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熊亨瀚人物传,熊亨瀚生平事迹,熊亨瀚评价
Posted 学生
篇首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熊亨瀚人物传,熊亨瀚生平事迹,熊亨瀚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熊亨瀚人物传,熊亨瀚生平事迹,熊亨瀚评价
熊亨瀚,本名骥才,湖南省益阳县鲊埠镇五羊坪(现属桃江县大栗港公社五羊坪大队)人,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十六日(农历十月十九)生。他在中学时代参加了辛亥革命,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担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青年部长、《湖南通俗日报》馆长,是湖南反帝大同盟、湖南省雪耻会、湖南人民反英讨吴委员会等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他长于诗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为开展湖南的大革命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大革命失败后,奔走于湘鄂赣之间,从事秘密工作。一九二八年十一月被捕,英勇牺牲。
反清倒袁 锋芒初现
熊亨瀚的学生时代是在辛亥革命前后度过的。他六岁入学,在当地穷苦塾师熊白香处读私塾三年。一九○三年,九岁的亨瀚来到他父亲熊浩元 (一位穷秀才)执教的益阳县城龙洲高等小学堂读书,编在甲科一班,一直读到一九○八年夏天。在同班同学中他年纪最小,但是成绩优异,且关心时局,作文、讲演,多抨击时弊、力倡革新。学校附近的龟台山下和斐公亭上,常是他和一些有志青年畅谈国事的场所。有一次,他们群集县城文昌阁,议论朝政腐败,外患频仍,又继之以齐声恸哭。他的爱国行动被知县衙门侦悉,几乎被暗探捕获; 为此他未及卒业便离开龙小,去省城求学①。
一九○九年春,十五岁的熊亨瀚去长沙考入益阳驻省中学。一九一○年春,他在往返于长沙益阳的航途中,曾写了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
洞庭春水阔,
天地一舟轻。
借问垂纶者,
谁能钓巨鲸②?
由此可以隐约看出他少年时代对国事的关切。
辛亥革命前夕,熊亨瀚因同乡关系,结识了同盟会员、湖南新军四十九标中营级军官刘文锦、张德弥等,参与了他们的秘密活动。起义胜利后,他与各校学生代表召开庆祝会,组织剪辫队; 武汉形势危急时,又参加了学生援鄂敢死队,是敢死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十一月七日,学生援鄂敢死队五百余人在长沙又一村操坪集合,熊亨瀚在誓师大会上慷慨陈辞,表示以敢死的决心,巩固武昌起义的胜利,赢得中华民族的新生,我们死而无悔,虽死犹生。十一月十日,学生敢死队到达武昌,受到了起义军总司令黄兴的接见。旋因南北媾和,敢死队解散①。熊亨瀚返长后,因愤于校方申斥他的革命行动,便由益阳驻省中学转入长郡中学。
一九一三年六月,长沙革命学生开展反袁运动,在教育会坪开会声讨袁世凯。熊亨瀚在会上演说,列举袁世凯背叛民国的罪行,号召以真理战胜强权,以民主推翻独裁。“二次革命”失败后,为逃避袁世凯的捕杀,他随同刘文锦亡命日本。他擅长诗作,沿途触景生情,即兴抒怀,写下了不少诗篇:
风雨闇神州,
男儿急国仇;
哪来诗酒兴,
吟醉岳阳楼?
——《过岳阳》
吴淞敌舰驰,
黄浦竖番旗。
上海今如此,
中原事可知。
英雄能用武,
盗寇欲何为。
唤起轩辕裔,
生当报国时。
——《客上海》
碧海路迢遥,
谁能掣巨鳌?
扬帆辞汉月,
击楫震天骄。
卫霍声威壮,
孙吴策谋高。
昔人长已矣,
大业赖吾曹。
——《东渡》
熊亨瀚随刘文锦抵日本后,一同进了东京神田法政学院。在这所学校里,他研究了欧美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①。后因学校经费不支,生活补助无以为继,他便与刘文锦于一九一五年二月提前归国。回国后,恰值刘文锦的胞兄刘承烈在北京创办《真共和报》,他便与刘文锦一同去承担了编辑事务。他们通过报纸维护民国,捍卫共和。但接踵而来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使他深感舆论力量的不足以有为,而必须谋诸武力。从他的《昆明湖泛舟》一诗可以窥见他当时的心迹:
昆明湖上柳,
旖旎似南朝。
画舫红牙板,
高楼碧玉箫。
维新摧帝制,
照旧刮民膏。
莫作书生叹,
闻鸡试舞刀。
就在一九一七年孙中山南下筹划护法战争之际,熊亨瀚便离京回湘,另谋去就。时湘西镇守副使、益阳人周则范刚被湘粤桂联军总司令谭浩明委为湘西驻军总司令,筹备北伐①。熊亨瀚便去该总司令部就任秘书,直到一九一九年秋,周则范被部属廖湘芸杀害,才愤然去职回家。
“五四”时期的新觉醒
熊亨瀚离开湘西驻军后,正值周则范的父亲周肃恂计划在上海创办求实杂志,委熊亨瀚为社长,他便于一九一九年冬离湘赴沪,进行筹措,但终因经费无着,不能如愿,只得快然回乡。然而此行也大开了眼界,看到了“五四”运动给予中国社会的巨大震撼。他在这一年写的一首《示友》诗,概括了他对“五四”运动的感受:
莫傍萤窗作腐儒,
巨雷天半万人苏。
中原有事君无事,
尚抱残经伍蠹鱼?
