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赖际发人物传,赖际发生平事迹,赖际发评价
Posted 部队
篇首语:月与灯依在,不见去年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赖际发人物传,赖际发生平事迹,赖际发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赖际发人物传,赖际发生平事迹,赖际发评价
赖际发
(一)
赖际发1910年10月24日出生在福建省永定县汤湖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他家以租种地主的田为生,兼当乡里的轿夫和吹鼓手。由于吹鼓手在旧社会被视为所谓“下九流” ,所以赖际发家在家族中的地位最低,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经常受到歧视和欺侮。这一切,深深地刺痛了赖际发幼小的心灵。
为了让儿子长大以后不再受苦,父母省吃俭用,咬着牙送际发进私塾念书。读完私塾,赖际发又进了当地的国民小学。为了帮助父母维持生计,他上午读书,下午放牛、割草、打柴,有时也随父亲一道去当吹鼓手。尽管这样,赖际发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秀,颇得师生们的好评。国民小学毕业后,赖际发在教员吴健生和伯父的帮助下,去报考新高等小学,获得优异成绩。可是,由于赖家的社会地位,校方不予录取。后经吴健生和本乡秀才庾臣的疏通,才被允许入学。由于家境贫寒,很难付得起昂贵的学费,赖际发一面靠乡友资助,一面帮别人抄书挣一点钱,勉强读完了高小。
高小毕业后,赖际发又进入永定师范学习。永定师范是一所进步学校,体育教员吴仰文是从厦门集美学校加入共青团后回来开展革命活动的骨干(后转党) ,训育主任阮山 (后为共产党员) ,教员赖汝梅都是思想比较进步的国民党左派,学生中进步分子不少。进步教师注重对这些学生进行政治上的教育,努力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为发展革命力量创造条件和培养骨干。赖际发在这里受到了进步思想的教育与影响,在赖汝梅、阮山、吴仰文等人的帮助和介绍下,加入了国民党左派组织,并决心投身国民革命,报考黄埔军校①。因北洋军阀封锁了通往广东的道路,未能如愿。但他并不气馁,积极参加永定的各种革命活动。
1926年2月,学校放寒假,一天,吴仰文将赖际发叫到他的房间,说: “现在有一个党比国民党更好,更革命,它是专门为穷人谋利益的。你是否愿意参加,回去考虑一下。”赖际发经过认真考虑,第二天就去找吴仰文,表示要求参加这个组织,愿意遵守组织纪律。于是,赖际发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和另一名叫廖国光的同学一起举行了入团宣誓,成为永定县最早的共青团员之一②。
(二)
1926年10月,东路北伐军由粤东大埔向福建发起进攻,首战永定。10月10日,北伐军占领永定县城。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行动,永定师范学校组织了60多人参加东路军,做宣传和向导工作,赖际发也是其中一个。后因组织另有安排未能成行,仍留学校从事学生运动和农村青年工作。不久,赖际发从师范毕业,到一所学校教书。中共永定县委派他到国民党永定县党部搞宣传,团结国民党左派,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并从事农民运动。
1927年,闽西遇上自然灾害,年景不好,农民们都揭不开锅,可是乡里的地主却逼迫佃户缴“业七佃三”的铁租子。贫苦的农民无法生活下去,郁结着强烈的反抗情绪。针对这种情况,赖际发和吴仰文商量后,决定在永定发动农民开展“二五减租”运动。他们组织农会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500多名,公开打出“农民协会”的旗帜,肩扛刀枪,高举标语,举行示威游行,响亮地提出了减租口号。经过斗争,迫使地主答应了农会提出的减租要求。
但是,由于对农民群众的发动工作做得很不充分,反动势力的根基没有动摇,革命势力没有在群众中生根立足。四一二政变后,闽西的豪绅势力与土著军阀相勾结,对闽西的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致使许多中共党员被捕,工会、农民协会被解散。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敌人先后三次派兵到汤湖去搜捕赖际发,赖际发被迫暂避他乡。两个多月后,形势稍有好转,他又回到家乡,与永定县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决定建立团的组织,从事秘密活动。他吸收了一批青年农民入团,建立了汤湖乡团支部,他担任团支部书记①。同时,他还在家中建立了秘密联络站,接待来往的革命同志,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开展抗捐、抗税、抗粮的斗争②。不久,南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永定,赖际发受到很大的鼓舞。9月上旬,南昌起义军经过闽西长汀到达上杭,赖际发组织和领导一批青年到上杭向起义军领枪,并配合起义军行动,随军开展武装斗争。起义军在广东大埔三河坝遭到失败后,他率领家乡的青年带着武器秘密返回到家乡,准备继续进行武装斗争①。
