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林锵云人物传,林锵云生平事迹,林锵云评价
Posted 部队
篇首语: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林锵云人物传,林锵云生平事迹,林锵云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林锵云人物传,林锵云生平事迹,林锵云评价
林锵云,又名锟池、昌文,一八九四年二月出生在广东省新会县六区沙岗乡大来里 (现罗坑公社下沙大队) 一个工人家庭,全家靠父亲在香港当洋务工人的微薄工资维持生活。
林锵云八岁进私塾读书,十一岁时,因父亲失业和生母去世停学,十三岁跟父亲到香港谋生,十四岁开始当学徒,以后当海员和洋务工人。后来,他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一)
林锵云在外国轮船上做工,饱尝了帝国主义和中外资本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帝国主义者的横行霸道和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极为愤恨,因而同情和支持孙中山提出来的革命主张。一九一四年,经陈普铭 (国民党党员,一九二七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介绍参加了中华革命党(后改名为中国国民党) ,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他曾参加国民党发动的讨伐反动军阀的军事活动, 并在“联义社海外交通部”(香港海员早期的革命组织) 联络下参加了海员公益社,联系了不少海员工人参加或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
一九二○年前后,林锵云在香港的山顶当洋务工人时,与工友谭其科、褟荣等听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工人打倒了资本家,当家做了主人,非常羡慕和向往,想要组织工会联络洋务工人。一九二二年一月,香港海员为了反抗英国资本家对中国海员工人的奴役,要求增加工资举行了大罢工,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领导下,林锵云参加了海员大罢工。这次罢工斗争的胜利,给他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工人有了自己的组织,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就能发挥巨大的力量。此后,他更积极投身于党领导的工农运动。
一九二四年,林锵云在积极参加工会活动的同时,阅读了《向导》周报、《新青年》杂志等,觉悟更加提高。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林锵云结识了苏兆征、邓中夏等,并在联义社干部戴卓文的领导下搞宣传工作,上街贴标语、散发传单、演讲等,积极组织洋务工人参加省港大罢工。他后来回到广州,被选为工人代表,出席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召开的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①。七月,林锵云被选到罢工委员会开办的宣传学校学习。九月结业后担任罢工委员会宣传部演讲队第一分队队长,奔赴东莞、台山、开平等地农村,宣传省港大罢工和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意义,发动农民支援罢工斗争。一九二六年夏天,林锵云被派到南海县任国民党县党部农民部干事②。在此期间,他得到杨匏安 (共产党员,当时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组织部部长) 等党员的培养、教育。一九二六年九月,由邓发、龚昌荣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③,编入洋务工会支部。同年冬天,他由杨匏安派往南海县开展农民运动,公开身份是南海县九江市国民党市党部筹备主任。他深入基层,发动农民,先后建立了十多个农会。
一九二七年“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林锵云在南海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中断了,无法继续开展活动,便返回广州,找到邓发,被派回洋务工会支部,在原省港罢工工人中活动,串联了一批人参加工人“十人团”和“赤卫队”等秘密组织,九、十月间参加了赤色工会 (包括海员、洋务、印刷、泥水各业) 发动的示威游行①。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党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起义前,林锵云受党的指派,参加调查各区署的枪枝和警察人数。起义开始后,他被派到工人赤卫队搞政治工作。他所在的赤卫队担任攻击广州市公安局对面的保安队驻地。他和赤卫队员奋勇战斗,很快冲进去把几百名保安队缴了械。随后,林锵云负责将收缴的文件、物品送到起义军司令部,被留在司令部经理处工作②。起义失败后,他和一位黄包车工人撤出司令部,由于与组织失去了联络,转退到农村,一九二八年二月,才经广州到香港,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担任洋务工会支部书记。
一九二八年清明前后,林锵云被省委派回南海,着手恢复和建立各级党的组织。当时,许多党组织和农会遭到破坏,不少共产党员和农民赤卫队员牺牲了,加上当地地主武装民团势力猖獗,工作极其困难。五月,南海成立了临时县委,林锵云任书记①。六月初,他主持临时县委常委会,研究了党的组织发展、党员的训练、恢复发展农会和赤卫队以及领导减租、抗捐、抗税等问题。他们还分头走村串户,与散居各地的党员和赤卫队员联系,分别建立党小组和党支部。到六月上旬,恢复组织生活的农村党员有四十人,并在四区、九区恢复和重新建立了一批党支部。随后,林锵云主持召开了全县的党支部书记和党小组长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共南海县委,他任县委书记②。这次会议决定继续抓紧恢复和发展组织的工作,大力开展革命活动。六月二十七日,根据省委关于“南海县委取消,归并佛山合组市委指挥南海工作”的指示,召开了佛山市委和南海县委联席会议,成立新的佛山市委,林锵云任市委常委③。八月,由于四区罗格乡省委巡视员暴露,被敌人追踪到九区陈溪乡,党的机关被包围、搜查,党的组织遭到破坏,林锵云难以继续坚持工作,中秋节前便离开佛山返回香港向省委汇报,后留在香港工作。