在“五四”风云激荡下,他于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间,与家乡的一些进步青年于益阳县城组织公民自治会,编辑《资江》杂志,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与夏曦于一九二一年暑假在桃江成立的新民共进社互通声气。
一九二一年下半年,益阳人廖耀彬任益阳驻省公所主任,兼育才中学董事长,聘请熊亨瀚为该校教务主任。当时益阳人蔡巨猷击败了廖湘芸,继任湘西驻军总司令,亦数次函请熊亨瀚回原部复职。熊亨瀚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认为办教育是开发民智、造就人才、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便弃官不做,欣然去育才中学任教。对于“不奉家食”的责难,“有官不做,去当穷教员”的惋惜,他都置诸脑后,而毅然去长沙担任了育才中学的教务主任,兼国文、历史等课教师,同时还兼任了长郡中学的国文教师。他在教学中满怀革命豪情,向学生灌输新思想,抨击旧势力。所出作文题目,能突破经书范围,联系学生思想,新颖吸人,如“黄金梦”、“念劳工”之类,很便于学生直抒怀抱①。教课之余,他从不打牌、扯淡,而是读书不倦,或与师生纵谈时局,切磋学问。育才中学建校伊始,他不仅拿不到薪金,还要与校长何慕仙四处筹措经费②。他穿着十分俭朴,常是穿一件褪了色的蓝丝布长衫或一套藏青色直贡呢中山装,住房里贴着一幅他自撰的对联:
读万卷书,
还须行万里路。
享百年寿,
何如作百世师。
可以说,他后来是实践了这首自励对联的。
因为熊亨瀚将教育视为推动社会改革的一种重要力量,所以他很快成为长沙教育界的活动分子。他于一九二二年参加湖南省教育会③,与教育界的进步教师根据当时所谓“省宪”给予人民的有限权利,作了种种要求省宪兑现、发展全省教育事业的斗争。在他主持的几次教育会联系会议上,作出了许多有积极意义的决议,如敦促政府严令各县城镇开办幼稚园,请政府选派专门学者出国留学,规定学校图书仪器费用应占学校预算的百分之十,催促政府依照“省宪”实行教育经费占全省财政预算的百分之三十,成立教育经费保管委员会等等。以后,教育会内部分化,熊亨瀚转入有进步倾向的教职员联合会,担任教育经费保管委员会监察委员,为争取教育经费、维持省城各校、尤其是创建不久的学校的局面,作了很大的努力。
一九二三年,长沙“六一”惨案发生,熊亨瀚作为进步教师代表,积极推动了教育界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的运动。他日夜奔走活动,组织各校学生抬尸游行,举行追悼死难烈士大会,继续查禁日货。六月三日,省会公法团体召开联系会议,熊亨瀚担任主席,决议通电全国,报告惨案经过,吁请援助,呼吁“救国救学生”①。熊亨瀚在公法团体中的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夏曦、郭亮等人领导的湖南外交后援会的斗争。在波澜壮阔的群众性反帝斗争中,他以从所未有的喜气与豪情写了《示生》一诗:
衡云莽莽洞庭宽,
人杰峥嵘矗两间;
今日喜看新一代,
闹翻天地造河山。
一九二三年前后,熊亨瀚与孙中山在广东的革命大本营发生了联系。最先是通过从广东派来的柳敏泉,为程潜筹建的讲武堂秘密招生。他在一个晚上召集进步学生开会,对学生说:“中国不来一次彻底的革命便没有出路,但革命要有勇气,贪生怕死的人是革不了命的。今天得到一个消息,如果大家想革命我就讲,如果大家想做官,请杀了熊某的头去见赵恒惕。”①大家要求熊老师快讲。熊亨瀚即向大家宣布了为讲武堂招生的事,学生当堂报名。熊亨瀚还要求大家说: “今夜通宵不关校门,大家都去联络知心朋友。”②经过他的动员,应考学生共二百余人,经过秘密安排的考试和体格检查,被录取者先后经上海去了广州。此后,一连几年,育才、长郡等校学生,尤其是其中的益阳籍学生,有很多人经过他的考选或介绍去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在“五卅”反帝运动中的斗争
湖南的反帝斗争,自一九二三年“六一”惨案以后,到一九二五年的“五卅”运动,迅速进入高潮。在时代潮流推进下,熊亨瀚很快成为省会各界反帝群众运动的重要活动分子。
还在一九二四年八月,湖南反帝大同盟在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推动下宣告成立,熊亨瀚是十五个执行委员中的一个。他与罗学瓒、肖述凡担任同盟中的文书和宣传工作,举办日刊,组织“九七”国耻筹备处,建立“六一”省耻纪念碑等。年底,湖南的国民党组织在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帮助下进行改组。熊亨瀚是改组后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的重要成员。那时,国民党人数很少,以龚心印为馆长的《湖南通俗日报》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有一次,熊亨瀚与邱维震、贝允昕、刘澹初等深夜在馆内开会,赵恒惕的便衣暗探猝至,幸得放哨工人发现,按预定的暗号将电灯关掉,熊亨瀚等才得脱险。为此,赵恒惕以手令撤销了龚心印的馆长差事。
