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魏杞生平简介?魏杞历史评价?
Posted 宋朝
篇首语: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魏杞生平简介?魏杞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魏杞生平简介?魏杞历史评价?
魏杞
魏杞,字南夫,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生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及长,凭祖上恩荫入官,因曾受经于赵敦临而移居鄞之碧溪(今浙江奉化境内),被学界称为碧溪先生。绍兴十二年(1142),21岁的魏杞登进士第。初知宣州泾县(今安徽泾县)。大臣钱端礼以其才能举荐之,召对,擢太府寺主簿,再进丞。当时,钱端礼宣谕淮东,魏杞以考功员外郎为参议官,再迁宗正少卿。
魏杞生于北宋末年,为官于南宋初期。这时期正处在一个剧烈的历史变动之中,由于宋朝统治者昏庸腐朽,在面临强敌入侵,国将不国的危急关头,仍不愿奋起抗战。从徽、钦二帝,到南宋高宗,都只幻想着靠割地求和、甚至不惜屈膝称臣来换得片刻安宁,以苟安时日。北宋的灭亡,并没有使南宋的当政者吸取应有的教训,相反,朝廷中却常常是奸佞当道。先是汪伯彦、黄潜善把持朝政,继而又出现大奸相秦桧专权,后又有秦桧党羽汤思退为相,致使朝中和议之声响而抗敌之力弱,一些抗金将领如李纲、张浚、岳飞等甚至不断遭到诬陷迫害。魏杞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而在他的整个官场生涯中为国家所作出的最大功绩,也只是通使金朝,“卒正敌国体”。
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禅位,素来主张抗金的孝宗赵昚继承皇位,重新开始积极备战。然而,南宋沉疴积重难返,虽有张浚坚决支持北伐, 但仍不免符离兵败。隆兴二年(1164),唯一能挑起抗金大梁的张浚去世,致使以宰相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再占上风,并决定派魏杞前去金朝议和。行前,孝宗当面指示: “今天我们派使臣的目的,一是正名,二是要金朝退师,三是削减给金朝的岁币,四是不同意迁返归附南宋之人。”魏杞自接受任务后,也深感此行所负责任之重大,为慎重起见,他归纳了十七件事请示孝宗处置意见,得到确切的答复后,魏杞面辞孝宗,他说: “臣此次出使,一定努力完成任务,万一不行,请尽快发兵,以收复中原。”
魏杞出发后,不久来到盱眙(今江苏盱眙)。这时,金朝大将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等正率大军入淮,得知魏杞来使,便派权泗州赵房长问其来意,并要求查看国书。魏杞驳回了赵房长的无理要求,他说: “国书是大宋皇帝亲手御封的,等见到金主一定当廷面呈。”赵房长未能见到国书,便驰回报告仆散忠义。仆散忠义怀疑国书内容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又重提割让商、秦两地及遣送南归之人,并欲将岁币增至20万。魏杞北上受阻,便带着金帅的要求,回朝秉报。孝宗命再换一份国书,并要尽可能按原先的要求制作,岁币可按其要求的数量送给。然而,金人的野心决不止于此,待魏杞再次前往时,仆散忠义又一次悔约,并以南宋未能达到他的要求为由,与纥石烈志宁再度分兵进犯山阳(今江苏淮安),但初战不利,骁将魏胜死于阵前。
对于此次议和,不少有识之士从开始便提出反对,加之金人的反复及进兵,使孝宗大怒,并命以礼物慰劳督府军队,准备与金人再战。这时的魏杞,虽亦痛恨金人的无礼,但感到和议仍有一线希望,他不想因一时的激愤而使和议前功尽弃,因而,他急忙启奏孝宗道: “和议之事尚未定局,如果金人愿守协约,而我们却无所准备,岂不有失国体。耽误事机。”经魏杞的一番力争,孝宗逐渐冷静下来,于是再命魏杞备礼物使金。在这重要关头,魏杞不顾个人的安危劳顿,又一次冒险启程,星夜前往。经过一段时日的长途跋涉,魏杞来到燕京,在进见金主褒的时候,魏杞义正辞严地陈述了战和之利害,他说: “我朝当今天子神圣,才杰奋起,人人同仇敌忾,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北朝用兵,能保证一定会取胜吗?依我之见,和则两国都享其福,战则只是将士们蒙受其利罢了。前人对此亦有很详细的论述。”魏杞的议论,切中要害。金国君臣环立静听,似有同感。进见完后,魏杞开始与金人具体交涉和议内容,金朝馆伴张恭愈不同意魏杞所带国书称“大宋”,要求去掉“大”字,言语中多含威胁之意,魏杞毫不畏惧,严辞拒绝。最后,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宋金重新订立和议: 南宋不再对金称臣; 减少每年向金朝交纳的岁币5万,不再回迁南下的淮北之人。隆兴和议,虽仍有屈辱的条款,但却使南宋地位大有改善,魏杞回朝后,孝宗大加慰劳,很为高兴。