1928年初的一天,赖际发等人在汤湖西华山上的一座庙里聚会,研究举行武装暴动事宜。谁知会议内容被躲在庙里的一个小名叫细猴子的人听到,此人立即下山报告了当地的保安连。保安连长马上派兵上山围捕赖际发等人,赖际发发现情况,立即带领大家转移到深山之中②,使敌人扑了一个空。同年6月底,中共永定县委领导各地举行农民暴动,赖际发和吴仰文、赖传茂等党团员一起,组织了汤湖、调吴二乡的农民,推翻了当地的反动政权,成立苏维埃政府,赖际发当选为汤湖乡苏维埃主席兼赤卫队总指挥③。
革命斗争的胜利,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反动派调集了两个团的兵力,包围进攻汤湖乡的红色政权。赖际发领导汤湖乡赤卫队与数倍之敌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坚持了17天以后,赤卫队伤亡200多人,被迫退到永定金砂一带坚持游击战争。驻闽西的国民党地方军阀郭凤鸣旅派两个营驻扎在汤湖乡一带进行“清剿”,烧毁了许多房屋,捕杀了一些革命群众,革命斗争转入低潮。
(三)
不久,赖际发带领的部队与张鼎丞领导的暴动队伍汇合,与吴仰文、李立民等领导的游击队一起编为东路游击队,吴仰文为总指挥,赖际发任支队长,坚持在上杭、永定边区开展游击战争。东路游击队不时地打击敌人,革命声威大振。1928年11月间,吴仰文、赖际发率队攻打丰稔的敌人,受到损失。敌人乘机反扑,在汤湖、调吴两乡建立了反动民团,并利用叛徒带路,包围了赖际发率领的游击队,激战中,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总指挥吴仰文等20余人被捕,敌人将捕去的游击队员押送到丰稔,把吴仰文折磨致死,钉在门板上示众,其余亦惨遭毒手①。赖际发带领五六个队员突出重围,转移到广东杜口、蕉岭一带。敌人四处张贴布告,悬赏500块光洋通缉赖际发。
革命斗争的暂时失败,并没有动摇赖际发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他将打散的游击队员集中起来,在深山里开展游击战,并与上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敌人为了瓦解这支队伍,胁迫赖际发的祖母去劝孙儿投降,并许愿可以让赖际发当营长,也可以送他上大学读书,要钱还可以给钱,遭到赖际发的坚决拒绝。敌人看软的不行,便威胁说要杀赖际发的全家。赖际发坚定地对亲人说:“不要怕,我只要在,反动派不敢怎样。我可以为你们报仇,我有人有枪,反动派对我是奈何不得的。”就这样,赖际发仍然坚持斗争。在此期间,经上级批准,赖际发转为中共党员。
1929年3月,红四军挥师入闽,在长汀四都打败了郭凤鸣,占领长汀城。这一胜利大大鼓舞了当地中共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斗争情绪,迅速地改变了闽西的形势。同年5月,红四军再次入闽。中共闽西特委号召各县举行暴动,以响应红四军入闽的行动①。于是,赖际发率领部队返回家乡,在当地党、团组织的配合下,举行第二次武装暴动。暴动取得了成功,赖际发再次当选为乡苏维埃主席。不久,他率部到达上杭丰稔,在上杭县东五区临时党、团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区委常委,任组织部部长。区委书记邱伯琴调离后,他又接任区委书记②。
1929年9月,红四军攻克上杭,赖际发奉命调到中共上杭县委工作,任县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不久,又调上杭县苏维埃政府任宣传大队长。在此期间,党组织派他到中共闽西特委机关驻地上杭县苏家坡受训两周,回来后仍任中共东五区区委书记,后来又调任上杭县东四区区委书记。1929年10月,上杭县的地方武装组建为红十二军第一○五团,赖际发调红一○五团二营任党代表。从此,赖际发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赖际发到了部队后,时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分严格要求自己,每战都冲锋在前,勇敢顽强。1930年6月,他所在的红一○五团在长汀改编为红十二军第三纵队,随后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战斗。1931年,他担任红十二军一○五团政委,率领部队活动在闽赣边界。1933年初,原在白区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奉命率部护送。途中,他从不考虑个人的安危,机智勇敢,为保卫中央领导机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第四次反“围剿”以后,赖际发担任红二师六团政委。一次,为了掩护主力部队,他乘夜带着一个连轻装偷袭敌人主峰阵地。拂晓前,当敌人发现他们时,他们已接近山顶。双方展开了生死搏斗。赖际发身先士卒,率部英勇奋战,终于将敌人全部消灭,保证了大部队的胜利通过。
1934年秋,赖际发调任红二师供给部部长兼后勤部部长。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长征。长征期间,赖际发任红二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在长征路上,民运工作是极其艰巨而又繁重的,全师的军需、粮草、护理伤病员等工作,都落在了赖际发的肩上,为了保证长征的胜利,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完成任务。当部队经过贵州省时,他率领一支部队先行,巧夺一座官僚的别墅山庄,获得一批物资,换取了部队急需的布匹、药品。在经过昆明西南的一个县城时,他又带领几名战士智取敌军的据点,缴获了一批白糖、饼干、火腿和云南白药,解决了部队的急需①。在抢渡乌江天险时,赖际发想方设法搜集红军过江用的绳索、木材、毛竹等。忙了几天几夜,保证了部队顺利过江。此后,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他总是把筹集到的粮食先送给作战部队和总部首长,在艰苦的长征路上,他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病,多次吐血,但他仍然坚持跟着部队前进,胜利地到达了陕北。
