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李中人物传,李中生平事迹,李中评价
Posted 工人
篇首语: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李中人物传,李中生平事迹,李中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李中人物传,李中生平事迹,李中评价
李中,原名李声澥,字印霞。李中是他在上海期间使用的名字。一八九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清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一),李中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石牛山清水塘 (今双峰县石牛公社采桑大队清水塘生产队) 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其父李家鸿 (字俶苹) ,考秀才未中,在家设馆办私塾。李中自幼在父亲身边念书,不几年就遍读了 “四书”、“五经”,并能诗会文,在兄弟三人中,是最得父母钟爱的一个。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十四岁的李中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在乡间带头剪掉了辫子。这时,湖南的各种新型学校在城乡普遍兴建,李中讨厌旧学,追求新学。但因家庭经济不宽裕,进城求学的愿望未能实现,曾一度辍学在家务农。一九一三年秋,免收学膳费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创立。招生的消息传到乡下时,李中很高兴,便邀同乡黄受松 (字赞臣) 跑出石牛山冲,到湘乡中里永丰 (今双峰县城) 报名应考。经过初试和复试,他与蔡林彬 (和森) 、黄受松、宁纯宦 (柏轩) 四人被录取①。蔡与黄编入第六班,李中与宁纯宦编入第七班。
在一师期间,李中除与第六班的蔡和森是要好的朋友外,还结识了第八班的毛泽东、罗学瓒 (荣熙) 等同学。开始,他在学校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后来在蔡和森、毛泽东等进步同学的影响下,不仅刻苦钻研学校所规定的各门功课,是全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之一而且积极参与蔡和森、毛泽东等发起的社会活动。一九一五年上期,毛泽东等在一师发起的驱逐校长张干的活动,他就是参与者之一。他还协助毛泽东领导了一师学友会。学友会于一九一五年由原自进会改建而成,其宗旨是“砥砺道德,研究教育,增长学识,养成职业,锻练身体,联络感情”,其主要负责人及各部部长、组长、干事,均由各班代表组成的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李中自一九一五年冬起至一九一八年毕业止,每学期都在班上当选,任学友会文学部图书组组长等职①。由于学友会的经费很有限,李中所负责的图书组,一方面精打细算,挤出钱来购买当时出版的《新青年》、《东方杂志》、《太平洋》、《科学》、《教育研究》等各种新杂志,另一方面积极向学校教职员、同学及校外募捐各种书刊。经他的倡议,学友会还设立了阅杂志室和成绩展览处,把同学们私费订的一些杂志及毛泽东、罗学瓒、张昆弟等优秀同学的好作文,也当作图书供会友们阅读②。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学友会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在附近的国民学校内举办了工人夜学。工人夜学分甲、乙两班,李中是乙班的管理。每周星期二、四、六晚上,他都坚持到国民学校去组织工人学习①。因此,学校附近一些工厂的许多工人都熟识他,亲切地尊他“李先生”。这说明,李中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就在毛泽东的影响下,通过办工人夜学,取得了联系工人的初步经验,同工人阶级建立了最初的感情。
一九一八年夏,李中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时,由于湖南“政局乱极”,“教育摧残殆尽,几至无学可求”②,蔡和森与肖子升 (旭东) 、毛泽东等先后去北京,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李中在一师毕业后,先在本校附小执教,不久,跟随原一师数学教师李孝仪 (字希易) 到了上海,在一家古董玩器店帮工。这期间,他多次为店主去过浦口、南京等地收购古玩器。有一次,毛泽东同要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从北京去上海,到达浦口时遇上了李中。当时毛泽东的经济很困难,还是得到李中的资助才到达上海的③。后来,毛泽东在跟斯诺谈话时,很有风趣地回忆过这件往事。他说: 一九一九年初,我从北京去上海。“可是我到达浦口的时候又不名一文了,我也没有车票。没有人可以借钱给我;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离开浦口。最糟糕的是,我仅有的一双鞋子给贼偷去了。哎哟! 怎么办呢?又是 ‘天无绝人之路’,我又碰到了好运气。在火车站外,我遇见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他成了我的 ‘救命菩萨’。他借钱给我买了一双鞋,还足够买一张去上海的车票。就这样,我安全完成了我的旅程。”①毛泽东在这里提到的这个湖南来的“老朋友”、他的“救命菩萨”,正是李中。