魏杞圆满完成使命后,官位不断升迁。先守起居舍人,再迁给事中,不久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很快又被任命为右仆射兼枢密使。魏杞任相后,正遇朝廷借职田助边。这时,投降南宋的萧鹧巴因朝廷赐田淮南而心中不满,便要朝廷收回他的职田,魏杞不同意,他说: “职田的租金是为了使朝臣食功养廉的,借之尚可,夺之不可。”孝宗肯定了他的做法。
魏杞由于出使金朝不辱皇命,在一年之内由庶官而至相位。当时,虽有隆兴和议,但孝宗并不甘心妥协,他仍在作收复失地的打算,希望以此彻底改变宋金间的不平等关系。魏杞则随侍左右,不断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然而,虽然魏杞在相位克尽职守,亦想努力为孝宗分忧,但却不遇天时。乾道三年(1167),魏杞随孝宗郊祀,突遇冬雷,阵阵滚过阴沉的云层。任相仅一年有余的魏杞为了国家的前途,急引汉制灾异策免,自罢宰相,守左谏议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而去。
魏杞离开相位后,过了几年悠闲清静的日子,至乾道六年(1171),再授观文殿学士,起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不久,谏官王希吕指责其贪图财利再被夺职,后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又复资政殿大学士。淳熙十一年(1184)十一月病逝,赠特进。嘉泰年中谥文节。
魏杞有《送左彦武归乡》诗一首流传至今,语言清丽、淡雅:
折桂归来日,西风万里秋。
锦衣天上容,红叶渡头舟。
把酒难为别,题诗更欲留。
明朝山水隔,何日是重遊。
相关参考
晏殊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春,全国各地的学子齐集京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朝廷大考。江南安抚使张知白向朝廷举荐一名“神童”应考,真宗即命驿送至京,与千余名考生一起在宫廷中参加礼部试(又称省试、春试)。
寇准提起寇准,人们就会想到长篇评书《杨家将》中那个刚正不阿、机智幽默的寇青天。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寇准的传说,比如智审潘仁美、寇准背靴等,歌颂他的公正执法、为国尽忠的事迹。这些都是经过人们的想象
韩绛宋朝时的相权随着皇权的无限膨胀而大大地削弱了,军事、财政大权亦被分出,宰相成了一个行政首脑。但作为百官之长,它仍然是权力的象征,尊贵的名词,闪烁着诱人的光环,是大大小小官员追逐的目标。韩绛、韩缜兄
刘挚刘挚,北宋东光(今属河北)人,字莘老。嘉祐(1056—1060)进士。元祐元年(1086)任尚书右丞,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六年(1092)任右仆射,为元祐更化的重要人物,是旧党朔党领袖。哲宗
梁克家梁克家(1128—1187),字叔子,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他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三月参加“庚辰科”殿试,一举夺魁,成为南宋第十一位状元。时年32岁。被
京镗京镗,字仲远,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从小聪明好学,绍兴二十七年(1157),不满20岁就考中进士。此后一直在江西任地方官。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名臣
王旦王旦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北宋大臣。字子明,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诰。真宗即位,任中书舍人。“澶渊之盟
富弼按宋朝的宗庙制度,诸朝帝王皆有功臣配享之制。在北宋的皇帝当中,配享宋神宗之位的曾先后有两人,一是哲宗绍圣元年诏以故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守司空、荆国公、赠太傅王安石配享,一是绍圣三年诏罢王安石,
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句名言是宋太宗对其大臣吕端的评价。吕端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个有重大建树的历史人物,但关于他的这句名言,人们却不陌生。有人甚至把他与三国时的蜀汉名相诸葛亮相提并论,有诗云:“
杜范一杜范(1182—1245),字成之,号立斋,宋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杜范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少年时就开始学习朱熹理学之道,很有成绩,被其家族视为希望之星。为了增加更多的社会阅历,其祖父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