1937年春,赖际发调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政治部,任民运部部长。
(四)
抗日战争爆发后,赖际发随八路军一二九师到山西开辟敌后根据地,担任一二九师民运部副部长。他带领一个排首先来到榆次城,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建立了八路军驻榆次办事处。根据一二九师首长开辟“华北地区抗日的井冈山” 的指示,他与秦基伟一道,组织了以阳泉、平定的煤矿工人为主体,还有铁路工人、农民、学生参加的部队,组编成一二九师的“秦赖支队”,秦基伟任司令员,赖际发任政治委员兼晋中区军政委员会书记。秦赖支队在晋中地区十分活跃,多次在寿阳、榆次一带和石太线上炸桥拆轨,打得敌人胆颤心惊。在攻打日军长凝据点时,他们采用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将部队组成许多战斗小组,分散在日军据点周围,日夜打冷枪,消灭了许多敌人,吓得敌人甚至不敢上厕所和出外挑水,他们的这种打法,受到一二九师领导的赞扬,成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很好战例。秦赖支队很快由原来的三四百人发展到四五千人。
随后,赖际发担任了一二九师后方政治部主任、晋冀豫地区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和新编十旅政委、地委书记。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他对太行区根据地的创建、坚持、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刘伯承、邓小平称赞他“政治坚定、勇敢积极、刻苦负责”①。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他从不考虑个人安危,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在一次从和顺县向榆次县行军的途中,他率领的部队被日军包围。他沉着地指挥部队一天之内冲破了敌人五层包围圈,终于突出重围。在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期间,赖际发与范子侠率领的新十旅三个团,与兄弟部队一起,将正太路打得支离破碎,在保卫黄烟洞、关家垴的战斗中,他带领部队时而冲击,时而反冲击,仗打得十分艰苦。但他十分冷静、果断,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1942年2月,日寇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赖际发率领新十旅在四周距离敌人只有30公里的分割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保卫根据地。斗争环境十分艰苦、残酷,经常遭到敌人的袭击和包围。在一次掩护师部的战斗中,他将师部的密码本放在自己身上,带上一部电台扰乱敌人。日军将他带领的部队当成主力,拚命追击。他率领部队与敌人“捉迷藏”,保证了师部的安全转移。
同年10月,日军又发动秋季大“扫荡”。赖际发不顾爱人鲁风正在后方医院生孩子的实际困难,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战斗。他在率领部队突围时,右肩负伤,在战士们的掩护下,途中遇到辽县县基干队的同志,才脱险而归。
赖际发坚决贯彻邓小平提出的“反对麻木、打开太行的严重局面”的指示,领导太行二分区军民以武装斗争为核心,全面展开了对敌斗争,打通了北到正太路、西接同蒲线这条交通要道,成为延安党中央联系华北各根据地的中心枢纽。许多领导同志到延安参加中共七大,都从这条通道路过。
1943年秋,赖际发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参加整风学习。在康生的“抢救失足者”运动影响下,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的许多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被关起来受审,工人被集中整训,军工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在这严峻时刻,赖际发被任命为军工部政委。他到任后,严格执行党的政策,果断排除干扰和偏见,否定了“逼供信”的假材料,解脱了不少受审的好同志。他热情地对工程技术人员说: “在民族危亡的战乱年代,你们或者从国外奔向祖国,或者抛弃繁华的城市来到偏僻的穷山沟,你们扔掉舒适生活来解放区投奔革命,这实实在在的具体表现,就是最好的政治历史结论。”他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一技之长,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多生产出好的军工产品。这些同志回到工作岗位以后,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铁厂、焦油厂、耐火材料厂相继开工生产,工人发展到6000多名,成为解放区军工生产的重要基地,保证了前方部队作战的需要。朱德高兴地说:“打下全中国,在功劳簿上给军工记一大功”。
