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谋略 借你一双慧眼,辨析乱眼迷才
Posted 人才
篇首语: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领导谋略 借你一双慧眼,辨析乱眼迷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领导谋略 借你一双慧眼,辨析乱眼迷才
借你一双慧眼,辨析乱眼迷才
所谓人才,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或多或少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用人讲究德才兼备,但不能求全责备。正确地识别人才,你就要辩证地看待人才。
德高不等于才高。德和才,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是不能相互等同的。德性不好的人,能耐再大也不能重用。“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这都是历史的经验总结。
自古大才之人,不是大善就是大恶,而且是非常明显的。历朝历代的大奸臣如果抛开人性立场的观点,也可以说他们都是大才子,就因为德性太差,人们对他们的才艺嗤之以鼻。像宋朝的秦桧,他是“宋体”字的创始人,蔡京也是当时的书法“四家”之一,他们本应在书法界享有一定的地位,因为都是奸臣,他们的书法不叫“秦体”而称“宋体”,不提蔡京而说是蔡襄,收藏界也耻于收藏这类汉奸的字画,这说明品德是要有正确的立场和是非标准的。
但话又说回来,离开了能力水平,离开了工作实绩,光空谈品德,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志大才疏地去蛮干,恐怕也不是真正的品德,要不然,德才兼备就成了一个弹性很大的词儿,容易让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投机取巧。
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有德无才,难成大业;有才无德,败坏事业,领导既要防止重德轻才,又要避免重才轻德。
忠诚不等于实绩。忠诚就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大局观,坚定不移地维护团队的利益,以及对实现团队目标的信念、立场和态度始终保持一致。而实绩呢?就是要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辩证地识别人才,忠诚与绩效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指标,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看人首先看他的忠诚度,因为忠诚是人的灵魂,没有忠诚度的人才只能给团队带来损害。
职场上一直流行着“忠诚胜于能力”说法,一个人的忠诚可以弥补个人能力上的不足。而实绩却是我们辨识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有的团队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把两者分开,光看眼前的业绩,不顾长远的战略,甚至把忠诚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软指标,结果导致了一些急功近利、眼光短浅的问题,有的商业机密,被本部人员窃取后,又倒卖给其他竞争对手,给团队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损失,教训很惨痛。
口利不等于可信。有的人话讲得娓娓动听,实际中做的却大不一样,如果一听就信,只看表面行为,很容易上当受骗。
有一个《登徒子好色赋》的故事:楚国的大夫登徒子在楚襄王面前说宋玉很好色,目的是不让他出入宫禁接近楚王。而宋玉却对楚王这样辩解:“天下的美女比不过楚国,楚国的美女比不过我的乡里,乡里的美女比不过我东邻的女子。这个女子太漂亮啦,增一厘米显得太高,低一厘米又太矮了,搽点儿粉就太白,抹点儿胭脂又太红;眉毛像翡翠,皮肤像白雪;腰身像杨柳,牙齿像珍珠,她要是一笑啊,倾国倾城。然而,这个美女在墙上望了我三年,我都没答应她。那个登徒子可就不一样了,他的老婆长得奇丑无比,又是招风耳,又是厚嘴唇,又是驼背,又长痔疮,可登徒子却很喜欢她,两人生了五个孩子。大王你想一想啊,谁最好色呢?”楚襄王说:“还是你说得对!”
