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邹努人物传,邹努生平事迹,邹努评价
Posted 学生
篇首语:成功由大量的失误铸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邹努人物传,邹努生平事迹,邹努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邹努人物传,邹努生平事迹,邹努评价
(一)
邹努,原名邹鲁,字玉书,号逸民,乳名添林仔,江西省新干县潭五乡中洲村人,生于一九○二年二月十五日,排行第五。邹努七岁念书不久,父亲邹乾泰因病去世,他跟着寡母劳作,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后来,他在南昌读书时,写过这样一首词给母亲: “……家贫读书难,椿凋庭训少,提起便神伤,最难忘慈母情长,一针一线为他人作嫁女裳。金川 (新干县的前称) 两蒲雨茫茫,无从问健康。”①
一九一八年秋,邹努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离开了偏僻贫困的山村,到新干县立小学上学。他时刻铭记乡亲们 “你可要为我们穷人争口气”的嘱咐,读书非常用功。学校的功课不能满足他求知的欲望,他便想尽办法搜集各种课外杂志书籍阅读,其中尤其爱读反映新思潮的书刊。这些新书刊丰富了邹努的知识,使他开始认清国家沉沦,政府腐败,社会黑暗的严重局面。一九一九年春,他在笔记中写道:“民权一日不伸,亦即我民所受之痛苦终日不免,质言之,有督军则无民,有民则无督军,时至今日,实我民与督军不共戴天之日也,要自治之必先废除督军也。”①
五四前夜,在新干县的知识分子中间,分成了以朱侠军为代表的守旧派和以邹继龙为代表的革新派两个阵营,邹继龙原是同盟会会员,毕业于两江师范,后在县城“大佛寺”办了个新干养成士训练班,传播民主主义思想。邹努常去听讲,对邹继龙极为崇拜; 邹继龙也很喜爱邹努的聪明才智,常单独和他讲今论古,在学习上启发他、在生活上接济他。守旧派也组织了一个新干县孔教会,专门与养成士训练班对抗。邹努去孔教会听过一次讲学,后来就再也不去了。他非常痛恨这帮死守儒家孔教阵地的保守派,常对同学们说: “吃一样的米谷,怎么会养出这样一批败类来。”
五四运动爆发后,邹努邀集姚有光,皮联壁等进步学生,成立了新干县人民支持五四运动后援会,组织爱国师生上街示威游行,查禁仇货,烧毁了城镇瑞昌祥等商店的日货。
一九二一年冬,邹继龙从北京返回新干,给邹努带来了《新青年》 等革命刊物。通过阅读革命书刊,使邹努意识到一个有志青年应投身于社会,为推翻黑暗旧世界而努力奋斗。他在日记中写道: “日人染指闽鲁,俄人又垂涎于蒙藏,加以英法诸国移戈东向,国事之危,甚于累卵,吾民可耻可辱之事就有甚于此……长此以往,讵惟虑黯淡,吾赣有亡者之痛,而国将不国,神州恐不免于陆沉之惨矣,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
当时,新干县政府当局不顾国家危亡,忙着竞选京、省两议会议员,互相勾心斗角,以至闹成械斗流血事件,县知事两边受贿,不加解决,造成县城一片混乱。为此,邹努写了一篇文章贴在校门口,文章开头是一首诗:“济济两派斗相竞,堂堂县府纳贿行,堪知弥乱器声中,旷野哀声动地吟。”末尾是“夫今日者,正气降而邪气升,妖魔载道,赂贿风行,是故国蜩鼎,民怨沸腾,吾辈岂能坐视? 必奋起而力行,救国拯民于危难之中! ”①这是邹努第一篇抨击当时新干政局的战斗檄文。学校师生纷纷支持邹努这一行动,指责县当局的弊政;县知事惊慌不已,欲抓邹努问罪,但又顾忌舆论,只得无可奈何地派人偷偷地把邹努写的那篇文章撕去。
(二)
一九二二年夏,邹努由新干县立高小毕业,考入南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年秋末,他和同学冯任、袁亚梅、朱由坚等人,在校内组织读书会,召集进步学生,阅读高尔基、托尔斯泰及十八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的进步作品;参加方志敏领导的反对学校腐败教育,以及各学校“反对开除学生”“反对克扣学生伙食费”等斗争。同年,邹努参加了江西最早出现的革命团体——改造社。
一九二三年一月,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支部成立。不久邹努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②。同年三月,他与赵醒侬,方志敏,袁玉冰等人共同发起并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民权运动大同盟。这些组织被军阀查禁后,袁玉冰等人被捕入狱,赵醒侬、方志敏也被迫离开南昌。