赖际发还领导军工部所属工厂开展了竞赛活动和评比模范活动,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努力改进军工设备,试制新产品,提高军工产品的质量,并请前方部队的同志来鉴定,受到了一二九师首长和各方面的赞扬。
从1943年冬到解放战争胜利这段时间里,赖际发一直奋战在人民军队的军事工业战线上,先后担任过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工业厅副厅长、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副部长、太原工业接管组组长兼工业系统总军事代表,为发展人民军队的军事工业,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在太原战役打响前,赖际发详细地了解了太原城内的工业情况和技术力量,经过反复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接管方案。战斗打响后,赖际发率领接管组随部队攻进太原城,当时,敌人埋设的许多地雷还未排除。工厂区硝烟弥漫,烈火冲天。赖际发决定将接管组分成若干小组派往各个工厂,先救火保护工厂,保护机器设备。由于处理及时,工厂的机器设备大部分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
在太原的日子里,赖际发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他建议上级任命曾经留学德国的陆达为副总军事代表,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和陆达同住一个院子,并把宽敞明亮的正房让给陆达夫妇住,自己则住在南屋。陆达对此十分感动,对赖际发非常尊重和支持,在发展军火工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赖际发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对太原各企业中的旧技术人员基本上保留,以发挥他们的作用。有一位留用技术人员,经审查没有什么问题,赖际发便委派他当技术处副处长,让他挑重担。这位技术人员深深地感到共产党对待知识分子与国民党政府的不同,更加勤奋忘我地工作。
在军事工业生产中,赖际发急前线之所急,千方百计保证前方战斗的需要。部队在攻坚战中缺少大炮和炸药,赖际发没日没夜地奋战在生产第一线,与科技人员和工人反复研究,一批批高质量的大炮、炮弹和炸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五)
新中国成立后,赖际发历任重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建筑工程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建筑材料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和国家建委副主任等职,曾经当选为中共八大、九大代表,第九届中共中央委员,第一、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赖际发是新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初,建材工业尚未成立单独的领导系统,归重工业部领导。赖际发担任重工业部副部长。1955年9月,赖际发率领重工业部一个代表团赴苏联,考察苏联的重工业发展情况。考察期间,他了解到钢铁外壳的坦克经不起原子弹的爆炸,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造的坦克却在原子弹爆炸试验中安然无恙,从而感觉到,发展尖端技术完全依靠冶金材料不行,必须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他深知军事工业与这种新材料的关系,因此在参观中特别注意这种材料。在参观列宁格勒玻璃研究所时,他看到几块用这种材料制造的防弹板,便对同行的考察人员说: “这是个好东西,轻质高强耐高温,我们回去也要搞,一定要改进我们的材料性能,把新技术用到我们的国防上去,让我们的军队也能用上现代化的装备。”回国的时候,他特意带回了一块这种“增强塑料”的样品。
1956年成立建筑材料工业部,决定赖际发任部长。建材部组织就绪后,赖际发就着手组织科技人员研制“增强塑料”。当时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但赖际发满怀信心,经常到试验现场去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各种困难。当他听说国内有个工程师曾经在美国搞过玻璃纤维,马上下调令把这位工程师从唐山调来参加试验。试验需要大量白金,但国内难于解决,试验面临着停顿的危险。赖际发去找朱德汇报,得到中央的同意,从国外购买回一批白金,解决了问题。
