弟子有3000人,其中优秀者有72位。72位之中,又有十几位是最优秀的。这些学生,多数都成为国家的官吏,其中不少人还是国家的大将、宰相或者顾问,在当时和后来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教授学生的功课有六种:第一是礼仪,第二是音乐,第三是写字,第四是数学,第五是射箭,第六是驾车。其中射箭和驾车都是当时经常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中每个官吏都必须掌握的军事技能。也有的说,他教授学生的功课除了上面说过的礼乐之外,还有《诗经》和《尚书》。
这些知识,可以说都是古代国家在政治、军事、外交事务中经验的结晶。孔子认为,它们都是古代英明帝王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自己的任务,仅仅是把这些遗产接过来,传授下去,而不进行创造,这叫做“述而不作”。他表示,自己热爱这些文化遗产,到老也不改变。这些遗产,是他教授学生的基本教材。在教学中,学生随时向他发问,他都也耐心解答。这些问答被记录下来,就是后来的《论语》一书。
由于他教授的主要是实际的技能,比如礼仪,主要是如何去做,所以他要求学生,要一边学习知识,一边进行演习。孔子和他的学生演习礼仪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广泛流传。
孔子热心地教授学生,只要拿很少一点礼物,他就收作弟子。有许多人,是父子两代都跟他学习。自己学习,他从不厌倦;教导别人,他从不厌烦。他根据学生的才能,分别进行教育,使学生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他不让学生死记知识,而是启发学生思考,他认为,不能把学得的知识进行推广,不是好的学生。他教育学生的众多以及他教育方法的优秀,使他被尊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他在著述、教学生活中过了将近十年,生命已经快到尽头。鲁国国君在打猎时,有人猎杀了一只野兽,不知它是什么。孔子看到了,说这是麒麟。麒麟是吉祥的神圣动物,要在圣人出现的时候它才出现,现在出现了,却被人杀死,孔子非常伤心,认为这是圣人的主张不能推行的预兆。这时候,他那最年长、也是经常跟随他的学生子路在政治动乱中被人砍成了肉酱,他的年轻并且最受器重的学生颜回又因病死去。他感到,这些都是上帝在告诉他,他的道无法推行了。他又梦见自己坐在两根柱子之间,那是殷人礼仪中放置死者的地方,所以他认为自己将要死了,对自己的学生歌唱道:“泰山塌了啊,房柱倒了啊,一个智慧的头脑要消失了。”唱着唱着,流下了眼泪。在悲哀和绝望中,孔子离开了人世。
依照礼制,弟子们都为孔子服丧三年。其中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子贡,在孔子墓旁修建了一个草棚,为孔子守墓六年,然后才离去。后来,他的弟子和鲁国群众有许多就在墓旁安了家,形成了一个新的居民区。儒者们也经常在孔子墓旁演习礼仪。由于孔子的影响,鲁国长期遵守着古代的礼制。
但是,由于诸侯们仍然忙于争夺天下,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孔子的学说仍然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重视。直到500多年之后,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在位)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决定废除其他学说,独尊儒学,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终于成了国家的指导思想。
在统一的国家中,如何祭祀孔子?在决定把孔子学说作为国家指导思想的以后几十年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后来,国家政治混乱,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有位儒者向皇帝上书,说是由于祭祀孔子的规格太低,上帝不高兴了。于是把孔子封为殷朝开国君主汤的后裔,并且由国家拨款,祭祀孔子。到了东汉,国家又重新作出决定,把孔子列为国家一个特殊的祭祀系统,和社稷神规格一致。从这时开始,独尊儒术的国家,终于为儒术的创立者孔子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而历代对孔子的祭祀礼仪也不断改进,规格也不断提高。每个县城都必须建立孔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季,地方主官要主持孔子的祭祀;每月朔望,在校学生必须在老师的主持下祭祀孔子。在京城的孔庙,一般由宰相或太子主祭,但皇帝也往往亲自前往致祭。孔子的优秀弟子也和孔子一起,享受后世祭祀。后来又把历代已故的优秀儒者选进孔庙,享受祭祀。死后能够进入孔庙享受祭祀,是一个儒者最大的荣耀。在中国封建王朝灭亡前夕,孔子的祭祀也达到了最高规格:和上帝同一规格。然而不久,民主革命爆发。新的民主共和国不再祭祀上帝,也不再祭祀孔子,全国各地的孔庙随之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现在保存下来的,除了北京和孔子家乡曲阜的孔庙之外,其他地方已经为数不多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相关参考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生活在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变时期,那时,作为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已经破坏,政治上的等级制也失去了作用,奴隶制的旧
本名:孔臧 国籍:中国-汉朝 职业:御史大夫 民族:汉 性别:男 代表作:谏虎赋www.cha138.com 家族:孔子的第10世孙孔臧——孔子的第10世孙 主要著作 臧著书十篇,
人物志 吴起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吴起历史评价,吴起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卫国左氏(在山东曹县北)人,家富有。曾从曾申(曾参孙,参是孔子得意门生,鲁国人)学儒学,后改学兵法,长于用兵。初事鲁君。吴起处于“春秋五霸”不断解体、弱肉强食、战争不断之时。公元前410年,强大之齐国
孔子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子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母亲日夜为家务操劳,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可是,就在母亲卧床休息的第四天,孔子就被
本名:孔聚 别名:孔藂 国籍:中国-汉朝 出生地:丰沛 职业:大将 民族:汉 信仰:儒学 主要成就:跟随刘邦建立汉朝 家族:孔子九代孙孔聚——跟随刘邦建立汉朝 主要事迹 孔聚,
【生卒】:?~?【介绍】:列子,战国时代的传奇人物。姓列,名御寇。赵国人。生卒年不详,略早于庄子。著有《列子》一书,记述了很多怪诞故事,表述虚无、同一和自然的思想(见“列子学说”),影响深远,由此成为
【生卒】:约公元前340~前245【介绍】:战国末年思想家,著名的儒家学者。名况,字卿,赵国(今河北、山西、陕西各一部分)人。据说他曾经到过秦国、燕国等,但主要活动于齐国,任大夫之职,并曾三次在大夫们
【生卒】:1723~1777【介绍】:清代著名儒者、思想家。字东原,安徽休宁(现屯溪市)人。曾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著作丰富,《孟子字义疏证》是他的代表作。这部著作的目的,是批评当时流行的关于人性问
【生卒】:公元前4世纪【介绍】: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宋国人。任魏国国相15年。他博学多才,思维敏捷,善于辩论。据说,南方有个怪人,名为黄缭,向他询问上天不会掉下来、大地不会塌陷、风雨
【生卒】:226~249【介绍】:魏晋玄学创立者之一。字辅嗣,山东高平(今山东邹县境内)人,曾任三国魏尚书郎。当时的儒者研究《老子》成为一种风气,任国家要职的何晏正在注释《老子》,但得知王弼的注释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