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韩绛生平简介?韩绛历史评价?
Posted 差役
篇首语:白头若是雪可替,世上何来苦心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韩绛生平简介?韩绛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韩绛生平简介?韩绛历史评价?
韩绛
宋朝时的相权随着皇权的无限膨胀而大大地削弱了,军事、财政大权亦被分出,宰相成了一个行政首脑。但作为百官之长,它仍然是权力的象征,尊贵的名词,闪烁着诱人的光环,是大大小小官员追逐的目标。韩绛、韩缜兄弟二人相继为相,显赫一时,被京城人传颂一时。
一
韩绛,开封壅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子华,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名叫韩亿。庆历中进士。之后,在风云变幻莫测的官场中一直官运亨通,究其原因在于韩绛深得仁宗、神宗两皇帝的喜爱与信任。宋仁宗赵祯在位40多年,其时,宋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社会千疮百孔,日益贫弱。宋仁宗亲政后,希望有所作为,所以任用了范仲淹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新政前后仅一年左右,便因守旧官僚的反对,赵祯的动摇而失败。新政没有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之后,宋仁宗虽然再无雄心大志进行改革,但却日益亲近改革派。此时韩绛正为皇帝修起居注,担任右正言职务,这是规谏皇帝的谏官,多取才行高者担任。台、谏官控制言路,权大气盛,显赫一时,几与宰相平起平坐,若为公正廉明之人,秉公无私,洞察是非,必能有所作为。韩绛为人正直,才学、品行都为人称赞,担任谏官期间,提出许多有见解,切中时弊的看法,宋仁宗极其看重韩绛,依为心腹。但这并不能使韩绛感到多大的安慰,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天威难测,况官场中的权力倾轧、尔虞我诈的事例还少吗?韩绛一度变得谨小慎微,害怕说得太多,引起皇帝的疑心,更怕背后有人告他的状,此种情况被仁宗发现,召见韩绛,君臣之间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交谈。宋仁宗看到变得小心翼翼的韩绛,立刻安慰道: “我是完全信任你的。以后但凡论事,只要从朝廷利益出发,我是不会怪罪你的。要想有令可行,就得使我这个皇帝听从规劝。以后放心大胆地提出意见,就是对我的信任的最好报答。”熟谙官场风云的韩绛得此一席话,顿感有了一座强大的靠山,内心发出一腔感激,生出万分的责任。之后,他对宋朝的许多流弊进行考察,提出改革的建议和主张,认为依靠对皇帝的规谏,就能改变宋朝长期以来积淀的弊病。
首先,改革吏治,注重实效。宋代官制,沿袭唐代。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官制不断出现许多弊病,冗官冗吏不断增加,且腐败不堪,乌烟瘴气,人浮于事的情况比比皆是,由此官衙办事拖沓,毫无实效。韩绛对此忧心忡忡,作为谏官,他感觉责任重大,出于对朝廷的一片忠心,他屡次向皇帝提出,改革吏治,裁汰冗官冗吏,注重实效等一系列建议。宋仁宗时,臃肿的官僚机构,重叠的办事衙门,以及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划清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韩绛对此十分感慨,积重难返,应该如何下手?韩绛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稍有不慎,就会马失前蹄,引人群起攻之,成为众矢之的,改革还从何谈起?所以韩绛比较谨慎,利用官员之间的矛盾首先打开了缺口。王守忠为人贪婪,担任内都都知一职,此为一重要职务,后又兼判内侍省。韩绛立即上书仁宗,指出: “内侍省职责重大,需要专人专管,方能提高办事效率。如果一人身兼两省重职,精力有限,恐怕会贻误重大事情的处理。”此建议引起朝廷重视,并被采纳,皇帝对韩绛表示赞许。
其次,举荐贤人,建立良好政府。任人唯亲是中国封建社会裙带关系的一个突出表现,也是封建社会的痼疾。宋仁宗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朋党、派系之争愈演愈烈,任用亲人、亲戚、朋友、乡党等组成小团体,增强自己的势力。韩绛对此深感忧虑,呼吁任用贤明之人,才是朝廷的明智之举。如果任人唯亲,无能之辈掌握政权,就会祸国殃民。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在韩绛担任开封府府尹时,商胡(北方少数民族)南侵,来势凶猛,宋军一时无力抵挡,时任宰相的李仲昌建议,开河水阻挡商胡兵前进,结果开了六塔河(在今河北境内),河水肆意滋漫,造成河水泛滥,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对朝廷十分不满。朝廷派韩绛到河北安抚百姓。韩绛到此,看到满目黄泛河水,村庄被淹,田地被毁,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无贤无能之辈只能涂炭百姓,对国家无功而有害,倘使长此下去,宋朝的江山也将毁于一旦。由此对李仲昌的做法极为愤慨,回来后即弹劾李仲昌,说他“蠹国害民,罪不可贷”,提出任用贤人,改善政府形象,使其清明、干练,办事果断,富有成效。
