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何浚人物传,何浚生平事迹,何浚评价
Posted 物
篇首语: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何浚人物传,何浚生平事迹,何浚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何浚人物传,何浚生平事迹,何浚评价
何浚早年在南洋加入共产党,一九三一年返回祖国,是闽粤边游击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长期在闽粤边和海南岛从事革命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
何浚,字赞华,原名达统,曾用名徐继良、何义通,一九○四年十月生于广东省海南乐会县 (今琼海县) 南仍村。其父何世海,字训吾,在何浚七岁时去世,留下他和姐弟三人靠母亲抚养。十三岁时,因家庭贫寒,生活艰难,何浚只得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远至新加坡、马来亚谋生,在杂货店、咖啡馆和外国人开设的俱乐部当学徒,曾背着老板,利用工余时间在平民夜校读书。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后,何浚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激发了爱国主义思想,产生了投身革命的志愿,开始新的战斗生活①。
一九二六年底,何浚经马来亚党组织的介绍,参加当地的红色工会,积极从事工人运动,一九二七年春被吸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为了便于进行革命活动,他在马来亚的慕存学校做庶务工作,同年夏转为共产党员。八月,何浚到新加坡出席全南洋党团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南洋临时党委委员。会后,他深入到工人和学生中,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展组织活动。
一九二八年四月,南洋右派集团勾结英国殖民者和地方反动当局镇压革命,封闭学校,拘捕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员。何浚的弟弟何赞勋当时也在慕存学校工作,由于倾向革命,与林曼秋一起被反动当局抓走(后被遣回中国)。学校教员减少了,只好改办夜校。那时何浚正在新加坡向临委汇报工作,半个月后的一个夜晚,他从新加坡返回马来亚,刚进学校,就被敌人跟踪了。但他泰然自若,沉着应付,在同校陈先生帮助之下,甩掉了敌人。
离开学校后,何浚身无分文,便到一家日本人的小汽艇上当雇员。在领到薪金后,他即买票从马来亚乘船到了新加坡。同年六月初,在向南洋临委汇报马来亚党组织受破坏的情形后,何浚被留在新加坡工作。他在小坡地区担任共青团临时团委巡视员,由于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团结同志,被选为共青团南洋临委常委,先后担任组织部长、书记等职①。
一九二八年八月,何浚患了小肿病,经常咯血。这种病当时在南洋是不治之症,但他仍坚持工作。在临委一再催促下,他才回家乡海南岛治病。翌年一月,何浚大病初愈,就返回新加坡。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未复原,分配他担任新加坡市区团的组织部长。一九三一年二月,何浚调大坡区委担任党委组织部长。后因身分暴露,英殖民者指使地方当局通缉他,情况十分危急。中共南洋特别支部决定让何浚回国,到中央苏区红军学校学习。
(二)
一九三一年九月,正当中央红军在江西南部胜利粉碎国民党发动的第三次“围剿”的时候,何浚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踏上回国的旅程。到了福建厦门,他按照当时的规定,很快与厦门中心市委接上关系。因往中央苏区的交通员未到,何浚只好暂时到党的地下联络站——厦门海滨咖啡店工作,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
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胜利攻克闽南重镇漳州。这一历史性的胜利,改变了闽西南敌我之间的形势,闽南出现了新的革命局面。为了进一步发展闽南游击战争,党决定派一批得力的同志加强漳州地区的工作。
四月下旬,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决定调何浚到漳州负责恢复和发展团的工作。起初他忐忑不安,担心到红军学校学习的愿望会落空,想推辞不去,但一想到这是组织的决定,就愉快服从了。那时,厦门水域有敌舰日夜巡逻,白水营一带驻守着反动民团,一时无法通过。几天后,设法搞到了一条小船,他化装成工人,坐船到石码,再乘车到漳州①,先在芝山的红军东路军政治部住了七天,了解漳州的基本情况后,就到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报到,听候分配工作。因共青团漳州工委书记的人选已作安排,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改派何浚和李文堂一道负责指导漳州的工人运动。