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同港英当局串通一气,采用卑鄙的手段逮捕、杀害共产党员和其他革命同志。就在这样严重的白色恐怖环境下,林锵云深入到各处帮助建立党小组和党支部,对一些悲观消极的党员进行严肃的批评和耐心的教育,使各级党组织正常开展活动。他没有公开的社会职业,租了一间房子住,既当交通又管收发。那时,组织上发给的活动经费很少,他生活非常艰苦,经常到饭店买些残羹剩饭充饥,有时甚至吃不上饭,但仍然朝气蓬勃地为党工作。
一九二九年初,党把林锵云调到广东省济难会(又名赤色救济会) 工作,主要任务是慰问和救济被捕同志的家属,照顾入狱的同志,设法筹款请律师营救被捕同志。济难会设组织、宣传、救济三个部,林锵云任救济部部长①。他住在香港跑马地济难会机关,每天早出晚归,到处奔忙,工作十分紧张。在此期间,济难会曾先后营救同志多人出狱。五月,林锵云任香港工代会党团书记(仍兼济难会工作) 。他经常和香港市委书记邓发等一起,深入到海员、洋务工人和机器工人等中去,了解情况,教育和组织工人参加斗争。经过他们的努力,香港工代会建立起了几个秘密活动地点,健全了组织,充实了领导机关,恢复并发展了党的工作。
一九三○年五月,林锵云根据党提出的以合法职业掩护革命工作的指示,到英国海军俱乐部当服务生,同时担任九龙地委书记兼洋务工会支部书记②。由于他做了许多工作,英国海军俱乐部成为香港海员和洋务工人活动的基地之一。可是,不久在李立三“左”倾错误的指导下,香港的党团组织和工会合并,成立行动委员会,发动工人罢工。英国海军俱乐部被指定为斗争的起点之一,结果罢工失败,参加罢工的工人全部被开除。接着,香港市委机关也遭破坏,林锵云与组织失掉了联系,只好到油麻地官涌酒店做杂工,以此作掩护,继续在洋务工人中活动,寻找机会与组织联系。后来,因洋务工会支部出了叛徒,供出了林锵云和其他支委,香港警察前来围捕,幸亏一位同店工友闻讯告诉了他,才得以跳墙脱险,在香港避居了两个月。因一时无法找到党的关系,英警又通缉、搜捕,处境十分艰险,洋务工会的同志便筹集旅费,让林锵云到上海找党。
一九三一年春,林锵云到了上海,找到在全国海员工会(简称海总)工作的冯燊,与海总取得了联系。三月,海总决定林锵云以海总特派员身份回香港工作。五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又任命林锵云为全总南方特派员兼海总香港特派员①,负责发展港、澳一带的工人运动。林锵云回到香港后,工作非常困难,直到十月和十一月,才分别同省、市委接上关系。十二月的一天,他到海员工会布置筹备纪念广州起义的工作,刚要出门,正好碰上叛徒带领英国警探前来搜查,不幸被捕,被关押了五十多天。党组织想方设法进行营救,后来由济难会工作人员谢颂雅和洋务工会的谭其科等人出面,筹集了一笔款子,请律师在法庭上进行辩护。结果,港英当局判处驱逐林锵云出境。他决定去上海,英籍探长约翰逊无理责问他: 你为什么要去上海?林锵云理直气壮地回答: “上海是中国的地方,我是中国人,为什么去不得! ”②在香港地下党同志的安排下,林锵云化装成海员,登上了从香港直达上海的美国总统号轮船。可是,林锵云在船上仍发现有国民党特务在跟踪。因此,船到上海一靠岸,他当机立断,行李也没要,立即上岸往人群里一钻,转了几条大街小巷,看看确实摆脱了特务的跟踪,才到海总找冯燊接上关系。海总分配他负责太平洋航线海员的工作。
一九三三年五月七日,林锵云准备下船布置纪念红五月的活动和给海员送书报,在西华德路碰上叛徒刘铁生 (曾任中华全国海员港务总工会长江委员会书记,与林锵云认识) ,被扭送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虹口捕房。不久,被引渡到国民党政府上海公安局,关押了两个星期后,又转到南京宪兵司令部关押了两个多月。在上海公安局和南京宪兵司令部关押期间,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问,用电刑和坐水牢等残酷手段,企图使他屈服。他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政治身份,没有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但敌人仍于一九三三年八月,无理判处他无期徒刑,交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监禁执行。十月,他被转到苏州国民党江苏陆军军人监狱①。
苏州监狱关押的多是“政治犯”,国民党反动派对他们施以法西斯的非人待遇,每天两顿发霉发臭的米饭也不给吃饱。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小号子里,暗无天日,大小便都在里边,空气恶浊极了。原来牢房规定的半小时放风时间,后来也取消了。至于打骂更是经常之事。在这样的环境里,肺病、疟疾、痢疾、伤寒等传染病流行,不少革命者、爱国志士死在狱中。入狱不久,和林锵云一起从上海解来的十几个同志牺牲了一半。林锵云也染上了疟疾,常发高烧,几乎被夺去了生命。在狱中,林锵云积极参加了反迫害斗争。在一次绝食斗争中,敌人剥掉他们的棉衣,用藤条抽打,强迫他们吃饭,但他们坚决拒食,终于迫使敌人答应改善伙食和恢复半小时的放风时间。
监狱里严禁看书报,只许读些圣经之类的东西。林锵云等经过巧妙的伪装,保存了一本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大家视为珍宝,偷偷地争相传阅。林锵云童年时因家境贫穷,只读过三年私塾,参加革命以后,又因环境和工作繁忙,难得有时间坐下来读书。于是他把监狱当成学校,请难友当老师,刻苦地学习。没有纸笔墨砚,他就用手指沾水在地板上练字,一连坚持几年,终于练就一手好指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由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路线,造成国民党正面战场大溃退的局面。在丢失华北广大国土的同时,在华东方面,上海失陷,南京被围,国民党政府和中央机关纷纷逃奔武汉。十一月下旬,苏州监狱按照国民党政府的命令,将判处十五年以上和无期徒刑的所谓 “要犯”,从苏州转移到宜兴。在转移途中,船到难走的地方,看守们就强迫“犯人”下船,拖着沉重的脚镣和病弱的身体拉缆。到宜兴后,几十个人挤在一个祠堂里,林锵云等人同看守展开了说理斗争,质问看守: 国共两党已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你们为什么还不放我们出去参加抗日。后来,他们又被押解到安徽省高淳县的一个农村。这时,南京已经沦陷,日寇飞机在这一带狂轰滥炸,人民纷纷向内地逃难,国民党溃兵蜂涌后退,人心惶惶,看守们已自顾不暇,丢下 “犯人” 溜了。林锵云等人砸镣开锁,获得了自由。他们公推当地人孙乐宜带队,决定先到武汉找党。由于长期监狱生活的折磨,他们或病或伤,身体非常虚弱,行动十分困难,大家互相背、扶,艰难地一步步前进,机智地通过了国民党军政当局的不断盘查,终于在一九三八年一月辗转到了武汉。他们先住在难民救济所,不久,找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回到了党的怀抱。接着,他们参加了长江局为出狱同志开办的学习班,组织上对他们被捕后的表现进行了审查,作了结论①。一个多月后,长江局派林锵云回广东工作。