第三,反对行贿受贿,建立廉洁政府。行贿受贿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对此,韩绛认为,不仅要严惩行贿之人,更要重治受贿之人,只有这样,方能杜绝行贿者的路。仁宗时宰相庞籍,权倾一时,时人攀附如云。有一道士名叫赵清观,也经常出入宰相家,曾有一事求于宰相,并以重金贿赂,结果事情败露,被开封府查出,把赵清观流放。结果赵清观在路上不明不白地死去,韩绛经过调查,认为是庞籍指使人干的,为的是灭其口供。韩绛上书,指出应该重治受贿之人,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结果庞籍被贬。
第四,建立法制制度。封建社会中,“朕即法律”似乎没有人怀疑,而“刑不上大夫”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也有很大的市场。当时真定府(今属河北)吕溱犯法,许多人为其说情,韩绛认为,以身作则,遵行法制,当从显贵开始。如果大官犯罪,都为其说情,免于刑法,公道何在?岂不是要高于法律,置法律于不顾吗?韩绛坚决反对为其开脱,结果吕溱被绌。他的这种思想与中国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进步的,难能可贵的。
韩绛这种秉公无私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称赞,欧阳修等人就对其品行大为赞赏。但是也有人不喜欢他,因为他的许多做法触怒了许多顽固、因循守旧的官僚,尤其是被弹劾之人,更是恨之入骨,极力诋毁打击。由于李仲昌之事,遭李报复,被发送出京,欧阳修闻讯,率领众人,进朝面见皇帝,极赞韩之人品、道德,认为“韩绛这样的人,宜在朝廷,辅佐皇帝,知谏朝事,而瀛州不是他的去处。”仁宗皇帝极想有所作为,对韩也很赞赏,最后韩被留在知谏院,纠察在京刑狱。在此期间,他又对差役制度进行了许多研究,提出一些改革差役制度的建议,建立完整的刑狱制度等。
二
做官不难,做清官好官却难,韩绛深有体会。虽然他遭人非议,但正直之性未改。及神宗即位,韩琦认为韩绛有辅佐皇帝的器度与才干,推荐他做了枢密副使,枢密院在宋朝为最高军事机构,韩绛在担任枢密副使时,任用贤人,建立审官西院,掌握武官的升迁,杜绝了无才之人进入官吏行列,做了一些工作。神宗即位时,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国家财政空虚,农民反抗不断,宋初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已经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社会现实的地方,必须自上而下进行较大的调整,在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进行一些改革,才能有效地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所以神宗即位之初,就下求言诏,广泛听取意见,决心干一番事业,表现了锐意求治的胆略。王安石等一些改革派得到了神宗的器重。韩绛、韩维兄弟二人与王安石关系十分密切,韩绛对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很是赞赏,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时事,探讨改革方案,由于二人政见相同,更增加了相互间的友谊。韩绛兄弟对神宗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起了比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在神宗未即位前,常与侍臣议论天下大事,很赞赏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韩维是他的记室,每当谈论一些改革的观点时,韩维就说: “这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观点。”后来韩维任右庶子,又推荐王安石代其为官。于是神宗极想见识一下王安石。即位后,即颁诏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之后不久,又召王安石入京。在神宗召见王安石时,韩绛又出面相助,当王安石奏对时,韩绛对皇帝说: “我认为王安石所陈之事,都是可行的,陛下应当进行考察并逐渐实行,这对国家十分有利。”在神宗面前极力称赞王安石,对神宗坚定变法信心起了很大作用。
熙宁2年(1069),神宗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即副相),并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指导机构。熙宁三年(1070),韩绛担任参知政事,积极参予变法。而变法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激烈反对,连一些正直的大臣也反对变法,韩绛自始至终支持变法,被王安石荐引到制置三司条例司,韩绛极力赞助王安石的做法,对神宗说: “青苗法便利百姓,民间都想贷用,请推广至诸路施行。”于是朝廷下诏设诸路提举官,执掌青苗钱的贷收事务。青苗法一施行,反对青苗法的来势更猛,变法派与守旧派展开了更为激烈的斗争,司马光、范镇、吕诲等人连续上疏弹劾王安石。神宗被守旧派势力所动摇,王安石很生气,就“称疾家居”,改革运动难于继续进行,还是象“庆历新政”那样半途而废的关键时刻,宋神宗不想半途而废,只得挽留王安石继续执政。变法得以继续进行。在免役法的推行中,韩绛亦积极支持王安石。当时神宗下诏,令天下官吏条陈改革差役制的好办法、好建议。时任三司使的韩绛上了一条奏折,首先指出了旧的差役法害民极深。旧的差役法即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政府的差役。