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柴水香人物传,柴水香生平事迹,柴水香评价

Posted

篇首语:上如阶尽管费力,却一步比一步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柴水香人物传,柴水香生平事迹,柴水香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柴水香人物传,柴水香生平事迹,柴水香评价

柴水香是工人出身的优秀党员,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以后担任过中共宁波市委书记,是浙江南部红十三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一九三○年九月壮烈牺牲。

柴水香又名柴志福,化名陈文杰、方均,祖籍浙江鄞县,一九○三年四月十六日 (农历三月十九)出生于浙江宁波乌楼庙跟(现改名英烈街)七号一户贫苦劳动人民的家里①。姐弟五人,他排行老三。其父柴文清,是一位勤劳忠厚、笃信天主教的手工业者; 母亲陈氏是个敦厚俭朴、富有正义感的家庭妇女。父母无力赡养众多子女,将大女儿柴秀英送给育婴堂抚养。

九岁时,柴水香入教会学校免费就读。三年后,因其父集资开设了一个织绸机坊,急需人做帮手,他被迫辍学,随父学艺至十七岁。以后父亲因营业竞争失败,机坊倒闭。十九岁时,柴水香到宁波华泰绸织广当工人②。

一九二三年冬,张秋人受中共江浙区委派遣来宁波建党。一九二五年初,宁波基督教青年会办了一个俱乐部。俱乐部开设夜校,举办讲座。柴水香便同曹鸿棠(王中)、鲍悲国等一起参加夜校学习。在夜校学习中,他开始受到党的政治教育

同年五月,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消息传到宁波,宁波的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无不同仇敌忾、义愤填膺。六月二日,在党的领导下,宁波市各团体组成了宁波各界五卅惨案国民后援会,举行罢工、罢市、罢课,抵制日货等爱国运动。柴水香同游行队伍一起到江北岸英国领事馆门口示威,还捣毁了一家专门供应外国人的“宝山”面包店。

在这场运动中,柴水香看到了工人阶级团结的力量。此后,他热心于工人运动,常常利用空闲时间向工人宣传,动员他们加入工会。当时,华泰绸织厂工人在柴水香等的组织发动下,曾为增加工资先后举行过几次罢工,均获胜利。

在斗争中,柴水香的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中共宁波地委经慎重考察,于一九二六年二月,正式批准柴水香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柴水香奉党之命,以个人身分加入国共合作的国民党。

同年十月二十一日,宁波市总工会成立,下辖产业、店员、手工业三大工会。柴水香被选为手工业工会主席,作为总工会委员长王鲲的助手,致力于工人运动①。

十月中旬,浙江省长夏超因与孙传芳冲突,匆忙宣布浙江独立,但不久即告失败。十二月,浙军第一师陈仪部响应北伐,在绍兴起义。中共宁波地委为支持第一师的革命行动,决定由柴水香、王鲲等二十几人组成前敌宣传队,慰问驻扎在宁波到曹娥铁路沿线的第一师官兵,并协助军队组织政治部。

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九日,由第一师改编的北伐军十九军和省防军同时开到宁波,市总工会、市总商会、代理鄞县知事金梦麟以及各界人士二千余人,热烈欢迎北伐军到来。北伐军进驻后,宁波城气象为之一新。窃据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为了控制江浙一带地盘,派遣亲信王俊坐镇宁波,为“宁(波)、台(州)、温(州)防守司令。”王俊秉承蒋介石旨意,唆使流氓焚烧手工业工会、店员工会,捣毁市总工会,并扣押了《国民日报》社长庄禹梅和前去司令部质问的杨眉山、王鲲两人。

四月十一日,宁波《时事公报》登出消息: 宁波国民党党部以“捣乱”及“图谋不轨”等罪名,把柴水香、杨眉山、王鲲、庄禹梅等四十多个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左派人士清除出国民党。

