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曾镜冰人物传,曾镜冰生平事迹,曾镜冰评价

Posted

篇首语:进学致和,行方思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曾镜冰人物传,曾镜冰生平事迹,曾镜冰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曾镜冰人物传,曾镜冰生平事迹,曾镜冰评价

曾镜冰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斯,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和白区工作,功绩卓著,受到党中央的肯定和表扬,党的“七大” 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建国后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一九八三年党中央批示为他平反昭雪。

(一)

曾镜冰,乳名毓蕃。一九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广东省海南岛琼山县良田园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曾兴释,母亲文氏,生有三男一女。他们终年辛勤劳作,艰辛度日。曾镜冰六岁时,父亲省吃俭用,把他送入私塾念书。十岁那年,终因家境更加困难,被迫辍学。从此,他为着全家人的生计在家里跟父兄起早摸黑地干活。

一九二三年,中共琼山支部成立,曾镜冰的大哥曾毓英,大嫂李爱媛成了这里最早的共产党员。在兄嫂的教育启发下,曾镜冰迅速接受革命影响,积极参加农民运动,在村里站岗放哨,递送情报,抄写文件,做了不少工作。一九二七年四月,他由李锦福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①。

大革命失败后,曾毓英的共产党员身分暴露了,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撤退到泰国,曾镜冰在村里担负起重责。由于他的活动影响日益扩大,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不久,对他下了通缉令。曾镜冰被迫转移到泰国曼谷大哥处,与其他从海南岛和广州起义失败后撤离出来的同志成立了党、团支部。为了掩护革命,他们还筹建了一所华侨学校,名叫光华中学,校长由一位有名望的爱国华侨担任, 校内成立了中共暹罗特委②。曾镜冰就校读书,并担任学校团支部书记兼学生会宣传股长。他们以学校为基地,团结教育广大华侨及其子女,进行革命活动。

一九二九年的一天,泰国警察局突然搜查学校,查出壁报中一篇言词激烈的反帝文章是曾镜冰写的,遂下令审讯他。在拘押期间,曾镜冰大义凛然,不受任何威胁利诱,拒不承认学校中有党团组织。警方找不到口实,未敢查封解散学校,只好把曾镜冰驱逐出境。一九二九年四月,曾镜冰在组织安排下,到了香港。次年,辗转到上海,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并担任学校团支部书记。

一九三一年,曾镜冰年满十八岁。上级党组织根据他的表现,批转他转为中共党员③。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加紧血腥镇压,为了保存干部,支援中央苏区工作,党组织抽调一批干部去江西中央苏区。这年秋天,曾镜冰奉命由上海到江西吉安县,担任团县委书记。任职期间,他成功地组织了全县共青团员和童子团,配合红军进行保卫苏区的战斗。由于他工作出色,被升任为共青团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一九三三年,曾镜冰调任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他不负党的期望,致力于青少年思想和组织建设,发动组织苏区少年儿童站岗放哨,传送情报,积极参加反“围剿”斗争,使苏区的青少年工作出现了新气象。

同年四月,中央人民委员会举行第四十次常委会,决定将闽北、建泰黎、信抚等革命根据地合并成立闽赣省,曾镜冰任团省委宣传部长。当时,省委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扩大红军,恢复生产,开辟苏区。曾镜冰经常写文章,作报告,积极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在当年团的周刊 《青年实话》上,他撰写通讯报道和青年思想评论《闽赣青年的光荣任务》、《闽赣青年近况》等①,在扩大红军工作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九三三年十月,国民党军队进攻黎川,闽北苏区和中央苏区的联系被割断。曾镜冰与黄道、曾昭铭、吴华友等组成省委代表团,受中央指示,在黄立贵率领的红五十八团护送下,进入闽北苏区领导革命斗争。

一九三四年一月,敌十二师及独立四十五旅,向闽北苏维埃首府大安进攻。红五十八团奉命掩护机关撤退,团政委陈一不幸牺牲,曾镜冰任闽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配合黄立贵率领的部队作战。他们取长补短,共同指挥部队打了许多胜仗。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红军一方面军和党中央被迫长征。曾镜冰与黄道、黄立贵等领导的闽北红军转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一九三五年二月,闽北分区委将闽北各路红军整编为闽北独立师,共约二千余人,师长黄立贵、政委卢文卿。不久,曾镜冰兼任独立师代政委。他们在以黄道为首的闽北分区委领导下,与敌人展开了生死斗争。