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爆发。六月三日,省城各界召开代表大会,组织青沪惨案雪耻会,选出四十一个执行委员,熊亨瀚是其中的一员。在开展“三罢” (罢工、罢课、罢市) 、组织游行示威、坚持对英、日经济绝交等方面,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他主持了六月七日召开的青沪惨案雪耻会代表大会,会上议决了募捐援助青岛、上海罢工工人的各种办法,他被推为雪耻会章程起草人之一。在六月十二日召开的青、沪惨案雪耻会代表大会上,由他逐条朗读了章程草案并获得通过①。他还在教育界作了很多宣传发动工作,如六月七日省城教职员联合会召集省城各校校长、教职员代表六十余人开会,熊亨瀚在会上报告了运动的意义,会议议决了支持学生爱国行动诸事项。在六月九日的上述会议上,熊亨瀚被公推为主席,会上议决了对国内外发表宣言。六月十七日,雪耻会虽然在赵恒惕压迫下进行了改组,但实权仍控制在左派手中,熊亨瀚是改组后选出来的四十九个执行委员中的一个,具体负责讲演股的工作。他与讲演股中的徐特立等发动各校学生组织讲演队,分头去街头、郊区宣传,并募捐援助青、沪罢工工人。他自己则是每会必到,到必发言,言必谴责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熊亨瀚在反帝爱国运动中,与共产党人何叔衡、夏曦、郭亮、凌炳、易礼容等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而且,由于《湖南通俗日报》馆编辑蒋北骧、龚饮冰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他开始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增强了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他在一九二五年口占的《登云麓》一诗就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往昔的情怀:
结伴登云麓,
参观黄蔡墓。
何须盖代名,
革命为归宿。
尤其是在一九二五年秋的省城大学潮之后,他获得了党组织一些具体的帮助,使他的阶级斗争观念和群众观念较为明确了①。从此,他加强了与工人、农民的接触。他曾亲自去宝南街工人夜校和近郊农民夜校上课。当地老菜农还记得他在夜校教“阀”字的情况。他说: “起屋的时候要做门防盗,这个门框形状的字就是 ‘门’ 字,门里面的 ‘人’字旁边是一个 ‘戈’字,干戈对着自己家里的人,这就成了 ‘阀’ 字。军阀就是帮助帝国主义屠杀本国人民的土皇帝,我们要齐心起来打倒封建军阀。”①他随时和菜农、车夫、搬运工人攀谈,了解他们的疾苦和愿望,并将了解到的事例充实到讲演中去,所以他的讲演也最能吸引听众。长沙南门外的郊区农民协会和宝南街的缝纫工会就是在他的指导下成立的。
通过共产党人的帮助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一九二六年他就由一个民主主义革命家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的战士了”②。熊亨瀚是在一九二六年上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③。从此,他将自己的奋斗汇入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整个民族和全体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之中。他在这一年写的《长江百首》中的如下两首,正是他满怀共产主义信念与豪情的流露。这两首诗是:
浩炊向重洋,
源头只滥觞。
终知吾道胜,
不畏敌人强。
九曲是黄河,
长江曲亦多。
终将入东海,
挥剑斩鼋鼍。
迎接革命军北伐
自一九二六年春开始,熊亨瀚辞去了教学职务,成了一个职业的革命家。他担任了省会各团体于二月十日组织的反英讨吴委员会宣传部主任和三月九日组织的湖南临时人民委员会的委员。在中共湖南省委的安排下,他和夏曦于三月初潜赴衡阳,争取已有“反北附南”趋势的唐生智早日北伐。他们由唐生智属下第十八团 (团长吴尚) 的文书、五羊坪人熊畅阶引荐,会见了唐生智的亲信团长,熊、夏两人的同乡与同学吴尚,以及唐生智的属僚、益阳荷塘 (现属桃江) 人刘文岛,然后通过吴、刘二人,与唐生智取得了联系①。在他们的陈说利害与其它因素影响下,唐生智便决计即日进兵长沙,讨伐附逆的叶开鑫。但唐部于三月十五日进驻长沙后,旋即遭到吴佩孚、叶开鑫、贺耀祖的夹击,便于四月三十日撤回衡阳。为了稳定唐生智,做好迎接北伐的准备,熊亨瀚、夏曦和何叔衡、曾三等都随唐部去了衡阳,并在衡阳组织了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特别委员会,继续争取唐生智向革命方面转化。唐生智在衡阳宣布参加国民革命后,便成立湖南省临时政府,因熊亨瀚与唐生智接触较多,唐便委他为电话总局局长兼军法处长。
