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简介 羌族有着怎样的教育模式
Posted 羌族
篇首语: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羌族文化简介 羌族有着怎样的教育模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羌族文化简介 羌族有着怎样的教育模式
学前教育解放后各地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幼儿园数量逐步增加,规模渐次扩大。不少幼儿园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广大羌族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如汶川威州幼儿园运用投影仪、录音机,通过看图说话和木偶表演,纠正羌族幼儿的方言土音,发展羌族幼儿的想象、思维能力和说普通话的能力,扩大羌族幼儿的见识,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义务教育为稳步提高小学教育教育质量,各地政府和学校为保证羌民子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针对羌寨分散、交通不便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办寄宿制和半寄宿制民族班。具体措施有政府拨专项开办费,按月计发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和医疗费,部分学校配备较强师资,购置洗衣机、彩电等生活、娱乐设备,为寄宿生创造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寄宿制和半寄宿制利于相对固定、集中地实施班级教学,便于教师根据需要随时给学生补课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羌区中学教育的提高主要是在建设好师资队伍,办好寄宿制民族中学(班)和认真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还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茂县中学在积极开展电化教育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80年代中期又创造条件建设微机房,逐年添置教学微机并培训专业师资,几年来先后在全部高中班、部分初中班开设微机课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约1400人次接受了微机教学。
由于强调德智体全面育人,加之国家的大、中专招生政策适当倾斜,故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批羌族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
职业教育40多年来,羌区中等专(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至2005年,汶川、茂县、北川等地已有师范、农业、农机、财贸、职教等4所中专。这些学校不仅为羌区培养了大批具有中等专业技能和职业技术的人才,而且初步形成了门类较齐备、培养方式较灵活的专(职)业教育系统,走上了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主动为振兴民族经济服务的路子。为加快四川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进程,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汶川创建了阿坝师范专科学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有10余个系和少数民族预科部及干部专修科,为羌、藏、彝等少数民族培养不少中学教师和党政干部。
相关参考
羌族古代服饰中以“披毡”最具特色,毡的制作工艺远比制作纺织毛布简单,其年代要有3000年了。文献记载,两汉甘青羌族人“女披大华毡为盛饰”,唐宋时期,羌族披毡已经很普及。《新唐书·党项传》称“男女裘褐,
羌人医药学当开始于远古时期。传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百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尝水草》),表明进入中原地区的羌支姜姓炎帝神农氏已经认识了一些药用植物并用以治病。秦汉
羌族祭山会羌族是个嗜祭尚祀的民族。羌族民间,祭祀礼仪,名目繁多,模式不一。在众多的祭祀活动中,每年的祭山会是最隆重,规模最大,礼仪最为完整,极有代表性的一种。祭山会,羌语“苏布士”,也叫还愿会、塔子会
羌族祭山会羌族是个嗜祭尚祀的民族。羌族民间,祭祀礼仪,名目繁多,模式不一。在众多的祭祀活动中,每年的祭山会是最隆重,规模最大,礼仪最为完整,极有代表性的一种。祭山会,羌语“苏布士”,也叫还愿会、塔子会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这里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名贵药材,又是国宝大熊猎和珍稀的金丝猴生息之地。羌
订婚羌族婚俗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还未成年时,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名“开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
现代的藏族和羌族都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古羌族,他们的语言同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古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6000年以前就已经生活在甘肃、青海、川西北一代。“羌”字指古羌人以牧羊为生。大约在5
历尽沧桑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
羌族对火甚为崇敬,认为火乃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火给人带来光明与文明,出于民族习俗,释比把它规范成一种祭祀礼仪——火祭,列入羌族的祭祀活动之中。中华民族对火/的崇拜由来已久,据史志记载,早在远古时期,
羌人自来认为大禹是羌族的祖先,是羌族第一个酋长兼巫师的伟人。大禹治水,功盖华夏,恩泽九州。羌人为有这样一位祖先自豪,并奉为天下第一水神,世代崇祭。在四川羌族地区——岷江上游、涪水源头、青衣江(羌江)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