在敌人严密封锁的区域内开展游击战争,环境极为艰苦和险恶。这时,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利用职权,要把部队拉到金溪、贵溪、抚州等敌重兵驻扎之地,阴谋叛变。曾镜冰对此部署甚感不解,便向李德胜提出意见,反对部队向这一线转移。李德胜巧言掩饰,并擅自下令部队起程。队伍行军到上饶篁村时,李德胜借口外出侦察,只身投敌。曾镜冰和黄立贵急忙命令部队连夜转移。撤退途中,唯一的一部电台丢失了,从此,闽北红军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

部队撤退到贵溪文坊耳口寨附近时,被敌十二师三个团包围在两面绝壁的山坑里,前有阻敌,后有追兵,情况十分危急,加上天气阴冷,部队饥寒交迫,军心不稳。曾镜冰见状,同师长黄立贵一道,一边谋找突围出路,一边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他把部队集中起来,向大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树立大家夺取胜利的信心。天快亮时,按照预先的部署,曾镜冰亲自领头,带着部队,出其不意地冲出山谷,甩脱敌兵,使部队脱离险境。

同年下半年,为了在撤退中打击敌人,曾镜冰和黄立贵率领独立师,牵着敌十一师从建瓯、松溪、政和等地区,转到将乐、顺昌、泰宁,再转到资溪、贵溪、光泽,行程数千里,边拖边打,使敌疲于奔命,困乏异常,最后在建阳一仗,把这个师打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

一九三六年春,曾镜冰与黄道、黄立贵等带领部队打到政和周宁交界处,在洞宫山和叶飞领导的闽东红军游击队会师,召开了联席会议,商议成立闽浙赣省委,以实现闽北、闽东的统一领导。不久,闽赣省委在崇安成立,黄道任省委书记,曾镜冰任省委组织部长①。

西安事变后,经过我党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的局面。但是,国民党顽固派仍企图歼灭南方游击队。闽北军分区司令员吴先喜和闽北独立师师长黄立贵相继阵亡,使闽北红军遭到很大损失,落在曾镜冰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他们根据中央关于“一面进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一面壮大游击武装,灵活地与敌人作斗争”的指示,率领闽北红军游击队进行艰苦的斗争。

在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新形势下,曾镜冰同黄道倡议成立了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黄道任主席,曾镜冰任副主席。一九三七年八月,曾镜冰与黄道联名写信给当时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并转国民党中央政府,提出建立南方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办法。九月,他们又致书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的叶剑英,请求中央给予具体指示。不久,叶剑英回电,就抗日合作事宜作了指示。九月底、十月初,黄道先派黄知真下山,和国民党江西省保安司令周中诚、光泽县县长高楚衡谈判。接着,曾镜冰亲自下山,在光泽大洲和周中诚、高楚衡进行了实质性谈判。经过曾镜冰、曾昭铭、黄知真等人的努力,达成了初步协议,为闽赣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一九三八年一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闽北各路红军游击队一千三百多人,集中到江西铅山县石塘街,整编为新四军三支队五团,在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率领下,开赴皖南抗日前线。至此,三年游击战争宣告结束。

(二)

五团北上后,由于形势的需要,闽赣省委改为闽浙赣特委,曾镜冰任特委书记。这时,国民党顽固派千方百计诱骗我党领导机关下山进城,妄图一举消灭。在关键时刻,曾镜冰洞悉其奸,根据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明确地提出“独立自主靠山扎,宁住山头不住福州”的口号①。当闽北红军编入新四军开赴前线的同一天,他就把领导机关从铅山石塘镇迁回老根据地——崇安县坑口乡长涧源村,并建立合法的对外公开组织——新四军三支队留守处。

在这期间,项英推行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政策,作出根据地不留一个兵、一支枪的决定。曾镜冰反复琢磨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联系严酷的斗争现实,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依然存在。为了坚持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保存党的有生力量,他果断地实行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武装退却,由公开转入地下,由城市转入农村,进行分散隐蔽。在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仍保留了一个排的自卫武装队伍,并以此为骨干,不断扩充壮大,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一次又一次军事围攻。

