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马林人物传,马林生平事迹,马林评价

Posted 列宁

篇首语: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马林人物传,马林生平事迹,马林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马林人物传,马林生平事迹,马林评价

马林(Hendricus—Sneevliet)出生于荷兰,曾受共产国际的委托来中国,在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三年,对帮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贡献。

(一)

马林本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 (Hendricus—Sneevliet) ,一八八三年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他在荷京大学读完政治经济学课程后,渐明革命道理,开始从事荷兰工人运动。一九○○年,在荷兰铁路部门工会工作,表现出他的组织才能。一九○二年,斯内夫利特参加了荷兰社会民主党。一九一三年,他被派到荷兰的殖民地爪哇从事革命活动,在三宝垅的一家贸易公司里担任书记。爪哇是印度尼西亚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在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爪哇的广大农民失去了土地,被迫到城里寻找生路,多数到糖厂做工; 数以百万计的无产阶级,平均每天收入不到半个弗罗林; 工农生活都极端困苦。一九一四年,斯内夫利特等帮助当地工人创立了印尼社会民主联盟,依靠这个组织,领导爪哇的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内夫利特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一九一五年,他创办了荷文的《自由呼声报》; 一九一八年又创办了印尼文的《人民呼声报》。这两份报纸都成为宣传革命的阵地。

当时爪哇的伊斯兰教联盟,是一个争取民族独立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组织,具有经济、社会和宗教混合在一起的性质,曾不断地同糖厂的欧洲人老板作过斗争。这个群众组织中的左冀,集中在三宝垅。斯内夫利特于一九一六年促成了印尼社会民主联盟与伊斯兰教联盟的合作,印尼社会民主联盟成员可以不放弃自己的党员身分加入伊斯兰教联盟,伊斯兰教联盟成员也可以保留他们的盟籍进入印尼社会民主联盟。这两个组织的合作,使印尼民族革命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

斯内夫利特的革命活动,引起荷兰殖民统治者的注意,一九一八年,爪哇当局将他驱逐出境。

一九二○年七月,斯内夫利特作为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和伊斯兰教联盟的代表,接受共产国际的邀请,用马林的名字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了民族和殖民地委员会的工作。这个委员会的主席由列宁亲自担任,成员中还有印度的罗易等人。斯内夫利特担任秘书,并参与了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 (初稿) 》和罗易的《补充提纲》的讨论。他介绍了在印尼工作的经验,受到列宁和共产国际的重视。列宁将这种“土著的民族主义联盟”的建立和发展,看作是当时印尼民族民主运动不可遏止地增长的标志①。在共产国际的这次代表大会上,斯内夫利特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同时担任了共产国际民族和殖民地委员会的秘书。一九二一年,共产国际根据列宁的推荐,派他来中国帮助建党等工作。

斯内夫利特的化名很多,主要有: 马林 (Maring) 、马灵(Mar ling) 、马伦 (Mareng)、孙铎(Sun-tó)、倪恭卿(Gni Kong-Ching)、西蒙博士 (Dr.Simon) 、菲利普先生 (Mr.Philip) 、布罗维尔 (Brouwer) 、安得烈森 (And-resen) 、乐文松 (Joh Van Son)等等,在中国期间常用的化名是马林和孙铎) 。

(二)

一九二○年八月,共产国际正式委派马林来华。同年九月,他为共产国际在意大利、维也纳处理了一些问题之后,于一九二一年四月动身,取道欧洲,于六月间到达上海。这时,上海、北京、广州、长沙、济南、武汉等地已经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并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核心,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做了准备。马林来华以后,到北京和李大钊交换意见,并和北京的党员见面。马林向他们建议,应该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建立中国共产党。北京的党员都表示同意。之后,马林又同共产国际远东局的尼可洛斯基一起,由张国焘陪同去上海,帮助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备召开中共“一大”。他同在广州的陈独秀也进行了联系,并向李达等提出及早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在马林的帮助下,上海组发信给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要他们各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开会。

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马林出席了会议。他首先代表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作了题为《第三国际的历史使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报告①。他说: 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第三国际增添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党增添了一个东方战友。他还分析了国际形势,介绍了第三国际的工作情况以及他在爪哇建党活动的情况和经验。他希望中国同志努力工作,接受第三国际的指导,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②。马林的报告受到与会代表们的欢迎。据参加“一大”的包惠僧回忆说: “他 (指马林) 对马克思、列宁的学说有精深的素养,他声若洪钟,口若悬河,有纵横捭阖的辩才,……我们在他的词锋下开了眼界”③。

