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易秀湘人物传,易秀湘生平事迹,易秀湘评价

Posted

篇首语: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易秀湘人物传,易秀湘生平事迹,易秀湘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易秀湘人物传,易秀湘生平事迹,易秀湘评价

易秀湘

易秀湘,1905年生于江西省赣县白露乡龙头村一个贫农家庭。全家六口人,靠几亩薄田和一小块油茶山过活,终年劳累,不得温饱,常常靠借债度日。易秀湘6岁开始给地主放牛,后来父亲借债供他读小学,因不满教师毒打学生,与其发生争执而被校方开除。从此,他就在给地主做工扛活中度过了少年时代。

1926年,一些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训练的共产党员来到赣南,在各地农村开展农民运动,迎接北伐。易秀湘参加了农民协会的工作,担任了龙头乡农民自卫军的中队长,率领农民自卫军取得了减租减息、废除高利盘剥等斗争的胜利。

大革命失败后,赣南的工农运动遭到反动派的摧残。1929年2月,易秀湘等人重新秘密组织了龙头乡农民协会,易秀湘任委员长,继续领导全乡人民同国民党新军阀展开各种斗争。同年4月,易秀湘由吴美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2月,他任龙头乡农民自卫军大队长,曾配合东固游击队、红三纵队等部与赣县、兴国、永丰等县的靖卫团作战; 4月任赣县良口区苏维埃政府经济委员、区游击第一大队特务长;9月,所部在赣县三江口镇编入红三十五军三○八团,易秀湘任该团军需员,成为正规红军的一员。至长征前,易秀湘先后担任过红三十五军政治部总务科科长、红军独立第三师指导员、红二十二军政治部政卫连政委、红六十六师政治部中共总支部书记、红一军团一师三团中共总支部书记等职,并于1932年入红军大学上干班第三期学习了三个月。1934年10月,易秀湘参加了长征,任一军团一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1935年8月因病调一军团野战医院休养,兼任该院中共总支部书记,具体领导了艰苦繁重的收容工作。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后,在原陕北红二十六军后方医院的基础上,建立了红军第一后方医院,易秀湘被调去担任政委。

红军医院所在的永坪镇,是一个有200多户人家的集镇。医院设在窑洞里,几乎没有医疗设备,没有病床,没有外科医生和足够的护理人员,药品奇缺,管理混乱,伤病员来了只能分散住在老乡家里,由老乡护理,医院只负责检药送药。此时,陕北高原天气已十分寒冷,红军经过长途征战,饥饿劳累,身体多很虚弱,伤病员把这个小镇挤得满满的,他们无衣被御寒,无食果腹,一些伤员没有死在长征途中,却因抗不住饥饿和寒冷而光荣牺牲了。此情此景,使易秀湘食不甘味,夜不能寝。他带着病,一面挥泪安葬战友,一面倾心竭力地抓了医院的整顿工作。他教育全院工作人员,抢救经过长征考验的红军战士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他们是党的宝贵财富,革命的宝贝,每救活一个伤员,革命就多一份力量。”①他根据伤病员和医院的具体情况,将全院分为七个医疗所,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和医护人员的职责,并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 及时对入院的1 000多名伤病员进行了检查,并分送到各所治疗,使医院工作初步走上了轨道。这些医疗所后来发展成七个后方医院,院部改为军委附属医院①。

为战胜饥饿和寒冷,易秀湘率先走家串户,动员老乡腾出一间间窑洞,借来了被子、毯子、老羊皮,让伤员住进了烧着热炕、生着火炉的窑洞里; 还派警卫战士履冰踏雪,到外地采购粮食,使伤病员尽可能吃得好一些、饱一些。为了改善医疗条件,易秀湘亲自上前方,在俘虏中挑选了一批较好的医生和护理人员补充到医院,从战利品中一点一滴地搜集药品和医疗器械,送往永坪。他还组织医护人员向驻地附近的乡间民医学习,收集民间验方,并带着大家上山挖草药。经过易秀湘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永坪医院的医疗条件大为改善,伤病员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批可贵的财富。医院在军委卫生部所辖医疗部门的工作竞赛中夺得了红旗。