继宁波“四·一一”清党后,蒋介石又于四月十二日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中共宁波地委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命令已暴露身分的党团员分批撤离宁波。柴水香根据党的指示,去武汉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柴水香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武汉,住到设在汉口的宁波旅汉同乡会的江浙流亡同志招待所内。五月底,党组织在同乡会内办了一个训练班,组织所有被难的浙江同志一起进行学习。训练班学员中有党员、团员,也有国民党左派; 训练班班主任由国民党左派、国民党中央商民部部长经亨颐担任,但主要工作由张秋人、王贯三等负责。教师除张秋人、王贯三外,还有沈雁冰、宋云彬等,授课内容都是有关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现实理论问题。一个多月的学习,使柴水香增长了不少知识,尤其使他懂得了谁是革命的动力,谁是革命的对象,谁是革命领导力量这一首要问题。

七月初,汪精卫的武汉政府逐渐撕下了 “左派”的假面具,压制工农运动,反对共产党,武汉形势日趋紧张。党组织对流亡在武汉的革命者作了动员: 一部分人去苏联; 一部分人参加贺龙、叶挺领导的部队; 一部分分散回各地坚持斗争。在这种形势下,柴水香毅然选择了投军反蒋的道路,去贺龙领导的二十军第三师教导团学兵队一连八班当兵①。

当时,二十军贺龙部和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叶挺部,由武汉、鄂东出发、向南昌集中,准备举行武装起义。

柴水香随部队从武汉乘船沿长江东进,在江西九江下船。部队到达九江后,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汪精卫集团于七月十五日召开“分共会议”,公开反共。武汉政府的叛变,使柴水香更进一步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意义,并且更加坚定了革命到底的决心。七月二十六日,柴水香所在的二十军到达南昌。八月一日凌晨,由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的武装起义开始了。当时我军枪枝匮缺,学兵队学员都没有武器。起初,柴水香先在阵地上喊口号,作政治宣传,敦促敌军投降; 缴到武器后,才正式上前线②。

南昌起义的胜利,使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蒋介石调集大批军队,妄图消灭起义部队。根据前委决定,起义军撤离南昌,经抚州南下,准备南征到广东,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伐。为适应战争环境需要,学兵队边行军边学习军事技术。当时天气酷热,山路难行; 敌兵阻拦,物资供应又得不到保证,所以起义军常常是饿着肚子行军打仗。这些更锻炼了柴水香的斗争意志。他在学兵队中,表现活跃,处处以身作则,经常帮助和鼓励战友去克服困难。

九月二十三日,柴水香随部队攻占潮州。不久,因敌我力量悬殊,潮州战斗失利。部队被分隔包围。柴水香等被俘。

敌人把柴水香和其他被俘战士临时关在一间民房里,既没有捆绑,也来不及审问。柴水香见房子前面是一片又高又密的甘蔗林,门口只有一个敌兵看守,要逃跑比较容易。他与战友商量后,骗看守敌兵开了锁,然后一拥而上,夺门而去,逃入密密的甘蔗林里,敌兵被柴水香他们冲得不知所措,只好胡乱往甘蔗林里打了一阵枪①。

柴水香逃出后,回到宁波。这时,省委特派员卓恺泽抵甬,代表省委整顿宁波的党团组织,决定由柴水香担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

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由卓恺泽、柴水香、曹鸿棠等人组成了鄞南暴动委员会,指挥部设在周鼎所在的鄞南石桥小学。柴水香、曹鸿棠兼军事负责②。

十一月五日,省委负责人王小曼由杭州抵甬,带来了省委制订的《浙东暴动计划》,准备发动一次从钱塘江边到温州湾内的浙东大暴动,原先打算的以石桥为中心的鄞南局部暴动暂停。由于叛徒告密,十一月十二日,王小曼一登上温州码头即遭敌逮捕,藏在枕头中的《浙东暴动计划》亦被敌抄去。温州防区司令甘清池根据《浙东暴动计划》中的线索,发电浙东各地,大肆追捕共产党人。

敌宁波市长收到密电后,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召集党、政、军各机关头目举行紧急防务会议,决定联合组设“宁波审查反动分子临时委员会”,实行大搜捕。柴水香住在宁波,随时都有被捕的可能。但他仍然坚守岗位,毫不畏缩地组织其他同志转移、撤退。不幸,由于周宗谟的投敌出卖,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底,柴水香在家中被捕①。