一九三八年六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指示,为统一闽北、闽东和闽中各地党的领导,在崇安村头村成立了中共福建省委,曾镜冰任省委书记。

一九三九年七月,福建省委在崇安村头村召开第一次省党代表大会。会上,曾镜冰进一步阐述了武装退却这一战略思想,指出各地应该执行“利用敌人打击敌人,利用落后推动进步,依靠非法争取合法”①的斗争策略,与国民党顽固派开展反摩擦斗争。会议选举了曾镜冰、范式人、左丰美、苏华等九人为省委委员。

会后,曾镜冰一方面积极领导各地普遍建立抗日救国会、“青抗会”、“妇抗会”等抗日群众团体,不断扩充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 另一方面,针对国民党顽固派推行的“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方针,要求各地尽可能避免内战,当不可避免时,掌握“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学会“会冲、会躲、会变、会做群众工作”的四大本领,善于与顽敌周旋,把敌人拖疲拖垮。他还教给大家 “以义晓之,以势争之,以利动之,以理说之,以例示之,迷则导之”②的方法,争取群众,密切党群关系。一九三九年四月初,周恩来在金华接见范式人时,对福建保留自卫武装等作法倍加赞赏,明确地指出: “不要理睬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对。他们来告状,我就不听,你们还是按这样干。”③充分肯定了曾镜冰一系列的决定和作法。

在革命转变时期,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一九三九年九月,曾镜冰在崇安禄村洋的山上创办了武夷干校,他兼任校长,王助任副校长,前后办了五期。曾镜冰带头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政策,并采用各种形式亲自讲授。他还为学员们谱写了《武夷颂》、《生活在武夷》、《创痕》、《忆起了你》①等充满战斗激情的歌曲。尤其是《武夷颂》这首歌曲,激励着大家的心。同志们把它当作“校歌”,歌词为:

武夷山上,十年抗争,灿烂辉煌,

武夷山上,生长着一群抗日的健儿,

他们驰骋在扬子江衅。

武夷山上,今天是青年学习的场合,

明天是他们作战的战场。

听啊! 歌声嘹亮,

看啊! 血花飞溅,

伟大武夷山,万古流芳!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和东南局撤到皖北、苏北。接着,江西、浙江省委被破坏,国民党反动派虎视眈眈地对准福建的党组织。他们在闽北成立了“闽浙赣边区剿匪指挥部”,以第三战区专员陈世鸿为总指挥,出动了两个团的兵力,对闽北发动了第一次军事围攻,重点进攻福建省委所在地崇安。曾镜冰坚定沉着,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局关于“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的指示,布置汪林兴带领一部分武装力量,在崇安岭头一带坚持斗争,省委机关迅速转移。为了粉碎敌人对省委和根据地的包围进攻,曾镜冰率领部队,连续急行军,分散转移敌人进攻的目标。所到之处,曾镜冰不辞劳苦,亲自做群众工作,亲自察看地形,部署地方工作和各地游击队的作战方案。

为了总结第一次反围攻斗争的经验教训,一九四一年十月,曾镜冰在建阳牛栏前村召开了省委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左丰美、王一平、陈贵芳、黄国璋、汪林兴、庄征、夏任珍等。会上,曾镜冰分析了斗争形势,明确地提出了武装斗争和合法斗争相结合的方针,指出这种新的斗争方式,是中国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说,福建党组织为了生存,为了保持抗日阵地,需要坚持武装斗争; 同时又由于国民党力量比我们强大,而且又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因而必须运用合法形式来发动群众,取得抗日反顽斗争的胜利。

牛栏前会议还根据中央华中局转来的关于坚决执行“短小精悍”的掩蔽政策和实行特派员、联络员的组织形式,在省委统一领导下,设闽浙赣基本地区工作委员会,由左丰美担任书记。同时,曾镜冰分析了城市工作日益重要的状况,省委分工由曾镜冰兼任城市特派员,直接领导城市斗争。

一九四二年春,国民党顽固派以八十师师长李良荣为总指挥,对闽北发动了第二次军事围攻。曾镜冰把部队、城市工作都作了妥善布置后,来到进可取,退有路,地势险要,群众基础好的建阳太阳山。不久,省委机关也从邵武樟树源迁到了这里。经过艰苦的游击战争和各种形式的合法斗争,顽固派的第二次军事围攻又告失败,福建省委和游击队在战斗中又得到了发展,游击地区也得到了巩固扩大。