1936年底,国民党军进攻陕北。易秀湘按照上级指示,及时将千余名伤病员和整个医院先后迁往杨家园子和吴起镇等地区②; 每次转移,他都是最后一批撤离。

易秀湘常到病房探视伤员,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一次,一位重伤员担心自己的伤治不好,又浪费了药品而拒绝用药。易秀湘深为感动,一方面指示医护人员抓紧对这位伤员的医治和护理,一方面向全院宣传他的事迹,使全院人员深受教育。伤病员和医护人员互相配合,节约用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品奇缺的困难。易秀湘调离医院后,仍然关心着伤病员。一次,他收到朱德总司令的一封信,请他为一位在战斗中负伤致残的八路军干部联系制作假腿,他对身边的同志说: “假腿不仅是这个同志需要,不少受伤的同志都用得着,这件事一定要办好。”他找到阿洛夫医生,带着延安最好的木工一同到中央医院,经过反复研究试制,终于成功地制作了第一条木制假肢,给那位干部装上。后来,他又组织人员,千方百计地生产出各式各样更为实用的假肢,供应前方需要。

1937年8月以后,红军医院迁至延安。不久,易秀湘离开医院,先后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军委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军委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部长等职,1940年入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41年任中共中央军委供给部部长。同年,中共中央提出要精兵简政,紧缩开支,中共中央管理处与中央军委供给部合并为中共中央管理局,易秀湘任副局长,旋任局长。

中央管理局具体负责中直、军直机关和警卫部队的供给,任务十分艰巨。易秀湘到任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他根据新的任务,及时调整了机构,配备了干部,在管理局下设经建、供给、总务、财政四个处和办公室、辎重营,并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的分工。接着,他在全局进行深入的动员,要求全体同志努力克服困难,广泛筹集物资,保证供给。管理局派出人员,到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收购来大批粮食、食盐、布匹; 组织干部战士上山烧木炭,建立了被服厂、粮库、盐仓、草料站、木炭栈,并开办了西北商店、青年菜市。与此同时,他们根据物资的筹备情况和中直、军直机关的人数,制定了供给标准和方法。中央管理局经过两个月的准备,于11月实行按制度供给,在当时极困难的条件下,基本保证了每人每月20多斤小米,几钱油; 保证了人人有被盖、有冬装,胜利地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的任务。

194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粉碎敌人的进攻和封锁,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易秀湘根据1941年的经验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向中央管理局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供给标准的新要求。为了筹集更多的物资,他对物资的组织、收购、运输、储藏、分配等具体工作都作了明确的指示,并亲自深入工作第一线,与工作人员一道,没日没夜地研究方案、措施,并组织实施。在他的领导下,中央管理局一面抓好所属各工厂、农场、商店的生产经营和物资采购工作; 一面发动机关、学校开办小型作坊,发展粮食、副食品生产,以充实财力、物力,改善供给。同时,还千方百计采购细粮,供应来华支援抗战的国际友人; 派出人员与国统区商人做生意,换回急需的医疗器械、药品等物资; 并在安塞建起了被服厂,在延长建起了炼油厂和兵工厂,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1944年2月,易秀湘主持召开了中央管理局直属企业厂长、经理会议。会议期间,李富春给易秀湘、赵发生写信,对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减低成本和规定产量质量等要求。在传达了李富春的指示后,易秀湘就直属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方针措施,提出了具体意见。会议还讨论了生产计划、产品定额、质量标准、节约措施、销售价格、上缴利润等具体问题,对推动延安地区的工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延安大生产运动高潮中,易秀湘与管理局的同志除了要完成本局、本人应完成的任务外,还肩负着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他们走遍了延安的山川沟峁,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明确任务,落实计划,检查工作,了解情况,开展评比竞赛,使延安地区的大生产运动搞得有声有色,成绩卓著,一直走在全边区,乃至各解放区的前面。八路军留守兵团三五九旅在大生产运动中被派到条件最艰苦的南泥湾开荒。为了更好地配合他们的工作,易秀湘派叶荫等人在南泥湾设立了办事处。经过广大干部、战士的共同努力,终于将这块荒凉贫瘠的土地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