七月三十日晚上,中共“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程是由马林对会议讨论的各项问题发表意见,然后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但宣布开会以后不到半个小时,突然有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闯进会场。代表们问他找谁,他用可疑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会场,然后说: “对不起,我找错了地方。”说完后就急忙走了。马林见此情景,机警地说: 这一定是侦探,马上散会,会议改期改地点后再开。按照马林的布置,出席会议的人员除李汉俊和陈公博以外,立即离开了会场。十几分钟以后,法国巡捕包围了会场,并进入室内搜查盘问,结果扑了一个空。李达回忆说:“当时真危险,假如没有马林的机警,我们就会被一网打尽”①。

马林认为,“中国国民运动中,最堪注意的一种现状,就是缺少由一个政党主持一种有规则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宣传”②。“如果中国人民群众没有受政治教育和政治宣传,中国民族就决不能成一种势力”③。因此他在华期间,曾以很大的精力从事宣传方面的工作。他曾担任党的机关刊物《向导》的编辑。马林工作认真负责,《向导》周刊上发表的每篇文稿,都要中国同志翻译给他听,不对的地方,就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改正。他不但负责编辑,而且亲自动笔,撰写了许多文章,署名孙铎,发表在《向导》、《前锋》等刊物上。这些文章中,有宣传十月革命的《俄国革命五周年纪念》、《新俄罗斯》 ;有号召人民起来同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二次的世界战争》、《土匪和外交使团》、《美国与日俄会议》、《他们的道路与我们的道路》; 有揭露中国军阀反动本质的《吴佩孚和陈炯明》、《吴佩孚与国民党》; 有指导工人运动的《中国劳动群众的觉醒》、《北京政变与上海工作之主张》;有强调宣传工作的《国民运动、革命军和革命宣传》; 有评论国民运动和国民党政策的《中国国民运动之过去及将来》等等。马林的文章,论述生动,短小精悍,说理充分,很有说服力和战斗力。例如,他在指斥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文章中激愤地说:“现全国人民生活中,无处不看见外国的势力。真诚的国民运动者如何能忽略这重要的事实! 就是中国是外国帝国主义的被害者”①。他告诫国内一些人不要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指出: “要想列强愿停止他们干预中国事务,要想他们能骤然完结帮助中国军阀中这个或那个的旧方法,这自然是一种乌托邦的思想”②。他认为中国人民只有起来“反对外国的宰制中国”; “把国内各种人民的势力联合起来,以抵御帝国主义的各国”③。

马林还热情地向中国人民介绍十月革命,宣传苏维埃社会主义。他指出: “俄国革命是近世史上一件最重要的事实,并且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重要步骤,如果社会主义的社会成功了,什么种族不平等,少数人剥削群众的事,贫困与战争等等都是会消灭的”④。马林认为苏俄是各国劳动人民进行民族运动的最好的盟友,鼓吹中国革命要走俄国的道路。他说: 被征服民族“要和苏俄携手,和俄国红党结密切的关系,这是巩固他们国内民族运动的唯一的道路”⑤。他还说:“中国知识阶级和劳动者必须与新俄国发生密切的协助和亲善关系,才能使解放和独立的奋斗得到一些光荣的胜利”⑥。马林的这些论述,对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林富有从事工人运动的经验,并积极推动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林即建议要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党接受了这一建议,遂于一九二一年八月,在上海成立了领导我国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随后,又在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等地设立了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分部作为领导各地工人运动的机关。马林还多次去各地实地考查工人运动,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一九二二年一月,香港海员工人举行了反抗英帝国主义压迫的大罢工。到一月底,罢工的规模扩大到三万余人。经过五十六天的激烈斗争,罢工取得了胜利。马林密切注意这次罢工的进程,认为“这次争取提高工资的海员大罢工,矛头指向外国航运公司,具有政治色彩”①。他热情地赞扬这次罢工,“使无论哪个关心于劳动运动发展的人都惊骇不已”②。

马林在我国北方考查时,曾经不顾环境的险恶,深入社会底层,参加工人支部会议。有一次,他在会上与铁路工人谈话时,一个人问他: “革命的主要目的何在?”他回答说: “首在争取政治自由,实现政治自由以后,经济各项改革自然水到渠成”。那个人又问他: “敌势强大,如何着手?”马林回答说: “从组织群众力量入手。敌人对我施百吨压力,我们以千吨革命强力回报”③。语言简明有力,坚定果断,给予参加会议的工人以极深的印象。