(二)
一九三八年二月,林锵云从武汉回到广州,经过八路军办事处找到省委。省委分配他到职工部任副部长①。他先到香港活动了一个多月,联络了以前参加过罢工斗争的一、二十名工人。后来接到组织通知回到广州。五月间,省委又派他到中共南顺工委负责职工部工作。他在贺丰、碧江、西海、龙眼一带活动,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先后在南海的大揽、顺德的西海、龙眼等地建立了党支部,为后来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一九三八年十月,日寇在广东大亚湾、大鹏湾登陆,国民党军队仓惶退却。十月二十一日,华南重镇广州失陷,日寇继续将其侵略魔爪伸向广州外围。当时南顺工委有的同志认为,南海离广州这么近,又是平原,不易坚持斗争,提出要撤到山区或香港去。林锵云不同意,他说,一个党员,就要落地生根,坚持斗争,不能临阵逃跑②。在未接到上级指示之前,他仍然坚持在顺德活动,联系了一些支部,坚持工作,稳定了三区和六区的组织。这期间,他也曾到佛山活动过。早在广州沦陷前夕,省委决定成立东南特委和西南特委 (一九三九年春改为中区特委) ,撤出广州到其他地区领导抗日。当时,东南特委分管东江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的党组织,特委机关设在香港,但林锵云他们不知道南顺工委归东南特委领导。为了迅速与上级组织取得联系,林锵云通过新会荷塘与顺德均安圩党员之间的历史关系,于一九三八年十二月来到西南特委所在地开平赤坎汇报和联系工作。西南特委同意南顺工委暂时由西南特委同他们联系,并决定南顺工委工作由林锵云负责①。他根据特委提出的长期积蓄力量、埋头苦干的斗争口号,到顺德一直留在沦陷区坚持斗争。林锵云他们依靠当地组织,以群众基础较好的西海、路尾围、龙眼等地作为立足点,同农民一起劳动,并派人到各乡活动,联系了几个大革命时期的农会会员和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筹集了一些枪枝,大约在一九三九年春节前后,在顺德大良镇蓬莱小学组织起一支有十多人的游击队(即当时的特务中队)②。这支队伍开始时缺乏战斗经验,只有三枝长枪 (单响) 、四枝短枪,都是一些破旧武器,有些战士只好用木枪来进行训练。在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军事常识后,有的战士便向林锵云要真枪。林锵云风趣地对他们说:“我又不是开军械厂的,那有这么多枪?”接着,他鼓励大家:“不要着急,有人就会有枪,枪可以向敌人要,不要愁没有枪。”③。他还用一些革命故事来启发大家认识人和武器的关系,增强斗争的信心。当时,部队的生活极为艰苦,给养困难,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利用群众的牛栏、猪舍做住地。由于林锵云注意加强思想工作,部队的政治、文化活动,民主生活和群众工作都很活跃和深入。加上林锵云从不特殊,与大家共甘苦,所以这支小部队虽然人少武器差,但情绪很高。他们依靠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坚持抗战爱民的政策,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不断壮大了力量和扩大了活动区域,成为以后开展珠江三角洲敌后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之一。
根据省委关于广泛地发动敌后游击战争,配合正规军打击敌人的指示,林锵云召集游击队商量出击鬼子的计划。一九三九年五月上旬的一天晚上,林锵云在研究会上分析了形势,坚定地说: “目前敌我力量虽然悬殊,但我们不能长期等待下去。我们必须从战斗中来壮大自己,打击敌人的气焰,使全县人民知道抗日力量仍然存在,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站起来打击日本鬼子,才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真正出路。”他还指出: “要唤起群众的爱国热情,先得要对敌人进行武装斗争,既打击敌人,又教育人民,我们要在敌人的心脏里投一颗炸弹,使日本鬼子知道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屈服的。”①从五月到七月,游击队先后三次袭击大良日寇,大大地打击了日寇的凶焰,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一九三九年冬,林锵云率领游击队转到番禺南部活动,进行杀奸、除害,寻找机会出击敌人。
一九四○年夏,林锵云到三埠参加中共广东中区特委会议。这时中央先后派遣了一批干部深入广东敌后,协助建立抗日武装,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会后,他偕同中央组织部派来的谢立全、谢斌两同志回到顺德。接着,广东省委为了加强与统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武装斗争的领导,发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决定成立南 (海) 番 (禺) 中 (山) 顺 (德) 中心县委,由罗范群任中心县委书记,林锵云、谢立全、谢斌、陈翔南、刘向东、严尚民等为中心县委的成员。一九四○年夏秋间,中心县委举行第一次会议,传达了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并进行了详细讨论,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的形势和特点,确定今后斗争的方针是: 分散隐蔽发展,积蓄力量,掌握有利时机,坚决打击敌人,建立抗日根据地①。为了贯彻这个方针,中心县委从三角洲各县的党组织调集人员和武器,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为了建立一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并进一步团结改造在我党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广州市区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 ,使它成为真正的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中心县委在征得广游二支队司令员吴勤的同意后,决定将林锵云领导的部队,编入广游二支队,成为这个支队的独立第一中队,由林锵云任中队长②,直属中心县委领导和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指挥。
