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杜范生平简介?杜范历史评价?
Posted 宋朝
篇首语: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杜范生平简介?杜范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杜范生平简介?杜范历史评价?
杜范
一
杜范(1182—1245),字成之,号立斋,宋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
杜范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少年时就开始学习朱熹理学之道,很有成绩,被其家族视为希望之星。为了增加更多的社会阅历,其祖父带着小小年纪的杜范游历大江山川,接触了各个阶层的人民。对深受压迫的下层劳动人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也对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统治阶级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在少年的心灵里立下了革新政治的宏大志向。
科举考试乃是通向仕途的必经之路,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杜范参加了科举考试。凭着自己过硬的本领、渊博的知识,在嘉定元年(1208)杜范考中进士。之后踏上了为官之路。历任金壇尉、婺州司法、大理司直。虽然官职很小,但杜范干得十分认真,力求做到公正廉明,大公无私,得到了众多人的极高评价。
端平元年(1234),改任军器监丞,多方学习研究军事知识,增加了对军事方面的了解。在这期间,朝中专权的一代奸相史弥远死,宋理宗在沉默了九年后开始正式亲政,改元端平,以示改元更化。宋理宗亲自料理各种政务,他的老师郑清之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君臣似乎要有一番作为了。但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内忧外患的政局没作丝毫的改革。曾对理宗抱有满怀希望的杜范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但他认为有必要提醒理宗。在朝廷召对时,杜范直言: “陛下亲揽大政,也已两年。今不仅没有看见更新之象,反而还比旧时情况更糟。”然后他向理宗分析道: “弊病之所以产生,有其根源,所以革除弊病应从根源上解决。当然三四十年之流弊,根深蒂固,要想彻底革除是要费一番功夫的。但是不能说不可救药。如要革除弊病,需下决心,撇去私字,一定能动摇其根本,革除弊病。”理宗认为杜范讲得颇有道理,但是他没有这个决心,也没有勇气,只能得过且过而已。
虽然杜范的建议没有被理宗采纳,但是杜范一心为国、直言相谏的举动受到了多数人的赞许。不久,杜范拜为监察御史。宋代的言官职权较大,除皇帝外,都可以弹劾,对朝政进行监督。所以言官多为正直、品行极高之人,但是也常有言官被权臣收买之事发生。杜范从我做起,一身正气,不为权臣所动。同时他还上奏理宗,陈述言官的重要性,认为“言官必用正直之人,否则,纲纪荡然,风俗大坏。”建议理宗重视台谏官的话,不为权相所左右。此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足以说明杜范的忧虑不无道理。
当时任九江守将的何炳年事已高,台谏认为不能身体力行,不足以担当重任,建议朝廷另选贤能以代替何炳。朝廷多数大臣都表示赞同,但宰相郑清之极力反对,庇护何炳。因郑清之是理宗的老师,所以依了郑清之。事情发生后,杜范上书认为不可,他说: “未罢事小,台谏之言不行事大,要想励精图治,岂能风行不止?”郑清之见状,十分恼怒,就倒打一耙,说杜范顺承风旨,与台谏同流,诬陷排挤忠贞之士。杜范乃清正之人,遭此诬陷,心中愤然,但他仍从朝廷大局出发,上书自劾,希望宰相与台谏同心为国出力。他在上书中写道: “宰相与台谏,官职虽有尊卑,但同为国家出力,不应存有半点私心。宰相行事,台谏言事。行事者未必能尽合事体,言事者也常有互相攻击之事。关键在于朝廷任用贤能,崇奖台谏,必能成就大事。”为了平息郑清之对自己的愤懑,杜范请求归安田里,但理宗没有同意,仍让他担任旧职。