一九二四年一月,赵醒侬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返回南昌,以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执行委员会为基础,从事建立江西党组织的准备工作。二月间,邹努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江西支部成立时,赵醒侬担任书记,邹努、曾天宇等六人任支部委员①。四月,在南昌秘密成立了国民党临时江西省党部,赵醒侬、邓鹤鸣、曾天宇、邹努、王镇宇、姜伯彰等七人为执行委员②,邹努任青年部长,负责青年和学生运动工作,并任国民党南昌市党部的训练员。
这时,邹努还被一师的同学推选为学生会干事。他以学生会的名义,举办了平民夜校,招收在校的全部工友和学校附近的劳苦大众,共四十余人,编成了识字班。开学那天,他代表学生会到会祝贺,勉励大家刻苦学习,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他一再向担任教学的同学强调,要结合课文向学员宣传革命道理。以后,这个班有二十多名学员参加了革命。恽代英来到南昌时,邹努组织青年学生听取恽代英作的反帝反封建军阀和阐述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演讲。他还常和赵醒侬等一起或分别深入市郊羊子洲区,向农民宣传党的减租减息与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帮助贫苦农民秘密组织乡农协会,为进一步开展全省的农民运动打下了基础③。
邹努因家境穷困,生活相当俭朴。不论寒暑,他总是穿着母亲做的那身土布衣裳;没有换洗的,就晚上洗,第二天不等全干又穿上了。冬天严寒,他盖的被子太薄,就到厨房借些麻袋压在被上保暖。有的同学笑他衣冠不整。他说,我们要四万万同胞衣冠整齐才好。光少数人衣冠整齐有什么意义。他精力充沛,学习工作极肯吃苦,常常一天只睡六、七个小时,有时忙得吃不上饭,啃个烧饼就算是一顿饭; 他常在上课时偷偷写信或起草文稿,同学们都担心他的学业,他说这也是学业。待到考试时,他的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邹努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往往一边开会,一边起草文件,会议一结束即刻下达。他口齿伶俐,擅长演说,讲起话来,鼓动性很强。当时许多群众大会和重要会议,都有他参与组织领导,同志们都称他是“矮小精悍的邹努! ”
一九二四年暑期,邹努根据党的指示,回到了离别三年的新干。他在家只住了两晚,便来到母校——县立小学,和老师同学欢聚一堂,将自己带来的进步书刊分给他们阅读。并秘密邀集育勤小学邓宜之、南强小学李亚民等进步教师,组织成立了新干县暑期学生补习班,挑选了二十多名进步学生参加学习。这个补习班名为补习文化知识,实际上是宣传革命道理。发展革命组织,培养革命骨干。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邹努发展了一批进步学生和工人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八月,在县立小学成立了新干县第一个团支部,由邹努任支部书记,九月,邹努离开故乡重返南昌。
(三)
邹努回到南昌后,参加了江西省学生联合会、南昌学生联合会的改组工作,当选为省学联主席。这段时间,他用了很大的精力从事宣传和理论教育工作,负责编辑和出版 《江西青年》 、《南昌学生》 和 《我们的前途》①等进步刊物,并被国民党宣传部推荐,担任了国民党上海新闻通讯社的通讯员,经常为其供稿。他根据党的指示,充分发挥这些刊物的战斗作用,抨击江西的黑暗政治和宗法社会的旧习惯势力,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投身革命运动。他在《江西青年目前的中心工作》②一文中,号召青年学生发扬五四精神,进行新的革命文化运动。他说:“我们要确信青年是时代之花,是新社会的柱石。要促进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的成功,只有到青年群众中去,猛烈进行新文化运动,使青年群众在思想上、行动上发生彻底的改革。然后,革命才有成功的希望。”
十二月,青年学会江西总会成立,邹努当选为主席。随后,九江、临川、吉安、鄱阳、铅山、永修等十多个县都相继成立了分会,会员发展到数千人,入会的多是工人和学生中的积极分子。通过这个组织,他们受到党的培养教育,后来很多人加入了青年团或共产党。