1943年2月26日,中直、军直机关生产总结动员大会在延安八路军大礼堂召开。朱德在会上号召建立起革命的家务,好好经营边区的盐、煤油、牲畜三大家务。会上,易秀湘等11人当选为中直、军直系统的总生产委员会委员。为了及时总结和宣传大生产运动的经验,中央管理局创办了《丰衣足食》报(每月两期) ,介绍各行各业的经验和英雄模范事迹。易秀湘白天参加生产、检查工作,晚上在煤油灯下写稿审稿,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同年11月,中直、军直第二届生产成果展览会在延安举行。从展览的成果统计,中直、军直生产节约总值为7亿元边币,自给率达58%。1944年,中直机关已有总面积为3.63万亩的农场 (38个) 、菜园 (39个) ,共收获粮食574万斤,棉花1.7万斤,养猪6 611头,总收获折粮食65 848.96石,自给率达65.6%①。当年,中央管理局又筹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大生产运动成果展览会。展览会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毛泽东在展出的南泥湾马兰纸上题词: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展览会展出了延安各机关、部队、学校大生产运动的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展出了各路劳动英雄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斗志,将大生产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前,毛泽东亲自找到易秀湘,指示他要从会务上、生活上保证“七大”开好。易秀湘随即组织中央管理局的一批干部,从各方面进行充分准备。会议期间,他自己作为正式代表,白天要参加大会,休息时就到代表住地,细心征求大家的意见,并根据调查的情况和代表们的意见,不断改进各项工作,为“七大”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年春夏,陕甘宁边区久旱无雨,粮食无法播种,灾情十分严重。5月17日,中直机关召开总务处长联席会议,讨论备荒问题。朱德在给易秀湘的信中指示: “ ‘丰衣足食’ 改为‘节食备荒’ ,今年荒象已成,要竭力救活生命为第一,较日寇顽军为厉害,请注意! ”①6月24日,延安召开了中直党政干部防旱备荒会议,李富春、陈云在会上作了指示,易秀湘在会上总结了中直机关前一个月的备荒工作,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具体意见。他指出,5月份以来,中直机关在生产与节约两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在生产方面,农场扩大了种植面积,并改种经济作物为粮食作物,组织了抢种队,抓了个人抢种 (以种南瓜为主) 。在节约方面,紧缩了伙食开支,共节约边币568 627 000余元,折米4 061石; 减少牲口6.2%; 节省了建筑修理费; 精减了消耗粮食的大作坊; 清理了积存的粮食物资。上述工作共可节约细粮23 412石,可供中直系统吃3个月。易秀湘强调指出: 当前的任务就是“渡过荒年、迎接反攻”;方针是“加强组织生产,实行节衣缩食,厉行节约”; 要深入动员,实行“首长负责,模范作用,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打通思想,克服偏向,努力生产,抓紧节约,利用近地,多种菜粮”①。

6月27日中午,延安地区下了大雨,中央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单位突击抢种补种,保证早秋作物收成,力争晚秋作物收成。为了更好地推动备荒工作,《丰衣足食》报改为《节食备荒》报②。

易秀湘为节食备荒所做的大量工作,为陕甘宁根据地胜利渡过荒年,开展大反攻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1945年,中央管理局供应标准已达每人每月肉1.75—3.75斤,油1.3—1.7斤,盐1斤,豆腐2.5—4斤,菜30—40斤。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1945年10月6日,易秀湘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

根据中共“七大”提出的“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中共中央决定派遣大批干部和部队开赴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易秀湘按照中央的安排,负责中央管理局派赴东北干部的组织工作。1945年10月19日,易秀湘带工作队离开延安,经张家口、怀柔等地,到达热河的承德。因国民党军封锁了山海关、沈阳等东北的通道,中央命令易秀湘率队暂留冀热辽根据地,并任命他为中共中央冀热辽分局委员,负责经济工作,并兼冀热辽边区政府贸易局局长、泰华贸易公司总经理。

