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民间乐器都有啥?佤族乐器简介
Posted 佤族
篇首语: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佤族的民间乐器都有啥?佤族乐器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佤族的民间乐器都有啥?佤族乐器简介
短笛
短笛,佤族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16厘米,设一方形吹孔,横吹,开四个按孔。音色高亢明亮。吹奏时,用右手拇指堵住左端筒孔,食指和中指按上两孔,左手食指,中指按下两孔。右手中指常快速开闭产生颤音。
当篥
当篥,用长18厘米,管径1.5厘米的白竹制作。不留笛竹节,不用笛塞,无簧。吹孔上大下小,管上设四个方形按孔。多为男子吹奏。
篥西
篥西,佤族妇女喜爱的乐器,用不带节的竹管制作,长45厘米,直径1.90厘米。上端边缘有三角形吹口,无簧。管上有四个圆形按孔。当佤族男子遇到心爱的女子,先用当篥吹一曲山 歌调引起注意,然后唱情歌表爱慕之情,若女子也有意,便用篥西回奏,随后进行对唱。
嗯啾
嗯啾,质竹制作,按孔有圆形、方形两种。无簧,多为佤族中老年妇女喜爱,长于表现悲哀之情,用于丧事。
绘画
能歌善舞的佤族人,不仅在音乐舞蹈独具特色,还在雕刻绘画等方面创作了极高的艺术珍品。
古老的“沧源崖画”,画幅宏大,内容丰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佤族先民创造的文化遗迹。在崖画上能辨认的图像约有1063人,其中人物图像785人,动物图像187个,房屋图像25座,村寨1个等。人物均为裸体,男多女少,多数都有头饰尾饰,手中工具为石器,骨角器和竹木器。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如剽牛祭酒,狩猎,放牧,驯牛,出征,丧葬,舞蹈等,反映了原始人类从穴居到村落定居的发展过程,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社会生活的百态图。
佤族人是怎样传承佤族历史文化的
2009年7月14日,63岁的佤族民间艺人尼端穿着盛装,带上自制的佤族乐器,参加了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期阿佤文化传习小组的学生毕业典礼,指导教师张晓玲带着12名学员早早来到佤族木鼓风情园表演歌舞,为孩子们录音录像存档。她高兴地说:“这是我们佤族文化的第一批传承人”。
2003年以来,西盟县提出了“文化兴县”战略,建成了佤族博物馆,继续保留发展了民族歌舞团,举办一年一届的“木鼓节”,还对被命名的民间艺人给予了一定的生活补助,开办阿佤文化传习小组,抢救、保护、弘扬佤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习小组的孩子全是佤族子弟,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爱佤族文化,具有一定的艺术表演基础。老师也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文化局的干部,也有长期生活在佤山农村的民间艺人,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补助教师和学员的食宿费。学员们每天放学后就到传习组集中排练,双休日则全天授课,专习佤族传统舞蹈、器乐、说唱、礼仪等内容。今年毕业的12名学员是众多参加学习的孩子中的佼佼者,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系统学习培训,成为佤族文化传承的新一代骨干力量。
传习组2005年开办以来,12名学员已是名满佤山的“小明星”。2007年,孩子们在北京举办的联合国国际音乐理事会论坛上表演了佤族歌舞《阿佤风韵》等节目,并于2008年参加了云南省春节联欢晚会,好评如潮。此后他们又参加了普洱市和县里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声名鹊起。
1996年出生的尼涛今年12岁,虽然还在读初中,却已“见过大世面”,他和同伴们学习一丝不苟,在烈日下一招一式认真练习,学会了不少佤族的民间歌舞表演套路。尼端和岩冲都是省级民间艺人,担任传习组指导老师以来,他俩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毫不保留地传给孩子们,以传习所为家,为佤族文化传承做了大量工作。
相关参考
佤族木鼓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传统的木鼓以红椿、红色树为原材料,长约200厘米,直径约70厘米,鼓身挖一条长约150厘米,宽约15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两侧各刻一鼓舌,鼓舌
佤族木鼓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传统的木鼓以红椿、红色树为原材料,长约200厘米,直径约70厘米,鼓身挖一条长约150厘米,宽约15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两侧各刻一鼓舌,鼓舌
2009年7月14日,63岁的佤族民间艺人尼端穿着盛装,带上自制的佤族乐器,参加了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期阿佤文化传习小组的学生毕业典礼,指导教师张晓玲带着12名学员早早来到佤族木鼓风情园表演歌舞,为孩子
2009年7月14日,63岁的佤族民间艺人尼端穿着盛装,带上自制的佤族乐器,参加了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期阿佤文化传习小组的学生毕业典礼,指导教师张晓玲带着12名学员早早来到佤族木鼓风情园表演歌舞,为孩子
沧源佤族舞蹈除木鼓舞、蜂桶鼓舞、打歌外,10种舞蹈的流行地和动作如下:悼念舞:佤族为悼念有名望的死者及安抚死者亲属而跳的风俗性舞蹈。它流传于南腊乡和班老乡一带,舞蹈无乐器伴奏,而是由领舞者领唱、众人合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爱尼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因拉祜人最为喜爱而得名。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形制比较独特,它不仅与汉族的小三弦有较大区别,也与云
羌笛:羌笛系用骨制成,前端吊一截皮绳,又作鞭使。最初只“宫、商、角、徵”四音,传有名京房者(公元前77至37年)又加一高音按孔,构成“宫商角徵羽”5音,后汉马融《长笛赋》所记:“近世双笛从羌起……君明
弹弦乐器:弹拨尔、热瓦甫、独它尔、卡龙。拉弦乐器:萨它尔、艾捷克、胡西塔尔。吹奏乐器:笛、巴拉曼、唢呐。打击乐器:手鼓、那格拉、萨巴依、它石。维吾尔族乐器很发达,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维吾尔族的乐器制作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过去佤族没有文字,
佤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云南省。佤族地区盛产稻谷,并普遍种旱稻。佤族人的主食以稻米为主,其次,也吃玉米、高粱、小红米、荞麦、江豆、绿豆。菜蔬有竹笋、辣椒、冬瓜、南瓜、洋丝瓜、红豆、架豆、大豆、茄子、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