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赖际发拿着自己生产的一块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兴奋地说: “国外叫增强塑料,我看就叫玻璃钢吧。如今,玻璃钢材料已广泛应用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用这种材料制造的坦克、火箭筒等各种武器轻便坚固不导电,传热系数低,武器性能大大提高,受到部队指战员的欢迎。赖际发对自己领导试制成功的这一成果,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因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在身边一直珍藏着一块玻璃钢样品,直到逝世。
解放初期,我国建材工业基础薄弱。赖际发认为,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是先行工业,必须走在整个工业发展的前列,不断增加新材料和新品种,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在建材工业中,水泥是支柱产品。赖际发针对我国水泥工业分布不平衡,产品质量低、品种少的状况,制订了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水泥工业的发展规划,即:有计划地改造扩建老厂,新建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同时积极帮助地方兴办小型企业,不仅在数量上要满足国家需要,而且在质量上品种上符合使用要求。在赖际发的领导下,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胜利地实现了这一规划。
建设大型水泥厂投资多,周期长。赖际发根据我国地域宽广,水泥资源丰富的特点,于1958年向周恩来提出“发挥地方积极性,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大力发展地方小水泥的建议。得到中央同意后,他马上在部里成立小水泥处,专门负责领导这项工作,从生产设备到技术力量,大力支持各地兴办小水泥厂,促进了全国水泥工业的发展,缓和了水泥供应的紧张状况。
赖际发特别重视水泥制品的发展。他认为,我国缺少钢材和木材,棉布供应也紧张,建材工业应当发展水泥制品和玻璃纤维,以代替钢材、木材和棉布。因此,他不但领导试制了水泥轨枕、水泥电杆和水泥管道,而且从日本人用水泥造船的信息中得到启示,亲自带着混凝土专家吴中伟,到无锡、武汉、塘沽等地考察。在武汉,赖际发站在长江大桥上面对滔滔江水感慨地说: “这么大的长江,见不到几条船太可惜了。我们要搞水泥船,用水泥船运输最合算。”①
当时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研究水泥船的工作困难重重。有一些同志对这些新材料的试验又不认识、不相信,认为难于成功。赖际发顶住了种种怀疑和讥讽,拿出全部部长基金,坚定地组织人员投入这项试验。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水泥船试验成功,首先在江苏河网地区投入试航,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耐腐蚀。60年代初,这项新产品很快发展起来,大量水泥船给缺少木船的江南水乡带来了生机。江苏省一位负责人讲:“没有水泥船,就没有江苏今天的农业。”②人们至今还十分推崇赖际发的这一贡献,称颂他是 “中国水泥船的创始人”③。
非金属矿在我国解放初期是个空白,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很关心,要求赖际发把这项工作抓起来。1956年,周恩来决定把非金属矿划归建材部负责。赖际发愉快地接受,组建了我国非金属矿的第一个管理机构——非金属矿管理局。他对这项工作极为重视,经常对非金属矿管理局的同志讲: 这是周总理交给的任务,我们一定要管好。
非金属矿大多地处边远高寒地区,交通不便,条件极为艰苦。为了加速非金属矿的开发,赖际发不顾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亲自到各矿区视察和指导工作。1964年,他前往四川丹巴云母矿,硬是爬上海拔4700米的矿区。随行人员发现他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劝他不要上了。他仍坚持要上,说: “不上矿山,怎么掌握第一手材料。”1965年6月,他去青海戈壁滩的茫崖石棉矿时,正患肺气肿,医生和同志们中途劝阻,他说:“我们不去看看,不去体会体会,怎么动员别人来参加建设?”他硬撑着病体,穿过500里戈壁,经草滩,到达茫崖矿区。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赖际发的哮喘病复发。但是他在矿区一住就是10天,坚持给职工作报告,到生产现场、职工家庭,帮助矿里研究生产发展规划,制订改善家属生活区的措施。职工和家属深受感动,他们说:“我们长期工作在深山,从来没有一个中央部长到过这里,今天赖部长是第一个。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为国家多产矿石。”①