独立第一中队成立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练兵活动,并深入群众发动农民参加部队,很快发展到四五十人。一九四○年九月的一天,敌伪共千余人分三路向番禺县沙湾发起进攻。林锵云、谢立全等带领三十多名战士驻守在涌边村的后山,有一路鬼子和伪军共四百余人,在轻重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向涌边的后山扑来。尽管敌我力量悬殊,战士又缺乏作战经验,但由于林锵云等沉着指挥和战士们勇猛战斗,从早上坚持到下午三时,击退了敌人多次冲锋,把几百敌人打退了,还缴获了一批武器,给战士和群众以极大的鼓舞。但在战斗中也暴露出部队不够沉着,缺乏军事技术等缺点。同时,有少数战士对残酷的战斗环境产生了害怕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林锵云等拟定了军事和政治的整训计划,率领部队撤到群众基础较好的路尾围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整训。
整训首先是进行形势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并以沙湾战斗为例,进行战斗总结,表扬好人好事,吸收政治上要求进步、工作积极、能团结群众又在战斗中表现坚定勇敢的战士入党。经过政治整训,提高了战士的思想觉悟,坚定了革命的信心。接着又进行紧张的练兵。在整个整训过程中,林锵云对部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他亲自给战士上政治课,找人个别谈话,耐心进行教育。就是对犯错误的同志,他也从不简单粗暴,而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有缺点错误的同志乐于接受教育。他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同干部、战士、群众打成一片,亲密无间。战士、群众都亲热地叫他“林叔”,而不叫他的职称。在艰苦的环境中,他自己衣着朴素,却想着为战士缝纱衫。战士没钱买烟,他一到战士中间,就从口袋里掏出烟丝,叫大家来抽。烟丝给战士捲完了,他自己就找“代用品”,搓些干木瓜叶,摘几片桑叶代烟纸,抽得津津有味。他好象是个永远不知疲倦的人,一有空就给战士和群众讲革命斗争故事,讲革命的前途,讲新中国未来的远景,讲得十分亲切生动。年青小伙子为了多听一点,常常偷偷把时钟拨慢。夜深了,林锵云还要走到战士的住地巡视,看他们的被子盖好没有,发现还未入睡的战士,便亲切地问: “够暖吗?”他的关怀、鼓舞,温暖着每个战士。
经过两个多月的整训,部队的素质提高了,影响日益扩大,部队也有了发展,更加坚定了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的信心。在这样的形势下,林锵云等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打开局面,建立敌后根据地,更好地开展游击战争。
顺德的西海,自然条件很好,蔗林、桑基、鱼塘、河涌纵横交错,是一个水网之乡,很适宜进行游击战争。抗战初期,广雅中学的学生曾在这里开展过抗日救亡工作。林锵云初到顺德时,也在这里活动过,群众基础好,又建立了党支部,西海正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的好地方。当时,西海地方实力派分成几股势力,互有矛盾。一九四○年十月,土匪集团“济群团”数百名武装匪徒,闯进西海,大肆抢掠。西海党支部发动群众,开展防匪保家的宣传活动,与地方实力派中的妥协势力进行斗争,并提出邀请独立第一中队进驻西海,保卫西海。妥协势力眼见大势所趋,无可奈何,只好勉强表示同意。林锵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带领着装备有两挺崭新机枪和几十支长短枪的部队,乘着小艇浩浩荡荡地驶进了西海,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林锵云根据中心县委关于立即开展群众工作,建立西海根据地的指示,对部队进行了深入动员,使每个战士认识到保住西海,立足生根,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意义。接着,部队进行了紧张的备战工作,一面进行军事训练和构筑工事,一面分批派出工作组深入群众,边帮助群众生产,边进行防匪保家、抗日救国的宣传。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西海变得更加生气勃勃了:农会从三十多人发展到七八十人,妇女会、识字班也开始建立起来了。部队还广泛开展了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以西海为中心,组织顺德三、四、五区联防。这时,党吸收了一批农民积极分子参军,党组织又从港澳动员了二十多名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到西海来参加部队,其中有的是共产党员。部队迅速扩大到一百二十多人。西海成了珠江三角洲武装斗争的一个重要据点。
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引起了敌人的恐惧,日寇加紧对珠江三角洲进行“扫荡”。一九四一年七月中旬,日寇指使汉奸李塱鸡(李辅群) 部两个团向西海外围推进,形成对西海的三面包围。敌人一面进行军事威胁,另一面玩弄政治诱降手腕,要挟西海的投降派和动摇分子,妄图迫使独立第一中队撤离西海。在敌伪压境的形势下,当初同意请独立第一中队进驻西海的地方实力派动摇了,一小撮地主乡绅在群众中制造谣言和散播失败论调,一股反动逆流在西海泛滥起来。为了保卫西海,林锵云带领部队紧张地进行备战。同时,对西海的上层人物晓以大义,陈说利害。一天晚上,林锵云和部队其他负责同志正在研究敌情,警卫员报告说,有一些乡绅求见。林锵云心里明白,这些乡绅投降之心未死,肯定是来说服部队放弃保卫西海的。在接见乡绅时,林锵云严肃地指出: “敌人这次进犯西海的目的是明显不过的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妥协投降,这是完全违背西海人民意志的,人民绝不会答应,这条路行不通。另一条是坚决抵抗,保卫家乡,这是西海人民应该走也愿意走的道路,也只有坚决抵抗才能保卫西海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我们是抗日的部队,一定要和人民一道,打倒敌人,收复失地,使人民安居乐业过好日子。”接着,他又用缓和的语气对他们说: “大家还是把眼光放远一点吧! 不管日本帝国主义现在多么凶恶,也一定会被我们打败的。希望诸位在抗战中都能贡献点力量,为人民作点好事,日后留个美名。”①林锵云义正词严的陈说,使绅士们听罢面红耳赤,低头不语。