漳州的工运基础较好,红军攻打漳州以前,漳州的汽车、人力车、电灯、电话、缝纫机、砖瓦等厂坊的工人,在党的领导下秘密组织了自己的工会,开展了增加工资、年关发双薪、反对资方无理开除工人的罢工斗争。何浚根据红军总部的指示,立即深入到汽车、店员、缝纫等工人中,依靠工运骨干,进行宣传发动,发展基层工会,建立工人支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天,在漳州中山公园召开军民热烈庆祝红军攻克漳州大会,城乡群众一万多人参加。何浚代表漳州工人在大会上讲话,称颂红军是人民自己的队伍,只有红军,人民才能得到解放;希望劳苦工人团结起来,拥护红军,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①。
红军在漳州期间,筹集到大批食盐、药品、布匹、鞋子等军需物资,缴获敌人大量的武器装备,特别是兵工厂的设施,需要汽车运载。何浚赶到汽车公司,依靠工会,细致地做司机的工作,很快地建立一支由二十部汽车组成的支前运输队。何浚和李文堂还在漳州组织失业工人委员会,发动大家报名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红军在漳州扩军一千二百多人。何浚本人也曾多次向邓子恢和王海萍提出要求,希望到红军学校学习。厦门中心市委考虑到闽南苏区缺乏干部,仍决定把他留下来。
一九三二年五月中旬,何浚由地下交通带路进入闽南(南)靖 (平)和(漳)浦苏区,在中心区老灶、内过溪一带,领导农民分田。红军离漳之前,何浚参加闽南工农武装的整编工作,担任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的团党委委员、第一连政治指导员,积极配合地方党组织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不久,张贞带其残部卷土重来,纠合反动武装共一万多人对根据地和红三团实行“合击”。何浚带领红一连指战员同敌人浴血奋战,击溃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并主动出击,乘胜解放了漳浦县城。队伍在扫荡反动势力后,又主动撤回苏区。面对敌四十九师张贞部的残酷“围剿”,红三团由于新兵多,基础差,敌我力量悬殊,决定立即撤出中心区域。部队转移途中,张贞残部疯狂尾追。在寨仔、车本战斗中,队伍损失很大,根据地遭到敌人的严重摧残。红三团领导人王占春、冯翼飞、林和尚及部分指战员先后英勇牺牲。何浚冲出重围后,回到靖和浦苏区,把突围出来的同志分散在有群众基础的内过溪、瓯寮、龙岭、山前、三坪一带,继续发动群众,恢复农民协会,处理善后工作。他对苏区群众说,革命,没有不流血、不流汗的。敌人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就能战胜它。何浚十分重视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通过打土豪、镇压反革命的“小斗争”,逐步解除群众的痛苦①。
一九三二年底,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漳州中心县委进行改组,何浚调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当时县委书记何鸣主管军事工作,因此,县委的日常工作由何浚负责。这一时期,他一心扑在恢复和发展基层党组织上,不分昼夜地到各个基点村,了解情况,与党员谈心,教育和帮助党员进一步提高觉悟,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此后,中心县委分别在南乡、北乡、洋尾溪、龙溪圩成立四个区委; 在龙岭、山城、三坪、山前、沥水成立五个工委,并与饶和埔苏区取得了联系。
一九三三年,十九路军开始对靖和浦苏区和红军游击队发动军事“围剿”并实行经济封锁。敌人在小山城、龙岭中心区驻扎两个主力营,轮番搜山,追击红三团,地主武装也经常到苏区袭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何浚在山前、三坪、白云、草坂等地,依靠群众,扩大农会组织,发展农民武装。在他和县委其他同志的发动下,许多党员、团员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在击溃十九路军的军事“围剿” 中,发挥了作用①。