到太阳山后,曾镜冰分析当时形势,意识到游击战争将进入更为艰苦的阶段,需要培养独立作战的坚强的干部队伍。于是,他从闽南、闽中、闽北等地抽调一批干部,以及由左丰美率领的省委自卫武装,利用敌人围攻的间隙在太阳山集结,开展整风整训,以加强部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为了使整风整训顺利进行并卓有成效,他着手创办《锻炼报》,作为大家学习的阵地,并亲自撰写了《论组织观念》的创刊词。他指出,《锻炼报》的任务,“一是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制精神,锻炼同志健全的组织观念; 二是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解释党的政策,保证党的组织统一与行动统一; 三是加紧调查研究工作……克服不健全的组织观念,克服主观主义,使党性锻炼的坚强起来。”①

太阳山整训之后,武夷干校第五期又开办了,曾镜冰特意叫知识分子出身的张翼,为干校题写了校牌。参加这期干校学习的有来自基本地区的工农干部,也有在城市进行秘密工作的知识分子干部。曾镜冰继续给学员讲课,写词谱曲,为培养革命骨干呕心沥血,不遗余力。

一九四三年四月,国民党顽固派又纠集重兵,对闽北根据地和省委机关发动了第三次军事围攻。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调遣了三个正规师和三个地方保安团,在闽浙赣边组织了三个“清剿区” 。在闽北,顽固派成立了以钱东亮为总指挥的绥靖指挥部,向省委机关所在地太阳山大举进犯。曾镜冰分析了这种严重局面,亲自到福州、闽中,摸清了这一带的情况后,又急返建阳,和省委其他同志商讨,决定把省委机关迁到闽中。这样一方面可以在闽中直接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另一方面可以转移敌人的目标,减轻闽北老根据地的压力,使群众免受顽军摧残,并保存武装力量。于是,他命令左丰美率主力部队公开突出建阳,向崇安浦城方向挺进,以便牵制敌人,保护省委机关;另由王一平带通讯班机要员,隐蔽在邵武黄土岗附近,负责保护电台,保证与各地联系; 陈贵芳则率一支部队在闽赣边开展游击活动。曾镜冰突出重围,先期辗转到闽中活动。这年十二月,省委机关全部迁到闽中永泰青溪,实现了战略重点南移的决策。

曾镜冰到达闽中之后,即着手部署打击日军对沿海各地的侵略,为了号召各界人士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他不顾个人安危,对当地的知名人士,开明绅士,进行大量的接触,共同商讨抗日救亡的方针大计,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闽中、闽南广泛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

为了使闽中、闽江和闽北各地能够互相呼应,密切配合,曾镜冰布置黄扆禹负责打通仙游到古田、仙游到将乐两条线,并派遣闽江武工队北进与闽江南下部队会合,“创造了许多武工队活动的方式与方法”①,使得各地革命斗争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省委转移中失去电台,和中央断了联系,曾镜冰为此万分焦急。最后,他派机要员孙竹云和另一同志化装北上,在皖北找到华中局,才恢复了福建省委和中央的联系。一九四四年中央给省委的电报,对这一段工作作了充分的肯定:“你们过去派遣武装工作队,依靠山地,面向群众,到处发展党的组织与建立掩蔽基地的方针很好,今后仍当努力进行……你们应当从这方面很好去积累、去创造更多的经验,以便供各地参考”; “你们只要能够设法再熬过一年或最多一年半,即可获得伟大的发展前途”①。

(三)

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间,国民党顽固派在福建集中了大批特务,企图破坏福建党组织。军统头子戴笠亲到闽北坐镇指挥,并在建瓯东峰、井歧、桂林三村开办东南特务训练班,专事侦察、缉捕、监禁、残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曾镜冰和省委一面及时地向全省发出指示,号召各地开展 “反特务斗争”; 一面严密自己的组织,加强革命气节教育。他形象地向大家提出“做龙,做鸡,还是做虫”②的问题,使大家在残酷复杂的反特斗争中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念。另一方面又灵活巧妙地与敌特进行斗争。