一九四一年中秋节前后,我军击退了李塱鸡伪军对西海进行的两次试探性的进攻。但林锵云等清醒地估计到,部队正面临着敌人更大规模进攻的危险。九月的一天晚上,部队彻夜举行军事会议,决定动员一切力量,粉碎敌人的进攻,坚决保卫西海。接着,召开了部队排以上干部和地方干部会议。林锵云在会上分析了敌我形势,并指出保卫西海的重要意义。他说,西海是顺德的门户,在军事上是敌我必争之地。同时,西海又是珠江三角洲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保住这块根据地,不仅是一场军事斗争,而且是一场政治斗争,我们要通过这场战斗来挫败敌伪的嚣张气焰,鼓舞起珠江三角洲人民抗日的斗志,坚定这一地区人民群众的抗战信心。因此,我们只有打,坚决打,一定要保卫西海。他还详细分析了有利条件和存在的困难,指出,敌人这次调动集结的兵力,虽然十倍于我,但这只是数字上的差别。我们是人民的战士,一个能打垮敌人十个。我们完全有力量打败敌人,而且要打场大胜仗,消灭敌人,壮大自己①。他号召大家坚决依靠群众,打好这一仗。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三日,李塱鸡派敌“前线总指挥”祁宝林率三千余人,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分路进犯西海。林锵云、谢立全等指挥部队,利用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鱼塘、蔗林、河涌等有利地形,进行伏击、截击。战斗从早晨继续到太阳偏西,敌人大部伤亡或被水淹死,残余的敌人被追击得走投无路。林锵云马上带领群众,手拿锄头、棍棒、艇桡,四出抓俘虏。当他穿过蔗林时,看见七个持枪的伪军蹲在大基上喘气,便机智地向后面的蔗林呼喊: “同志们快出来呀,这里有 ‘黄泡仔’ ,快干掉他们。”被打得魂不附体的伪军听到喊声,以为蔗林真有大队人马,慌忙跪地求饶。林锵云喝令他们放下武器,就这样单人匹马抓了七个俘虏,缴了七枝枪①。这一仗,打垮了敌人一个师的进犯,打死了伪团长兼“前线总指挥”祁宝林,毙伤敌人五百多,俘三百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
西海大捷,沉重地打击了敌伪的凶焰,同时极大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斗志,抗日的怒火在珠江三角洲燃烧得更旺了。林锵云率领的部队声威大振,大批青年踊跃参军,驻西海的部队迅速发展到五百余人。在群众的支持下,又建立了许多新的隐蔽活动据点,巩固了西海抗日游击根据地。
在新的形势下,中心县委决定,抓住有利时机,利用敌人同地方实力派之间的矛盾,开展统战工作,扩大抗日力量。当时,距西海东南四十二里的番禺榄核镇,地方实力派内部发生分化,以自卫大队长杨忠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实力自卫,维持现状,反对另一派向敌人投降妥协。我们党早就派了一些地下党员,利用旧友关系,对杨忠进行争取教育工作,西海大捷后,在榄核镇广大群众的推动下,他进一步靠拢我们。中心县委决定派部队进驻榄核,发动群众,开展统战工作,争取、改造杨忠和他的部队。林锵云多次找杨忠谈话,晓以民族大义,激发他对敌人的憎恨,同时与杨忠协商部队进驻事宜,决定把挑选出来的七十多名干部和战士,分批秘密进驻榄核。经过进驻榄核的干部、战士的努力工作,使榄核镇成了“白皮红心”的隐蔽据点。有了这一片回旋地区,西海根据地与中山抗日游击区的联系畅通无阻,对于打击敌人,发展壮大自己,坚持游击战争起到了重大作用。后来杨忠和他的部队坚定地走上了抗日道路,一直转战在珠江三角州,成了一支抗日的队伍。一九四五年,杨忠在随部队挺进粤北地区时,因长期行军劳累,一病不起,临终时,他说: “我这一世,到头来总算找对了路,虽死无憾了,只可惜不能再见到林叔一面……。”①除改造杨忠部队外,林锵云等还争取教育和改造了其他一些地方武装。
一九四二年春、夏间,日、伪、顽互相勾结,企图分化在抗日统一战线下团结起来的抗日武装。五月,国民党挺进第三纵队副司令林小亚暗杀了广游二支队司令员吴勤。六月,林锵云被中心县委任命为广游二支队代司令员②。他根据中心县委和省委继续高举抗日的旗帜、坚持对敌斗争的指示,率领部队展开大规模的反敌、伪、顽合流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反击。
一九四二年十月,日寇纠集了数千鬼子兵和伪军李塱鸡、彭济华两个师,以及以林小亚为首的当地国民党反动派的地方团队,合计万余人,分路向南海、顺德、番禺、中山、新会等地区,继续进行“大扫荡”。形势越来越严重。中心县委根据省委传达的党中央关于“敌进我退,分散坚持斗争,待机打击敌人”的斗争方针,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具体情况,决定除留下小部分武工队在西海隐蔽坚持斗争外,部队主力由林锵云等率领,分散向禺南的南、顺边境和中山等地区转移。在这之前,中心县委还作出了开辟中山五桂山根据地的决定。林锵云率队到禺南后,结合当地党发展起来的队伍,展开了更有利的斗争。一九四三年春,珠江抗日武装力量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共广东临委召开军政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珠江地区指挥部,统一指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队,林锵云为司令员①。
一九四三年夏,日寇集中兵力“扫荡”五桂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林锵云等从番、顺地区来到王桂山,指挥部转移到了五桂山根据地。一九四三年秋,敌人对五桂山根据地发动“十路围攻”。当时在五桂山游击区的主力部队只有五百余人,各村民兵也不过三百余人,要战胜十数倍于我的上万敌人,是有很大困难的。指挥部经过反复研究制定出粉碎敌人“十路围攻”的作战部署,林锵云等率领部队采取灵活的战术,不到三天便粉碎了敌人准备用一个月时间彻底“扫荡”五桂山根据地的计划。
一九四四年五月,广东军政委员会在宝安土洋村召开会议,根据中央关于在华南全面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决定成立珠江纵队。九月,正式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林锵云为珠江纵队司令员②。