宋玉如此夸张,花言巧语,楚襄王却能轻易相信,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为了防止被巧言令色所迷惑,古代的有识之士们采取了“八观六验”、“六戚四隐”和“九征”、“七观”的识才办法,通过眼观、口问、暗察、明访、情境等来考验人才,这些都是有益的经验之谈。
病才不等于庸才。“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世之累”,这些话都说明完美无缺、十全十美的人才是不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优势明显、问题突出、两头冒尖的“病才”,你可要慎重对待。要对他的短处作客观、辩证的分析,这些不足或缺点是本质的还是枝节的,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无碍大局的小节,还是陷人于死地的禁区。如果不加以分析区别,一味地以“有高峰必有深谷”,给不该用的人开绿灯,只能是自找苦吃。
这样的教训太多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低估了马谡的“言过其实”的缺点;赵王授重权给赵括,导致长平之战全军覆没,也是对其只会纸上谈兵而缺乏实际才能的问题认识不足。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对于有缺点和毛病的人才也可以用,问题是要用得其所。有的不能重用,有的要在监督中使用。比如,林肯对格兰特好酒贪杯的毛病加以管束,而这位运筹帷幄、果敢多谋的帅才,也帮助林肯赢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
一时不等于一世。人才在一时一事上的表现,有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一生一世的成就。因为一时一事是其一生一世的局部特征,一生一世是由无数个一时一事组成的。但是,一时一事终究代替不了一生一世。
这个关系大家能明白,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人往往摆不平两者的关系,只凭一时一事看待人才,只看到人才一时一事的优点和成绩,很容易忽略人才其他方面的缺点和不足。这样往往是一说好,就好得完美无瑕,一说坏,就坏得一无是处,看到了现在的成绩,就容易忽视以往的过失,结果一方面使一些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德才兼备的人才得不到重用甚至被埋没,另一方面让一些善于投机钻营的伪才钻空子。凭一时一事的表现来看人没有不坏事的。
面诚不等于心诚。古训中的“亡国之君似智,亡国之臣似忠”,“大奸似忠”,管仲榻前论相的故事很能给人这方面的启示。
管仲病危,弥留之际,齐桓公向他征询接班人意见,说:“易牙把自己的孩子蒸熟给我当快餐,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啊,这个能怀疑吗?”管仲说:“虎毒不食子,连父子之情都不顾及,他怎么可能爱您呢?”桓公说:“竖刁自残当太监来侍奉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这还用怀疑啊?”管仲说:“人性当中谁又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呢?他对自己下手这样黑,他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呢?”桓公说:“卫国的公子开方,宁可不要自己的皇室待遇,也要臣服于我,连他的父母死了他都不管,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父母,这总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管仲回答:“他连生身父母都不管,怎么能忠于您呢?任何人都想要皇室的待遇,他却能放弃,说明他要的是您的江山啊,请陛下尽快把这三个小人去除,要不然会生祸乱的。”
管仲的回答持之有度,以人伦亲情为准则来辨真伪、断优劣,颇有见地。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齐桓公对这三个佞臣割舍不得,结果酿成大祸。这些小人结党营私,祸乱国政,最终把齐桓公囚禁起来,给活活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识才要讲辩证法,遵循客观规律,优劣良莠都有质的区别和界限。要善于见微知著,去伪存真,防止为面谀所惑,给心术不正的人钻空子。
秀才不等于帅才。有的领导因为爱才而导致用才标准的偏颇,只要能舞文弄墨、笔下生花,就能捷足先登、步步高升。由于以偏概全,导致这种人才上台后政绩平平,无所作为,个别甚至问题层出不穷。
唐朝贞观二十二年九月,掌管考核文武官吏功绩的考功员外郎王师旦,主持科举考试。当时进士张昌龄、王公谨都是京都有名的“笔杆子”,王师旦却果断把他们拿下,满朝不知所以。这事儿让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责怪金榜上为什么没张昌龄、王公谨的名字,王师旦解释说:“这两人写材料确实有一套,但是他们举止轻佻,文风飘艳,将来肯定不办实事。我要是录用了他们,那么天下的人就会纷纷仿效,谁还干正事呢?这就有违陛下选拔人才的初衷了。”
这个事情进一步告诉我们,用人就像量体裁衣,要因人而异。素质全面的笔杆子当官未尝不可,领导兼诗人作家、艺术家的也大有人在。但不能以此就误认为有文采就能当官,领导工作和文学艺术有着不同的规律和要求,二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好”人不等于好官。这里讲的“好”人,属于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都不得罪,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一类。在个别领导看来,这种人印象不坏,没有缺点,大家评价还很好。所以,这些人在官场上顺风顺水,很是得意。