一九二二年,爆发了开滦煤矿同盟罢工。马林曾亲自去天津,和领导罢工的同志见面,反复商讨罢工中的有关问题④。一九二三年二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以后,党内曾有不同认识。为了统一和提高大家的思想,马林在传达共产国际文件时,对“二七”罢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汉口足以证明中国的劳动界已感触了一种新的精神”①。他的话,使大家深受启迪。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之后,马林断言: “我国近代产业的工人已经醒了”。“他们已感触到阶级意识了。劳动者巳在中国社会上成为一种新势力,在将来一定会站在极重要的地位,不特在掠夺者和被掠夺者之间,而且在政治上将有极大的势力”②。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证实了马林的判断。

(三)

马林遵循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并依据他在印尼取得成功的经验,促成了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九二○年六月,列宁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 (初稿) 》中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以后,民族和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结成亲密的联盟; 共产国际必须帮助殖民地和落后国家未来的共产主义分子组织起来,建立新型政党的组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必须和农民建立巩固的联盟;无产阶级可以而且应当和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联盟,但不能同他们“混为一体”,必须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①。列宁的这些光辉思想,规定了共产主义者在民族革命运动中所采取的基本方针,因而极大地援助了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马林便致力于谋求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工作,想通过这种联合,促使革命更快地向前发展。经过一番考查之后,他坚持自己的主张,即国共合作必须以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这种党内联合的形式完成。马林提出: “我认为,这条途径不仅以爪哇的经验为依据,而且完全符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讨论和大会上所通过的殖民地问题提纲”②。

建立无产阶级与民主革命派合作的统一战线,首先要解决的是统战目标的选择问题。马林不同意共产国际远东局有些人主张联合吴佩孚或陈炯明的意见,坚持在华的统战目标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早在马林来华以前,共产国际远东局人员在中国寻求建立统一战线途径的过程中,几乎在同一时期与吴佩孚、陈炯明、孙中山等人都有接触,并且对吴佩孚、陈炯明更有好感,认为吴佩孚和陈炯明都是可以合作的对象。共产国际远东局和远东共和国甚至都“坚信,为开展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而可以合作的人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他们认为孙中山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家,他们同意支持吴佩孚”③。一九二○年四月,维经斯基来华,在访问吴佩孚的幕僚白坚武以后,一度曾“决定联合吴佩孚发动民主运动”①。与此同时,苏俄《消息报》也有文章称吴佩孚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已经在中国正在发展的局势中树起了新的旗帜”,因此“对吴佩孚寄予殷切的希望”②。此外,苏俄政府曾于一九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派路博将军携带列宁的亲笔信到粤军驻地漳州,访问广东军阀陈炯明,表示苏俄愿意帮助中国完成国民革命。陈炯明“并有书致列宁”③。一九二一年底,维经斯基又曾在南宁和陈炯明“长谈过三次”,说陈炯明完全支持俄国革命④。当时苏俄人民外交委员会出版的刊物甚至称赞说: “陈炯明坚信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位革命的将军,而且是具有优秀的组织能力,并受到群众的拥护”⑤。

对于共产国际和苏俄的上述意见和作法,马林在来华调查以后,坚决表示反对。他说: “首要的是,赤塔政府倾向吴佩孚的方针是完全错误的”⑥。同时,马林还指责陈炯明的观点是把民族主义局限于广东⑦,因此不能作为领导整个中国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统战对象。