一九四四年秋,日寇大举进攻湘桂线。党中央为了坚持和扩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华南新的斗争局面,指令东江、珠江部队分别向粤赣和粤桂边区发展。十月,林锵云等组织了一支五百多人的队伍,从中山五桂山根据地出发,由海洲、荷塘渡西江经新会到达皂幕山区,与中区地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会师,开辟粤中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③。一九四四年底,为适应广东抗日武装斗争发展的新形势,省军政委员会又决定把珠江三角洲与粤中地区划开,将林锵云调回珠江三角洲工作。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五日,在中山县五桂山公开宣布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成立,并公开宣布林锵云为司令员①。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五日珠江纵队发表了宣言,指出: “从五年来艰苦抗日自卫斗争中,使我们全体同志一致认清: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救星”,“因此,我们全体同志,一致热诚接受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统一指挥作战,与我们的兄弟部队东江纵队、琼崖独立纵队共同坚持华南敌后战场,为解放华南同胞而奋斗。”② “珠纵”成立后,在珠江三角洲更加鲜明地举起抗日的旗帜,坚持斗争,直到抗战胜利。
一九四五年四月,林锵云由中山坐船通过伶仃洋经宝安到了东江纵队。七月,他代表“珠纵”参加了在罗浮山召开的广东各地党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广东区党委,林锵云被选为区党委委员。会议期间接中央电示,要广东组织部队北上五岭,接应王震南下的部队。接着,组成粤北指挥部,由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负责,带领一千多人于八月从罗浮山出发北上。途中由于敌情不明,给养困难,处境十分艰难。在艰苦的行军途中,林锵云身先士卒,吃苦在前,鼓励大家战胜困难。后来,通过电台与“东纵”联系,才知道王震部队到南雄后,接到中央命令已经北返了。粤北指挥部仍按计划北上,一九四五年九月,北进部队到达南雄帽子峰周围,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在南雄和粤赣边的大庾岭一带活动,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粤北根据地①。
一九四六年春夏,党领导的广东游击队,在广东军调小组调处下,与国民党达成停战协议,并签订了中共广东武装的“北撤协定”。广东区党委指示粤北人民武装北撤九百人。当粤北指挥部林锵云等集结部队准备北撤时,美方和蒋方代表相互勾结,千方百计给北撤部队制造困难,限制部队在十里宽的路线上行军,途中又制造种种借口,拦阻我部队前进,同时派兵尾随我部队,步步进逼,还组织了不少特务、流氓借端寻衅,制造冲突。北撤部队沿途同国民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冲破了重重障碍,终于胜利到达沙鱼涌与兄弟部队会合。
为了统一领导,北撤部队成立了军政委员会,林锵云为委员。北撤部队还组织了一个干部大队,由林锵云任大队长②。一九四六年六月三十日,北撤部队在宝安的沙鱼涌上船,分乘三艘美国登陆艇,七月初到达烟台,胜利完成了北撤任务。不久,东纵主力调到临沂。林锵云因病留在烟台住院治疗。十月间,烟台紧张,林锵云带领一百多名病号,通过封锁线,到达华东军区所在地,后来,分别到党校和军政大学学习。林锵云在华东党校仅学完第一单元,即被调中央城工部工作。他到河北阜平找中央工委,见到了刘少奇等。当时,党中央正在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他留下来参加了会议。会后,林锵云被派到山东,担任两广纵队副政委③。
(三)
在中国人民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党中央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抽调军队干部加强地方的工作,以解决新解放区所需要的大量干部。林锵云由于过去长期从事工运工作,这时,党又派他搞工会工作。他以两广解放区职工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一九四八年八月一日至二十二日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大会号召全国工人阶级,紧密团结各阶层人民,积极支援人民解放军,迅速实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任务。大会还决定恢复中国工人阶级统一的全国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林锵云被选为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委兼组织部长。次年四月,他作为全国总工会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世界工联在意大利召开的代表会议,到苏联、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参加了一些工会活动。回国后不久,林锵云又在北京出席了亚澳工会会议。一九四九年底,林锵云被调回广东工作。
林锵云回到广东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华南分局职工委员会第二书记。一九五○年一月,林锵云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劳动局局长。这时,他抓了劳动就业与失业救济、工会组织建设和思想教育等问题。林锵云提出,劳动局的任务应以保护劳动来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同年八月,成立广东省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林锵云兼任主任。他强调政府救济失业工人的政策,并不是单纯的慈善观点,而是要以“以工代赈” 、“生产自救”、“还乡生产”、“转业学习”等方式来解决目前的困难,最根本的还是要组织起来,实行生产自救。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广东省各级人民政府在劳动就业与失业救济工作上获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九五○年三月,广东省总工会筹备会成立后,林锵云任主任。他首先抓工会的组织建设工作。针对一些市、县工会干部对工人入会条件要求过多,有的地方又存在滥收会员的偏向,林锵云提出,要放手发动工人组织工会,工会领导和干部必须注意克服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特别要把反对关门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同工会工作中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结合起来,认真抓好工会的组织建设工作。一九五三年四月,广东省总工会正式成立,林锵云被选为总工会主席。到一九五七年,全省建立了十四个产业工会,十个省属市和一百个县都建立了工会组织,全省会员达一百多万人。