一九三四年二月,何浚在苏区主持召开中心县委会议,决定在洋尾溪举办分田训练班,以促进土地革命的开展。何浚事先深入农民家中作调查,征求对分田的意见。训练班开学时,他向区委委员、支部书记和积极分子作报告,说明打土豪、分田地的重要意义,强调一定要按政策办事。他还说: 我们应当抓住有利时机,把劳苦群众组织起来,实行抗捐抗税,配合红军作战,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②。接着他又深入到靖和浦中心区十四个乡指导分田工作,在横石、邦马坑、山顶坪、东楼、洋尾溪等地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权、贫农团和赤卫队③。
一九三四年夏,何鸣调闽粤边临委工作,何浚升任靖和浦县委书记,林路任组织委员,邢渊源任宣传委员。八月,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在靖和浦的邦寮召开闽粤边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共闽粤边区特委,书记黄会聪; 何浚被选为常委,仍留任靖和浦县委书记。
闽粤边特委成立后,靖和浦县委和特委联合在平和的尪仔石山、三坪分别举办党、团骨干训练班,训练区委书记以上的干部。何浚到党训班讲课,强调只有把游击战争坚持下去,才有出头的日子。他勉励大家要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积极地领导群众为土地、政权而斗争到底。此后,何浚和县委的其他领导同志分别到靖和浦中心区,听取基层党组织的汇报,及时指导土地革命,帮助建立革命政权。
同年秋,正当闽南苏区人民喜气洋洋,准备秋收的时候,闽南保安团大队长沈东海带着五百多个武装,下乡抢粮。特委和县委立即召开联席会议,商讨对策。会议接受了何浚等关于在平和埔尖山一带设伏、打击敌人的建议。战斗开始时,何浚到前线进行思想动员。他说,敌人的装备虽然优良,但我们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又有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作战,完全有把握取胜。他鼓励大家要沉着勇敢,齐心协力,打个漂亮仗。这一仗,歼灭敌人近二百人,缴获重机枪二挺,各种枪枝一百多支,以及军用品三十多担①。粉碎了敌人的抢粮阴谋。
(三)
主力红军长征后,闽南党组织中断了同中央的联系,也与闽西苏区失去了联络,开始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敌人首先把靖和浦、饶和埔、潮澄饶苏区划成三个大块,然后分割包围;同时采取经济封锁,妄图困死红军游击队,摧毁闽粤边苏区。
面对困难重重的局势,何浚在靖和浦苏区一方面组织群众“坚壁清野”,一方面指挥地方武装同敌人进行战斗,终于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还开辟了云和、浦云、靖浦、双格四个新区。
一九三五年六月上旬,在何浚的主持下,靖和浦县委召开第五次扩大会议,确定了地方党和红军游击队的今后工作任务,主要是: 一,武装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争取苏维埃运动的胜利,并与饶和埔打成一片; 二,以民族革命战争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为创造反日反帝的下层统一战线而斗争; 三,开展土地革命,巩固革命成果①。会后,何浚深入到中心区的瓯寮、山前、树坑、韭菜坑、查头埔等地贯彻会议决议,巡视指导工作。那时,他还经常带领地方游击队配合红三团武装袭击敌人。
“何梅协定”签订之后,国民党军配合地主武装,对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发动更残酷的“围剿”。根据特委提出的“以广泛的游击战争粉碎敌人的“清剿”的指示,何浚将红军游击队、地方工作人员和地方赤卫队组成联合工作团,分三路深入新区开展工作。当时,何浚患有严重的关节炎,爬山越岭经常作痛。他没有声张,一直随军作战,从不落伍。何浚等被困在山里,连续几天没吃上饭。饿了,就找竹笋、摘山果、挖野菜充饥; 累了,就躺在树下或山洞里休息。但他们始终情绪高昂,坚持与围困之敌周旋。
同年九月,中共闽粤边特委在平和县尪仔石山召开第五次扩大会议,确定了闽粤边区党的斗争方向和任务。会后,何浚到靖和浦中心区,继续组织地方游击队,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原来的农民赤卫队在敌人的高压下,一部分人当了守望队,何浚没有把他们推向敌人一边,而是运用多种形式,艰苦地做工作,把这部分人争取过来,使守望队变成我们的赤卫队,然后用红军的名义组织他们去打土豪、贴标语,吓得敌人坐立不安,夜间都不敢出来巡哨①。
那时,靖和浦县委还做了争取保甲长,搞两面政权的工作。何浚和特委委员林路多次到山内巡视指导工作,先后在国强、溪头、白水、东川、内坑等地发动农民抗租抗税; 同时对保甲长做工作,争取他们的同情和支持。连许多联保主任也给红军送款、送物,提供情报。山内成了闽南红军游击队的后方基地。同年冬,何浚发动群众抗粮、抗捐,取得年关斗争的胜利。“特别是红军各部队与义勇军互相配合的行动,使各地的豪绅地主统治更加动摇”②,提高了群众的斗争情绪。