七月初,北伐大军自湘西南向东北推进,熊亨瀚担任了湖南各界救护慰劳代表团团长,与副团长曹羽仪、李惠迪率领代表团先期奔赴军阀部队的后方,秘密发动群众支援北伐,组织冲锋队、暗探队、疑兵队、运输队、救护队等。在隐蔽的群众工作中,他蹲过苇塘、舂过米、砍过柴,借此掩护自己,发动群众,共历时一个月左右,八月间才回到长沙。爱人见他消瘦了许多,要留他在家多休息几天,可是第二天他又到外面奔波去了,只给爱人留下了一首诗——《示妻》:
也怜香雾湿云鬟,
一枕柔情一夕欢。
暴雨惊雷残梦碎,
先支大厦庇人寒。
八月十六日,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召开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熊亨瀚在开幕式上作了筹备本届大会的报告。在这次大会上,他与何叔衡、夏曦、谢觉哉、唐生智等分别被选为执、监委员,在执、监联席会议上,他又被选为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青年部长①。在这次代表大会前后,熊亨瀚按照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辞去了唐生智委任给他的电话总局局长和军法处长的职务,只担任了湖南通俗教育馆馆长兼《湖南通俗日报》馆馆长。为了保持共产党在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中的领导地位,当时湖南省委还公布了一个熊亨瀚和谢觉哉退出共产党的通知,实际上是使他们两个的党籍秘密起来,不让他们参加组织生活,只每星期各自去罗迈(李维汉)家中汇报情况和阅读党内文件①。由于上述情况,熊亨瀚“长久被一些同志骂为 ‘官僚’、‘投机分子’ 。”②其实,他与唐生智的交往和“退党”,都是出于斗争的需要,由中共湖南省委作出的安排。他对于同志们的冷眼与嘲讽毫不萦怀,仍然按省委的指示进行艰难而曲折的工作。他接办《湖南通俗日报》以后,确立了面向工农、促进国民革命的方针,一时间报纸声誉大增,发行量急剧扩大,与谢觉哉主办的《湖南民报》相配合,对推动湖南的大革命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③。
站在农运的前列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中,熊亨瀚始终站在农民运动的前列。他不但以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的身分大力支持省农民协会的工作,领导《湖南通俗日报》为开展农民运动擂鼓助威,而且还亲赴农村指导农民运动。
一九二六年冬,熊亨瀚到益阳地区视察农民运动。当时,益阳县农民协会已经成立,他在长郡中学的学生戴武仁、他的大弟熊巨才分别是中共益阳县委委员或益阳县农协委员。但农运初兴,益阳县泉交河镇农协会长刘少秋就被反动团防局长曹明阵杀害,其它乡镇的反动势力也很嚣张。熊亨瀚在国民党益阳县党部组织的各界欢迎会上讲演时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对待农民运动的态度是判别革命派和反革命派的试金石。杀害农协干部是反革命派企图破坏农民运动的阴谋手段。必须捉拿并且严惩曹明阵①。通过他的宣传以及后来在县城召开追悼烈士、声讨反动分子的大会,农运声势很快偃而复张。
随后他回到了家乡鲊埠镇。早在两年之前,他就在长沙组织过益阳旅省学友会,又主持编辑过油印的《新鲊镇报》 ,对家乡封建势力的代表“四十八爹九先生一阎王一菩萨”予以抨击。他这次回乡时,受过他影响的学友会会员熊抚夷、熊亨琅、王岱、肖铁根等早已回乡建立了新的镇务委员会②; 他的二弟熊熙才从广州中央农运讲习所第六期毕业回乡后,也组织了鲊埠镇农民协会,领导农民斗争了恶霸地主詹天命(绰号八阎王) 。熊亨瀚在詹氏广威公祠召开的镇务委员会上,称赞了家乡农民运动的喜人形势,并针对农民的土地要求,指出平分土地是在各级人民政权建立以后势所必行的事。后来,他回到省城向国民党省党部汇报了此行的所见所闻,为农民运动大造声势。
风起云涌、席卷三湘的工农运动和旌旗千里、鼓风北上的北伐义师,给了他极大的喜悦和信心,他为通俗日报馆写的庆祝一九二七年元旦的门联就是这种感情的表露:
揭开四千年间黑幕,为亿万民众大放光华,可谓自开国以来,第一个一月一日。
联合廿二行省义师,向直鲁军阀齐张挞伐,宜其于旌旗直指,皆同仇同忾同歌。
熊亨瀚对待农民运动的坚定立场,还表现在他处理“益阳盐案”一事上。一九二七年一月,益阳各界组织盐案清查委员会,捉拿了益阳市大恶霸、益阳榷运局正办周天爵和伙同周天爵贪污盐款的榷运局收支曹荣,并向省政府告发他们的罪行。但由于周天爵的兄弟、北伐军团长周维寅出面庇护,曹荣方面也有人向省城湘岸榷运局打通关节,所以省政府对此案拖延不理。益阳各界人民代表三十余人先后三次向省政府请愿,形成轰动长沙的“益阳盐案”①。在处理盐案事件中,熊亨瀚拒绝了对方的拉拢,毅然退回了湘岸榷运局委他父亲熊浩元为靖港榷运局正办的委任状。后来,经过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第四十七次执行委员会议决定,将周、曹二犯交湖南省审判土豪劣绅特别法庭严办②。