冀热辽根据地位于晋察冀根据地以北,紧靠国民党统治区,为进入东北的必经之地。要在东北建立根据地,必须首先在此立稳脚。由于这里多是新解放区,老区的货币不能流通,给部队、机关的后勤保障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中共冀热辽分局书记程子华交给易秀湘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行新币,废除旧币,稳定物价,安定市场,增加收入,保障供给,支援前线①。易秀湘受命后,立即着手组建了热东、热中、热北、冀东等贸易分公司; 在承德设立了益民商店、承德粮店,并成立了福兴公司; 用热河的土产换取布匹等物资,在各地普遍开展了打击投机倒把、取缔奸商,取消旧币、发行新币的工作;通过征购、收购,利用私人企业去敌占区开展贸易等方式,迅速筹集了一批批急需的军需和生活物资。为了提高新币的威信,他采取积极储备物资、积累资金等办法,逐步控制了局面,稳定了市场。

根据易秀湘的建议,冀热辽贸易局对外称泰华贸易公司,这样更有利于同国民党占领区进行贸易活动,以解放区自产的物资,换回急需的医药、军火、工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针对一些同志在革命的发展与同国统区贸易的关系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易秀湘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使大家都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此后,他们不仅与国统区的商人做生意,还把生意做到国民党军队里去,筹集了大量军需物资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为解放东北立下了功绩。

1946年,易秀湘任西满军区副参谋长兼财经委员 (军区司令员黄克诚,政委李富春) ,具体负责军需供给工作。在三打四平战役中,他亲临前线,组织后勤保障工作,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1947年9月,易秀湘等人集体转业到地方,组建东北贸易总局 (对外称东北贸易总公司) ,易秀湘任第二局长。局机关驻在哈尔滨兆麟大街汇丰银行大楼,下设16个处和粮油、燃料、皮毛、百货、对苏贸易等公司。1948年,易秀湘任东北商业部商业处处长、副部长,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1948年9月开始,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开始了战略决战。东北作为我国的工业基地,有着特殊的作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商业部全力以赴抓财经、贸易工作,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积极支援前线。为此,易秀湘不顾敌特土匪的袭击,亲率工作人员赴哈尔滨、牡丹江等地检查粮食和其他物资征购情况,圆满完成了任务。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挥师南下,于10月14日解放了华南门户广州。易秀湘受中共中央委派,率领200名久经锻炼的财经干部随军南下羊城,领导华南财经工作。叶剑英兼中南财经委员会华南分会主任,易秀湘任副主任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主持华南财经分会的工作。

广州,是建国初期主要对外口岸之一,华南财委的工作直接对中央负责。当时的情况是,广州刚刚解放,局势尚不稳定,敌特的破坏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残渣余孽和盘踞南海诸岛的国民党军仍在作垂死挣扎; 经济面临着极大的困难,通货膨胀,外钞充斥市场,不法资本家和奸商乘机哄抬物价,屯积物资,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决定,易秀湘迎难而上,领导华南财委,依靠党和人民群众,坚决持行中央和华南分局的财经政策和指示,同敌人在经济战线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首先,当机立断,整顿货币,稳定金融市场。易秀湘按照叶剑英的指示,根据在冀热辽整顿货币的经验,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一是推行人民币,肃清港币,凡外钞、银元不得在市面流通,征税、购物、银行贷款,必须用人民币;二是取缔非法兑换外币的摊档,兑换权属中国人民银行,并采取行政手段,在一个晚上将广州市300多个被称为“剃刀门楣”①的摊档一网打尽。这些措施,给炒卖货币的不法分子以致命打击,确立了人民币的地位,稳定了市场,安定了人心②。