五四运动后的上海,新思想、新文化已经广为传播。尤其是一九二○年初陈独秀从北京来到上海后,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新青年》杂志也随之迁来,在这里扩大发行,更吸引着从湖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来上海“谋出路”的许多有志爱国青年。李中在湖南第一师范时就从蔡和森、毛泽东那里和学友会图书室读过《新青年》,因此早就知道陈独秀其人。《新青年》在上海扩大发行后,他不仅成了这个刊物的热心读者,而且极力追随该刊主笔陈独秀。当他从多方面打听到陈独秀的寓所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渔阳里二号时,便经常秘密前去拜访。陈独秀知道李中是蔡和森、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同学,追求革命思想的心情十分迫切,就送给他新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及一些有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并启发他到工人群众中去传播。在陈独秀的引导下,李中不仅接受了更多的革命思想,而且成了一名热心工人运动的进步知识分子。当时上海江南造船厂拥有三千多工人,因该厂系清朝曾国藩和李鸿章所建,来自曾国藩家乡的湖南湘乡籍 (即今双峰籍) 的工人最多,李中在这里可找到不少同乡工友。于是,他离开古董玩器商店,把原名李声澥改为李中,入了江南造船厂,一面当钳工,以打铁为生; 一面通过同乡工友,广泛联络工人群众。他的这种行动,很得陈独秀的赏识。为了深入开展工人运动,陈独秀邀他到渔阳里二号与自己合居。从此,李中不仅与陈独秀的接触更多了,还通过陈独秀的关系,广泛结识了李达、李汉俊、俞秀松、陈望道、李启汉、包惠僧等人。在他们的共同影响下,李中很快成长为我党建立初期的一位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他利用在江南造船厂打铁的机会,积极帮助陈独秀等筹建机器工会。
关于李中的这一段革命活动,毛泽东是极力赞赏的。一九一九年十二月,毛泽东为送别蔡和森、向警予等赴法勤工俭学,在率领湖南驱张 (敬尧) 代表团赴京时,曾与李思安(女)等经武汉,绕道上海; 翌年三月,他在北京完成请愿和宣传驱张的任务后,又复到上海。毛泽东这两次在上海期间,都在李中寓居的渔阳里二号寄居过,并在这里“再次看见了陈独秀”,和陈独秀讨论了组织“改造湖南联盟”的计划①。李中向毛泽东介绍了他在江南造船厂筹建工会组织的经历,畅谈了当工人的体会,并劝毛泽东入工厂。毛泽东听了深受感动,很想跟他一道入厂做工。但为了 “湘事”,他不久赶回了湖南。一九二○年十一月,毛泽东在与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罗学瓒通信时,还十分留恋李中的工人生活。他说: “我现在很想作工,在上海,李君声澥劝我入工厂,我颇心动。我现在颇觉专门用口用脑的生活是苦极了的生活,我想总要有一个时期专用体力去做工就好。李君声澥以一师范学生在江南造船厂打铁,居然一二个月后,打铁的工作样样如意,由没有工钱以 (已) 渐得到每月工资十二元。他现寓居法租界渔阳里二号,帮助陈仲甫 (即陈独秀) 先生等组织机器工会,你可以和他通信。”②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陈独秀等人的酝酿发起,上海共产党发起组于一九二○年秋建立。为了培养党的后备队伍,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建立后,从各地来沪的进步青年中发展团员。同年八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S·Y) 正式建立,第一批加入青年团的有八个人①,书记为党的发起人之一俞秀松。当时,李中在江南造船厂帮助陈独秀等筹建机器工会,在工人中的声望颇大; 他还是沪滨工读互助团的发起人之一。“沪滨工读互助团,自湖南几个学生发起后,在七月间正式成立”②,设于西门路泰康里四十一号,是李中当时的通讯处③。正因为如此,李中与任弼时、罗亦农、李启汉、邵力子、沈雁冰等,第一批就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李中等又加入了共产党④,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名 “工人党员”。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在霞飞路渔阳里六号外国语学社设立了团中央临时机关。为培养青年和团的干部,临时团中央在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沪滨工读互助团的成员,有的在复旦大学旁听,有的“或在华法教育会,夜校授课,或在外国语学社听课。该两校,一学法文,一学俄文,有兼学之者。”⑤李中的住处(渔阳里二号)与外国语学社(渔阳里六号)相距很近,他是参加外国语学社听课的一员①。由于他原在湖南一师时的英语基础很好,学习法文比别的青年接受快,因此既是外国语学社的学员,又是该社的法文教员。但他这一时期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做工人运动上。开始他在江南造船厂组织机器工会,后与李启汉等到纱厂工作②。一九二○年秋,杨树浦日本资本家开设的第一、第二、第三纱厂的工人,要求资方增加工资,举行了罢工。李中与一些党的成员,抓住这个机会,一面向工人作演讲,发动工人为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一面向同情工人的知识界和市民开展募捐,声援和支持纱厂工人的罢工,使这次罢工斗争取得了胜利。