本来,熊亨瀚的工资较高 (省党部执行委员月薪二百二十元,通俗教育馆长月薪六十元) ,但按组织规定除留少量生活费用外,大部分工资交了党费,所以很少有钱接济家庭。这次,正在益阳县教育局等待差事的熊浩元一接到儿子 “事已辞,望勿来”的电报,不禁勃然大怒,当即搭船赶到长沙,对熊亨瀚夫妇大吵了一顿。后来经过蒋兆骧等人的劝解和说明,他才化怒为喜,对儿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品格和一心革命的精神也表示满意。
同国民党内的反动势力作斗争
在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的一九二七年春,熊亨瀚的工作更为紧张繁忙。他除了原来担负的社会工作外,还担任了省民会议筹备委员会的执行委员 (后来补选为常务委员)①,参与了省、市党部会同省政府及各公法团体制订湖南行政大纲②。此外,他又担任了湖南人民收回海关主权运动委员会的委员和中国济难会湖南分会的执行委员兼交际部主任③。他天天席不暇暖、食不甘味,为迎接一个已在望中的民主新湖南而拚命工作着。
除了紧张的工作,还有复杂的斗争在考验着他。为了捍卫农民运动,他拒绝了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内以刘岳峙为首的“左社”分子的拉拢,在党的领导下,旗帜鲜明地反击了他们对农民运动的攻击,他除了以《湖南通俗日报》为阵地,大力报道全省农运实况,劣绅、团防破坏农运的种种罪行外,还另编了《民权周刊》,自己撰写评论文章,以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为号召,驳斥“左社”诸人的澜言①。
“左社”分子的右派气焰被打下去以后,熊亨瀚又投入了反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斗争。一九二七年三月七日,他在何键、李品仙、周斓三军长欢宴省、市党部及各机关团体领袖的招待会上讲了话,针对当时已开始集结的新军阀势力,一针见血地指出: “军事领袖必须受党的指挥。如果党的权威不能指挥军事领袖,那就非常危险,就有造成新军阀的可能。大家应当注意,……抱定决心,反对军事领袖指挥党,打倒党内外一切反动派! ”②三月十二日,熊亨瀚写了 《总理逝世两周年感言》在《湖南民报》发表。文章指出: “军事胜利不过是革命成功的第一步。要彻底地解除民众的痛苦,谋得中国真正自由平等的地位,还差得很远很远。若只有军事胜利而不顾及以后的工作,则此次革命又将和辛亥革命一样地流产,其最终的结局,仍不过改朝换帝,以这一个军阀代替那一个军阀而已。因为不根本解除民众的疾苦,则这样的军事行动与军阀的争地域之战有何差异?”他在文章中大声疾呼: “现在是个党权旁落、政府的威信不立的时候,这不仅是党与政府的危机,简直是中国革命前途的绝大危机。”③时过一个月之后,他的这些话都不幸而言中了。
为了挽救中国革命,稳定湖南的局势,在中共湖南省委推动下,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及长沙市党部开展了救(国民)党运动,还连续召开了反蒋示威和铲除反革命分子的大会。在三月十三日长沙市党部召集的关于救党运动的二万余人大会上,熊亨瀚发表了演说。他历数蒋介石与反动势力相勾结,压迫民众、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与日本帝国主义妥协的罪行,号召全党团结起来反对蒋介石①。在四月十五日省城铲除反革命分子的十万人示威大会上,熊亨瀚大声疾呼: “我们革命,要将国家主义派、西山会议派、蒋介石、张静江等派及一切反动势力,均以俄国十月革命的精神,将其铲除净尽,实现民主政治。”②
五月二日,国民党中央党部在武汉召开政治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专门讨论湖南问题。熊亨瀚由来湖南调查的林祖涵领到这次会议上作证。熊亨瀚分外交、经济、财政、民众运动、粮食、兵源兵饷、银行、处理反革命、军事力量、土地改革等十个问题,作了长达数千言的汇报③。他首先针对汪精卫等人认为湖南搞乱了外交、经济的谬论,列举事实说: “外交方面,在一个时期内,湖南还没有奉到中央的命令,不知如何应付外交的情形,所以许多民众团体看见外国人相率退去之后,就将他们的产业完全封锁,海关也是因为管税务司的外国人走了才去接收。美孚、亚细亚(两公司)都是暂时管理,外商要复业也不成问题。……经济方面,因帝国主义者的封锁,金融停滞,……省党部同省政府非常注意,组织经济委员会,制订工商业保护法,着手施行。”
会上,汪精卫指责县党部同农民协会乱捕人、乱杀人。熊亨瀚据理反驳道: “反动的势力也很厉害,所以打倒土豪劣绅的运动很是激烈。至于农民的程度幼稚无可讳言,不过在党部同农协的指导下,颇有把握。土豪劣绅要造出许多谣言,也是不可避免的。有一个时期打倒土豪劣绅的空气很凶猛,省党部就颁布命令,不许自由逮捕,自由解决。后来接着中央的训令,又制定革命纪律,要下级机关绝对服从上级机关的命令,逮捕土豪劣绅须经告发,同时又组织革命纪律裁判所,宣布九条戒令,违抗者以反革命罪论。”他还列举了湖南各地反革命势力猖獗的情况,然后指出: “我们一方面是约束民众,一方面对于反动派也要有一种处置。中央规定处置反革命须经国民政府核准,在理论上当然是应该,但客观的事实不允许,要请中央有一种补救。”
