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具羌族特色的沙朗文化 羌族文化简介
Posted 羌族
篇首语:知识是使人类快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颇具羌族特色的沙朗文化 羌族文化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颇具羌族特色的沙朗文化 羌族文化简介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都会跳羌族沙朗,而“沙朗”是由祭祀舞演变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自娱自乐性较强的集体舞蹈形式。现羌族沙朗已经要由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沙朗属于集体性舞蹈,由能歌善舞者领头,男女各列一行或拉手围成圈边跳边唱,下肢动作灵活,双臂前后摆动,所唱歌曲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歌,完全用羌语演唱。跳羌族沙朗不分时间、地点,想跳就跳,节日场面特别大。该舞蹈节奏明快,舞姿雄健。羌族沙朗表现了羌族人民乐观、积极向上、不畏艰险、顽强的精神面貌。
北川自古以来是羌族聚居地,羌寨风俗善良淳朴热情奔放,羌羌族沙朗表演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极具本土地域特色。羌人好歌舞,羌语中称“沙朗”,汉意是“载歌载舞”的意思。羌人两情相悦唱情歌,不幸郁闷唱苦歌,男婚女嫁唱喜歌,亲人亡故唱丧歌,年节聚会唱酒歌,劳作解乏唱山歌,习惯于围成一圈边跳边唱。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沙朗的发展。早在商时期,古羌人完全从事的是游牧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以“祭”的方式祭天,祭祀活动十分庞大而又隆重。祭祀从“祭”开始也就有了舞的端倪,“沙朗”是由祭祀舞演变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自娱自乐性较强的集体舞蹈形式。后来艺术家深入民间收集整理,进行推广。
2003年,北川成立“北川羌族自治县”,把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定为羌历节,并在这一天进行羌族沙朗的游行和比赛并颁奖。以后每年羌历节都要进行这样的活动,以此推广羌族沙朗。
在5.12大地震中,很多会跳羌族沙朗和对羌族沙朗有深入研究的人都在地震中去世,很多老百姓失去家园,流离失所,无心思歌舞,通往区乡的很多道路不通,羌族沙朗的收集整理非常困难。部分音像制品和羌族沙朗研究成果失散。
羌族沙朗能从民间社会走向舞台,能得到羌族人民的喜爱,得到专家艺术团体的重视,形成完美的文化艺术奉献给民族与社会,这是羌民族的自豪,充分体现了这个民族的艺术魅力。羌族沙朗把传承民族文化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对促进品牌效应的形成和地方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相关参考
羌族古代服饰中以“披毡”最具特色,毡的制作工艺远比制作纺织毛布简单,其年代要有3000年了。文献记载,两汉甘青羌族人“女披大华毡为盛饰”,唐宋时期,羌族披毡已经很普及。《新唐书·党项传》称“男女裘褐,
1.求一篇有关羌族文化的作文羌族的“羌”字,在汉文献中解释为牧羊人,故字型从羊从人。羌人就是从事畜牧并以养羊为特色的民族,其文化也具有浓郁的牧羊民族特色。羌族过去的服饰,男子一般包青色和白色头帕,穿自
学前教育解放后各地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幼儿园数量逐步增加,规模渐次扩大。不少幼儿园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广大羌族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如汶川威州幼儿园运
羌族礼仪反映在日常生活诸方面,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年节礼仪:农历九月九为煮酒日,农户用青稞、小麦、玉米、豌豆、胡豆“五色粮”祭山神、天神。农历十月初一羌历年,古时在白石神处挂牛头,举行祭祀。过大年,农...
近年来,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属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有《羌语简志》、《羌族民间故事》、《羌族民间故事集》、《羌族民间
羌族酒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古羌文化中包含着酒的醇香。从古到今,羌族历来就有自身独特的酒文化风格,并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给华夏儿女的生活增添了五彩缤纷。羌族人喜欢饮酒,也善于饮酒,饮酒是羌
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首先从事农业。原因之二是,“禹兴于西羌”,而我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羌族一般饮用的酒
流传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和绵阳市北川县等羌族地区,有一种集祭祀礼仪与戏剧表演于一体的羌族民间戏剧。羌语叫“刺喇”或“俞哦”。此戏在祭神或婚丧嫁娶等活动中表演,均由巫师释比主持并扮演,故称“
羌族建筑风格独特,技艺高超,材料以石材为主,与汉族建筑以木料为主,罕用石材、追求“盛德在木”的基本原则大相径庭。羌族建筑融合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三种主要形式——游牧民族的帐幕式、汉族的窑洞式和干栏式建筑的
羌民每次饮咂酒都要敬神,咂酒成为一种连接人与神的中介物。羌族以酒敬神,认为神人共饮,酒里会含有神的力量,人喝完以后就会感到心神俱佳。咂酒由老人先喝,是因为羌族认为老人能通神,是离神最近的人。他能消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