与柴水香先后被敌逮捕的七十余人全部关押在敌防守司令部拘留所内。经初步审讯,“除二十四名保释、十七名暂押就地外,其余送省核办”②。十二月初,柴水香与樊仲甫、庄启东等十三人,逐县递解至杭州,囚禁在浙江陆军监狱丙监③。

柴水香从宁波敌人对自己初审中,发现敌人并不了解自己的身分。因此,他在杭州敌人开庭审问时,便假装委屈,大喊冤枉。敌人惟恐有诈,施以酷刑,逼他招供。但柴水香忍受痛苦,始终不吐真情。敌人无法定案,最后只得以“共党嫌疑”判处他两年半的徒刑④。

柴水香父亲得悉儿子被捕,通过宁波药行街天主教堂戴主教设法营救。反动当局慑于教会势力,于一九二九年上半年准予提前保释出狱①。这时,宁波党组织已遭破坏,柴水香只身来到上海,通过中共浙西巡视员卓兰芳,同党接上了关系。

为了加强浙南农民武装斗争的领导,党中央决定柴水香去浙南工作,一九二九年夏,柴水香化名陈文杰,从上海直接启程去温州②。

同年十月,柴水香根据温州中心县委的安排,在王国贞的陪同下,来到永嘉(今属温州)莲花心村。他以莲花心为中心,把桐岭脚、上河乡一带农民发动起来,成立了农民赤卫队。

莲花心南侧新桥,设有敌一警察所,驻扎着二十几个警察,经常出来掠夺群众财产,抓捕革命同志; 同时,新桥又出了一个名叫易大发的叛徒,此人曾任我农会会长,熟悉我们党内情况。这些都给莲花心的农民武装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拔掉这两颗“钉子”,柴水香于一九三○年三月四日晚上,率领两百多个赤卫队员,手拿长矛、土枪,夜袭新桥警察所。那时,警察所只有一个警察站岗,两百多赤卫队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警察所内警察全部缴械。有一敌警长负隅顽抗,柴水香一枪结果了他的性命。之后,柴水香又率赤卫队员,跑到易大发家,击毙了正在床上酣睡的叛徒。

这期间,浙南各地接连发生农民暴动,纷纷建立农民武装。一九二九年十月十一日,胡公冕奉党中央之命,从海门秘密回到浙南,把分散在各地的农民武装集中起来,加强统一领导,建立“浙南红军”。翌年一月,党中央又派金贯真到温州,担负筹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和浙南特委的重要使命。

一九三○年四月,金贯真、柴水香来到楠溪,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将“浙南红军”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胡公冕为军长,金贯真、柴水香(时化名陈文杰) 分别担任政委和政治部主任①。

红十三军的政治工作,在柴水香领导下,搞得相当有气色。部队每到一处,政治部二十几个工作人员,为开大会、贴标语、分发油印宣传品忙得不亦乐乎。柴水香经常向群众讲述国内外大好形势,动员他们支持革命、参加红军。在部队中,柴水香也常常向干部战士们讲课,进行政治思想和部队纪律教育。部队每次行军前均宣布纪律,不准擅动群众一针一线。在攻打枫林时,发现有一个名叫李陀四的战士,不但到布店抢布,还到下箬溪私自收税。为严肃军纪,军部在枫林大操场上召开公审大会,予以处决。又一次,群众反映一些“红军战士”抢劫小商贩。柴水香获悉后,委派蔡宝祥带领十八名战士埋伏在事件发生地的周围,抓到几个冒充红军的土匪,当众枪决。

这一年,浙南一带连续发生水涝灾害,粮食歉收,饥荒严重,穷苦人民在反动派和地主豪绅压迫下,纷纷投奔红军,红十三军队伍日益壮大。红十三军的发展,引起反动政府的极大恐惧。自五月一日起,温州“全城日夜戒严检查行人,日里都全副武装把守城门,至晚七时,全城各门都行关闭,八时后全城一律不准开店营业”,特别在红军攻下“枫林及碧莲后,恐慌更甚,甚至国民党县党部人员不敢在内寄宿,市民殷实者逃往上海也有,人声鼎沸,大有即日就攻大温州的形势。”当时驻温州的敌人虽已有一个团和两个营的兵力,但为维持残局,又派“泰安号”兵舰开进瓯江,以防不测①。