要联合国民党,就必须同孙中山接触。马林是通过张继与孙中山建立了联系。一九二一年下半年,马林在上海会见了他认为是“孙中山的最主要代表之一的张继”,并谈到“他 (张继) 比我遇到的任何一个人,在政治上更为成熟,并且有更多的西方观点”。他还说: “由于张继的联系,国民党邀请我去访问孙中山”①。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马林在共产党员张太雷 (任翻译) 的陪同下,在广西桂林会见了孙中山。当时孙中山在桂林独秀峰下的旧桂王府设立了大本营,正在进行整军和练兵,准备由桂入湘进行北伐。马林等人到达桂林以后,在孙中山的大本营中住了九天,双方进行了多次深入的长谈,着重讨论了国共两党结盟的可能性以及“群众运动和在工人阶级中进行宣传的必要性”等问题。马林提出了下列意见: 一、改组国民党,与社会各阶层,尤其与农民、劳工大众联合;二、创立军官学校,以建立革命的基础;三、促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在会谈中,孙中山也向马林介绍了“国民党的策略、它的历史、袁世凯时期在国外的非法活动、与太平洋各国华侨的联系和他们对国民党的帮助”②。孙中山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特别感到兴趣。当他听说苏俄所采取的政策与他的民生主义原则相符合时,他感到高兴③。孙中山向马林表示,他虽然并不信奉马克思主义,但他的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一致的。他强调军事工作的重要,同时迫切希望得到苏俄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但是又担心与苏俄公开接近会引起列强的干涉,所以暂时还不能公开同苏俄结盟。他主张“待北伐胜利结束,立即提议与苏联公开建立联盟”①。孙中山还告诉马林,他愿意派一个代表团去莫斯科进行考察; 对于马林提出的其它建议,如改组国民党,建立军官学校等等,在完成反对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后,立即实行。

随后,马林到广州考察,适值爆发了香港海员大罢工。他看到孙中山同工人运动有较密切的联系,认为孙中山“是中国革命不可少的人”②。

马林结束了南方之行以后,前往北京同苏俄派来的裴克斯使团会面。他向裴克斯送交了两份报告,请他转往莫斯科。一份给共产国际执委会,主要谈国共合作;另一份给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要求苏俄政府派使团前来帮助孙中山的南方政府③。

马林的这些活动和他提请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放弃联合吴佩孚、陈炯明,而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的主张,给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的对华政策带来了生机。它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完全支持。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加快了同孙中山联盟的步伐。一九二二年四月,裴克斯在北京向少共国际代表达林传达了莫斯科的指示,要他联系孙中山,了解孙中山的态度和国民党的一般情况,并发给他代表苏俄政府的证书。达林返回上海以后,在瞿秋白、张太雷的陪同下,去广州同孙中山商谈国共合作问题。双方交往密切,先后接触达五、六次之多①。孙中山被确定为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的联盟者以后,国共合作也进一步提上了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三方面的议事日程。

关于国共两党怎样进行合作的问题,马林基于他在爪哇的经验和对国共两党的认识,提出宜以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这种党内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马林确认国民党不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而是“多阶级的联盟”。他认为国民党由这样四类成员组成: 起领导作用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参加过辛亥革命,多数领导人是在日本或法国接触到社会主义的,自称是社会主义者,其中包括孙中山在内; 移居国外的人,即国民党组织中的资产阶级分子;南方军队的士兵; 工人②。马林从此得出结论: “该党 (国民党) 的纲领使这些不同的派别有可能加入该党”。一九二一年底至一九二二年四月,马林对中国的南方进行考察时,同国共两党领导人分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他认为国民党领导人“全都对苏俄抱支持态度”③。香港海员“罢工的领导权掌握在国民党手中”,证明国民党与工人阶级组织有“真正的联系”④。马林还认为中国国民党是合乎理想而具有实力的国民革命的政党,比印尼的伊斯兰教联盟要高明的多。他盛赞孙中山及其左右的得力助手,认为他们的民族意识很强,而且其中有些还是懂得马克思主义的人。马林看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共产党可以合作的真正的革命势力,他提出: “国民党松懈的组织形式使得在党内很容易促进群众运动的思想,因此必须与国民党建立友好关系”①。

对于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过程。早在一九二二年四月六日,陈独秀就曾写信给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维经斯基,明确反对马林关于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的提议,并陈述了如下理由:一、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的宗旨及所据之基础不同; 二、国民党联美、联张作霖、段祺瑞等政策和共产主义太不相容; 三、国民党未曾发表党纲,除广东以外,全国仍视它为争权夺利的政党,共产党倘加入该党,则在社会上信仰全失 (尤其是青年社会) ,永无发展之机会;四、广东实力派陈炯明,反对孙中山甚烈,中共若加入国民党,立即受陈派之敌视,故在广东亦不能活动; 五,孙中山不能容纳新加入者的意见和假以权柄;六、各地区共产党员均巳开会决议,绝对不赞成加入国民党②。这样,在国共合作的问题上,马林与中共领导人的意见发生了严重分歧,而马林一时又不能说服中共领导人接受他的意见,只好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希望借助共产国际的力量来说服中共。