其次,抓好经济恢复工作。解放初的广东,百废待兴,财经工作任务繁重,既要巩固祖国的南大门,又要支援解放海南岛,还要通过进口,筹集大批物资,支援内地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易秀湘领导华南财委的工作人员,狠抓城市经济领域的民主改革。他们坚决贯彻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新的劳资关系,成立工人委员会,使工人阶级真正成为工厂的主人,成为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强大力量。在搞好民主改革的同时,易秀湘还抓紧生产投资工作。他按照中央关于保证重点的方针,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水利、铁路、纺织这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重点建设中去,坚持量力而行,不搞百废俱兴,使华南的经济建设在困难的条件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50年,华南经济建设投资超过了解放前的任何一年。1952年秋,又开始了查田定产工作,通过查田定产,依产定征,确立了农村农业税的基础,对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①。

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对形势的分析,提出今后财经工作的方针是: 国防第一; 维持市场,稳定物价第二; 其他第三。华南财委根据华南地处国防前线,紧接港澳、侧临台湾等复杂情况,提出财经工作尤应贯彻“国防第一”的方针,提高防袭防钻的警惕,建立财经备战的思想②。在华南第二届财经会议上,易秀湘代表财委,提出了搞好财政、金融、贸易、合作等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对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繁荣贸易,管理金融,周转资金,建立合作社,健全领导机构,培训财经干部等工作,都分别提出了严格要求③。

易秀湘常告诫工作人员,财经工作任务多,如果抓不住中心,就容易产生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1951年,他根据中央的指示和华南的实际,着重抓了城乡交流,发展农业生产,经济核算,整顿财经纪律,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等工作,并十分重视统计工作,认为统计工作是计划工作的基础,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便没有正确的计划。1951年,整个华南上缴国库的税收占全国的39%,成为全国三大税收巨头之一。

1951年,华南各地的财经干部只有5.4万人,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日益发展的需要。这年3月,易秀湘在中共华南分局召开的组织、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培养财经干部的重要性,要求组织、宣传部门在选拔、教育、培养财经干部的工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财经人才①。

1952年,根据中央的命令,成立了以叶剑英为局长、易秀湘为第一副局长的华南垦殖局,主要抓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开发生产。易秀湘主持具体工作。1953年,垦殖局改为总局,易秀湘任总局局长。垦殖局在广东的海南岛和高雷地区,广西的钦廉地区等地设立了分局、分场,在有植胶任务的20余县建立了垦殖所、垦殖场②,并从部队抽调了两个师另一个团,从各地方调来了大批干部、技术人员、学生,至1953年,垦殖队伍已达15万余人。

为了掌握发展橡胶生产的第一手资料,易秀湘带领由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组成的调查组,不顾国民党残匪的袭扰,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怕炎热酷暑,深入云、粤、桂三省实地勘察,选择场地,制定规划,并收集了大量原始资料。同志们都为他一心扑在发展祖国橡胶事业上的精神所感动,一些不安心工作的同志也安心工作了。易秀湘不仅努力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十分注意向科技人员、外国专家学习,从而取得了指导大规模橡胶生产的知识和经验。在易秀湘领导下,华南垦殖局还先后在海南岛、湛江两个地方建立了科研站 (今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 ,为发展我国热带经济作物起了重要作用。

1953年,中央指示垦殖事业要稳步发展。易秀湘尽力克服困难,大力整顿机构,整顿干部队伍,依靠干部和广大工人群众,基本克服了过去财政制度混乱,严重浪费的现象,使生产走上了正轨。这年,由于缺乏经验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橡胶树大批死亡。易秀湘一面组织人员深入调查,总结经验教训,一面赴武汉向叶剑英汇报,及时制定“依山靠林”这个发展橡胶生产的正确方针; 同时,将植胶重点由湛江移至海南岛,使我国的橡胶事业迅速稳步发展起来。1954年上半年,垦殖总局奉命调整部署,收缩机构,压缩垦殖计划,资遣了十余万工人,是为华南垦殖史上的“大转弯”。易秀湘抱病主持了这项艰难的工作①。