由于赖际发在这方面出色的工作,我国非金属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赖际发在战争时期曾担任过军工部门的领导工作,一直对军队和军事工业有着特殊的感情。50年代末,中央提出要自力更生搞原子弹、氢弹、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要求建材部迅速研制无机非金属新材料。赖际发接受任务后立即行动,从制订方案、建立科研机构,到配备专业人员,调运专用设备物资等,每个环节都亲自抓,常常是夜以继日,彻夜不眠。有些人不理解他,责难他手伸得太长,建材部搞军工材料是不务正业。赖际发说: “莫名其妙!他们没打过仗,没尝过挨打的滋味,能让我们的战士拿着烧火棍去打仗吗?”①他反复向大家阐明发展军工新材料的重大意义,说: “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事,我们都要干,不管别人怎么说,还要坚持下去。”②
为了发展新材料,赖际发组建了新材料局,直接负责这项工作。1962年,我国空军击落美国U—2型飞机。赖际发从空军那里得到一块这种飞机的残骸,马上组织人员进行研究,并指示有关单位组织生产这种新型的玻璃钢材料。60年代初,苏联中止同我国的合同,停止供应航空玻璃。赖际发说: “我不信我们搞不出来! ”他马上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制,只用了一年零二个月,就把第一批航空玻璃供给空军,解决了国防上的急需。在此之后,赖际发又先后接受了中央交给的研制新型导弹弹头的材料,以及研制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喷管材料的尖端项目。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这些新材料都按时研制成功,为我国的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上天和导弹发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赖际发就是这样,始终把注意力和全部精力放在国家建设最需要的项目上。他常说: “国家缺什么材料,我就要想办法拿出来。”③为了使自己跟上建设的需要,他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国内外懂行的专家、干部和工人请教,并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建材工业部所管辖的厂矿和建设工地,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凡属大型建筑项目的设计方案,他都要参加讨论。他熟悉自己的业务,大到生产上的关键,小到一个水泥袋的价格。同志们称赞他既是一个善战的将军,又是一位内行的部长。
在赖际发的领导下,我国建材工业很快发展到有14个专业,上千个品种,许多重要产品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立了一支从中央到地方的科研队伍和机构; 从科研设计到地质矿山,从施工安装到成品生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赖际发堪称为我国建材工业的开拓者。
(六)
在十年动乱中,赖际发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种种抵制和斗争,遭到了诬陷和迫害,先后被揪斗数百次。有一次,他在国务院门口被批斗了七天七夜,但始终坚持真理,不为屈服。又有一次,批斗中被从桌上推跌在地,还加脚踢,致受内伤,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以致心脏病发作,不得不送到医院抢救。周恩来知道后,马上打电话给两派造反组织,告诉他们谁也不准再揪斗赖际发,这才保住了赖际发的生命。
1970年,经周恩来建议,赖际发重新回到建材部主持工作。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建材部和全国各地的建材工业基本陷于瘫痪状态。他不顾个人恩怨,以旺盛的精力投入了工作。
赖际发首先抓紧恢复生产。这时期,西南地区正在进行大规模建设,急需水泥。赖际发经过调查研究,会同有关方面商量之后,决定建设四川、峨嵋水泥厂,并于1970年4月亲赴峨嵋水泥厂工地检查工程进度,同年7月,峨嵋水泥厂初具规模,第一座窑正式投入生产。
1970年10月,赖际发到各地基层检查指导工作。四川江油水泥厂是建材系统的重点企业,由于武斗,设备遭到很大破坏,生产已完全瘫痪。随行的同志劝赖际发不要去那里,以免发生危险。但赖际发说,枪林弹雨都过来了,这算什么! 到了江油水泥厂,他向两派的工人做工作,又找挨了批斗的干部、技术人员谈心,要求他们联合起来,恢复生产,并亲自点名组建领导生产的班子。有个干部正在挨斗还没有解放,赖际发耐心地做各方面的工作,恢复了他主管技术的职务。许多干部由于受到批判冲击,心里想不通,赖际发又一个一个地找他们谈话,说: “共产党员应该经受得住考验”,希望他们以党的工作为重,振奋起精神来投入生产。他在全厂职工大会上讲话说:“工厂不生产,农民不种田,我们吃什么! ”①这个工厂的干部和工人在赖际发的带领下复工了,工厂开始建立了规章制度,逐步走上了正轨。
赖际发原来计划在西南三省检查工作之后,再去华东和西北地区。但由于年迈体弱,由西南到山东就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仍然为没有完成此行计划而着急: “我们还没跑完,西北,再不去就去不了了。”②