熊亨瀚还针对责难农民阻运谷米、影响军粮和少数农民协会人员窃取士兵寄回家的饷银等事作了分析说明。他以湖南人民保证供应北伐军粮、保证每日供应武汉四百担米的民食等事实作了有力的驳斥。他的发言,大大地维护了湖南农民运动的尊严。
在隐蔽中奔波战斗
湘云离合,楚水沉浮。随着人民革命运动的深入,革命与反革命的分野日益壁垒森严,斗争愈演愈烈。
熊亨瀚在《总理逝世两周年感言》中早就指出: “现在社会上代表军阀余孽的、代表大地主、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利益的分子慌了手脚,千方百计总想混入本党来捣乱。”他痛心地指出:这个问题不解决,“一方面足以使联合战线破坏,一方面足以使本党腐化,这是何等地值得我们注意的一回事情。”为了挽救革命,他在紧急时刻,奉命赶赴岳阳,联络北伐军第八军所属第一师师长张国威,争取该师阻遏夏斗寅的叛军由鄂入湘。五月中旬,中共湖南省委又派他与戴晓云去衡山县传达省委关于应变措施的指示。五月二十日左右,他又以省委特派员身分去衡山,参加了衡山地委召开的紧急会议。会上,他提议衡山地委代理书记陈新宪兼任衡山地区军委书记,指出如遇紧急情况,由陈新宪以衡山地委代表兼军事指挥的身分,公开活动。马日事变以后,他再度赶赴衡山,按省委指示组织衡山农民自卫军,参加十万农军围攻长沙的行动①。六月间,他在长沙水陆洲、岳麓山一带潜伏活动。后来,情况越来越紧,他只得潜回家乡慝居。为了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他在家乡隐蔽了一个月后,即坐船经资江,过洞庭,到汉口。一打听,原来汪精卫已经叛变。惶惑之余,又获悉了南昌起义的喜讯,于是决定奔赴江西。他回顾征途风月,奔走匆匆,举目大江东去,义旗在望,便吟成《途中》一诗:
昨夜洞庭月,
今宵汉口风。
明朝何处去,
豪唱大江东。
船到九江,得知南昌起义部队已经向南撤离,他便改变计划,北去彭泽,投奔一位姓夏的亲戚①。在这位亲戚帮助下,他在彭泽县城开了一家杂货店,并将他的大弟、共产党员熊巨才招来协理店铺,联络同志。他于这段时间写的《亡命彭泽》 一诗,表现了他履险如夷、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诗曰:
忧国耻为睁眼瞎,
挺身甘上断头台。
一舟风雨寻常事,
曾自枪林闯阵来。
熊亨瀚这段时间还写有《清平乐·观涛》、《舟中望小孤山》、《望匡庐》等诗词,都抒发了他的共产主义豪情与人生理想,如《望匡庐》:
远处望匡庐,
能窥真面目。
昂头复挺胸,
卓立呈风骨。
一九二八年以后,他的活动地点转移到了汉阳鹦鹉洲,在洲上开了一家“湘益隆”杂货店,由朋友出面经营。他另有一个活动据点是武昌草铺门码头工人张世林家。他常和一些同志住在张家,白天扮做商人外去“经商”,夜晚装作打牌,暗中开会、写信,信写好了乘夜交人送出去。以后事情败露,张世林被公安局捉去,打断了腿,最后病死狱中①。在武汉期间,熊亨瀚利用自己的共产党员面目并未完全暴露的特点,逐渐扩大活动范围,为党作了种种工作②。从他一九二八年写的《客中过上元节》一诗,我们能够窥见他在这一段隐蔽工作中驰驱不倦的身影:
大地春如海,
男儿国是家。
龙灯花鼓夜,
长剑走天涯。
忠贞不屈的模范共产党员
一九二八年九月,熊亨瀚在武汉的行止被益阳清乡督察员吴觐光侦悉; 吴觐光电告省督办署“呈请拿办”。湖南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即密电通知武汉卫戍司令部,请他们会同吴觐光捉拿熊亨瀚。是年十一月七日,熊亨瀚于鹦鹉洲渡江处被捕。在武汉卫戍司令部,他被提审四次。在法庭上,他大义凛然,把军法处长驳斥得张口无言。不论敌人怎样威胁拷打,他始终“坚不吐实”①。他在狱中自知必死,便写下自挽联一首:
十余载劳苦奔波,秉春秋笔,执教士鞭,仗剑从军,矢忠为党;有志未曾伸,此生空热心中血。
一家人悲伤哭泣,求父母恕,劝兄弟忍,温语慰妻,负荷属子;含冤终可白,再世当为天下雄②。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武汉卫戍司令部以“该犯犯罪事实,均在湘省,亟应解回归案讯办”为由,将熊亨瀚押回长沙,交湖南省清乡督办署军法处审讯。“军法处以无证据,不便罚罪,报告何键。何说: ‘熊亨瀚三字,就是罪证,不必更问,枪决就是。’”③反动派决定立即执行,反动派就行刑了,连冯玉祥的保释电报也来迟了一小时④。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清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亦作“石子”)岭头,一派清冷凛厉气氛。在大批枪兵押送下,熊亨瀚神态自若,昂首步向刑场。他时而凝望着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楚地南天,时而注视着他学习过、执教过的长郡、育才两所中学(都在长沙城南门外、他走向刑场之路的必经之地) 。这两所学校的老学友、老同事也闻讯赶来同这位良师益友诀别。当看到二弟熙才夹在人群中哭泣行进时,他沉重而清晰地说道: “三伢子,好好保养父母,我去了! ”他大步走到岭头一株大树下,回过头厉声说: “就在这里动手吧! ”然后引吭高呼: “打倒国民党新军阀!”“打倒帝国主义! ” “工农万岁! ” “共产党万岁! ”①在连续两响枪声中,这位三湘人民的一代之雄就断送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之下了! 牺牲时年仅三十四岁!