为了破坏敌特的自首政策,打击敌特的嚣张气焰,保护省委机关和一大批党的干部,曾镜冰根据苏华带来的《中央关于老区、老游击区工作的指示》: “当国民党强迫办理自首手续时,党员可与群众一起假自首。不能假自首的干部应迅速撤开,但假自首的党员决不能破坏机关和人员,否则便是叛徒。”③曾镜冰制定了假自新、自首政策,即是“利用他的东西来保护干部。利用他的东西来破坏他的企图。”④简言之,就是以“特”反特。这一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反顽斗争中,曾镜冰领导的福建党组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为东南的一面不倒旗帜。一九四五年四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镜冰深得党中央和广大代表的信赖,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时期,一九四六年三月,曾镜冰到华中局,同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一起北上延安。在延安枣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毅等先后亲切地接见了曾镜冰,听取了他对福建革命斗争情况的汇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鉴于福建经济困难,毛泽东指示要从生产中解决生活问题。刘少奇表扬福建党组织在抗日反顽斗争中有“三大创造,就是武装退却,合法与武装斗争相结合,反特务斗争”①; 并指出: “在退却中,有三条路线,一条是不退的,一条是退得不好的,你们就是退得好的一条。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有领导的退却。” 他赞扬说: “你们创造的经验相当成熟,有系统。”希望福建的同志“要多研究它,使它更有系统,把它向别的地方发展,向浙赣各省,向皖南发展。”刘少奇还指出: “这些发展不但是为了福建,而且是为了全国。”②

曾镜冰在延安汇报工作并接受了新的任务之后,于一九四六年六月底,与张云逸、郭化若、周士弟、黎钰等,共乘一辆中型吉普,离开延安,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邯郸。在这里,曾镜冰应邀向干部作了有关福建革命斗争的经验介绍。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接见并设宴为他们洗尘。离开邯郸后,曾镜冰驱车直入山东,到了临沂。在这里,他和陈毅会面了。两人举杯共贺之后,陈毅赋诗二首赠别,对曾镜冰的战斗功绩咏赞不绝。他在《送旧友南归》一诗中写道:

八年不见,

历尽风波。

鲁南重会,

煮酒当歌。

转瞬又别,

感怀实多。

君去南天,

游击穿梭。

分粮杀贼,

日夜操戈。

以少胜众,

不畏坎坷。

坚持阵地,

之死靡它。

我昔粤赣,

与子同科。

埋伏游击,

实堪切磋。

聆君高论,

气象巍峨。

一日数战,

突破网罗。

来似飞鹰,

走如逝波。

妙善隐蔽,

与敌肩摩。

我不出手,

敌不自觉。

出手一击,

风扫叶落。

绝技至此,

敌手安措?

较我往昔,

君殊不恶。

我昔粗制,

君今细作。

祝君康健,

应知远略。

开辟新线,

莫负委托。

吁嗟乎,

日寇战败美帝笑,

国贼媚外复横暴。

爱国自卫赖吾人,

成败利钝当可料。

君能游击翻山海,

我将渡江擒虎豹。

岭梅生春会有时,

犁庭扫穴庆再造! ①

辞别陈毅之后,曾镜冰到苏北,与华中局领导同志一起,根据中央指示,具体研究了福建工作。接着又到上海,与刘晓研究了联络办法,并留下孙竹云设立了福建与华中局的联络点,这才返回福建。

(四)

为了贯彻党的“七大”精神,部署今后斗争任务,中共福建省委于一九四六年十月在南古瓯地区召开了党代表大会。曾镜冰传达了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会议通过了由他参与起草的《福建党九年斗争总结》、《告闽浙赣全体党员书》和《关于发动爱国游击战争的决定》等文件。大会根据形势需要和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改福建省委为闽浙赣区党委(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又改称为闽浙赣省委) ,曾镜冰为书记。

省党代会后,曾镜冰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发动机关分散搞生产,烧炭挖染料,以解决生活问题。他身体力行,带头参加生产,因劳累过度,几次昏倒在山上。这期间,他和左丰美到古田隆德洋,发动了澄洋暴动,镇压了当地的反动派,缴获了四十六支枪。暴动后,在澄洋村晒谷坪成立了以左丰美为司令的闽浙赣游击纵队,推动了全省各地游击战争的发展。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曾镜冰为了进一步推动各地游击战争,对陈贵芳、张翼所领导的闽浙边游击斗争的经验予以总结并推广各地,他强调: “要坚决发展游击战争” ,“建立游击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游击战争攻势”①。

