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社会经济是怎样发展的 佤族历史
Posted 佤族
篇首语: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佤族的社会经济是怎样发展的 佤族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佤族的社会经济是怎样发展的 佤族历史
从唐代以后的记载可以看出,佤族主要从事狩猎、采集、饲养家畜,有的已经是初期的农业经济。明清以来,佤族的社会经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的佤族社会已从原始的采集、狩猎过渡到以农业为主,并从原始氏族公社过渡到以地缘为基础的农村公社。然而与其他较先进的氏族比较,社会发展仍较缓慢。他们“居山岭”,种杂粮,捕猎仍占重要地位。耕作方法“不用牛耕,惟妇人用攫锄之”。
虽有寨落,但“迁徙无常,不留余粟。”19世纪以来,佤族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由于民族间经济文化关系的加强和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引起的。同时,他们原有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也更明显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居镇康、永德、腾冲、昌宁、景东等地的佤族,因受当地主要居民汉族影响较深,已与当地汉族一样属于封建地主经济了。居阿佤山边缘区的孟连、澜沧、双江、耿马和沧源大部分佤族,因受傣族影响较深和受傣族土司某种程度的统治,基本上属于封建领主经济。阿佤山中心地区的西盟及沧源部分佤族,则较多地保持着本民族发展的特点,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
当时,西盟佤族的社会特点,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以种旱谷为主。耕作方法处于从“刀耕火种”向“挖犁撒种”的演变过程中。社会组织是原始的农村公社和部落,从经济关系上看,村社成员之间已发生了贫富和阶级分化,并存在着占总人口约4%的奴隶。
但据阶级分化的程度和阶级关系却还没有最后形成阶级社会,奴隶占有关系也是一种在原始社会母体中孕育的家长奴隶制。新中国成立后,佤族人民获得了新生。1954年6月成立了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成立了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64年2月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1965年3月成立了西盟佤族自治县,保障了他们的民族平等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建国40多年来,佤族人民经过开发和建设,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他们通过治山治水,大力修筑水田,改变原始耕作方法,使农业生产迅逑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过去完全没有工业的阿瓦山区,已建立起了水电站、拖拉机站和农具、冶铁、食品加工等地方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阿佤山区的学校极少,仅沧源一县就有中、小学近200所。佤族人民已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大学生。在阿佤山区各县都建立了医院,各乡也都有了卫生院和医疗组,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相关参考
木鼓产生的传说关于木鼓的产生,佤族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因为佤族没有文字,各种传说都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中难免出现差异或变异,意思大抵是一致的。其中的一种传说是木鼓产生于佤族母系社会时代。传说
木鼓产生的传说关于木鼓的产生,佤族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因为佤族没有文字,各种传说都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中难免出现差异或变异,意思大抵是一致的。其中的一种传说是木鼓产生于佤族母系社会时代。传说...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开发和建设阿佤山区,繁荣西南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反抗列强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斗争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19世纪末
2009年7月14日,63岁的佤族民间艺人尼端穿着盛装,带上自制的佤族乐器,参加了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期阿佤文化传习小组的学生毕业典礼,指导教师张晓玲带着12名学员早早来到佤族木鼓风情园表演歌舞,为孩子
2009年7月14日,63岁的佤族民间艺人尼端穿着盛装,带上自制的佤族乐器,参加了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期阿佤文化传习小组的学生毕业典礼,指导教师张晓玲带着12名学员早早来到佤族木鼓风情园表演歌舞,为孩子
绘画的原料是用赤铁矿粉和动物血,加上含胶质的植物液体调合而成。在灰色的石灰岩崖壁上赭红色的图画,当地佤族人称为“梁典姆”,意为岩石上的画。图案中可辨认出1099个图形,其中人物813个,动物109个,
佤族人民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漫长岁月里,从艰苦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了有关天文气象、机械原理和医药等方面知识,从而产生了朴素的科学萌芽的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反映了佤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他
佤族人民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漫长岁月里,从艰苦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了有关天文气象、机械原理和医药等方面知识,从而产生了朴素的科学萌芽的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反映了佤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他
“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就是从岩洞里出来,特指的地理位置在沧源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属岩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岗里”历史传说梗概是远古的时候,
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全球拥有约100万人,中国境内有35万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民族,是一个始终注重保持自己独特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来自它的悠远与神秘。在佤族文化中,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