一九二五年三月,南昌团地委根据全国第三次团代会精神进行了改组,成立了第五届团地委,邹努担任学生部长③。这年四月,国家主义派陈启天到一师演讲。邹努知道后,和冯任等人一道,事先切断了电灯线路,使其演讲不成。第二天,校方把演讲地点转移到东湖边的通俗教育会,又为邹努知道。他和冯任邀集进步学生,到通俗教育会门口张贴由邹努、冯任执笔写的 《驳“马克思主义不合中国国情”的谬论》 和《揭露国家主义派头目陈启天的丑恶嘴脸》等文章。然后,邹努带领一师和一中几十名学生骨干在会场后排坐下,陈启天演讲的第一个题目还未讲完,邹努便站起来提出当前革命运动的许多问题,要陈启天当场回答。陈启天连连推诿,语无论次,引起全场哄然大笑。陈启天急得满头大汗,匆忙收起讲稿狼狈溜走。
一九二五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六月三日江西各民众团体召开联席会议,由赵醒侬、邹努等主持,成立了反对帝国主义残杀上海同胞江西后援会。五日,组织南昌市各界共三万余人冒着大雨在皇殿侧举行了盛大集会和示威游行,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这次规模盛大的示威游行消息,曾登在上海《申报》 、《新闻报》 的时事新闻栏内。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六月中旬起,邹努便把主要精力转到对敌人打击最沉重的抵制仇货的斗争中。他书写传单和标语,率领学生讲演队到街头演讲,并以学联名义在各校组织了仇货禁队,到处搜查外货。九月三日,江西沪案交涉后援会和江西学联举行会议,邹努在会上坚决主张严厉打击奸商的卖国行为,把抵制仇货的斗争坚持到底。会后,随即组织规模巨大的仇货查禁队。他亲自带着同学在洗马池李恰昌洋货店查出 “哈德门”香烟二百箱,还有洋伞、洋布等物,价值二万余元。邹努和调查股股长及市学联主席姜铁英商量后,立即分派同学去全市各校发动和组织学生到胜德门外集合,抬着从各大洋货店查到的仇货游行示威,然后把仇货运往胜德门外赣江边烧毁。这一行动震动了全城,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江西督办方本仁接受了英美烟草公司四五千元贿赂,站在帝国主义资本家一边,公开扬言“抵制英日货过激,造成重大外交交涉,学生应赔款一万六千元”;同时指令南昌戒严司令部出动军警数百人赶往烧毁仇货的现场,武力驱散群众,捕捉了邹努、姜铁英、杨大鹰、熊成、陈步翔等六人,周围群众被指挥刀及皮鞭打伤者甚多。后又查封了市学联和沪案交涉后援会等革命团体。
邹努等人被捕后,关押在江西省军务督办公署。军法处长每次进行审讯,都被邹努他们反驳得无言以对。反动派见审不出口供,便派了一班卫队看管,不准邹努等人与外界接触。邹努等人见警官来了,就大吵大闹,警官走了就对士兵大讲革命道理,高唱革命歌曲。经过几天的斗争和工作,看管的士兵开始同情他们。于是,邹努通过看管的士兵和外界取得了联系,经常能秘密看到很多书报。邹努对反动政府将十五岁的陈步翔抓来很气愤。他对陈步翔特别关心,常给他讲革命道理。过了几天。督办公署派来一些所谓名人学士来讲学,妄想动摇和消磨邹努等人的革命意志。一次,督军方本仁派他儿子到狱中大放厥词: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没等他说完,邹努早已怒不可遏,将桌子一拍,针锋相对地高声喊道:“走上前去啊,同志们! ”把方本仁儿子吓得拔腿就跑。邹努大声讲: “快去回禀你那卖国贼爸爸吧!我们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邹努等的被捕,激起了全省各界人民的愤怒; 江西驻沪各界联合会、上海大学同乡会等团体致电江西反动当局,对其逮捕邹努等人提出了抗议;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 也登载了关于邹努等被捕的文章。革命群众的反对,各界团体的声援,迫使江西督办方本仁不得不于十月二日将邹努等释放出狱①。
邹努等出狱那天,南昌市学联组织了欢迎大会,给他们戴上了大红花。一师学生会也为邹努举行了欢迎会。在会上,邹努感慨地说: “这次入狱,更使吾懂得要为何革命。”此后,邹努更加积极忘我地工作。十月十日,他和丁健亚、王立生等在党员会上作了题为《双十节之意义》 ,《关税自立问题》 ,《国民革命与世界革命之关系》 等演讲,受到与会同志一致称赞①。十月二十八日,团地委根据团中央第八十六号通告进行改选。成立了第六届团地委,邹努任组织部长。十一月,邹努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发起成立了青年互助社,出版了 《南昌青年》 ,并举办了两所军民夜校,还为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黄埔军校选送了不少学员。