一九三六年春,漳州人民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在平和的邦寮正式成立,总部下辖三个大队,共有一千多人,何浚兼任总指挥。他多次深入到第一大队,带领义勇军袭击敌人,扩大队伍。到一九三六年秋,靖和浦县委在根据地内建立了十二个区委,发展了二百四十个党支部; 闽南红军游击队和地方武装扩大到二千四百余人,其中红军游击队八百余人。“单在扩大抗日义勇军与红军这个任务上,不但如数完成,而且超过原有计划的百分之百”①。不久,特委书记黄会聪前往上海向党中央汇报请示工作,特委作了调整: 何鸣代理书记(仍管军事) ,何浚调特委担任组织部长。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闽粤边特委从国民党《中央日报》上获悉: 蒋介石已公开接受我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特委即在平和山内召开会议,会上,何浚表明自己的态度说,当前,日寇是主要敌人,我们应当以中华民族的存亡为重,如果一五七师愿意接受停战的话,我们就派代表与黄涛谈判,以便集中力量抗击侵略者②。会议决定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给一五七师、国民党地方当局和各县县长写信,建议“停止对抗,合作抗日”。特委及时地将这一决定向中共南委作了书面请示汇报。
一九三七年三月五日,南委给特委来信,指示积极创造条件,实现闽南国共合作抗日。根据南委的指示,特委再次向一五七师提出互派代表进行合作谈判的建议。同一时期,何浚根据党中央和南委的指示,在平和对爱国民主人士和地方联保主任进行了抗日救国的宣传,阐明了我党和红军对抗日的方针与立场,做了团结争取的工作,并通过他们向一五七师发出早日实现停战,建立反日战线的呼吁。此外,何浚还动员了一批进步青年参加人民抗日武装。
六月二十三日,闽粤边特委发表了《为改编红军第一、三支队及漳州人民抗日义勇军告闽南同胞书》,提出“不分党派,不分信仰,废除成见,集中全国人材抗日”的真诚倡议,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汉奸对闽粤边红军游击队的各种诬蔑。经过多次的谈判和争论,双方于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六日达成协议,实现停战。
“六二六”协定签订后,闽粤边红军游击队于七月一日在平和小溪镇集中受编,改称闽粤边保安独立大队。“七七”事变后,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执行一五七师的命令,开赴漳浦县城集中训练,驻在县城孔庙里。何浚根据特委的决定,带着特委机关驻漳浦,指挥全面工作。他不顾个人安危,进入县城,一面组织宣传队上街宣传党的抗日方针,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 一面观察敌人的动向,了解敌情。
七月十六日,国民党当局以集合点名为名,阴谋对在漳浦县城集训的闽粤边红军游击队强行扣押缴械,负责军事的何鸣对国民党的阴谋缺乏警惕,遂使国民党的阴谋得逞,这就是骇人听闻的“漳浦事件”。“漳浦事件”发生时,何浚和卢胜、王胜在孔庙里分别商议,决定乘敌人看管不严之机,组织连、排级干部及老战士迅速潜出孔庙,到漳浦的清泉岩重建革命武装。何浚由一位熟悉路的老战士护送,先到漳浦苏区的特委机关进行重建武装的准备工作①。
七月十六日深夜,卢胜和王胜组织一批干部、老战士潜出后,于第二天清晨,在清泉岩找到了何浚。他们在漳浦县溪南、下楼、下布等地方党组织的有力配合下,把被敌人摧残的革命力量重新恢复起来,同时成立新的特委,何浚任书记、林路任组织委员、朱曼平任宣传委员,卢胜、王胜、卢叨等任委员①。红三团重建后,分五路到尪仔石山、乌山、山内、狮头山、南乡等地,依靠地方党组织,筹集枪枝弹药,解决经济给养。
七月下旬,何浚经厦门到香港,向中共南委汇报工作。南委指示:恢复红军武装是对的,要抓紧发展。同时还指示,部队恢复后,不要再抓土豪,解决经济可以用募捐等形式②。
返回闽南苏区后,何浚向正在闽南指导工作的谭震林转达了南委的意见。
十月下旬,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何浚和彭德清等人继续同国民党当局谈判,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迫使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归还了三百多支枪。至此,闽粤边又重新出现了新的合作抗日的局面。
(四)
闽粤边红军游击队赴皖抗日后,根据南委的指示,闽粤边特委改为漳州中心县委,何浚任书记、朱曼平任组织委员、林路任宣传委员③,中心县委下辖漳州、厦门、云和诏、漳浦、平和等五个县 (市) 地方党组织。