林锵云在主持工会工作期间,多次在会议讲话和报刊上发表文章,反复强调,要做好工会工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接受党对工会的领导,反对工会干部的分散主义。他始终坚持配合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会工作。例如,在建国初期,他动员和组织职工,把支援前线和恢复、发展生产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他提出工会要教育工人阶级在运动中起骨干作用,打垮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在清除“五毒”、“三害”的基础上掀起生产建设的新高潮。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工会向企业行政部门输送了大批优秀工会基层干部和积极分子,有力配合和支持了合营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广东省工会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表扬。
林锵云还认真贯彻了工会工作必须以生产为中心的方针,教育工人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劳动,努力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在他主持工会工作期间,开办了工人夜校、技术学校,不断提高工人文化和生产技术水平。他关心工人群众的生活,还办起了工人疗养院、工人医院、工人文化宫等等,使工会工作做到生产、福利、教育三位一体。针对广东毗邻香港、澳门,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较严重,不法资本家以卑鄙无耻的手段来和我们争夺青年职工及某些青工堕落犯罪的情况,林锵云强调,加强对职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反对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提高他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树立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是工会的重大政治任务。为此,他经常利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二七”大罢工、“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等活动的机会,对职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林锵云在负责省总工会工作的同时,兼任中国海员工会华南区委员会主席。他非常关心海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提出一定要办好海员俱乐部。当时华南地区是全国建立海员俱乐部最多的地区,俱乐部成为海员学习时事政治、生产技术、休息和进行文娱活动的场所。林锵云还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黄埔港装卸任务很繁重,他帮助解决及时把进出口物资运往各地的问题,使黄埔港年年超额完成装卸任务,为国家积累了资金,在国际上赢得了好的声誉。
林锵云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委,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一九五八年九月,他被选为广东省副省长以后,主要负责民政工作。他认真贯彻党的优抚政策,做好经常性的拥军优属工作。每逢节日,他都亲自率领慰问团,到医院慰问伤病员,到驻军慰问坚守战斗岗位、保卫祖国安全的解放军指战员,把党和人民的关怀送到战士们的心里。对烈、军属和残废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他也关怀备至。他还多次会见了彭湃同志的母亲和其他革命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身体情况。
林锵云十分重视革命老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一九五七年十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省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林锵云先后任副主任、主任。他在负责老区工作期间,主持制定了评划老根据地的标准,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评划老区的工作。对全省老根据地建设从交通、水电、生产、文教、卫生等方面都做了规划。他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曾组织编写出版了一套“广东革命故事丛书”。林锵云还经常深入到老区,慰问烈、军属,关心各地烈士陵园的建设,为烈士纪念碑题字。一九六二年八月底至九月初,林锵云率领了一批曾在中山县五桂山区坚持革命斗争的老干部,访问了五桂山革命根据地。他虽然年纪较大,身体又不太好,还是和大家一起从中山的南塱步行到三乡,再到五桂山,直走到原珠江纵队司令部所在地的槟榔山。所到之处,他都勉励老根据地人民进一步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继续克服各种困难,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而奋斗。
顺德的西海是林锵云亲自参加建设起来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解放后,他曾多次到西海看望群众。一九五九年,有一次他和顺德民政局的同志到西海,找一些军、烈属开座谈会。他亲切地问大家: 你们吃得饱吗?住房解决了没有?生产上有什么困难? 军、烈属反映: 现在生产可以,但建房很困难,没有材料。林锵云立即对县民政局同志说: “抗日的时候群众的房子被日本鬼子烧了,打鬼子时他们住茅寮,现在还是住茅屋,你们一定要想办法把茅屋换成砖屋。”①后来,干部们积极想办法找到水泥预制件厂协助解决材料,并发动大家烧砖瓦、挑沙子,首先帮助烈、军属盖房。群众高兴地说:林叔提出的茅房变砖屋的想法实现了。一次,林锵云听西海群众反映,现在劳动力不够,群众碾米要到番禺去,两个人去碾一担米要花一天时间。林锵云对县农机厂厂长说: “你听到没有?群众碾米那么困难,你是厂长,要想办法搞到碾米机,方便群众。”①经过农机厂同志的努力,搞出了小型碾米机,西海群众再不用划艇去外地碾米了。