一九四八年四月,曾镜冰、左丰美、苏华、黄扆禹及夏任珍、刘捷生、杨兰珍等,先后分头在南古瓯地区发动农民,组织贫农团,开展除恶分粮斗争。之后,省委发出了《关于南古瓯地区四、五两个月除恶分粮斗争总结的指示》②,及时推广了南古瓯地区除恶分粮斗争的四条经验。同年八月,曾镜冰在省委召开的干部会议上,又对南古瓯自卫的群众性游击战争,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了系统的总结,并迅速加以推广。

在指导各地游击战争的同时,曾镜冰数次化装到福州,领导城市革命斗争,发动组织工人、学生进行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斗争。团结广大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他还通过中间联络人、知名人士、省委社会部部长陈矩荪,策反国民党福建当局某些负责人的工作,亦取得成效。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其它原因,曾镜冰在这个时期,也犯过一些错误。一九四七年间,省委军事部部长阮英平由宁德返回省委,路经狮峰坪时,被歹徒谋财害命。接着,又发生了孟起牺牲,一些游击队遭破坏等事件,以曾镜冰为首的福建省委怀疑城工部组织被内奸特务所控制,因而错杀了一批骨干,使党的事业遭受损失。

一九四九年,福建的革命斗争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在各地广泛开展,形势如火如荼。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迎接南下解放军解放闽浙赣地区,曾镜冰和省委其他同志共同研究,在南平后溪村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共一千三百多人,曾镜冰任纵队司令兼政委,左丰美任副政委,陈贵芳任副司令兼参谋长,黄扆禹任政治部主任。他们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基本政策,起草公布了“十大行动纲领”,领导和团结一切被压迫人民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而斗争。

公告发出之后,曾镜冰率主力部队北上闽浙赣边,王一平、苏华留在南平上溪坚持斗争,负责训练干部,并与各地保持联系。主力部队在南古瓯地区游击队和群众协助下,一举攻下峡阳镇; 接着继续北上,途中又打了几仗。一九四九年五月八日,部队到达江西遗溪一带,胜利地与第二野战军陈赓兵团会师。陈赓听取了曾镜冰介绍福建各地情况后,当晚,在日记中写道: “曾镜冰同志来部,他在闽浙赣坚持数十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不愧为共产党人也。”

(五)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七日,福州解放。曾镜冰任新成立的省委秘书长兼任福建省人民法院院长。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他卓有成效地领导了福建的司法改革,使福建的司法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在这时期,曾镜冰还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土改委员会委员,负责抓长乐县土地改革试点,取得了经验,并加以推广,推动了福建的土地改革运动,受到华东局的表扬。

一九五五年开始,曾镜冰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务。他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根据福建的实际,认真抓好“三改”和各项经济工作,并广泛团结各界民主人士和爱国侨胞,为建设新福建做出了贡献。

不久,曾镜冰被作为“内奸嫌疑”,受到错误的审查和不公正的处理,被撤销了中央候补委员、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务。一九五七年,曾镜冰被分配到天津芦台农场,负责水稻机械化工作。他买了很多农业科技书籍,研究科学种田;他带病下田耕作,搞旱直播和农业机械化试验,全力探索农业机械化的新途径,并翻阅大量资料,写下几十本笔记,渐渐成了这方面的行家。

一九六三年,曾镜冰被调到辽宁省盘锦农垦局。在这里,他根据在农场的实践,写出了有关水稻机械化的总结和建议,报送谭震林。

同年八月,曾镜冰在北京见到了孙竹云。孙竹云问他:“你到底是什么问题一直被审查?”他坦然地答道: “我没问题,你放心好了,上头要怀疑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为党拚命工作,我死后相信党会对我作出正确的结论的。”