五月十八日,政委金贯真在温州不幸被捕牺牲。五月二十四日 (农历四月二十六日) 红十三军指战员八百多人,组成四个大队,由军长胡公冕带领,从永嘉出发,在瑞安、平阳二千多赤卫队员配合下,第三次攻打平阳。“城内人民响应,马上占领,释放罪犯,搜捕土劣”②。下午四时,红军主动撤出城外。

与此同时,柴水香率领另一部分红军,驻扎在瑞安永峰山西寺,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粮食。反动派获悉后,调遣国防军两个连,向永峰山推进。柴水香带领战士将敌击退。

五月二十五日,柴水香率红军离开永峰山,翻过桐岭,到达永嘉 (今属温州) 娄桥东坑,准备去慈湖山上的白云寺驻扎。当时,在河东活动的张维来等,因遭敌破坏,已先率赤卫队集中在白云寺,与柴水香所率的红十三军会合。不料,此情报被陶山恶霸地主叶再臣的儿子叶安志、叶安吉获知,立即到桐浦的地主武装“保卫团”报告。桐浦“保卫团” 与陶山、永嘉方面的“保卫团”分三路包抄白云寺。敌人摸掉红军岗哨,很快包围了整个寺院。正在寺中休息的红军和赤卫队员,听到枪声,急忙往外冲,但寺门已被封锁。在这严重情况下,柴水香沉着镇静,指挥部队安全突围,到后龙山集中。

平阳一战后,胡公冕绕道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领导红十三军的重担就落在柴水香身上①。

柴水香身为军部领导,始终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部队开饭时,他总是替哨兵站岗,让哨兵吃完饭自己再吃;战士宿营时,他总要去巡视几遍;部队开拔,他都亲自去检查群众纪律。当知道有的战士借东西未还或买东西未付钱时,他一面代为赔偿或代付货款,一面找当事人耐心教育,使违反纪律的战士心悦诚服,虚心接受批评意见②。

红十三军的生活十分艰苦,行军时,战士们全靠一顶大箬笠防风雨遮太阳。有一次,部队从潘坑出发到八亩田去,一个战士在前一天夜行军时不小心把箬笠丢失了,夏季骄阳如火,那个战士顶着烈日行军,步履艰难。柴水香远远看见了,赶上去问明原因,二话没说,摘下自己的箬笠戴在那个战士的头上。战士们还经常看到柴水香把草鞋送给别人,自己赤着脚,在滚烫的山路上行走,脚板都烫起了泡,战士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赤脚大仙”。这个美名,不但全军上下个个知晓,而且在浙南人民中间广为传扬③。

一九三○年六月,王国贞从党中央开会回来,于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在瑞安渔潭中村召开了浙南特委成立会议。王国贞、柴水香、金咸三、郑贤塘等二十五人出席会议。会上传达中央指示,成立暴动部,下设军事、土地、经济三个委员会,分别由柴水香、金咸三等三人负责; 并宣布成立中共浙南特委、柴水香为特委军事委员①。

由于当时中央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左”倾估计,军事上采取了攻打大城市的冒险主义做法,使后来红十三军的工作遭受很大的损失。但是由于红十三军的影响不断扩大,广大贫苦农民不仅积极参加红军,而且密切配合,大力支援红军作战,在柴水香领导下,红十三军指战员英勇奋战,还是打了不少胜仗。

一九三○年八月二十六日 (农历七月初三),红十三军军部发出命令, 集中桥下关、 五樟岙、碧莲、上董五个地方的部队,在永嘉石染会师。在会师大会上,柴水香代表军部宣布了向缙云进军的命令②。

缙云是个小山城,四周群山环绕,南边有一条宽长的好溪相隔。红军要攻入缙云县城,必须通过一座铁索桥,一座石板桥,地势十分险要。国民党缙云县长郑希据险负隅,不把红军放在眼里。正当郑希得意忘形的时候,红军战士在柴水香的率领下,经过一夜急行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缙云城南。