其实,这样的“好”能是好官吗?当官儿本身就是要办事。可一旦办起事来,没有不得罪人的,办好事得罪坏人,办坏事得罪大家。而那些无所事事的人,什么人也都不用得罪。像庙里的菩萨,好人坏人都要烧香,而菩萨呢,啥事都不干,也不会得罪人。
做好官,办好事,必然得罪坏人,而得罪的坏人越多,说明这个官儿越称职。可问题就出在这里,现在选人要看“民意”这一项。人上一百,心态各异。好官儿有时也会顾及“选票”而不敢办实事。这就要求领导识人既要民主,又不能被伪民主误导。有正义感的人毕竟占大多数,一般有70%的群众认可,就可以作为认定他是个好官的依据之一。如果有100%的人认为他很优秀,反倒要奇怪了。也许他是个“好”人,但从干事业这个角度看,还要仔细掂量掂量。
领导要把多数人认可的人才委以重任,官风必能改变,这样一来,那些八面玲珑,四面讨好,只谋人、不干事的人就没了市场,而那些敢为群众办实事的人也没了后顾之忧。
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高是否能说明能力强呢?这个问题还要一分为二地看。一般来说,文凭是水平的代词,但是,文凭只能代表过去一个阶段的学识水平,并不能说明他今后在职场上的成就。
事物都是在变化的,知识转变为能力也要一个过程。忽视学历是不对的,但也要防止唯“学历”、轻“学力”的问题。有的人学历不高,那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如果能刻苦勤奋、自学成才,显然不应被拒之门外。
历史上选才就有不唯学历的经验。唐朝贞观三年,唐太宗责问吏部尚书杜如晦:“我看你们吏部用人,光知道用那些秀才,既不懂业务,也不了解民情,做了几年,就开始胡作非为了,虽然我们对他们‘双规’了,但老百姓已经受害了,你们是怎么选人的?”杜如晦回答说:“过去选拔人才,都是基层一级一级推荐上来的,所以人才辈出,而今,考生太多了,都能背《四书》、《五经》,好像个个有学问似的,但实际的德才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很难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于是,唐太宗采取了两汉的办法,不再单靠科举选人,不仅考学问,还要考德行,看有没有真才实学,让各州官吏都举荐人才,这些做法和措施开创了贞观选才的开明之风,也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必须把学历和能力结合起来选人,二者不可偏废。
资历不等于能力。人才的资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实践经验和能力水平的体现,但这不是绝对的。识才不能走进“资历老就是水平高”、“资历短就是见识浅”的误区。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27岁,他寸功未立就被刘备委以军师,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丝毫没有自夸。人才所处的环境不同,主观努力的方向就不同,实际水平的高低快慢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人的资历长,水平也应高,但有的人比较年轻,资质短浅,水平却也很高。小甘罗12岁拜相,少年将军霍去病战功显赫,英雄出少年的例子很多。要真正识别出人才,只有重事实、看实际,否则,就会忽左忽右、摇摆不定,一会儿看重资历,一会儿又觉得越年轻越好,最后不是埋没了人才就是浪费了人才。
学历不等于学力。学历是反映人才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程度,但学历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工作的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要经历一个实践锻炼的过程,而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实做能力的基础,工作实绩最终是要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有的人才原来学历并不高,要文凭也没有,可是由于注意刻苦学习和在实践中磨炼自己,掌握了某些方面的专长,并以较强的实做能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土专家”,这种“本土”人才要比那些徒有其表、所谓的高学历“人才”更管用。
这种在实际岗位中学习的能力,我们叫“学力”。这种“学力”与“学历”虽是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处理“学历”与“学力”的关系上,我们只能从根本上、实际上来看问题,学历并不等于能力,文凭不完全代表水平,才能也不一定代表业绩,不管人才的学历有多高,最终还是要看实际工作的能力,看是否能为团队做贡献。
位卑不等于才低。埋没人才、糟蹋人才、浪费人才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门第取人,按照人的出身和地位高低来看人。但人才的本性提醒我们,“士之居世,贤之立身,莫不戢翼隐鳞,待风云之会,怀奇蕴异,思会遇之秋”。
当初,伊尹曾是有莘氏陪嫁的奴隶,商汤立他为三公之一;管仲曾因贫困之极而成为成阳的小偷,齐桓公拜他为仲父;百里奚曾在路上要饭,被人用五张羊皮辗转相卖,秦穆公却能把国政交付给他;姜太公曾经被妻子赶出家门,当了朝歌城中屠夫的小工,在驿站做过迎客的门童,在渭河钓鱼时,遇到周文王而受到重用;不要以为这些王侯霸主们是二百五,他们才不傻呢,他们能把国家交给这些所谓的小偷、奴隶、叫花子,正是看中了人才的价值。
许多人才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频频受挫,历经磨难,潦倒不堪,只有遇到独具慧眼的明主伯乐,才能发现并启用他们。这里你也要问问自己,你能做到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彻底摆脱“门第”、“出身”等世俗偏见吗?
