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锅庄”系列的舞蹈是怎样跳的 羌族舞蹈

Posted 羌族

篇首语: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羌族“锅庄”系列的舞蹈是怎样跳的 羌族舞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羌族“锅庄”系列的舞蹈是怎样跳的 羌族舞蹈

2、羌族锅庄与藏族锅庄的区别在哪里

羌族“锅庄”系列的舞蹈是怎样跳的 羌族舞蹈

羌族生活的区域因长期与藏族比邻,而深受影响。使羌族的一些生活习俗、文化现象和语言均融入藏族成分。例如,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

“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因此,在青年们所跳的各种“锅庄”中,还分别有歌颂美好生活的抒情锅庄,有夹带游戏的趣味性锅庄和以诙谐幽默、情调浓郁,表达男女间爱情等不同形式的锅庄。

每逢年轻人跳“锅庄”,麦场四周都会聚集众多的中、老年妇女,她们边晒太阳边轻轻地为舞蹈者歌唱。和煦的阳光和歌舞的欢乐,把她们又带回到自己频频作舞的少女时代,幸福憧憬的回忆使她们因岁月艰辛而布满沟纹的面颊重新散发出了光彩。 羌族“锅庄”的风格和情趣,因不同村寨而异。甚至即使是邻近的村寨,在某些舞蹈的跳法和风格上也廻然有别。但凡是未婚男女用于表达爱情和选择情人的“锅庄”类舞蹈,都是最有特色、最为活泼、充满朝气和吸引人们前来观看的集体舞蹈。

里县木卡乡的《青年锅庄》,是当地专供未婚青年们进行交谊、娱乐,小有名气的“锅庄”舞蹈。每当节日,左近村寨的青年男女就会穿上自己绣制,镶嵌着红、绿、蓝、黑各色花边的桃红、湖蓝色长袍、围裙和鞋尖向上勾起的绣花“云云”等节日盛装,把黄土铺地的场院点缀得如同色彩缤纷的花坛。

在他们那一张张棱角分明、黑里透红的面庞上,闪烁而明亮的眸子不时地流露着青春的健美和特有的山野朝气 ,使高原上灿烂的阳光也较之逊色。

不知在谁的号令下,青年们以男女各半形式站成不封口的圆圈,开始了舞蹈。在分别由男女领唱和混声合唱的交替过程中,舞蹈随节奏相应而起不断变化。他们在为晾晒作物,高高竖起于场院四周的大木架下跑动、跳跃、旋转作舞,宛如若干只美丽的蝴蝶伴随着嘹亮的歌声追逐、穿梭、嬉戏于美妙的栅栏之中。

而更为令人心动的是,每逢舞蹈跳到一个段落,队形由开口处的领舞者,带领大家从圆圈形式转换为向内卷“白菜心”和向外返回的舞段时,男女青年近距离的面面相对,羞涩的红霞便即刻飞上不少姑娘们的双颊。每逢这时,旁观的众乡亲们就会通过那双双对视的幸福目光,推测出哪些青年男女已是相恋的情人。友好的议论、哄笑和频头论足随之而起,把“锅庄”舞蹈的气氛推入了更加热烈的高潮之中。

除此之外,黑水县色尔古特有的《女子锅庄》,也是有着特殊诱人情趣和魅力的圆圈舞蹈。而且听说,只要这里的年轻姑娘们一跳“锅庄”,就会牵动左右几个村寨小伙子们的心。小伙子们无论有什么重要的事都莫过于观看《女子锅庄》更为重要。

服装艳丽、精神焕发的姑娘们在《女子锅庄》开场前,首先要接受村寨中德高望重老人们的诵经、祝福和按照礼仪饮一巡咂酒,然后才开始跳舞。

羌族锅庄与藏族锅庄的区别在哪里

“羌寨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每逢羌族人节日的时候人们还是会跳起“羌寨锅庄”这种舞蹈,然后边吃边舞。以庆祝重要的节日。随后这种形式被用于羌人招待重要的宾客。羌族锅庄属于集体性舞蹈,由能歌善舞者领头,男女各列一行或拉手围成圈边跳边唱,下肢动作灵活,双臂前后摆动,所唱歌曲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歌,完全用羌语演唱。