八月三十一日 (农历七月初八)拂晓,红十三军与从碧湖开来的敌浙保四团一个营遭遇。敌人在铁索桥和石板桥上分别架起机枪,阻挡我军前进。柴水香当机立断,命令部队两路出击:一路攻打铁索桥,一路攻打石板桥。铁索桥这一路先打响,敌人重机枪的火舌不断喷射,阻住了红军的去路; 石板桥这边,敌人也用机枪封锁了六尺多宽的桥面。柴水香命令雷高升带领二十多名战士,在我军火力掩护下,奋勇冲过桥头,打死了敌人的机枪手。机枪一哑,大队人马冲过石板桥,然后绕到铁索桥敌人背后,前后一夹攻,敌人丢下机枪,放弃铁索桥阵地,拚命往桃花岭逃去。“红军一千余攻入缙云县城,缙云城保卫第一团机关枪连及步兵一排,完全失败缴械,连长同县长混在平民中逃了。红军入城,开放监狱,宣布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地少及无地农民,烧毁县署的文契,召开民众大会,肃清反革命,建立苏维埃”①。

红军胜利攻克缙云县城后,声势大振。敌人急调保安五、六、七团各一营,兵舰二艘,镇海炮台陆战二连到温州;“苏浙皖剿匪总指挥”熊式辉,亦派教导师一营五百余人,于九月六日乘轮赴温; 妄图“围剿”我军。

九月三日,红十三军自动撤离缙云,来到小源 (属青田县) 进行整编,取消原大队、中队、分队的建制,为分团、营、连、排。在整编时,柴水香批评了董佐光部擅自乱拿武器,不遵守群众纪律的现象。董佐光怀恨在心,未经军部同意,擅自将部队拉回上董。

小源整编后,红十三军在白沙召开干部会。决定攻打后渠。九月十六日,红军兵分三路: 一路从东南大头墙上往下攻打; 一路从西面黄皮泉进攻; 还有一路从正面直冲。反动“保卫团”据险顽守,红军从上午五时打到下午三时,还未攻进后渠。此时,后明岙、芳山等村赤卫队三百余人开来增援,红军主力集中射击徐家祠堂。因红军事先已有几个同志潜入作内应,他们在祠堂内放起火来,敌人军心大乱,抵挡不住,便从一处岩洞落荒逃走。

后渠这一仗,红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由于打的时间长,子弹消耗多,人枪一无所获,柴水香亦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军部决定部队分散休整; 鉴于董佐光部武器装备较好,上董又是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便决定柴水香在上董养病,并嘱董佐光加以保护。

董佐光是个钱迷心窍、利欲薰心的家伙,完全是抱着投机思想参加革命的。他见红军生活艰苦,特别在小源整编受到柴水香的批评后,心怀不满,于是便决定把出卖柴水香作为投靠国民党的进见礼。

一九三○年九月十八日 (农历七月二十六) 早晨,董佐光假说自己要去参加战斗,用兜子把柴水香抬着走。走到半路,董佐光又劝柴水香回去,说等他向军部汇报后再来通知。等柴水香回到上董时,国民党“救乡团”头子陈华早已派兵埋伏。柴水香发现敌情,立即拿出手枪还击,可是子弹早被董佐光卸掉了。柴水香把手枪一掼,准备和敌人肉搏。但他重病在身,力不从心,五、六个敌兵一拥而上,将他逮捕①。

敌人抓到柴水香,妄图从他口中得到整个红十三军的机密,进而消灭红十三军。因此宁、绍、温、台“剿共”指挥官王文瀚亲自审讯。他们软硬兼施,耍尽一切手段,用上各种酷刑,但柴水香视死如归,坚强不屈,没有半句口供。敌人恼羞成怒,最后决定对柴水香下毒手。

