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京镗生平简介?京镗历史评价?

Posted 道学

篇首语:我希望在颠沛流离之后,还能够重新遇见温暖的你,那时候,你刚好成熟,而我,刚好学会温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京镗生平简介?京镗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京镗生平简介?京镗历史评价?

京镗

京镗,字仲远,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从小聪明好学,绍兴二十七年(1157),不满20岁就考中进士。此后一直在江西任地方官。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名臣龚茂良曾任江西运判,对京镗极为赏识,称赞他是庙堂栋梁之材。淳熙二年(1175),龚茂良拜参知政事后,遂荐京镗入朝任职。

恰好宋孝宗诏令朝臣荐举好县令担任御史台官员,给事中王希吕奏称: “京镗早登科第,曾两任县令,所到之外皆有政声。陛下寻求执法官,京镗就是很合适的人选。”宋孝宗特地召见京镗,向他询问朝政得失。

当时宋孝宗刚即位不几年,生机勃勃、意气风发,锐志抗金,恢复北宋故土,南宋朝野抗金声势十分高涨,群臣当中不管是不是抗金派的,这时也都迎合宋孝宗的旨意力主抗战,并且大都认为除非宋军不北伐,一有行动金兵就会不堪一击,恢复之功旦暮可致。针对这种浮躁草率的言论,京镗却头脑清醒,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趁召见之机向宋孝宗说: “天下之事,没有一蹴而就的,抗金之功不可能唾手可得。如今民贫兵骄,士气颓靡,军事力量与岳飞时已不能同日而语。因此真正要完成抗金大业,必须首先致力于整顿内部,积蓄国力,然后徐图大举。”宋孝宗觉着京镗的分析很有道理,擢拔他为监察御史,又累迁其为左司郎官。

淳熙十四年(1187),太上皇宋高宗死,可巧金国派遣使者来为宋孝宗祝贺生辰,孝宗因为高宗刚刚驾崩,不想接见使者。当时京镗为接待人员,以皇帝的诏旨拒绝了金使者的要求。金使又请求稍事停留,京镗严厉指责他们道: “你们来的目的是向皇上庆贺诞辰,现在该项活动已经结束了,你们还留在这里干什么?”金使者无言以对,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随后金国遣使来吊唁宋高宗,事毕,孝宗派京镗为报谢使出使金国。按照旧例,南宋派使者到汴京开封,金国要赐宴招待。京镗请求免掉宴席,金国郊劳使康元弼等人不听。京镗说: “如果非要我参加宴会,就请你们不要奏乐。”还说:“我听说‘邻居死了人,不应有舂米声; 村里有出殓的,不能在街巷内唱歌。’我现在奉命到这里来,为的是答谢贵国的慰问和吊唁,身上肩负着很重的担子啊! 但是,一定要让我们听乐,这是与圣德相违背的,也是与我做大臣的节行相远离的。”争论了很长时间,相持不下。京镗来到宴会厅,那些负责招待的金人都入了座。京镗义正辞严道: “如果不撤掉音乐,我们不敢入席。”金人胁迫京镗,但他不为之所动,处之泰然,并发誓: “我的头宁愿丢了,也决不听金国音乐。”金国皇帝听说此事后感叹道: “这真是南宋的忠直之臣啊!”便特地发出命令,撤掉举行宴会时的奏乐之举。孝宗听说这件事后很高兴,对辅佐他的大臣说道: “士大夫平时谁不以节义自夸?可又有谁能像京镗那样临危不变其节义呢?”

京镗出使归来,拜见孝宗。孝宗问他: “爱卿为我们国家争气,我该怎么奖赏你呢?”京镗叩头辞谢道: “金国人害怕陛下的威望和德行,并不是害怕我。就是为臣死在金国,也是我的份内之事啊! 还怎么敢言及奖赏呢?”按照旧例,出使归来应当进官加爵,孝宗便让京镗暂任工部侍郎。

不久,四川缺帅,孝宗任命京镗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成都知府。当时四川在南宋的地位非常重要: 政治上,它是扼守南宋的门户,谁掌握了这道门户,谁就可以得到南宋王朝的江山社稷。南宋初年,因吴阶、吴璘兄弟在川屯田治军,全力抗击金兵,才保住了大宋的半壁江山。后来吴曦叛国卖蜀,致使南宋王朝岌岌可危。可见蜀帅直接关系到大宋王朝的命运。孝宗派京镗做蜀帅,这表明对他的信任和器重。经济上,四川经济特别发达,农业、手工业兴盛,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纺织业等手工业盛极一时,是南宋王朝非常重要的经济区,每年上交户部三司赋税500多万贯,总领所2500余万贯,金银绫绢还未计算在内。财赋税收入在南宋王朝的经济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四川的赋税也特别沉重,并不断增加。据京镗奏称: “乾道六年(1170),成都府税务盐税定额为48000缗,现在增加到40多万缗,全四川酒税定额增加到500多万缗,民力非常困顿。租税定额,年年增加,折帛越来越多,老百姓怎能不受穷?祈望陛下诏谕有关官员,减轻川人的租税负担。”所以京镗一到任,便首先罢除了这里过多的征敛,使老百姓负担有所减轻。由于京镗治蜀有功,被召回朝廷任刑部尚书。

绍熙五年(1194)七月,宋光宗死,宁宗继位,京镗甚得其器重,当年九月晋升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十二月又升参知政事。