跳羌族锅庄不分时间、地点,想跳就跳,节日场面特别大。该舞蹈节奏明快,舞姿雄健。羌族锅庄表现了羌族人民乐观、积极向上、不畏艰险、顽强的精神面貌。

随着羌人的逐渐汉化,一些相应的习俗也在逐渐转变,在祭祀活动的饮食习俗沉淀并保存了下来,成为羌人的饮食习惯,然后逐渐的发展演变,成为更加科学、更加营养、更有乐趣的焖锅烹饪方法。每每羌人有重大的节庆活动、亲友来访,都会架起焖锅、喝起咂酒、跳起锅庄舞。这也就成就了羌族的饮食文化!焖锅菜品食用时,亦烹亦涮,烹肉先食,而后涮食精选时蔬,涮食蔬菜时,配以多种中草药精心调制的料汁,既兼顾了荤素搭配的营养需求,又增加了使用方式,增加饮食的乐趣,增加了饮食的便捷性节约了时间!

藏族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

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

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嘹亮穿透力。

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

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情谊得到升华。

相关参考

羌族锅庄与藏族锅庄的区别在哪里

“羌寨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每逢羌族人节日的时候人们还是会跳起“羌寨锅庄”这种舞蹈,然后边吃边舞。以庆祝重要的节日。随后这种形式

羌族锅庄与藏族锅庄的区别在哪里

“羌寨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每逢羌族人节日的时候人们还是会跳起“羌寨锅庄”这种舞蹈,然后边吃边舞。以庆祝重要的节日。随后这种形式

羌族的巫舞是什么时候跳的 羌族舞蹈

解放前,除一部分邻近藏族地区的羌族信仰喇嘛教外,其余普遍相信万物有灵,在屋顶上供奉白石以为天神。相传羌人的祖先因一次战争失利,由北迁入岷山一带,与当地土著氏族戈基人发生大战,戈基人是狩猎氏族,身强善战

羌族的羊皮鼓舞和萨朗是怎样的 羌族舞蹈

羊皮鼓舞羌语称“莫恩纳莎”,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羌族巫师称“许”或“释比”,是多种信仰中一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专职巫师。进行的法事舞蹈,根据祭祀活动的需

舞蹈“夸耳环”表达了羌族人怎样的情谊

“夸耳环”舞蹈的圆圈不封口,青年们饮完咂酒后,在大家的哄闹中,第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首先分别站到圆圈的首尾位置,舞蹈在羌、汉两种语言相互混合的歌曲中进行。每段歌曲的前半部,由这一轮舞蹈的两位男女“主角”

羌族特殊的民族舞蹈有哪些 羌族舞蹈

忍木纳.耸瓦羌语意为:“尊敬客人,以礼相待”,是迎送宾客的礼仪性舞蹈,多由老年人表演。表演时,男女舞者数人,分别站立成扇面形,面向宾客,用小指扣住两侧人的腰带,缓歌慢舞,用赞美的歌词,表达全寨人对宾客

羌族舞蹈有啥形式和特点 羌族舞蹈简介

形式: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礼俗性三种类型;但从活动的目的性看,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祀神灵,祈福攘灾的含义。主要形式有:“萨朗”“席步蹴”“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耸瓦”等。舞蹈多是

羌族礼仪舞蹈《克西格拉》 羌族舞蹈

远古时代以游猎为生的氐羌部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在5000余年的民族变革中,它经历了中华大地各部族间的征战、吞并、分裂,以及在不断的迁徙中与多方地域的土著氏族或部落进行融合,由此出

拉祜族“芦笙舞”是怎样跳的?有着怎样的风格

芦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在节日集会或有的祭祀活动时,均跳此舞。拉祜族与同属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样,崇拜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的象征。芦笙舞的动作,除有少数为祭祀活动时的特有动作外,绝大

羌族人在什么时候跳“铠甲舞” 羌族舞蹈

在羌族习俗中,举行任何祭祀仪式以及欢乐歌舞之前,都要先饮咂酒。在举行《铠甲舞》前,人们首先将大酒瓮摆在举行活动的麦场中央,然后有人还抬来了盛满开水的大木桶。当一切准备就绪,负责整个“仪式”的司酒,手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