易秀湘虽长期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但他总是严于律己,谦虚谨慎,勤奋工作,克己奉公,深受同志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与工人一起在普通食堂用膳,外出不坐高级轿车,文件报告多是自己亲自起草,不由秘书代劳,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廉洁清正的优秀品质,过着简朴的生活。易秀湘离开东北时,东北商业部的同志考虑到他参加革命20多年未回过家,东北人民币又不能在关内流通,经李富春同意,批给他约四两黄金,加上他在延安等地工作多年积余下的收入 (生产分红、津贴等) 买了三两黄金,共约七两,到广州后全部交给组织保管,并两次写信给叶剑英,请示如何处理。叶剑英当即批示“几两 (黄金) 家庭救济费和积余,同意暂存秘书处,得便仍寄家”②。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后,易秀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由于长期劳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时常患病。当时,他已担任了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华南分局常务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和财委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重要职务,他不顾个人身体,带病坚持工作,筹划着广东建设的蓝图。

1954年9月,叶剑英见易秀湘身体状况一天天恶化,亲自在庐山为他准备了一处房子,请他去休养三个月。易秀湘这才开始交接工作。正当他准备离开广东时,又接到陶铸的通知,让他去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易秀湘二话没说,立即又投入了会前的准备工作。9月15日,他乘飞机抵达北京。会议结束后,他参加了10月1日的天安门观礼。10月3日,毛泽东请他吃饭。当毛泽东称他“易部长”时,他说: “我不是部长啰!”毛泽东说: “叫你部长有什么关系嘛! 是老部长了嘛!”①

10月5日,易秀湘因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住进北京医院。病中,他仍念念不忘华南的工作,并在病床上给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代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代主席陶铸写了一封信,简要报告了会议有关情况和自己的病情。10月8日清晨,易秀湘,这位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奋斗了毕生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溘然长逝,享年49岁。

①高学明回忆易秀湘谈话记录(1982年3月30日)。

①②高学明回忆易秀湘谈话记录(1982年3月30日)。

①陈俊岐: 《延安时期财会工作的回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①1945年7月5日 《节食备荒》报。

①②1945年7月5日 《节食备荒》报。

①李仁年的回忆(1982年4月)。

①②蓝祥辉的回忆(1984年4月)、林克的回忆(1982年4月)。

①蓝祥辉的回忆(1984年4月)。

②③易秀湘: 《关于五一年财政、金融、贸易、合作等几个问题的总结报告》,未刊稿,原件存广东省档案馆。

①易秀湘: 《在华南分局组织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51年3月28日),未刊稿,原件存广东省档案馆。

②周嘉达的回忆(1988年9月20日)。

①张双虎、陈文高回忆(1984年5月3日)。

②原件存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

①易仁江的回忆(1987年)。

相关参考

中共人物传 郭亮人物传,郭亮生平事迹,郭亮评价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中共人物传 刘英人物传,刘英生平事迹,刘英评价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中共人物传 罗明人物传,罗明生平事迹,罗明评价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中共人物传 余泽鸿人物传,余泽鸿生平事迹,余泽鸿评价

余泽鸿,四川人。一九二六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一九二七年五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一九三一年八月进入中央苏区,曾任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建黎泰地区的土地

中共人物传 黄道人物传,黄道生平事迹,黄道评价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中共人物传 陈为人人物传,陈为人生平事迹,陈为人评价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中共人物传 竺清旦人物传,竺清旦生平事迹,竺清旦评价

竺清旦竺清旦是浙东地区早期农民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①,曾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江浙)区委农民问题委员会委员、宁绍台农民协会会长、宁波市临时政府执行

中共人物传 李季达人物传,李季达生平事迹,李季达评价

李季达李季达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曾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部长、工人部部长兼天津市委书记。1927年11月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7岁。(一)李季达,字世昌,化名李吉荣,1900年1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巫

中共人物传 王昭人物传,王昭生平事迹,王昭评价

王昭,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六年后担任中共平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

中共人物传 罗孟文人物传,罗孟文生平事迹,罗孟文评价

罗孟文罗孟文是一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和白区工作者,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他出身农民,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曾任中共江西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中共赣南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