一九二五年冬,国民党右派——居正、谢持、邹鲁等在北京召开“西山会议”。邹努见其中的“邹鲁”竟与自己同姓同名,非常愤怒。十二月二十八日,共产党人和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的左派分子通电斥责“西山会议”是别有用心的反革命行为②。邹努便从那时起将名字改“鲁” 为 “努”,意思是和反革命分子划清界限,决心为中华民族的兴旺而努力奋斗。
十二月,方本仁派暗探四处“稽查”,封闭了一平印刷局,逮捕了去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江西代表赵醒侬等三同志,印有“青年”二字的刊物也被没收不准出售,很多同志被迫暂离南昌。邹努、朱由坚等遂转移到吉安和赣州在吉安,邹努积极参加了筹建“节椂” (即团吉安地委)的工作①。
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八日,南昌团地委进行改选,成立第七届团地委,并组织经济斗争委员会,以邹努、刘企勋、翁远耀、龙超清、胡兆区五人为委员,邹努担任书记。五月,团地委为迎接北伐,派出大批团员和党员分赴各县从事革命活动。为适应这一情况成立了第八届团地委,几个部的负责人略有变动,书记为王立生,邹努任学生部部长。会上决定各校毕业同学回县发展组织,建立农会,为支援北伐进行思想和组织准备。五月二十日,江西省学生总会成立,吉安、九江、南昌、鄱阳等十几个县、市的学联代表参加了会议,选出了学联领导机构,邹努被选为主席。会上通过了邹努起草的宣言和维护学生本身利益、开展反帝运动、帮助工农运动、开展平民教育等多项决议。
这前后,江西省教育厅通知各校,凡这年毕业的学生须受严格的考试,一科不及格者,不得毕业。这实际上是反动当局的一个阴谋。他们害怕学生运动,妄图以此将学生束缚在书堆里不问时事; 同时,借此打击排挤一部分进步学生。邹努遵照江西党组织的指示,主持成立了江西学生取消毕业考试委员会,领导南昌学生为反对军阀腐败教育的 “会考办法” ,开展了全市性的罢课运动②;后又决定召集全省各县及南昌各校学生代表在南昌开会,提出 “巩固此次反考的联合战线” 、“集中并统一学生的力量”、“勿受反动派之引诱欺骗”等口号③。由于邹努等人的精心安排和严密组织,会前反动当局竟一无所知。正式开会这天,整个会场群情激奋,口号声和掌声此起彼落。反动当局这才慌了手脚,急忙派出一批军警持枪冲入会场,企图捉获邹努等人。这时邹努正在台上演说,学生代表们听得入了神,全场鸦雀无声。军警一出现,台前的学生便向后面的人群拥去,把那些持枪军警挤得无法前进。邹努乘机戴上一顶帽子离开了会场。“反考运动”的结果,反动教育厅长朱念祖被迫放弃“会考办法”①。
一九二六年七月,邹努出席广州北伐军誓师大会后,顺路回到了久离的故乡新干县。在那里,他领导全县人民迎接北伐军北上,组织群众营救了被孙传芳部队抓捕关押在中洲祠堂的北伐军的一个参谋长,并要四哥把参谋长送到了吉安城。同时,还帮助当地群众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
不久,邹努又回到南昌。他为青年学生请来郭沫若、李富春、林祖涵等人作专题报告; 请蔡畅为小学生演讲。十二月十六日,南昌市各界人民举行反英反奉运动市民大会,参加的有百余个团体的五万余人,邹努担任大会主席,并在会上作了长达两小时的报告,博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一日,邹努和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省工会张国、省农协方志敏等在省贡院广场,主持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宣判大会,处决了唐福山、张风岐、岳思演、白家骏、侯本全等反动军阀; 十四日,他在全市各界十万人反英大会上报告了开会宗旨; 十七日,他主持召开了全市各团体代表的联席会议,部署了列宁逝世三周年纪念活动;十八日,他担任声援上海人民反英运动联席会议主席,亲自草拟了会议决议; 二十日,他请郭沫若、袁玉冰等在纪念列宁逝世三周年大会上讲演了 《列宁主义和中国学生问题》 、《列宁主义是什么?》 ; 二十五日,他带领南昌市劳军委员会的同志,跋山涉水前往武汉,慰问北伐军将士。二月初,根据新干县党组织报告,他请朱德在教导团中选派了一排武警战士,于当月下旬由共产党员朱松率领开赴新干,平定反革命暴动事件,处决了杀害革命志士的刽子手。
(四)