赖际发在自己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仍然千方百计地关心和保护建材系统的科技队伍。他得知全国最大的建筑材料研究机构——管庄研究院要被下放拆散的消息,心急如焚,亲自做各方面的工作,上下疏通,想保住管庄研究院暂缓下放。但这一建议没有被有关人员接受。在百般无奈之下,他又坚持下放不打乱建制,技术骨干力量必须保留。为此,他苦口婆心地向有关人员说:“这是我们的家底啊! 培养一个技术干部不容易。”①他又去找当时北京市的负责人做工作,终于把这支科技队伍保留了下来。
粉碎了“四人帮”以后,赖际发精神振奋,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充满了信心。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决心将“文革”中造成的损失夺回来,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发工作。
但是,由于他在“文革”中受到严重的摧残,肺病时时发作,经常昏迷不醒,不得不住进医院,动了两次大手术。在医院里,他仍然关心着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经常询问来看望他的同志,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过去建材工业在选点建厂的过程中,有时因为原矿质量差、品位低,妨碍了合理的布局,因此他在晚年曾设想研究如何用次矿生产出好的产品。但终因病魔缠身,这个美好的设想成了他未了的心愿。
1982年2月24日,赖际发的病情恶化,不幸逝世,终年71岁。
①《赖际发历史思想自传》(1944年9月于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 。
②《赖际发小传》 (1943年9月)。
①②《赖际发小传》(1943年9月);《赖际发历史思想自传》(1944年9月于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
①③《赖际发历史思想自传》(1944年9月);《赖际发小传》(1943年9月)。
②《一所红色的学校》,《永定党史通讯》1985年第3期; 《访问赖纪锐记录》 (1986年10月21日)。
①《赖际发历史思想自传》(1944年9月); 《一所红色的学校》。
①邓子恢、张鼎丞: 《闽西暴动与红十二军》; 《闽西地方武装概略》第155页。
②《赖际发小传》。
①秦基伟、杨成武等: 《一贯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赖际发同志》,1983年9月1日《人民日报》。
①参见秦基伟、杨成武等: 《一贯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赖际发同志》。
①②③《关于原建材部部长赖际发同志生前革命事迹座谈会情况的报告》 (1982年3月20日) ,未刊稿。
①《赖际发同志对发展建筑材料和非金属矿工业的一些重要指示和重要活动》 (高文西整理,1986年3月4日),未刊稿。
①②访问丁鸿记录(1988年5月)。
③访问齐骏记录。
①访问安文保记录(1988年5月)。
②访问田耕记录。
①访问何欧里记录(1988年5月)。
相关参考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余泽鸿,四川人。一九二六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一九二七年五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一九三一年八月进入中央苏区,曾任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建黎泰地区的土地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竺清旦竺清旦是浙东地区早期农民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①,曾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江浙)区委农民问题委员会委员、宁绍台农民协会会长、宁波市临时政府执行
李季达李季达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曾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部长、工人部部长兼天津市委书记。1927年11月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7岁。(一)李季达,字世昌,化名李吉荣,1900年1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巫
王昭,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六年后担任中共平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
罗孟文罗孟文是一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和白区工作者,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他出身农民,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曾任中共江西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中共赣南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