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有哪些 佤族乐器
Posted 佤族
篇首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佤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有哪些 佤族乐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佤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有哪些 佤族乐器
佤族木鼓
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传统的木鼓以红椿、红色树为原材料,长约200厘米,直径约70厘米,鼓身挖一条长约150厘米,宽约15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两侧各刻一鼓舌,鼓舌周围留有空隙,起共鸣作用。每个佤族村寨都至少有一对以上的木鼓,较小者称“公鼓”,较大者称“母鼓”,供奉于专门的木鼓房中,置于两根横木之上,以防潮湿。
较大的村寨,有数个木鼓房和数十个木鼓。大约一两年就需要更换新木鼓。制作新木鼓时,首先需要从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树干,称之“拉木鼓”。拉木鼓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在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开始进行。届时,魔巴(巫师)鸣枪并敲击召集村寨群众。举行祭祀和剽牛活动。制作木鼓,大约要6至10天时间。
古往今来,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当时,遇有战争等紧急事态。用木鼓示警集众;猎手捕获虎豹等野兽,也要击鼓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之时,木鼓更是振奋人心的乐器。当人们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时,可以发出四种不同音响,(多为一人敲打,也可数人合击)铿锵有力,节奏交错,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鼓语”。20世纪70年代以后,木鼓经过改制,成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登上了新时代的文艺舞台。
佤族小独笛
小独笛,佤族竖吹乐器。佤语称“瓦格洛”、“蔚利”或“住”。广泛流行于云南西盟、沧源、孟连、澜沧等佤族聚居地区。
小独笛的历史渊源
小独笛是佤族古老的竖吹乐器,管身竹制,音色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早在东汉时期,小独笛的前身竖逐就已流传于民间。
到了隋代和唐初,小独笛成为宫延中的主要乐器。
盛唐时期,小独笛在当时的乐制、乐府和宫廷乐舞中,一直是重要的乐器。宋代以后,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小独笛的地位,以致在中国广大地区已很难见到这种古老的乐器了。它目前只流行于闽南和台湾,是演奏福建南音离不开的乐器。
1300多年前,小独笛东传日本。从隋高祖开皇20年(公元600年)起,日本曾屡派“遗隋使”和“遣唐使”前来中国,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许多中国乐器传入日本。据传,日本圣德太子特别喜爱小独笛,曾亲自吹奏,他当时所用的中国小独笛,如今还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在也保存着中国唐代传去的8支小独笛。
最早传入日本的小独笛称为“古代小独笛”,很长一个时期并未在民间流行,而是以“高贵乐器”的身份,只在宫廷雅乐中使用,或是作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故也称“瓦格洛”。直到1871年以后,“普化小独笛”才传入日本民间。
小独笛的乐器形制
独笛外观侗笛很相似,管身竹制,全长约30厘米。制作方法也类似侗笛,管的上端为吹口,在吹口处顺竹统劈一小口,两侧各垫一薄竹片(头大尾小),中间形成一个长方形吹孔。
吹孔下部切一斜口,在正面近吹孔处开一椭圆形音孔。吹口内侧呈弧形,设有笛塞。管身正面开有4个按音孔,可发出5个音。各地瓦格洛规格不一,音高不同,常用bB、bA调两种。
相关参考
短笛短笛,佤族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16厘米,设一方形吹孔,横吹,开四个按孔。音色高亢明亮。吹奏时,用右手拇指堵住左端筒孔,食指和中指按上两孔,左手食指,中指按下两孔
短笛短笛,佤族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16厘米,设一方形吹孔,横吹,开四个按孔。音色高亢明亮。吹奏时,用右手拇指堵住左端筒孔,食指和中指按上两孔,左手食指,中指按下两孔。...
沧源佤族舞蹈除木鼓舞、蜂桶鼓舞、打歌外,10种舞蹈的流行地和动作如下:悼念舞:佤族为悼念有名望的死者及安抚死者亲属而跳的风俗性舞蹈。它流传于南腊乡和班老乡一带,舞蹈无乐器伴奏,而是由领舞者领唱、众人合
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四胡音乐是蒙古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四胡就是蒙古音乐的灵魂所在。蒙古四胡形制和汉族地区的四胡相同,但却是蒙古族特有的乐器。四胡长期在蒙古族民间流传,也涌现出许多技艺精湛的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爱尼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因拉祜人最为喜爱而得名。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形制比较独特,它不仅与汉族的小三弦有较大区别,也与云
2009年7月14日,63岁的佤族民间艺人尼端穿着盛装,带上自制的佤族乐器,参加了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期阿佤文化传习小组的学生毕业典礼,指导教师张晓玲带着12名学员早早来到佤族木鼓风情园表演歌舞,为孩子
2009年7月14日,63岁的佤族民间艺人尼端穿着盛装,带上自制的佤族乐器,参加了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期阿佤文化传习小组的学生毕业典礼,指导教师张晓玲带着12名学员早早来到佤族木鼓风情园表演歌舞,为孩子
佤族聚居的澜沧江边、怒山山脉的南段地带,山峦叠嶂,被称为阿佤山区。这里在北回归线之内,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佤族先民600多年前就迁徙、聚居在这里,繁衍生息。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傣语称“芘南母倒”。主要流传于滇西的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是青年男女用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乐器。在傣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相传: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个傣家小卜冒
拉木鼓是阿佤人重要的宗教仪式,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凝聚人心、追求幸福、表现强悍、抒发热情的文化传统得以弘扬光大,可以说,拉木鼓就是佤族的狂欢节,木鼓,佤语称为“克罗”,是佤族的祭祀工具、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