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有啥形式和特点 羌族舞蹈简介
Posted 羌族
篇首语: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羌族舞蹈有啥形式和特点 羌族舞蹈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羌族舞蹈有啥形式和特点 羌族舞蹈简介
形式:
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礼俗性三种类型;但从活动的目的性看,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祀神灵,祈福攘灾的含义。主要形式有:“萨朗”“席步蹴”“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耸瓦”等。舞蹈多是围着火塘和相互牵手进行的,形式上又近似藏族的“锅庄”,所以人们就把欢快的“萨朗”作“喜事锅庄”;把在丧事活动中进行的“席步蹴”等形式,称作“忧事锅庄”。
特点:
羌族民间舞蹈多和民俗活动相结合,一般无乐器伴奏,舞者边歌边舞,或以呼喊声、踏地声协调表演。动作没有严格地规范,变化比较自由,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羌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是集体表演的形式,参加者人数不限,围着火塘或在院内围成圆圈进行。羌族长年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人们为适应山地环境所进行的劳动方式和行动往来的体态,逐渐升华为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在不同节日或礼俗活动中,有相应的舞蹈和歌曲,歌曲的名称即该段舞蹈的名称。舞蹈组合虽因曲而异,但基本动作多相同,一曲一舞,不断反复,舞毕又换新曲,直至尽兴。所用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简明通俗,易于演唱和记忆。每段舞蹈的起步和结束步,有严谨的规范要求;中间部分,舞者可自由变化,使所有参加者都能尽情发挥。
羌族舞蹈中手臂动作较少,腿部的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并形成:“胴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
这种舞蹈动律是随舞者移动重心,胯向两侧斜前方顶出中形成的,重心在出胯一侧的腿上,膝部微屈、相*、腰胯以上至肩部(胴体)作轴向的环动,上身微拧倾,从而形成“S”型的优美体态。这种别致的动态和韵律,即前述羌族特有的“一顺边”之美。它贯串于所有的舞蹈形式之中,尤以“萨朗”表现得最为突出。
相关参考
...后(右手执鼓槌同时还要拿一铁响盘,左手执单面皮鼓)。羌族风俗,人生病或死后举行葬礼时均要跳皮鼓舞,必由巫师领跳,亲朋都要参加。击鼓的动作习惯是由右舞到左,再由左舞到右,名“两边打”,速度由慢至快,逐渐加...
羌族生活的区域因长期与藏族比邻,而深受影响。使羌族的一些生活习俗、文化现象和语言均融入藏族成分。例如,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
远古时代以游猎为生的氐羌部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在5000余年的民族变革中,它经历了中华大地各部族间的征战、吞并、分裂,以及在不断的迁徙中与多方地域的土著氏族或部落进行融合,由此出
羊皮鼓舞羌语称“莫恩纳莎”,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羌族巫师称“许”或“释比”,是多种信仰中一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专职巫师。进行的法事舞蹈,根据祭祀活动的需
忍木纳.耸瓦羌语意为:“尊敬客人,以礼相待”,是迎送宾客的礼仪性舞蹈,多由老年人表演。表演时,男女舞者数人,分别站立成扇面形,面向宾客,用小指扣住两侧人的腰带,缓歌慢舞,用赞美的歌词,表达全寨人对宾客
“羌寨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每逢羌族人节日的时候人们还是会跳起“羌寨锅庄”这种舞蹈,然后边吃边舞。以庆祝重要的节日。随后这种形式
“羌寨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每逢羌族人节日的时候人们还是会跳起“羌寨锅庄”这种舞蹈,然后边吃边舞。以庆祝重要的节日。随后这种形式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都会跳羌族沙朗,而“沙朗”是由祭祀舞演变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自娱自乐性较强的集体舞蹈形式。现羌族沙朗已经要由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娱性。桂东瑶族民间舞蹈贯穿于瑶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它不计较场地的宽窄,不追求观众的多少,扯片木叶就是最好的乐器,一根树枝或一把花束就是最好的道具,无师自通,不求全责备,情起即兴,兴起即舞,自吹自唱,...
在羌族习俗中,举行任何祭祀仪式以及欢乐歌舞之前,都要先饮咂酒。在举行《铠甲舞》前,人们首先将大酒瓮摆在举行活动的麦场中央,然后有人还抬来了盛满开水的大木桶。当一切准备就绪,负责整个“仪式”的司酒,手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