有的差役极重,许多人因此破产,他举了几个例子,说明问题的严重。为了不致使自己破产,许多人就想出了逃避差役的办法,致使别人的差役就更加严重了。为了解决问题,韩绛建议减轻差役,农民才能安居乐业,农业生产才能提高。之后的免役法即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充当差役,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正当神宗致力变法之时,西夏又侵扰边疆地区。神宗即位时,血气方刚,立志要统一中国,他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就是要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只有强兵富国,才能达到消灭日益强大的西夏与辽国的目的。熙宁四年(1071)西夏侵边,神宗岂能容忍?立即发兵进行反击。王安石为当朝宰相,请求带兵出征。这时韩绛从国家利益出发,认为此时正是变法推行伊始阶段,朝廷诸多事务都需依赖王安石,就对神宗说: “臣愿替王安石带兵出征。”神宗一想,韩绛想的确有道理,立即任命韩绛为陕西宣抚使,兼河东,并授予他便宜行事大权,如果事急来不及报告,可以自做主张,再行报告。之后,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绛乃一介书生,虽对政吏有所研究,却对兵法、打仗一窍不通,且从未带兵打过仗。所以双方刚一接战,宋军漏洞百出,陷入了被动。因为行军在外,双方交战,最重要的一点要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而韩绛对宋军的了解也不甚明白,更何况西夏兵了,事先不侦察敌情,对对方一无所知,必然造成盲目指挥。韩绛因不懂兵法、战术,一切主张、命令皆出自种谔,命令将士听命种谔,种谔建议韩绛厚赏番兵,使之能冲锋陷阵,韩绛一一照办,但此举引起其他将士的不满,自然影响了战斗力,结果攻取横山时,遭到失败。后来啰兀城(在今陕西米脂)一战,宋军大败,死伤无数,战火硝烟之中,横尸一片。看到宋军的惨败,韩绛自觉对不起朝廷,想拚死一战,挽回败局,命令士兵在抚宁堡(今陕西米脂)修筑工事,企图阻止西夏兵前进。此时天寒地冻,漫天大雪纷纷扬扬,而宋军衣着单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韩绛求胜心切,亦顾不得许多,强行命令士兵冒雪在刺骨的寒风中修筑工事,不免引起士兵的不满,加上士兵不习地理,抚宁堡很快被西夏兵攻陷。韩绛得此消息,大惊失色,连忙从庆州(今甘肃庆阳)调兵前去救援,无奈这时庆州城内士兵心灰意冷,发生了叛乱,宋军遭到彻底的失败,西夏由此占领了宋朝的许多地区。结果韩绛带罪知邓州、许州,又知大名府(在今北京)。
官场如战场,仕途多险恶, 一个人在官场上得宠时,“六宫粉黛无颜色”, 失意时,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从熙宁二年开始的王安石变法,虽然是为了维护宋朝封建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为了巩固宋王朝的统治,然而由于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享有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每一项新法都是在激烈的斗争中推行的,加上宋神宗动摇不定,守旧势力大张声势,攻击王安石,说“王安石变乱天下”。王安石在这种情况下,已感到难于再继续执政,恳请辞职。辞职前,王安石即把此意告诉韩绛,并请韩绛代自己完成变法。韩绛执意挽留,认为王安石是朝廷变法的依靠,他一去变法将失去领袖,后果不堪设想,并言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当此重任,但王安石主意已定,韩绛不能免为其难,只好答应了王安石的请求,并表示决心推行新法,不以王安石去职而有所改变。熙宁七年(1074)四月中旬,王安石辞相。王安石辞相后,向朝廷推荐韩绛为相,吕惠卿为参知政事,新法仍继续推行。虽然韩绛支持变法,担任参知政事时与王安石合作得很好,两人意见经常不谋而合,但是,新法毕竟不是出自韩绛之手,韩绛出任宰相以来,没有多大建树,只是继续王安石已经进行的一些改革,没有出台新的改革方案,当时反对变法的人称韩绛为“传法沙门”,称吕惠卿是“护法善神”。但吕惠卿为迎合神宗的旨意,推行“以田募役”。这种方法王安石执政时就拒绝推行。吕惠卿从私人名位出发,害怕王安石重回朝廷,一心想标新立异,不顾实际情况,强行给散青苗钱,“民不胜其困”。与以前相比,“天下之人,复思荆公(王安石)。”吕惠卿不把韩绛放在眼里,于是韩绛也对吕惠卿不满,向神宗建议,恢复王安石的宰相职务。这期间,神宗派人继续根究市易司事,查对市易务及曾布奏文,到八月间结案,曾布以“奏事诈不实”罪,免职出知饶州,吕嘉问出知常州。郑侠不看势头,上书攻击吕惠卿朋党奸邪,请求罢黜吕惠卿,以冯京为相,神宗大怒,免郑侠官,编管汀州。吕惠卿进而追究郑侠事,查出幕后支持者冯京、王安国。结果,郑侠、冯京、王安国都被罢官。熙宁八年(1075)二月,神宗派使臣持诏书前往江宁府,召王安石回东京,王安石接到任命,立即赶回朝中,恢复了相位。王安石复相后,开始大刀阔斧进行变法,以期尽快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所以广罗人才,加重自己的势力。这样就与韩绛产生了不快,以至矛盾日益加剧,最后为一个人的任用竟对簿公堂,闹得不可开交。原来,王安石要起用一名叫刘佐的官员,此人才华非凡,办事果敢,但因犯罪被免官,王安石认为变法正需人才,欲起用刘佐,韩绛却认为带罪之人不宜担此重任,两人各执己见,不仅在下面互相指责,甚至当着神宗的面吵了起来,一班大臣各执己见,互相不肯让步。神宗看到吵得一锅粥的大臣,感到心烦意乱,拂袖而去,此事便无结果。但韩绛仍紧紧抓住,不肯示弱,再次上奏皇帝,要求公正明断。神宗不想使二人不合,便以息事宁人的态度说: “此乃小事,何必斤斤计较呢?”韩绛却说: “在小事上尚不能伸张正义,何况大事呢?”说得神宗哑口无言,但神宗似乎也感受到了韩绛的一片赤胆忠心,决定不用刘佐。虽然此次韩绛占了上风,但不久,胜负结果公然于众,韩绛出知许州,王安石是不肯罢休的。