林锵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他反对浮夸和弄虚作假的做法。有一次,在里仁洞召开佛山地区老区工作会议,会上有的人提出亩产万斤的口号,顺德的一个干部问林锵云: 你看行不行?林锵云问他,你们西海的实际产量有多少? 回答说: 只有五百七十斤。林锵云叫他在会上就说五百七十斤,不要吹牛,要讲老实话②。林锵云关心干部、战士和群众,从不为自己谋私利。解放后有的亲戚想通过他从农村到广州找工作,他耐心说服他们,并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要他们安心建设农村。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很严,不许孩子讲父亲的职务,在家里要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也不允许孩子顺便搭乘他坐的小汽车。林锵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一九六○年困难时期,他在院子里自己种了一些瓜菜,和家里人一起吃瓜菜饭,而把国家配给高干的一些食品送给战友的小孩吃。平时,他到公社去调查了解情况,公社的同志问他想吃什么,他总是说: 大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林锵云为党为人民奋斗了一生,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却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二日林锵云被“隔离审查”,他爱人张仕娥也在同一天被抓走,于三月六日被迫害致死。林锵云在被关押期间,始终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由于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于一九七○年十月二日含冤逝世。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党为林锵云在广州隆重举行了追悼会,对他的一生作出了正确的评价。
注释
①②访问林锵云记录(1964年)。
③林锵云《自传》。
①《工运史研究资料》1981年第9、10期合刊。
②林锵云《自传》。
①③《党史参考资料选编》,中共南海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1982年1月编印。
②访问林锵云记录(1964年)。
①访问林锵云记录(1964年)。
②林锵云: 《自传》。
①②访问林锵云记录 (1964年) 。
①林锵云:《自传》。
①林锵云: 《自传》 。
①《工运史研究资料》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室编,1981年第9、10期合刊。
②访问林锵云记录(1964年)。
①访问罗范群记录。
②《顺德人民革命斗争大事记》顺德县政协文史资料组编印。
③《光荣的历程》 (顺德革命回忆录),中共番顺县委编印。
①《光荣的历程》 (顺德革命回忆录)。
①谢立全: 《珠江怒潮》,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7页。
②《华南抗日纵队战史》第62页。
①谢立全: 《珠江怒潮》第81—83页。
①《光荣的历程》 (顺德革命回忆录)。
①谢立全: 《珠江怒潮》第96页。
①谢立全: 《珠江怒潮》第110页。
②访问罗范群记录。
①《华南抗日纵队战史》。
②③访问罗范群记录。
①《华南抗日纵队战史》。
②《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成立宣言》,存广东省档案馆。
①访问王作尧记录。
②访问杨康华记录。
③林锵云《自传》。
①访问梁镜清记录。
①②访问梁镜清记录。
相关参考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余泽鸿,四川人。一九二六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一九二七年五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一九三一年八月进入中央苏区,曾任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建黎泰地区的土地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竺清旦竺清旦是浙东地区早期农民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①,曾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江浙)区委农民问题委员会委员、宁绍台农民协会会长、宁波市临时政府执行
李季达李季达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曾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部长、工人部部长兼天津市委书记。1927年11月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7岁。(一)李季达,字世昌,化名李吉荣,1900年1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巫
王昭,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六年后担任中共平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
罗孟文罗孟文是一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和白区工作者,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他出身农民,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曾任中共江西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中共赣南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