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的巫舞是什么时候跳的 羌族舞蹈
Posted 羌族
篇首语: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羌族的巫舞是什么时候跳的 羌族舞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羌族的巫舞是什么时候跳的 羌族舞蹈
解放前,除一部分邻近藏族地区的羌族信仰喇嘛教外,其余普遍相信万物有灵,在屋顶上供奉白石以为天神。相传羌人的祖先因一次战争失利,由北迁入岷山一带,与当地土著氏族戈基人发生大战,戈基人是狩猎氏族,身强善战,屡败羌人。当羌人准备转移时,有神向首领托梦,让他们以坚硬的白石和木棍为武器,颈上悬羊毛作标志,于是羌人照此办理,经过血战,大败戈基人,从此定居下来。为了感谢神恩,白石就成了羌人的最高神灵。羌族称巫为“许”,称白石为“俄许”,巫师是勾通羌人与神灵的媒介。
巫,在羌族中世代相传,大多数还要参加劳动。节日中村民请巫师朗诵史诗、为村民祈福驱鬼(如“还牦牛愿”)、以及天旱求雨等都属巫的职能范围。羌巫作法事都是通过舞蹈来体现的。“牦牛愿”多在农历七月举行三至五天,相传在明、清两代,理县的薛城一带颇为盛行。解放初期仍有这种古老的习俗。届时领头的大巫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左手执羊皮鼓,有节奏地敲打着,时而耸身跳跃,时而蹲身窜扑;高举戈矛、刀、明火枪和棍棒的人群,在巫师的带领下,踩着皮鼓的节奏,围着寨子绕一圈之后,汇集在羌寨广场,杀牛祭祀神,人群随之击鼓起舞。解放以来,羌族人民逐步摆脱了宗教迷信思想的束缚,举行“牦牛愿”的活动已经消失。
羌族特别重视丧礼。庄子曾说:“羌人死,燔而扬其灰”。《吕氏春秋·义赏》曾记载:“氐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缧,而忧其死而不焚也。”可见羌族葬礼以火祭为主的习俗由来已久,火在古代是生命的象征,举行火葬有表示灵魂不灭和生命永存的意思。羌族风俗,人死后要举行为期三天的葬礼,富贵人家更为隆重,届时都要请巫师主持进行。
葬礼第一天要跳“叶隆”,第二天要跳皮鼓舞(羌语称“莫尔达沙”、“惹日崩”),第三天举行隆重的大葬舞,以军礼的形式来纪念死者。这是源于古代羌人的出征仪礼,其意是悼念有功将士以鼓舞众人士气,由随军巫师主持,他手执弩,肩上挂两个铜铃,皮盔上插麦杆和野鸡翎,领队而跳。现此舞已失传。大葬舞分三段进行:一段葬礼开始时的丧歌;二段盔甲舞;三段安葬完毕的丧歌。
相关参考
羌族生活的区域因长期与藏族比邻,而深受影响。使羌族的一些生活习俗、文化现象和语言均融入藏族成分。例如,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
羌族人民在欢度年节、举行婚礼或亲朋聚会时最爱跳喜事锅庄。大家边唱边舞,通宵达旦,非常热闹。喜事锅庄包括在传统婚礼仪式上跳的“仪礼舞”、“祝贺舞”以及“农节舞”、“游戏锅庄”等。在举行传统的羌族婚礼时
芦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在节日集会或有的祭祀活动时,均跳此舞。拉祜族与同属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样,崇拜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的象征。芦笙舞的动作,除有少数为祭祀活动时的特有动作外,绝大
瑶族金锣舞是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布努瑶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具有浓郁民族特征和独特艺术形式的民间传统舞蹈,起初只限用于酬神、祭祀、驱邪等民俗活动,后来演变为贺新春、庆丰年的主要舞蹈。金锣舞多以集体
在羌族习俗中,举行任何祭祀仪式以及欢乐歌舞之前,都要先饮咂酒。在举行《铠甲舞》前,人们首先将大酒瓮摆在举行活动的麦场中央,然后有人还抬来了盛满开水的大木桶。当一切准备就绪,负责整个“仪式”的司酒,手拿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
黎族舞蹈是黎族人民在海南岛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而形成的。黎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生活、劳动生产、反抗斗争等等,都可以从舞蹈这个角度上得到一定的展现。竹竿舞又
棕扇舞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为了将这神奇的民族舞蹈传承下去,目前经过改编,形成了三个新的版本:小学生课间操,表现学生的活泼;中学生课间操,表现青年的活力;成年人棕扇舞,表现成年人的狂野。神话:哈尼族《棕扇...
形式: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礼俗性三种类型;但从活动的目的性看,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祀神灵,祈福攘灾的含义。主要形式有:“萨朗”“席步蹴”“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耸瓦”等。舞蹈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