马林于一九二二年七月上旬到达莫斯科以后,七月十一日起草了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情况的详细报告。他指出: 现在是外国列强控制着中国政治。由于华北华中一带为军阀所统治,只有孙中山国民党所控制的南方可以开展共产主义运动,民族革命运动和年轻的中国工人运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马林认为,国民党就是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中讲到的那种“民族革命运动”的力量。所以,他进一步向共产国际领导详细地陈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加入中国国民党的主张。共产国际经过研究,迅速地采纳了马林的意见。同时决定,由马林负责贯彻执行①。同月,共产国际远东局又作出了中共中央委员会“所有工作都必须在和菲立浦 (即马林) 紧密联系下进行”的指示②。八月,共产国际根据马林的报告,专门发出了《给共产国际驻中国特派代表的指示》,要求尽快实行国共两党的合作③。

八月,马林同苏俄特使越飞一起回到北京。当时共产国际的意图是,为了迅速扩大东方战线,迫切需要联合孙中山以反对北京政府,而实现这一意图的前提便是中国国内实现国共合作。由于孙中山只同意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这种党内联合的形式,因此就要说服持不同意见的共产党人,克服意见分歧。为此,在马林的提议下,八月十七日,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了西湖会议。马林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意见,再次提议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会议反复讨论了这个问题。起初,大多数与会者反对马林的意见。经过马林的解释和说服工作,多数人接受了马林的提议。十一月,共产国际第四次大会在莫斯科召开。陈独秀等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刘仁静代表中国共产党作了重要发言,他说:“为了消灭在中国的帝国主义这一前提,就必须建立反帝的统一战线,我们党已决定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了,其形式是我们的党员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①。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决定公布于世。

一九二二年八月中旬,孙中山由于陈炯明的反叛而避居上海。八月二十五日,马林在上海法租界里再次会见孙中山,向孙中山介绍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并邀请孙中山访问莫斯科。孙中山也表示极其需要同苏俄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次会见后不久,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太雷等即以个人身分加入了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帮助下,孙中山积极着手国民党改组的准备工作,并且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所有这些工作,都为实现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为了加速国共合作的步伐,扩大国共合作的规模,一九二三年一月,马林再次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作了报告,并分别向斯大林等领导人汇报。共产国际领导人同意马林反对军阀的政策,并且指示中国共产党人留在国民党内。为了加速国共合作的进程,共产国际根据马林的报告,又于一月十二日专门作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这个 《决议》指出:“国民党是现时中国唯一强大的民族革命组织”,“因为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属薄弱,……所以,共产国际执委会认为,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要的”①。

一九二三年六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中心任务,就是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制定党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加速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以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马林在会上作了“关于国际形势与国际工人运动”的报告。大会讨论了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很快统一了思想。大会决定: 改组国民党为左冀的政党;在中国共产党不能公开活动的地方,扩大国民党; 把优秀的国民党员吸收到我们党里来。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决议》还强调: “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其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②。

党的“三大” 以后,大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孙中山也加快了改组国民党的工作。在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指导下,一九二四年一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它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正式建成。

实践证明,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曾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马林在华工作了将近三年。在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十月革命、指导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等诸方面的工作中,都作出了贡献。当然,他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错误。例如,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共产党和人民大众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给中国革命也曾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但是,马林帮助中国革命的功绩是第一位的。

(四)

一九二三年十月,马林回莫斯科,被派往海参崴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并于同年内再次访问了中国。

一九二四年初,马林被调回到莫斯科。同年四月,因与东方部意见分歧,辞职返回荷兰,担任荷兰共产党的领导工作,并负责组织革命工作联合会,还曾经担任码头工会的秘书。马林虽然被调离中国,仍然非常关心中国革命。他曾经出席国际运输会议,向与会的中国同志谈到: “中国是农业大国,无民主习惯,推翻一代统治者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平常,但要建立民主制度却有重重困难。唯有通过工人运动可以接近民主,纵有困难,不宜灰心,舍此以外,达向民主的道路可谓徒劳”①。一九二八年,马林在莫斯科拜会了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谈到中国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时,他感慨万端。临别时中肯地说: “中国问题,棋输一着,我们大家都有责任,今后应正视错误,努力前进,历史车轮自会循正当轨道迈进”②。