熊亨瀚牺牲后,师友们将他的遗体集资收殓,运回老家,亲友们用滂沱泪雨和满室挽联为他送葬。在白色恐怖下,正如他父亲熊浩元挽子联所说: “蜡烛有心还惜别,鹦鹉前头不敢言。” (集唐诗)熊亨瀚为之奋斗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成了人民永远怀念的革命烈士。他最亲密的学生、战友曾三在《永远纪念熊亨瀚同志》的文章中赞扬他道: “熊亨瀚同志在教育工作中,在革命的党务和文化工作中,及后来的地下工作中,都表现出他是一个热情的、积极的、忠实于革命事业的、很有鼓动天才的知识分子,最后在敌人的法庭上还表现出他是一个忠贞不屈、从容就义的模范的共产党员。”这些话是对熊亨瀚烈士的很中肯的评价。他家乡五羊坪的人民两次为他葺理陵墓,并撰写了这样的墓联:
发轫忆当年,洞庭月,汉口风,长剑走天涯,功垂九域春如海。
举头思志士,睢阳齿,常山舌,丹心昭宇内,血溅三湘鬼亦雄。
熊亨瀚烈士是不朽的!
注释
①熊在龙小情况,在其夫人詹石兰所作《熊亨瀚烈士事迹回忆录》 中有详细记载,手稿存湖南省博物馆。本文所引此稿材料,均曾与詹石兰及烈士胞弟熊熙才反复核对。
②熊亨瀚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亡命途中,曾辑录他的诗作题为 《倚马吟》 ,夹于所携书籍之中,后存放于其亲戚夏杏农家。在白色恐怖下,夏杏农将其手稿焚毁,幸其子夏五另有零星抄件。解放后,夏五觅得抄件一页,计诗词六首,交詹石兰寄肖三,发表于《革命烈士诗抄》 。“文革”期间,夏五又觅得抄件一份,计18题21首,每题下有干支纪年,现存詹石兰处。本文所引诗词都出自抄件。凡此经过,见夏五《保存烈士遗诗始末》一文,载1981年4月17日 《湖南日报》 。
①熊亨瀚参加敢死队援鄂事,为其同学、曾一同参加敢死队的龚心印所述,詹石兰回忆录中亦有记述。
①神田法政学院是孙中山、黄兴联合日本友人举办的一所收容中国革命青年的学校。熊去神田法政学院事,其长郡中学同学、同年去日留学的龚心印提供甚详。湖南省档案馆所藏育才中学教职员一览表上填的熊为“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系夸饰之词。
①据《李宗仁回忆录》及章太炎写的《周则范墓志》。周则范所部湘西驻军在护国战争中曾编为护国军第三路军,故习惯上均称熊为护国军第三路军总司令部秘书。
①作文题引自曾三《永远纪念熊亨瀚同志》一文。对熊的教学,熊的学生、今尚健在的戴武仁、张咏等人记忆尤详。
②据詹石兰、张咏(张子清烈士胞弟)等人回忆,当时张子清拿出其父的金坠印子、詹石兰与张子清的爱人吴雪梅各自拿出金手圈等,交熊亨瀚与何慕仙供育才中学变卖作为办学经费。湖南省档案馆藏育才校史纪略亦有类似记载。
③湖南省档案馆存教育会会员姓名录益阳栏中有熊亨瀚、周谷城、龚心印、蒋兆骧、熊科易等人,教育会年鉴中记载了熊的活动。
①见湖南省档案馆藏教育会12年度年鉴。
①②见詹石兰所写回忆录。
①见1925年6月8日湖南《大公报》。熊在“五卅”运动中的活动,《大公报》报道甚多。
①曾三: 《永远纪念熊亨瀚同志》 (载1957年7月3日 《湖南日报》 )一文称: “1925年,由于我们学校当局不准学生自治会成立,压迫学生运动,一直发展到全省大学潮。熊亨瀚同志当时还未入党,但是他是完全站在革命学生一边的。”又据熊的学生戴武仁(1924年入党) 等证实,大学潮以后,共产党组织对熊亨瀚作了很多工作,使他将个人的奋斗纳入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来。
①见詹石兰: 《熊亨瀚烈士事迹回忆录》 。
②引自曾三: 《永远纪念熊亨瀚同志》 。
③据湖南省档案馆藏龚心印的回忆录称: 1926年7月北伐胜利,熊由曾三介绍入党。又据曾三《永远怀念熊亨瀚同志》 一文称:“熊亨瀚同志入党不久,北伐军攻克长沙。”又据詹石兰来函称: “唯亨瀚入党确知为蒋兆骧同志介绍。”按蒋兆骧、曾三均入党较早,蒋兆骧是熊亨瀚的同乡、同事,曾三是熊亨瀚最接近的学生,故熊的入党介绍人可能是曾、蒋二人,而曾三所记熊的入党时间也最为可靠。
①熊畅阶,解放后在长沙市二中教书,对熊、夏联络唐生智一事口述甚详,詹石兰的回忆录中亦有记载。
①国民党湖南省党部训令训字第四号下署: “湖南省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李荣植、凌炳、熊亨瀚”。