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马列主义水平,一九二○年八月,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创办了工人刊物《劳动界》。李中名为“工人党员”实是知识分子。他在深入工人群众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还积极为《劳动界》组稿、撰稿,通俗地向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宣传,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启发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教育工人群众组织起来,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而斗争。如一九二○年九月二十六日,他以 “海军钳工”李中的署名,在《劳动界》第七册上发表了 《一个工人的宣言》,深入浅出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观点。宣言一开头就说: “我们少数同声同类的工人,再联络多数同声同类的工人,成一个大团体。由我们大团体,再联络他一大团体,以成中国一大团体。由中国的大团体,再联络他国的大团体,以成世界一大团体。世界团体呀! 中国团体呀! 我们团体呀! 发端就在我们少数工人呢。”接者,宣言还对“我们少数工人”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要认定我们的地位。他说:“到了这个时候,甚么昏雾黑霾都要开了,甚么地狱监牢都要破了,甚么阶级束缚都要除了”,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 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 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第二要贯彻我们的联络。他提出: “我们要产生工人的中国,首先就要工人联络”,“我们不贯彻联络,就会没有力量。”第三要奋发我们的热心。他主张: “吾们工人,最好一方面是做工,一方面是联络”。并说:“做工是各人的天职,联络是成功的手段。终其身可以不变的。——可以积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被工人所掌握和工人极端缺乏文化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代表工人撰文,喊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心声和愿望。因此,这篇宣言一直作为工人阶级觉醒的例证而被史学界广为引用。
在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通过李中等一些早期团员和党员在工人中的宣传教育工作,工人群众的阶级觉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联络”的要求十分迫切。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李中受党的委托,第一个在江南造船厂发起机器工会。他与陈独秀起草了一个《机器工会章程》。这个章程共分六章、三十二条。其中第二条确定该会的目的是: 以公共的理想,训练德性,发展知识,促进阶级的互助观念; 以公共的力量,着实的方法,改良地位,增高生活,减轻痛苦; 谋相互的亲睦,互相的扶助事业; 研究劳动市场状况; 要求雇主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设立病伤保险费,设置卫生设备; 其他关于增进本会会员福利的各种事业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会章程。章程订出以后,李中还写信告诉了沪东杨树浦电灯厂钳工陈文焕,并约他面谈,发动他在该厂发起工会组织。陈文焕接到李中的信后,公开复信说: “现在你想发起一个机器工会,这是我很赞成的,……你与独秀先生所订的机器工会章程,……你肯给我一份吗?”②李中根据陈文焕的要求,立即将自己与陈独秀所订的《机器工会章程》,寄了一份去。陈文焕按照这份章程的要求,在电灯厂积极开展工会的筹建活动,亦成为机器工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党所领导的,“由电灯厂钳工陈文焕君与造船厂钳工李中君首倡发起”③的中国第一个“大体团”——上海机器工会,于一九二○年十月三日在渔阳里六号外国语学社开发起会,十一月二十一日开成立大会。据报载: 发起会与成立会均“由筹备会书记李中为临时主席,报告一切”,“次由陈独秀到会演说”,并“当即请陈独秀为经募处底主任,推李杰、陈文焕、吕树仁、陆征章、李中为办事员”④。这个工会发起时只有七八十个机器工人,到正式成立时发展到三百七十多人。工会事务所设沪滨工读互助团机关西门路泰康里四十一号,由李中常驻于此具体主持工会的事务工作。为加强机器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李中还倡议工会事务所出版了工会刊物《机器工人》。在李中等领导的第一个机器工会的影响下,上海印刷工会、纺织工会等相继建立。当时规模最大的是印刷工会,拥有会员一千余人,并出版了《友世画报》。由于李中的活动频繁,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当局对他的注视。当年英帝国主义工部局的档案《警务报告》中,曾多次记载密探汇报的有关李中的情况。如一九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的《警务报告》载: “机器工会最近由一湖南学生名李中者组成,临时会址在西门路泰康里四十一号,据说已有一百多人参加了这个组织。”①