南宋王朝自建立之时就带有先天不足的顽疾,到理宗朝时,更是虚弱不堪,政治腐败,每况愈下。而北方的蒙古族却蒸蒸日上,正在对金朝实施灭亡性的战争。为了加快对金战争的步伐,蒙古与南宋王朝订立了结盟攻金的协定。端平元年(1234),蒙宋联军对金朝发动了战争,金朝土崩瓦解了。战争的胜利,使理宗忘乎所以,他的情绪明显地感染了朝臣,赵葵、赵范兄弟提出趁蒙军撤退之机收复三京(今开封、商丘、洛阳),郑清之极力支持,劝说理宗即刻出兵,收复失地,做个“中兴之主”。在郑清之的一再督促下,理宗下令立即出兵收复三京,赵葵、赵范兄弟二人带兵直趋汴京。占领汴京之后,又向洛阳出发,很快占领了这座不设防的城市。此次战争完全是一次军事投机,事先没有认真准备,士兵无粮可吃,战斗力大大下降,加上盛夏酷暑的折磨,很快就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资粮器甲全被蒙军所得,边境一片混乱。军事投机失败,中外情势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杜范不能坐视朝政如此颓废下去,率全部言官上书皇帝,恳求皇帝通过这件事情受到教育,吸取教训,斥退奸佞小人、贪暴害民之官。郑清之本来对杜范无好感,此时见又把矛头对准自己,甚是气愤。不久,杜范改任太常少卿。
虽然自己的劝谏不为朝廷所用,但杜范并没有放弃努力,依然对理宗抱有幻想,希望他振作起来,有所作为,改革朝政腐败局面。因此,杜范依旧上书不止,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一封上书中,他说: “现在最大的弊病,莫过于贪污贿赂交结之风盛行。朝中大臣恃誉固宠,各方小人物交结权臣,以求进取。边防帅臣,勾结权贵,刺探朝中情报,赏罚颠倒,威令不行。朝政乌烟瘴气,希望陛下明察秋毫,杜绝小人进谗、贿赂之途径,改变朝政,建立廉洁的政治。”自担任言官以来,杜范多次上书,得罪了不少权臣,他曾经五次上表乞归田里,但未获同意。
端平年间理宗发动收复三京的战争,非但没有成功,反而成了蒙古大兵侵宋的借口,边境燃起战火,累年不息。在襄汉、两淮、四川战场,蒙军攻势猛烈,占领了宋朝大片国土,随州、郢州、枣阳军、德安府相继失陷,蒙军开始向江陵府进攻。在此危急时刻,杜范上书,建议理宗在蕲州、黄州屯驻重兵,以防务长江,打击来犯之敌; 朝廷沿长江设立统帅,并兼江淮制置大使,调兵拨粮,支援江陵。当时,襄汉一线四川形势日益危急,两浙震动,江陵已成一座孤城。朝廷乃任命史嵩之为淮西判置使,统一指挥淮西的军事。孟珙速援江陵,打退了长驱直入的蒙军,才出现了转机。
杜范认为此次战争是由于收复三京而引起的,郑清之应负主要责任,多次上书抨击郑清之,说: “清之横行边境,几危社稷。其子招权纳贿,贪得无厌,有真凭实据。”又对李鸣复与史寅午、鼓大雅以贿交结,进行了彻底的揭露。两者交锋激烈,寸步不让,杜范坚决要求朝廷摒斥小人,而李鸣复始终赖在位子上不肯下来。理宗认为郑清之是旧臣,李鸣复也无大错,没有采纳杜范的建议。杜范毫不灰心,集合全体言官,弹劾二人,太学生也积极支持杜范。理宗罢免了李鸣复,杜范的抗争终于取得了一点成绩。
嘉熙二年(1238),杜范知宁国府。杜范到任时,正值境内大旱,便把储存的粮食分发给百姓,还劝富人拿出积蓄的粮食分给百姓,使百姓赖以生存下去。杜范在帮助人民渡过干旱的同时,发动百姓,恢复生产,提高产量,很快就有了积蓄。及境内安定,两淮饥民纷纷涌入,而这些饥民,多是十分剽悍强壮的青壮年。其中以张世显为首的饥民就达到3000多人,他们来到城外,杜范派人送去粮食,劝说他们不要侵扰百姓,否则将毫不客气。张世显意欲进城,被杜范觉察,乃用计擒获斩杀,放归其部众,社会得以安定。
二
杜范在宁国府任上呆了四年时间后,于嘉熙四年(1240)被召还入朝。杜范入朝后,看到的是更加腐败的朝廷和日益昏庸的理宗,深感作为朝臣的责任重大,上疏痛陈危急之状,指出: 国内气象萧条,流民充斥,群盗纷起,内忧日重; 元军乘胜扰我边疆,搞我荆襄,疆场之臣,肆意蒙敝,胜则大张旗鼓报功,败则加以掩饰,外患犹深。当此内忧外患日益深重之时,小人窃据大权,蛊惑陛下,使军政不修,纲纪废弛。指出时政常受近习影响,政事无所兴革,皆权相三十年所酿成,把矛头指向史弥远和史嵩之二人。他希望陛下不为所惑,摒退奸佞小人,励志图新。理宗也深为内忧外患所困扰,称赞杜范说得在理,任命杜范为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
再次入朝的杜范,其正直性格丝毫没有改变,对朝廷忠心依旧,多次提出建议。如对生产、饥民、边疆防务等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淳祐二年(1242)杜范累迁同签书枢密院事,因其敢直言,为许多人忌恨。史嵩之、李鸣复等人表面对杜范表示宽容,心中早存排挤之心,伺机寻找机会,欲去之而后快。淳祐四年(1244),杜范迁同知枢密院事,李鸣复为参知政事,杜范不屑与李鸣复共事,辞职离去。理宗赶忙派人召回。太学生也支持杜范,上书理宗排斥李鸣复,斥罢史嵩之。当时史嵩之正遭父丧,丧服未除,理宗即重新任用为右丞相,遭到朝中大臣与太学生的强烈反对。史嵩之见众怒难犯,上疏请求回家守丧,理宗下旨,同意了史嵩之的请求,罢免了李鸣复,任命杜范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一职。时在淳祐四年(1244)十二月。