一九三八年四月,何浚以新四军留守处代表的身分,经闽西回到闽南,公开进行活动,开展统战工作④。为进一步巩固根据地,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五月,中心县委在平和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放手发动群众,将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到每一个乡村、工厂、学校,使之成为千百万群众的行动; 争取民主和改善人民生活,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会议还决定派可靠的党员去当保长、壮丁队长、联保主任等,利用合法地位领导群众进行斗争。何浚在会上提出要从打土豪分田地改为合理减租、合理捐款等形式的斗争。他指出,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地党的负责同志应当与当地国民党人士见面会谈①。在平和指导工作时,何浚将局面打得很开,坂仔、双溪、小溪、文峰、南胜、五寨等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县委还在平和山内创办列宁小学,加强苏区文化教育工作②。
随着闽南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国民党顽固派日益感到恐惧与不安。六月十四日晚,中心县委常委林路和县委工作人员小洪在平和小溪的坑仔尾社遭到国民党顽固派暗害,不幸牺牲。何浚和大家一样,悲愤填膺,强烈要求国民党政府当局严厉惩办凶手,保证以后不再发生此种严重事件。为了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避免内战发生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何浚从实际出发,采取慎重的态度,决定中心县委的工作转入秘密的活动。同时,选调一批干部进行军事训练,准备迎接新的斗争。
一九四○年六月,为加强粤东地区武装斗争,何浚调任广东潮普惠中心县委副书记兼军事部长③。他一到县委,就深入到普宁、潮阳、揭阳等县开展工作。这年夏秋之际,国民党普宁县党部动用反动武装,强占了距县城四十多里的鸡笼山锡矿,使当地靠挖矿为生的数万农民生活无着。为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何浚根据中心县委的决定,来到鸡笼山附近的藏宝堂,和县委组织部长罗天一起,依靠我党建立的“白皮红心”政权,发动群众起来斗争,终于迫使国民党反动武装撤出了鸡笼山锡矿。
此后,何浚留在藏宝堂,指导当地党组织在农民自卫武装中发展党员,还在五十岁以上的妇女中组织“母亲会”,举办妇女识字班等,进行抗日的宣传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又总结了藏宝堂地区的经验,要求各地党组织学习藏宝堂,开展两面政权工作,争取合法斗争,积极发展党的组织①。同年十二月,南委决定成立中共潮梅特委,何浚调任特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一九四一年十月,何浚根据特委指示,到普宁县的茨坑乡组织筹款。他深入群众,依靠当地党组织,共筹款二万多元,解决了特委活动经费的困难②。这时,何浚患上神经衰弱病,头经常发昏,但他仍坚持工作,受到周围同志的好评。
一九四二年,南委被破坏。六月,潮梅特委根据南方局关于党组织暂时停止活动的电示,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何浚在潮阳、揭阳一带认真做好党组织的转移撤退,并鼓励大家不要被困难压倒,要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
翌年四月,按照党的决定,何浚化名徐继良,撤往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参加整风学习。一九四四年初,何浚奉调到延安,被分配在中央党校二部学习。他按照中央总学委的部署,在认真阅读整风文献的基础上,联系潮梅、闽粤边地区的斗争历史和自己的经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克服文化水平低的困难,写出了一份一万多字的《自传》。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何浚被选为“七大”候补代表,光荣出席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此间,他还参加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担任办公室副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同国民党政府代表经过四十三天的谈判斗争,正式达成“双十协定”。为加强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党决定派何浚等到南方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六日,何浚随周恩来乘飞机到了重庆。翌年四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推翻政协决议,破坏停战协定,何浚按照党的决定,和邱达生等离开重庆到达香港。