一九三○年九月二十一日下午四时许,柴水香被反绑双手,在一群荷枪实弹敌兵的押送下,昂首挺胸地坐在一辆黄包车上,赴温州市郊松台山刑场。沿途,他对两旁群众高声地说:“杀了我陈文杰一个人不要紧,会有人替我报仇的。我们红军是杀不完的。杀了父亲有儿子,杀了儿子有孙子,世世代代闹革命,最后总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把敌人送进坟墓! ”临刑时,柴水香从容不迫,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二十七岁。

残暴的敌人将柴水香头颅悬挂在温州城头示众①。入夜,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分别将柴水香的头颅和身体埋藏起来。全国解放后,柴水香的遗体合拢埋葬在翠微山公墓。他的事迹陈列在温州市江心屿革命烈士纪念馆和鄞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内,供后人瞻仰、学习。

注释

①②柴志刚: 《忆哥哥水香先烈》 (未刊稿)原件存温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①王安卿: 《回忆柴水香》,鄞县党史办1981年9月访问记录。

①②竺扬: 《回忆柴水香一些情况》,鄞县党史办1981年9月访问记录。

①庄启东: 《一个绸厂工人成为红军军长》 (未刊稿),原件存鄞县党史办。

②张雪痕: 《我所知道的关于水香同志几件事》,鄞县党史办1981年9月访问记录。

①张雪痕: 《怀念王小曼烈士》,载《浙江党史资料通讯》1982年第1期。

②1927年12月7日宁波《时事公报》。

③④庄启东: 《一个绸厂工人成为红军军长》。

①鲍浙潮: 《忆水香先烈》,鄞县党史办1981年9月访问记录。

②王安卿: 《回忆柴水香》。

①关于柴水香在红十三军中所任职务,众说不一。《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2期和《辞海》 记载均说柴为红十三军政委; 当年参加红十三军的许多老同志如汪德威、胡国洲、蔡宝祥等都回忆他当时的职务是红十三军军长。本文所述是红十三军一九三○年四月刚建立时所任的职务 (见胡公冕: 《回忆红十三军》 )。金贯真牺牲后和胡公冕去沪汇报工作期间,他有可能担任过政委或代理过军长,因缺少文字档案材料,尚待考证。

①《温州金贯真给中央的报告》 (1930年5月12日),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②1930年5月31日 《上海报》 。

①胡公冕: 《回忆红十三军》,载《浙南革命斗争史资料》1981年第5期。

②《杨进尧访问笔录》 (1982年10月17日)。

③叶大兵: 《浙南农民暴动和红十三军》,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①《浙南特委关于本身分工等问题给中央的报告》 (1930年7月10日),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②《红十三军解放缙云县城》,载《缙云党史通讯》,1982年第3期。

①1930年9月10日《红旗日报》。

①陈岩权: 《忆陈文杰军长》,原件存温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①据李立敬1982年11月3日致鄞县党史办函。

相关参考

中共人物传 郭亮人物传,郭亮生平事迹,郭亮评价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中共人物传 刘英人物传,刘英生平事迹,刘英评价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中共人物传 罗明人物传,罗明生平事迹,罗明评价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中共人物传 余泽鸿人物传,余泽鸿生平事迹,余泽鸿评价

余泽鸿,四川人。一九二六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一九二七年五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一九三一年八月进入中央苏区,曾任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建黎泰地区的土地

中共人物传 黄道人物传,黄道生平事迹,黄道评价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中共人物传 陈为人人物传,陈为人生平事迹,陈为人评价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中共人物传 竺清旦人物传,竺清旦生平事迹,竺清旦评价

竺清旦竺清旦是浙东地区早期农民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①,曾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江浙)区委农民问题委员会委员、宁绍台农民协会会长、宁波市临时政府执行

中共人物传 李季达人物传,李季达生平事迹,李季达评价

李季达李季达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曾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部长、工人部部长兼天津市委书记。1927年11月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7岁。(一)李季达,字世昌,化名李吉荣,1900年1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巫

中共人物传 王昭人物传,王昭生平事迹,王昭评价

王昭,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六年后担任中共平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

中共人物传 罗孟文人物传,罗孟文生平事迹,罗孟文评价

罗孟文罗孟文是一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和白区工作者,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他出身农民,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曾任中共江西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中共赣南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