李中在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影响下,初步接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并为党发起建立中国第一个工会组织作出了优异的贡献。但由于早期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其团员成份复杂,有马克思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工团主义者等等,李中在江南造船厂筹建机器工会的过程中,受到改良主义的合作主义思想影响也是很大的。一九二一年三月五日,他于上海机器工会写给提倡合作主义的复旦大学教务处薛仙舟等三人的信中,还在建议举办合作铁工厂。信中说: “三位先生是合作社中坚,劳心殚虑,发皇合作主义于中国,我倾心已久! 现在我们想采取 ‘生产合作主义’ 和三位先生发起一个机器铁工厂,资本自己出,工作自己做,所得利益,除提几成办社会事业外,归社员均分。”并说: “现在资本家凭借资本魔力使得劳工代劳,自己坐享; 劳工痛苦,自己快乐; 此乃人类最没有人格的事。我们工厂,应该大家工作,消灭资本家和劳动者的两个阶级。但各个人以身体上境遇上关系,亦难于强迫。工头领班艺徒名目,一切除去,卫生教育设法讲求,工作时间减少,工钱凭营业状况增加,此则由讲合作而及于劳动解放。”①可见,建党初期的李中,虽然最早抱着改造社会和劳动人民不受剥削压迫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上海共产党发起组,但他这时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九二一年五月,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于观点不同,意见分歧,加上团的书记俞秀松及大批团员陆续赴苏联开会或学习,以致暂时解散。李中也由此脱离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关系。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发起下,在上海正式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毛泽东与何叔衡,为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七月初第三次来到了上海。开始,毛泽东寄居在渔阳里二号李中寓所,当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代表陆续抵沪,“一大”将要召开时,才从李中家移居党所安排的贝勒路附近的博文女学楼上。这时,李中虽然脱离了青年团,但他从发起机器铁工厂失败的实践中,在不断地抛弃改良主义的合作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赞成党的政治主张,在党的领导下,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包惠僧曾回忆说: “我在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在上海见过李中,他确实是个湖南学生”,“他在上海是同李启汉等一起搞过工人运动。”②
一九二五年五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李中在爱仁里“克明公司”当会计为职业,发动工人投入罢工斗争。他的妻子朱氏病逝后,也没有护送灵柩回家。至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大屠杀,他才转移浙江水产学校。在这里,他不幸被反动派逮捕,一个月后,经亲属求各方人士营救始得释放①。从此,李中脱离党的组织,回到了湖南。适逢长沙邮政局招考新生,年上三十岁的李中为生活所迫,复用原名李声澥报名应考,被录取为分发报纸的邮工。但不到两年,就离开长沙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他先后在荷叶、永丰扶稼堂等处办过“求实”补习学校,并任双峰中学校长多年,所培养的“弟子数以千计”。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三日,湖南湘乡得到了解放。第二天,李中送三儿炳麟(现名李保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还几次写信给毛泽东,要求重新参加党的工作。毛泽东曾接连三次回信给李中,邀他去北京。可是不幸,在李中于一九五一年七月九日 (农历六月初六)去京途中,病逝于湖南南县。时年五十四岁。
作者附记:本文资料来源,除已注明出处者外,笔者还先后多次访问了(包括书信调查)李中的亲属、同学王九贵、宁纯宦、王昆生、李定纲、李炳锡、李约翰和李保罗等。在写作过程中,李定纲与李炳锡兄弟,先后专程从黑龙江回到家乡,帮助收集和核实史料。
注释