杜范入相后针对当时形势,劝谏理宗实行五事,即: 正国本、整顿后宫、挑选人才、不可轻易赏官、节约财力。这些建议,理宗也表示赞赏,曾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12个字赐给杜范。杜范更增强了信心,又上十二事:公用舍; 储材能; 严荐举; 惩赃贪; 专职任; 久任使; 杜侥幸; 重阃寄; 选军实; 招士豪; 沟土田; 治边理财。杜范对各项都详细规划,逐步实施,朝野对他寄予厚望。
这时孟珙驻节江陵。孟珙乃南宋名将,在四川担任宣抚使期间,治兵强将,带出了一支勇敢善战的部队,在与蒙古军的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杜范入相后,一些受到过杜范弹劾的人借此机会离间二人,说什么朝廷怀疑孟珙握权过重,害怕尾大不掉。孟珙听到此言,害怕出现意外之事,就给杜范写了一封信,信中极尽颂扬之词。杜范一看,便知其意,亲自回书一封,上写: “古人谓将相和谐,人心归附。我等应同心协力,不存贰意。虚言笼络,不是我的人品所为。”孟珙见到这封信,顿时消除了疑虑,又重新振作起来。选拔人才也是杜范革除腐败、刷新政治的一个重要手段,他提拔徐元杰为工部侍郎,徐元杰知无不言,成为杜范的得力助手。
淳祐五年(1245),蒙元军侵入五河(今属安徽),企图截断长江,遂侵占寿春、合肥。情势危急,杜范急命扬州、鄂州两帅调兵东西围攻寿春,打败元兵,取得胜利,收复了五河。
正当杜范雄心勃勃实现他的计划时,病魔之手却伸向了他。淳祐四年(1245)四月,杜范在相位仅80天就猝死在任上。终年64岁,追赠少傅,谥清献。
相关参考
杜浒个人资料 杜浒(?—1279),字贵卿,号梅壑,黄岩县(今黄岩区)杜家村人。杜范之侄。少时游侠四方,有以身殉国之志。南宋德v元年(1275),元兵逼临安,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浒任县
王淮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的铁蹄正在残暴地蹂躏着黄河两岸的壮丽河山,江浙一带远离战火,还暂时显得比较平静。此时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一户姓王的人家新添了一名男婴,父亲大概对淮河以北的弥天硝烟深
晏殊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春,全国各地的学子齐集京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朝廷大考。江南安抚使张知白向朝廷举荐一名“神童”应考,真宗即命驿送至京,与千余名考生一起在宫廷中参加礼部试(又称省试、春试)。
寇准提起寇准,人们就会想到长篇评书《杨家将》中那个刚正不阿、机智幽默的寇青天。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寇准的传说,比如智审潘仁美、寇准背靴等,歌颂他的公正执法、为国尽忠的事迹。这些都是经过人们的想象
韩绛宋朝时的相权随着皇权的无限膨胀而大大地削弱了,军事、财政大权亦被分出,宰相成了一个行政首脑。但作为百官之长,它仍然是权力的象征,尊贵的名词,闪烁着诱人的光环,是大大小小官员追逐的目标。韩绛、韩缜兄
苏颂绍圣初年,亲政后的宋哲宗对元祐政事展开了全盘清算,凡元祐年间得势的大臣或遭黜谪,或被治罪,罕有幸免。在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风云骤变之际,有一个人却唯一例外地受到了宋哲宗的礼重保护。这倒不是因为此
刘挚刘挚,北宋东光(今属河北)人,字莘老。嘉祐(1056—1060)进士。元祐元年(1086)任尚书右丞,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六年(1092)任右仆射,为元祐更化的重要人物,是旧党朔党领袖。哲宗
梁克家梁克家(1128—1187),字叔子,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他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三月参加“庚辰科”殿试,一举夺魁,成为南宋第十一位状元。时年32岁。被
京镗京镗,字仲远,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从小聪明好学,绍兴二十七年(1157),不满20岁就考中进士。此后一直在江西任地方官。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名臣
王旦王旦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北宋大臣。字子明,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诰。真宗即位,任中书舍人。“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