一九二六年夏天以后,斯大林在共产国际和联共 (布) 党内进行了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斗争。此时,马林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感到自己日益同情托洛茨基反对派,终于在一九二七年脱离荷兰共产党。一九二九年托洛茨基离开苏联到达土耳其君士坦丁堡以后,马林在荷兰成立了托派组织——革命社会党。从一九三三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马林是这个党在荷兰国会中唯一的代表。但是一九三八年托洛茨基组织第四国际时,马林却拒绝参加。一九四○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荷兰,马林积极参加了荷兰的反法西斯斗争,并负责编辑秘密的抗战报纸《斯巴达克》,鼓动人民起来战斗。后来被德寇逮捕,判处死刑,于一九四二年四月被杀害,终年五十三岁。

注释

①《亚洲底觉醒》,载《列宁斯大林论中国》,解放社1950年9月版。

①③包惠僧: 《回忆马林》,见《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4月版。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2月版。又见李达: 《“七一”回忆》见《七一》创刊号,1958年7月1日。

①李达: 《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一大”前后》 (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版。

②《国民运动过去及将来》,《向导》第9期。

③《中国国民运动过去及将来》,《前锋》创刊号。

①《国民运动、革命军和革命宣传》,《向导》第9期。

②《中国改造之外国援助》,《向导》第29期。

③《第二次的世界战争》,《向导》第25期。

④⑥《俄国革命五周年纪念》,《向导》第8期。

⑤《中国国民运动之过去及将来》,《前锋》创刊号。

①马林: 《访问中国南方的革命家》,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党史研究资料》1981年第6-7期。

②《中国劳动群众的觉醒》,《向导》第11期。

③④罗章龙: 《国际代表马林》,《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①②《中国劳动群众的觉醒》,《向导》第11期。

①《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版。

②③伊罗生:《与斯内夫利特谈话记录》,载《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资料》。

①包惠僧: 《二七回忆录》,载《包惠僧回忆录》 ,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版。

②1920年10月9日 《消息报》。

③陈其尤: 《一九一九年苏联派第一个代表到漳州》 ,见《文史资料选辑》第24辑。

④《马林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 (1922年7月11日),载《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

⑤《1917—1924年苏联对中国的政策》,转引自1981年第2期《历史研究》 。

⑥⑦伊罗生: 《与斯内夫利特的谈话记录》,载 《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①②伊罗生: 《与斯内夫利特的谈话记录》,载《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③道夫·宾: 《斯内夫利特和初期的中国共产党》,载《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①《马林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 (1922年7月11日),载《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②包惠僧: 《回忆马林》,载《包惠僧回忆录》。

③道夫·宾: 《斯内夫利特和初期的中国共产党》,载《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①达林: 《中国回忆录》 (1921—192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3月版。

②③《马林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 (1922年7月11日),载《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④伊罗生: 《与斯内夫利特的谈话记录》,载《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

①伊罗生: 《与斯内夫利特的谈话记录》,载《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②中央档案馆编: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①刘仁静: 《我记忆中的马林》,载《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②③道夫·宾:《对〈是否有一个斯内夫利特战略?〉一文的答复》,载《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记录》 (德文本),汉堡出版社1923年版,芦钊坚据英文件译出,殷叙彝据德文原件校。

①②中央档案馆编: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①②罗章龙: 《国际代表马林》,载《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国焘、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向警予等30多名代表到会,代表着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

中共人物传 胡波人物传,胡波生平事迹,胡波评价

胡波胡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共江西永新县党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特别重要的干部”①,历任中共永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湘赣边特委常委,莲花县委书记,湘东特委副书

中共人物传 刘英人物传,刘英生平事迹,刘英评价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中共人物传 郭亮人物传,郭亮生平事迹,郭亮评价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历史人物 专列火车遭袭击, 凶手仅被关押23天, 毛主席亲自为他求情

原标题:专列火车遭袭击,凶手仅被关押23天,毛主席亲自为他求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关系还很亲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于1955年访问我国。毛主席亲自陪同马林科夫访问各地,在6月18日,毛主席和

中共人物传 罗明人物传,罗明生平事迹,罗明评价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中共人物传 黄道人物传,黄道生平事迹,黄道评价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中共人物传 王昭人物传,王昭生平事迹,王昭评价

王昭,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六年后担任中共平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

中共人物传 陈为人人物传,陈为人生平事迹,陈为人评价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中共人物传 余泽鸿人物传,余泽鸿生平事迹,余泽鸿评价

余泽鸿,四川人。一九二六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一九二七年五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一九三一年八月进入中央苏区,曾任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建黎泰地区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