①当时一师招生,将名额按2∶1分配到各县,再由各县按2∶1分配到各地。湘乡县分上、中、下三里,永丰属中里,初试取16名,在县复试取8名,最后一师复试取4名。
①据1918年编印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志》。
②宁纯宦的回忆。另参见张国基: 《和毛泽东同志相处的日子里》,载北京市政协编《文史资料》1979年第1期。
①《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夜学日志》 (卷首) ,复制件存一师纪念馆。
②毛泽东: 《新民学会会务报告》 (第1号)。
③罗绍志: 《“李中”确是李声澥》,《党史研究》 1982年第5期。
①斯诺: 《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8—129页。
①斯诺: 《西行漫记》第130页。
②《毛泽东给罗学瓒》 (1920年11月26日),载《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1集。
①《李达谈1920年—1923年的社会主义青年团》 (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编《青运史资料与研究》第1集)说: 第一批入团的有20多人,李中是这一批参加的、本文说第一批入团的有8人,是根据罗征敬的考证文章:《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载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印《党史研究资料》1982年第11期) 。
②《沪滨工读互助团情形》,1920年10月11日上海《民国日报》。
③1924年10月上海《劳动界》第12册。
④《李达自白》 (节录),见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印 《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第8期。
⑤1920年10月11日《民国日报》。
①包惠僧: 《回忆渔阳里六号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一大”前后》 (1) 第353页。
②《柯庆施谈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的情况》 (1957年3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青运史研究室编《青运史资料与研究》第1集。
①《上海机器工会开发起会纪略》,1920年10月10日上海《劳动界》第9册。
②1920年9月26日上海《劳动界》第7册。
③1920年12月上海《劳动界》第19册。
④1920年10月10日上海《劳动界》第9册。
①转引自任武雄: 《李中并非高语罕》 ,载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印的《党史研究资料》1982年第11期。
①李中: 《致仙舟、毛飞、砥中先生》,1921年3月5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平民》第41期。
②1962年7月7日包惠僧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的信,存“一大”纪念馆。
①李中的长子李定纲的回忆。
相关参考
李中襄字立侯,江西南昌人,1896年生于宁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曾任中学教员、学监。1927年曾参与捣毁中国国民党南昌市党部。1931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党政委员会党务设计委员,9月任中
胡波胡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共江西永新县党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特别重要的干部”①,历任中共永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湘赣边特委常委,莲花县委书记,湘东特委副书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王昭,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六年后担任中共平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余泽鸿,四川人。一九二六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一九二七年五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一九三一年八月进入中央苏区,曾任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建黎泰地区的土地
竺清旦竺清旦是浙东地区早期农民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①,曾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江浙)区委农民问题委员会委员、宁绍台农民协会会长、宁波市临时政府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