良才不等于易用。人才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要看他有没有团队精神。否则,各行其是,一盘散沙,不顾大局,只能使团队利益受到损害。但服从大局并不等于盲目顺从,不管正确与否,一味强调恭顺或唯唯诺诺,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人才。
古语说:“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敬。”意思是说最好的弓是很难拉开的,但它可以射到很远;好马是不容易驾骑的,但是骑上它可以负重奔跑;优秀的人才是不容易使唤的,但是他可以使信任他的君王称霸天下,这些道理对人才的识别、选拔、使用很有价值。
隋朝有个大臣虞世基,在皇帝面前一味地“恭顺”,大敌压境,兵临城下也不言实情,不敢报告,最后皇帝成了亡国之君,他也成了亡国之臣。你再看看魏征,他却敢和唐太宗当面顶撞,尽管李世民几次气得想杀掉这个“乡巴佬”,但魏征却依然犯颜直谏,共向唐太宗提出了两百多条建议,为唐朝的贞观之治立下了盖世之功。在这里,我们感到君明才能臣直,领导如心胸开阔,广纳善言,优秀的人才就不会被埋没。
自信不等于果断。领导的高明之处并不在于个人的智商有多高,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把大家好的见解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我们重视团队的作用和集体的力量,但这不代表你可以忽视个人的作用。一个领导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不能汲取下属的智慧、凝聚下属的合力,你就是一个光杆儿司令。
如果我们所选的主管,他自己都没有信心,怎么能让他的下属有信心,自己都没有主见,遇事往往拿不出办法,或者是有办法却不敢干,人云亦云,东倒西歪,今天这么也行,明天那么也行,他又如何让下属来跟随他呢?
多谋善断、当机立断,历来是识别人才的基本要素,这个要求也是力排众议、果断拍板,这种坚持在没有结果、是非难断的情况下,也可能被人认为是主观和自负。
缺少主见和自信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识别人才要注意区别主观与主见、自负与自信,他们有时很难区别。通常来说,主观的人常常以自己为中心,过度的主观就变成了自负,虽然实力突出,可惜自恃过高,难以容纳别人的意见,这样做起事来很容易失败。而有主见的人既有自己的想法,也能吸收别人的正确意见,这样总能做到相对较好的状态。
相关参考
智囊,靠谋略智囊人才是领导决策的“外脑”,我们要靠“智囊”来获取谋略,所以要把“谋”的差事交给智囊。能不能用好智囊人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要和他玩心眼子,还不知道后面谁玩谁呢。破除陈旧观念。以人的外貌
25.领导的立身之本领导在“得到”与“失去”中应首先选择“失去”;领导在“利益”与“正义”中应首先选择“正义”;领导在“享乐”与“辛劳”中应首先选择“辛劳”;领导在“索取”与“奉献”中应首先选择“奉献
6.领导的机警精明的领导,只有对现实的事务运行过程经常地分析和研究,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精明的领导,要敢于正视权力和荣誉的光环笼罩下的真实自我,善于从别人点
17.领导工作“二八”神秘法则领导观念二八律。领导观念首先应激励20%先行者,以此带动80%的后来人,这是提高领导效能的要律;领导日常工作二八律。领导要善于用80%的时间做好占重要程度20%的日常事务
3.领导的根基是民众思想上尊重人民群众;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行动上深入人民群众;工作上依靠人民群众。周恩来认为:领导群众的方式和态度,是要他们感觉不到我们是领导。领导的根基是民众;领导的力量是团队;领
9.领导的为人诚信处人,不投机功利;平等看人,不厚此薄彼;善意沟通,不无端猜疑;宽容待人,不吹毛求疵。领导以诚待人、忠厚处世才能得到众人的信任和社会认可。东晋时期,陈敏在江东反叛。刘弘命令江夏太守陶侃
10.领导的思维辩证思维;多向思维;开放思维;创新思维;客观思维;前瞻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以中心工作为圆心,在思维上向其他各种关联工作发散,把相关工作考虑周全,准备到位,依靠辅助性工作的落实来促
12.领导的魄力敢设想;敢拍板;敢较真;敢认错。方是刚、是原则,圆是柔、是机变。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领导的巧妙就在于能刚能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合一,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应当像天一样,力求上进、奋发图强、永不停息;像地一样,宽广厚实、厚植美德、容载万物。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旺盛劲头,
20.领导之正修正身;养正气;走正道;树正风。领导的权力绝不能商品化。据说春秋战国时赵国阳翟的大商人吕不韦小时候曾这样问他的父亲:“做什么生意最赚钱?”父亲答道:“贩卖果蔬,一本一利。”“还有更赚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