这时,宗室赵汝愚因拥立宋宁宗之功拜为右相,掌握了朝政,大力提倡朱熹的道学。宋宁宗韩皇后的叔祖韩侂胄同样有定策之功,却未能升迁。韩侂胄就暗中纠集力量,反对赵汝愚,京镗就是韩侂胄的积极支持者。庆元元年(1195)二月,赵汝愚罢相。四月,京镗由参知政事升知枢密院事。次年(1196)正月,京镗拜右丞相。并从庆元二年四月起独相达四年之久。

韩侂胄控制了朝廷军政大权,在宋宁宗和著名抗金派人物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下,对金国采取强硬态度,积极准备抗金北伐,同时对空谈理性、不切实务的道学派予以沉重打击。京镗身为宰辅,具体执行韩侂胄的这一系列正确政策。

南宋中期,随着朱熹、陆九渊唯心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士大夫们个个空谈心性,人人想当圣贤,他们打扮得高冠博带、道貌岸然,实际上是什么也不懂的废物,却又鄙弃一技一艺,不屑于干一件具体工作,不肯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苟且偷安,萎靡不振,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大的毒害。事实证明,要实现抗金大业振作南宋朝纲,就必须彻底清算道学的流弊,焕发起新的生气。京镗与何澹、刘德秀、胡竑等人一起,把道学定为“伪学”,把赵汝愚、朱熹等59名官员、士大夫定为“逆党”,“逆党”分子任官的即刻罢黜,未任官的不能录用,与这些人有密切联系的也不能再做官。这件事史称“庆元党禁”。

在打击道学的同时,京镗按国家典制办事,坚决杜绝侥倖之门。宦官王德谦欲拜节度使,任命的官诰都已起草好,京镗坚决反对,请求宋宁宗撕毁诰命。宋宁宗说: “只任命王德谦一个人,下不为例还不行吗?”京镗说: “此门绝不可开,当上了节度使就可能当上三孤,当上了三孤还可能再当上三公。宦官干政,自古为害,况且他们无功而赏,又何以砥砺士大夫之气节?”宋宁宗遂贬谪王德谦并罢黜起草诰命的吴宗旦词臣之职。

庆元六年(1200)闰二月,京镗升拜左丞相,封冀国公。当年八月京镗卒于任上,享年62岁。

由于韩侂胄、京镗同心协力,既发愤抗金,又打击道学,他们死后,都长期遭到了道学家的恶毒攻击,元朝初年修《宋史》时,竟把韩侂胄和秦桧一起列入了《奸臣传》,造成了历史上的一大冤案。京镗虽然没有被诋毁成奸臣,但《宋史》作者在他的传中说: 他自从当上丞相后,一变平素的操守,对国事漠不关心,无所可否,只知奉行韩侂胄的风旨而已。这个评价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在此应该给京镗平反正名。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南宋丞相、词人京镗简介,代表作有《水调歌头・中秋》

生平事迹京镗出生于绍兴八年(1138),字仲远。绍兴二十七年(1157)考中进士,曾在“才子之乡”临川任主簿,风光旖旎的庐山山南星子县任知县。隆兴知府龚茂良非常器重他的才能,后来龚茂良官至参知政事,并

宋朝 王淮生平简介?王淮历史评价?

王淮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的铁蹄正在残暴地蹂躏着黄河两岸的壮丽河山,江浙一带远离战火,还暂时显得比较平静。此时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一户姓王的人家新添了一名男婴,父亲大概对淮河以北的弥天硝烟深

宋朝 晏殊生平简介?晏殊历史评价?

晏殊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春,全国各地的学子齐集京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朝廷大考。江南安抚使张知白向朝廷举荐一名“神童”应考,真宗即命驿送至京,与千余名考生一起在宫廷中参加礼部试(又称省试、春试)。

宋朝 寇准生平简介?寇准历史评价?

寇准提起寇准,人们就会想到长篇评书《杨家将》中那个刚正不阿、机智幽默的寇青天。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寇准的传说,比如智审潘仁美、寇准背靴等,歌颂他的公正执法、为国尽忠的事迹。这些都是经过人们的想象

宋朝 韩绛生平简介?韩绛历史评价?

韩绛宋朝时的相权随着皇权的无限膨胀而大大地削弱了,军事、财政大权亦被分出,宰相成了一个行政首脑。但作为百官之长,它仍然是权力的象征,尊贵的名词,闪烁着诱人的光环,是大大小小官员追逐的目标。韩绛、韩缜兄

宋朝 苏颂生平简介?苏颂历史评价?

苏颂绍圣初年,亲政后的宋哲宗对元祐政事展开了全盘清算,凡元祐年间得势的大臣或遭黜谪,或被治罪,罕有幸免。在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风云骤变之际,有一个人却唯一例外地受到了宋哲宗的礼重保护。这倒不是因为此

宋朝 刘挚生平简介?刘挚历史评价?

刘挚刘挚,北宋东光(今属河北)人,字莘老。嘉祐(1056—1060)进士。元祐元年(1086)任尚书右丞,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六年(1092)任右仆射,为元祐更化的重要人物,是旧党朔党领袖。哲宗

宋朝 梁克家生平简介?梁克家历史评价?

梁克家梁克家(1128—1187),字叔子,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他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三月参加“庚辰科”殿试,一举夺魁,成为南宋第十一位状元。时年32岁。被

宋朝 王旦生平简介?王旦历史评价?

王旦王旦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北宋大臣。字子明,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诰。真宗即位,任中书舍人。“澶渊之盟

宋朝 富弼生平简介?富弼历史评价?

富弼按宋朝的宗庙制度,诸朝帝王皆有功臣配享之制。在北宋的皇帝当中,配享宋神宗之位的曾先后有两人,一是哲宗绍圣元年诏以故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守司空、荆国公、赠太傅王安石配享,一是绍圣三年诏罢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