三
韩绛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其父韩亿仁宗朝时曾担任过参知政事,韩绛、韩维、韩缜兄弟三人相继为官,韩绛、韩缜两人相继命相,不久,韩维又拜门下侍郎,极有进相位的希望,韩家造了一块匾,上写“三相堂”,后来,韩维被弹劾,相位亦无从谈起。苏东坡听到消息后,说: 既不成三相堂,即命二相公庙。”由此,韩家在京城亦相当有名气,因其府门前有梧桐树,京城都称之为“桐木韩家”。陆农师诗曰; “棠棣行中为宰相,梧桐名上识韩家。”“桐木韩家”可以说是一个极尽荣耀的名词。关于韩绛还有一些传奇的说法,韩绛是辰年辰月辰日辰时生,出现这种情况实不多见,所以在当时被传为异事,敷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看相先生认定他必作大官,及韩绛去世,陆农师为其作挽幛,曰:“非关庚子曾占鹏,自是辰年并值龙。”而韩绛在其他方面似乎也有与人不同之处,发解、过省、殿试皆第三,以元祐三年三月毙,皆与三有缘,这可能是一种巧合,但被人一喧染,就变得离奇了。苏子容曾做挽诗: “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尊。”
韩绛为人正直,谦虚,好与士大夫交友,朋友广泛,深得人们的尊重。元祐二年(1087)死于任上。
相关参考
韩绛韩绛是北宋名臣韩亿之子,进士出身,担任过司空、检校太尉、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务,封爵康国公。那么韩绛的子女后人都有谁呢?韩绛简介>韩绛(1012年—1088年),字子华,原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
历史人物 韩绛的简介 韩绛是怎么死的 韩绛的作品 韩绛是怎么的人
本名:韩绛 字号:子华 出生时间:1012www.cha138.com 去世时间:088韩绛——北宋宰相 韩绛(1012~1088),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第三子。生于宋真
蔡确(1037年—1093年),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北宋大臣,哲宗朝宰相,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举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调任邠州司理参军。韩绛宣抚陕西时,见其有文才,荐于其弟开封知府韩
蔡确(1037年—1093年),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北宋大臣,哲宗朝宰相,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举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调任邠州司理参军。韩绛宣抚陕西时,见其有文才,荐于其弟开封知府韩
(1019~1097)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韩绛、韩维之弟。庆历二年进士。英宗时任淮南转运使,神宗时自龙图阁直学士进知枢密院事。曾出使西夏。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
蔡确(1037年—1093年),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北宋大臣,哲宗朝宰相,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举仁宗嘉v四年(1059年)进士,调任州司理参军。韩绛宣抚陕西时,见其有文才,荐于其弟开封知府韩维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祖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人物简介>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
简介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
王淮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的铁蹄正在残暴地蹂躏着黄河两岸的壮丽河山,江浙一带远离战火,还暂时显得比较平静。此时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一户姓王的人家新添了一名男婴,父亲大概对淮河以北的弥天硝烟深
晏殊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春,全国各地的学子齐集京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朝廷大考。江南安抚使张知白向朝廷举荐一名“神童”应考,真宗即命驿送至京,与千余名考生一起在宫廷中参加礼部试(又称省试、春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