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人是怎样传承佤族历史文化的
Posted 佤族
篇首语: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佤族人是怎样传承佤族历史文化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佤族人是怎样传承佤族历史文化的
2009年7月14日,63岁的佤族民间艺人尼端穿着盛装,带上自制的佤族乐器,参加了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期阿佤文化传习小组的学生毕业典礼,指导教师张晓玲带着12名学员早早来到佤族木鼓风情园表演歌舞,为孩子们录音录像存档。她高兴地说:“这是我们佤族文化的第一批传承人”。
2003年以来,西盟县提出了“文化兴县”战略,建成了佤族博物馆,继续保留发展了民族歌舞团,举办一年一届的“木鼓节”,还对被命名的民间艺人给予了一定的生活补助,开办阿佤文化传习小组,抢救、保护、弘扬佤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习小组的孩子全是佤族子弟,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爱佤族文化,具有一定的艺术表演基础。老师也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文化局的干部,也有长期生活在佤山农村的民间艺人,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补助教师和学员的食宿费。学员们每天放学后就到传习组集中排练,双休日则全天授课,专习佤族传统舞蹈、器乐、说唱、礼仪等内容。今年毕业的12名学员是众多参加学习的孩子中的佼佼者,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系统学习培训,成为佤族文化传承的新一代骨干力量。
传习组2005年开办以来,12名学员已是名满佤山的“小明星”。2007年,孩子们在北京举办的联合国国际音乐理事会论坛上表演了佤族歌舞《阿佤风韵》等节目,并于2008年参加了云南省春节联欢晚会,好评如潮。此后他们又参加了普洱市和县里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声名鹊起。
1996年出生的尼涛今年12岁,虽然还在读初中,却已“见过大世面”,他和同伴们学习一丝不苟,在烈日下一招一式认真练习,学会了不少佤族的民间歌舞表演套路。尼端和岩冲都是省级民间艺人,担任传习组指导老师以来,他俩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毫不保留地传给孩子们,以传习所为家,为佤族文化传承做了大量工作。
相关参考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的各种民族器光中,木鼓是佤族独有的稀有鼓种。西盟过去的佤族村寨里置有一对木鼓,有的村寨一个村寨中聚居着几个族姓,就建有几个木鼓房。因此,在同一个村寨中有几个木鼓房的情况。现在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的各种民族器光中,木鼓是佤族独有的稀有鼓种。西盟过去的佤族村寨里置有一对木鼓,有的村寨一个村寨中聚居着几个族姓,就建有几个木鼓房。因此,在同一个村寨中有几个木鼓房的情况。现在
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全球拥有约100万人,中国境内有35万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民族,是一个始终注重保持自己独特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来自它的悠远与神秘。在佤族文化中,至
佤族祭祀——做鬼,是佤族人的重要宗教活动。佤族原始宗教信仰中鬼神众多,几乎到了"无物不有鬼神"的地步,有各种树鬼、火鬼、水鬼、谷子鬼、山鬼等等。在诸鬼神中,他们最崇拜的是"
虎、豹佤语通称“西外”。佤族认为虎豹是兽中之王,是天神的使者。猎获麂子马鹿不算有本事,打到虎豹才算是好猎手,是真正的英雄,打到虎豹才能唱猎歌。猎获虎豹后,猎人一面派人跑回寨子报告头人,并通知家里作一些
镖牛,是佤族举行传统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是宗教图腾的一种表现形式。每逢重大节庆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镖牛。牛是佤族的吉祥物,祭牛头则表示对神灵的虔诚。镖牛和供奉牛头,是佤族人民祈求安居乐业、
杀鸡看卦和背对侧卧谈恋爱在芒堆的佤族青年订婚要经过飞玉(串姑娘)、地亚(抢姑娘杀鸡看卦)、都帕(送定亲礼)三个阶段。在飞玉(串姑娘)中,主要有唱情歌和“散海”(梳头)两种形式,其中尤以“散海”(梳头)
绘画的原料是用赤铁矿粉和动物血,加上含胶质的植物液体调合而成。在灰色的石灰岩崖壁上赭红色的图画,当地佤族人称为“梁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图案中可辨认出1099个图形,其中人物813个,动物109个,
翁丁佤寨,有着近400年的建寨历史,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原始佤族风土人情……被称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佤寨共有98户人家,400多人。坐落在森林和群山的环
从唐代以后的记载可以看出,佤族主要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家畜,有的已经是初期的农业经济。明清以来,佤族的社会经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的佤族社会已从原始的采集、狩猎过渡到以农业为主,并从原始氏族公社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