一九六四年,曾镜冰被调到中国农科院辽宁分院接受“继续考验”。他仍然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撰写了大量探索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笔记,还亲自到外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曾镜冰意识到自己将要受到更大的灾难。他立即写信给孩子们说: “你们放心,我没问题。”从此,他音讯全无,不知下落。后来才知道,他在农科院里受到了激烈的冲击。无休止的揪斗,将他折磨得昏倒不起,于一九六七年五月二十七日傍晚,含冤离开了人世,终年五十五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切曾镜冰问题的处理。胡耀邦一九八二年十一月视察福建工作时,就指示要给曾镜冰开追悼会。习仲勋、陈丕显也多次过问。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对福建省委关于为曾镜冰平反的请示报告作了批复,终于洗雪了曾镜冰的冤案。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二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曾镜冰骨灰安放仪式,中央领导同志习仲勋、陈丕显、方毅、彭冲、叶飞、肖克以及冯文彬、项南等出席了仪式,并题了诗词。陈丕显写了“曾镜冰同志永垂不朽”; 方毅写了“斯范长存”; 彭冲题写了“卅年沉冤终昭雪,一生忠贞流千古”;张爱萍送来亲笔挽词“矢志从党始少年,苏区亲领儿童团。三年游击闯艰难,三十载,蒙沉冤,今得昭雪慰九泉,后死战友不歇肩。”项南写了“自领导儿童团到建设新中国,奋斗五十年,功过分明,闽浙赣辽同声赞誉。从山上打游击到进城搞四化,蒙冤三十载,是非颠倒,而今昭雪当笑九泉。”①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八日,中共福建省委在福州召开了曾镜冰追悼会,对他一生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曾镜冰是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中,在党的领导下,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和白区工作,坚持革命旗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贡献了毕生精力。他的英名和不朽业绩,将永远铭记在闽浙赣人民心中,永远为闽浙赣人民所纪念!

注释

①②③曾镜冰:《自传报告》,存福建省档案馆。

①《闽赣苏区文件资料选编》,福建三明、建阳和江西省抚州、上饶档案馆1983年9月合编。

①《曾镜冰履历表》,存福建省建阳地委党史办公室资料室。

①《福建党九年斗争总结》,存福建省档案馆。

①②《福建党九年斗争总结》。

③范式人谈话记录,存福建省建阳地委党史办公室资料室。

①《闽北革命历史歌曲》,福建建阳地区党史办公室、文化局、团地委1983年8月编印。

① 《原闽浙赣区党委历史文件汇编》 ,存福建省档案馆。

①《原闽浙赣区党委历史文件汇编》。

①《原闽浙赣区党委历史文件汇编》。

②《闽北党历史文件汇编》,存福建建阳地区档案馆。

③《中央文件选编》 (关于南方局部分),存中央档案馆。

④福建省委:《反特务斗争指示》,存建阳地区档案馆。

①②《曾镜冰在延安时中央负责同志面示的记录》,存福建省档案馆。

①《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113页。

①《中共闽浙赣省委对闽浙边区游击战争总结指示》,存福建省档案馆。

②《闽北党历史文件汇编》。

①以上挽词均见1985年10月19日 《福建日报》。

相关参考

中共人物传 郭亮人物传,郭亮生平事迹,郭亮评价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中共人物传 刘英人物传,刘英生平事迹,刘英评价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中共人物传 罗明人物传,罗明生平事迹,罗明评价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中共人物传 余泽鸿人物传,余泽鸿生平事迹,余泽鸿评价

余泽鸿,四川人。一九二六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一九二七年五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一九三一年八月进入中央苏区,曾任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建黎泰地区的土地

中共人物传 黄道人物传,黄道生平事迹,黄道评价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中共人物传 陈为人人物传,陈为人生平事迹,陈为人评价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中共人物传 竺清旦人物传,竺清旦生平事迹,竺清旦评价

竺清旦竺清旦是浙东地区早期农民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①,曾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江浙)区委农民问题委员会委员、宁绍台农民协会会长、宁波市临时政府执行

中共人物传 李季达人物传,李季达生平事迹,李季达评价

李季达李季达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曾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部长、工人部部长兼天津市委书记。1927年11月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7岁。(一)李季达,字世昌,化名李吉荣,1900年1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巫

中共人物传 王昭人物传,王昭生平事迹,王昭评价

王昭,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六年后担任中共平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

中共人物传 罗孟文人物传,罗孟文生平事迹,罗孟文评价

罗孟文罗孟文是一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和白区工作者,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他出身农民,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曾任中共江西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中共赣南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