①《访问李维汉、易礼容、谢觉哉、熊瑾玎谈话记录》载谢觉哉谈话云: “当时湖南省党部里的党员很多,有夏曦、郭亮、熊亨瀚、我、黄颐等人。为了保持我党在国民党中的领导地位,坚持革命事业,省委公布了一个我和熊亨瀚退党的假通知。”访问记录现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②曾三: 《永远纪念熊亨瀚同志》 。
③据 《湖南通俗日报沿革》 载: “至熊任馆长,恢复了何(叔衡)谢(觉哉)时期精神,对当时的革命潮流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①在益阳县党部欢迎会上的发言,详詹石兰的回忆录。又1928年11月29日湖南《民国日报》刊登的“罪状文”中亦有“该犯去年在该县讲演共产主义”的话。
②1927年3月22日 《湖南民报》对鲊埠镇镇务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有过具体报道。
①②《湖南民报》1927年3月10日、11日、12日、21日、23日、4月1日均报道了“益阳盐案”。
①②③1927年2月25日、26日及4月6日、10日《湖南民报》的报道。
①曾三: 《永远纪念熊亨瀚同志》一文称: 熊亨瀚“拒绝左社分子的勾引,创办了一种刊物(记得刊名为《民权周刊》 专门反驳他们的谬论,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其他进步分子,打退了反动派的进攻”。詹石兰的回忆录对此事亦有记述。
②1927年3月8日 《湖南民报》 的报道。
③1927年3月12日 《湖南民报》 。
①②1927年4月15日 《湖南日报》报道。
③这次会议记录的抄件现存湖南省博物馆。
①熊三次去衡山,详陈新宪《马日事变后农军围攻长沙的回忆》,载《湖南文史资料》第16辑。
①其亲戚为夏杏农,毕业于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后,考中彭泽县长。
①在张世林家的活动,由张世林之女张翠莲提供。
②曾三: 《永远纪念熊亨瀚同志》一文称,熊的共产党员面目 “并未完全暴露”,又称“在马日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他还担任了种种工作”。
①1928年11月11日 《湖南通俗日报》第2版专电,该报复制件存詹石兰处。
②自挽联复制件存詹石兰处。
③《湖南文史资料选辑》修订合编本第2集,第13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④系詹石兰、熊熙才在一起亲口详述。
①系詹石兰、熊熙才在一起亲口详述。
相关参考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余泽鸿,四川人。一九二六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一九二七年五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一九三一年八月进入中央苏区,曾任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建黎泰地区的土地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竺清旦竺清旦是浙东地区早期农民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①,曾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江浙)区委农民问题委员会委员、宁绍台农民协会会长、宁波市临时政府执行
李季达李季达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曾任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部长、工人部部长兼天津市委书记。1927年11月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7岁。(一)李季达,字世昌,化名李吉荣,1900年1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巫
王昭,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六年后担任中共平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
罗孟文罗孟文是一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和白区工作者,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他出身农民,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曾任中共江西省委白区工作部部长、中共赣南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