为了巩固和发展海南的革命斗争,党组织决定派何浚参加海南琼崖特委的工作。一九四六年十月中旬,他和罗文洪化装成华侨来到海口,由于党的地下联络站遭到敌人破坏,他们没有接上关系。为了防止意外,何浚决定暂时潜往他的家乡,通过亲戚朋友寻找海南党组织。几天后,何浚以办橡胶园为名,和罗文洪一起,几经周折,终于进入琼崖根据地,何浚任琼崖特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①,协助冯白驹积极参与开创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一九四七年五月九日,中共琼崖第五次代表大会在白沙县红毛乡召开。根据中央决定,会议宣布将琼崖特委改称海南区党委,何浚被选为区党委常委。
党代会后,何浚向区党委干部传达了延安整风的精神。他联系海南党组织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当时的任务,强调必须以延安整风的精神,增强党员的理论修养,改造作风,改进工作,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克服骄傲自满情绪,进一步增强党性观点和群众观点①。这一时期,何浚主要负责区党委的整党工作。通过学习七大通过的党章和整风文献,增强了区党委内部的团结②。
一九四七年秋,何浚任海南区党委副书记。
一九四八年二月,区党委召开五届二次执委会议,实行党政分工,何浚兼任琼崖民主政府副主席和财政厅厅长,主管政府工作。那时,琼崖根据地处在国民党反动派四面封锁之下,所有的弹药衣食全靠自给。为了解决财政经济困难,何浚和财政厅副厅长林诗耀等一边开辟财源,一边狠抓节约。针对一些政府部门和机关团体的少数人侵占公家物资、截留上级款项等问题,财政厅于同年三月二十日以琼府的名义发出《关于处理各级政府中贪污舞弊人员的决定》的训令,要求各级政府和机关团体“认真发动广大群众监督经济物资的开支及处置,严格执行制度及主管人经常检查监督”③; 还颁布了《琼崖解放区惩治贪污条例》。何浚根据解放区和敌我交错区等不同情况,和大家一起讨论、制定了征粮、税收等项政策,并提出在解放区或游击区,通过组织生产运动,发展合作事业,减轻人民负担,解决当地群众的困难④。在认真抓好全区财政经济工作的同时,何浚和琼府的同志一起大力开展政权建设,进行动员参军、献枪、劳军等支援前线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一九四八年先后建立二十个县人民政府; 动员参军六千五百多人;参战人数至少二万人;捐献购枪款金元券达一万二千余元;劳军物品仅大米就一千二百五十余石①。
为适应海南人民解放战争的需要,区党委和琼府印发银元代用券,分伍角、壹角、壹分三种票面,由何浚和冯白驹署名盖章后发行。不久,发现敌人伪造仿制代用券,骗取人民财物,破坏民主政府威信。何浚马上发出电令,通知各地停止使用并立即收回代用券;同时采取措施,打击伪造伪币的坏人。经过整顿,琼府发出布告,决定发行新的代用券,从而保证农村与城市经济交流畅通②。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四日,在何浚主持下,召开琼府政务会议,决定将琼崖民主政府改称琼崖临时人民政府,并将琼府扩大为八厅一处,对各厅处的工作范围也作了明确规定。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广东大陆全部解放后,党中央电令海南区党委和琼崖纵队,“准备迎接野战军渡海作战解放海南”。何浚根据区党委和琼纵领导干部联席会议的决定,立即投入紧张的迎接大军的准备工作,从琼府到乡政权都成立支援前线委员会,负责组织民工,动员劳军,筹款备粮,支援部队。据不完全统计,支前委员会成立仅两个月,就筹集粮食五万多担,组织民间运输队六万多人,捐献光洋四十多万元,认购琼府发行的公债四十万元。这一时期,由于疲劳过度,何浚的身体患了病。但他仍然坚守工作岗位,坚持与区党委和琼府的领导同志一起,认真抓好迎接大军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巩固和发展海南革命根据地,配合大军南下,全面解放海南岛做出了贡献①。
全国解放后,何浚长期在广东工作,历任海南区党委副书记、书记,广州市委常委兼监委主任,广东省边防部副部长,广东省革命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省人大常委等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何浚献出了自己毕生的力量②。