一九二七年初,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召开第三次全省代表大会,改选省党部执委和监委。国民党右派、反共组织“AB团”的头目段锡朋、程天放等,为了篡夺江西省党部的领导权,采取收买贿赂等手段,对大会进行破坏。但是,由于共产党人的坚决斗争,方志敏等五名共产党员及部分国民党左派,仍然当选。蒋介石不甘心失败,派陈果夫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名义,宣布选举无效,以圈定人员的 “选举” 办法,非法圈定国民党右派段锡朋、 周利生、 洪軏、 程天放等人为执行委员。 邹努以南昌市代表的身分参加了这次会议,在发言中对国民党右派的这种恶劣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国民党右派篡夺江西省党部的领导权之后,便先在南昌,然后在全省各地,制造了一系列的暗杀等破坏事件。为了打击“AB团” 的反革命活动,一九二七年二月,在中国共产党江西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南昌市人民组成了南昌市民大会,主要领导人有方志敏、邹努、肖国华等,领导南昌市人民开始了反“AB团”的斗争。四月一日晚,省总工会、省农协、省学联和军官教导团的代表在市总工会举行紧急会议,讨论和部署群众性的反“AB团”斗争,决定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大会。邹努代表省学联参加了这次会议。二日,邹努等主持举行了控诉“AB团”罪恶大会。会后,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队、学生和军官教导团的便衣武装,在邹努、杨达、张国的带领下,包围了“AB团”把持的江西省党部。当时,“AB团”的主要分子正在楼上开会;工农武装驱散了他们,抓到了“AB团”分子曾华英等三人。邹努随即调动学生队伍,向省教育厅冲去,几千名学生把省教育厅包围的水泄不通。但教育厅长、“AB团”首要分子程天放已经逃跑。邹努在封闭教育厅,把印章、信函全部拿回学生总会后,即带领学生代表分头上街进行搜查,终于在上谕亭抓住了化装准备乘车逃跑的程天放,并押送到总工会。与此同时,“AB团”首要分子罗时实、巫启圣等也被擒获。郭沫若对这一行动大为称赞,表扬了邹努等人的斗争精神。
三日,南昌市各界群众三万余人举行“欢迎朱培德,改组江西省政府暨中央特派员改组省党部大会” ,邹努是大会主要组织者之一。会上,群众斗争了国民党右派和“AB团”分子程天放、罗时实、曾华英 (女) 、黄伯穉等,并决定由民众团体组织裁判委员会进行专门处理,还通过了六条提案,发表了各民众团体的联合宣言。反“AB团” 的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五日,武汉国民党中央特派方志敏、刘一峰、李尚庸、邓鹤鸣等八人为中央特派员,来到南昌代行国民党省党部职权。南昌一度出现了短暂的革命局面。这时,中共江西省委员会为了加强党员干部的党纲党章教育和提高党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开办了为期一周的党员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邹努等三十余人。学习期间,邹努异常刻苦,深为同志们敬佩。
在同国民党右派和“AB团”的斗争中,邹努用雷特、雷特女士、雷烈贞的笔名,先后在 《红灯》 、《江西青年》 等刊物上,发表了 《自由在血泊里》 、《奉劝右派》 、《一年容易又春风》 、《赤的五四精神复活起来》 等几十篇文章。他的文章锋利明快,爱憎分明,流畅活泼,诙谐感人,所以深为党内外人士喜爱,也为反动派所畏惧。敌人曾千方百计寻访 “雷特”的下落,但终究连“雷特”是男是女都未搞清楚。这件事,曾在当时的对敌斗争中传闻一时,影响很大。
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五月二十一日,湖南又发生“马日事变” 。革命志士和共产党员遭到血腥的残杀。中共江西执行委员会发表了 《悼念我们死难的同志》一文,号召人民起来和反革命进行决斗。邹努没有被血腥的屠杀所吓倒,多次冒着被捕和遭杀害的危险,向群众发表演说。他撰写文章的热情更高,几乎每期 《红灯》 都有他的作品,严正谴责国民党制造反革命政变的罪行,号召人民把“赤的五四精神复活起来”①,枪口对准正在屠杀革命人民的蒋介石②。六月五日,朱培德突然宣布南昌戒严,并下令释放程天放等 “AB团”首要分子,下令停止工农运动,派出大批军警查封革命机构,接管工会组织,围缴了省农协、自卫队的一切武器,以“礼送共产党员出境” 的名义,把邹努、姜铁英、肖国华和国民党左派刘一峰等二十一人驱逐出境。