何浚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就是在一九五八年以后,何浚身受“左”倾错误之害,蒙受不白之冤,造成不幸的后果,他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仍保持对党的坚强信念。“文化大革命”中,何浚对林彪、“四人帮”深恶痛绝。粉碎“四人帮”后,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党给他实事求是的平反后,他的心情更加舒畅,对三中全会以来的政治、经济形势充满信心,尽管年老体弱,身体有病,他仍以高昂的情绪,抱病参加工作③。
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七日,何浚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注释
①何浚: 《我的历史》 (1968年10月)。
①何浚: 《我的历史》 (1968年10月)。
①1983年12月,曾志谈十年内战时期厦门地下党情况材料。
①1983年12月曾志谈十年内战时期厦门地下党情况材料。
①许其伟: 《1931年至1936年的革命斗争》(1956年) (未刊稿)。
①③许其伟: 《1932年至1936年的革命斗争》 (1956年)。
②1981年何浚回忆记录材料。
①卢胜: 《回顾红三团在闽南的战斗历程》 (1983年)。
①《中共靖和浦县委第五次扩大会议的决议》(1935年6月5日),原件存福建漳州市党史研究分会。
①卢胜: 《回顾红三团在闽南的战斗历程》 (1983年) 。
②何浚: 《靖和浦党红五月工作的总结》 (1936年6月),原件存中共福建漳州市委党史办公室。
①何浚: 《靖和浦党红五月工作的总结》 (1936年6月)。
②何浚: 《自传》 (1944年2月)。
①何浚: 《我的历史》 (1968年10月)。
①③1984年黄康的回忆材料。
②④何浚: 《我的历史》 (1968年10月)。
①何浚: 《我的历史》 (1968年10月)。
②陈天才的回忆材料(1984年)。
③何浚: 《自传》 (1944年2月)。
①②1985年4月罗彦、陈少洪的回忆。
①1985年4月访问罗文洪记录。
①1985年4月访问罗文洪记录。
②1985年4月访问黄康记录。
③《琼崖革命根据地财经税收史料选编》第138页。
④《琼崖财政经济工作报告》 (1948年5月)。
①《一九四八年全琼人民支前工作的成绩》 (1949年5月15日) 。
②《琼崖民主政府布告》、《琼崖民主政府发行光银代用券条例》(1949年6月1日)。
①②③《何浚同志追悼会悼词》(1982年6月)。
相关参考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王昭,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六年后担任中共平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余泽鸿,四川人。一九二六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一九二七年五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一九三一年八月进入中央苏区,曾任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建黎泰地区的土地
竺清旦竺清旦是浙东地区早期农民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①,曾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江浙)区委农民问题委员会委员、宁绍台农民协会会长、宁波市临时政府执行
李季达李季达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曾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部长、工人部部长兼天津市委书记。1927年11月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7岁。(一)李季达,字世昌,化名李吉荣,1900年1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巫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拚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①(一)左权原名左纪权,号叔仁,乳名自林,一九○五年三月十五日诞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平侨乡黄茅岭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岁半丧父。左权八岁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