邹努由南昌到武汉,又投入了武汉人民的革命斗争行列。这年夏天。全国第九次学生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邹努、周召南、陈步翔等三人代表江西参加了会议。邹努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被推选为决议起草委员会主席。他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号召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建立工农武装,去反抗反革命的武装。他说: “血钟响声悲切,赤潮涌波光裂,鲜红的血花遍地洒,投笔从戎救中华”①。会后,组织上决定派邹努赴冯玉祥部担负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邹努还是欣然而去。他说: “屠刀已架上了颈项,还畏死?革命者何畏死。越是艰险的地方,就越是我们共产党人该去的所在。”②七月初的一天晚上,邹努来到同学傅铭弟的住所。他对政局作了一番分析后说: “革命眼看要失败了,革命者的血花在全国飞溅着,陈独秀还执迷不悟,革命等于建立在沙滩之上。”
不久,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七月下旬,邹努被捕。反动派把他和一批共产党员押往北上车辆,在湖北和湖南交界处的武胜关,秘密枪杀了。邹努牺牲时才二十五岁。他用生命和热血,为江西省青年和学生运动,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注释
①原件藏新干县档案馆。
①邹努的笔记现存新干县档案馆。
②参见 《新干县人民革命斗争史》 ,未刊稿。
①引自邹努读书笔记,存新干县档案馆。
② 《江西党史资料》第10集。
①②③ 《江西党史资料》 第10集。
①③《南昌地委报告第1号》、《大革命时期南昌地委改组后,关于组织宣传的报告》 ,均存江西省档案馆。
②载《红灯》第8期。
① 《南昌市人民革命斗争史》 ,未刊稿。
①《南昌市人民革命斗争史》 ,未刊稿。
② 《江西党史资料》第10集。
①罗石冰给袁玉冰等人的信(1926年2月2日),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② 《江西党史资料》第10集。
③《南昌地委关于江西反对毕业考试委员会运动的报告》。
① 《江西党史资料》第10集。
①《赤的五四精神复活起来》 ,载 《红灯》第12、13期合刊。
②《南昌市人民革命斗争史》 ,未刊稿。
①②曾净的回忆材料,存新干县档案馆。
相关参考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王昭,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六年后担任中共平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余泽鸿,四川人。一九二六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一九二七年五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一九三一年八月进入中央苏区,曾任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建黎泰地区的土地
竺清旦竺清旦是浙东地区早期农民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①,曾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江浙)区委农民问题委员会委员、宁绍台农民协会会长、宁波市临时政府执行
李季达李季达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曾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部长、工人部部长兼天津市委书记。1927年11月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7岁。(一)李季达,字世昌,化名李吉荣,1900年1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巫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拚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①(一)左权原名左纪权,号叔仁,乳名自林,一九○五年三月十五日诞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平侨乡黄茅岭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岁半丧父。左权八岁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