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历史简介 黎族人是怎样发展至今的
Posted 黎族
篇首语: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黎族历史简介 黎族人是怎样发展至今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黎族历史简介 黎族人是怎样发展至今的
早在原始时代,勤劳的黎族人民及其先民就能根据海南的独立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用自己的双手培植出适于旱地、刀耕火种的旱稻品种——“山栏稻”。1932-1933年,中山大学农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崖县(今三亚市)发现了“庞粒”的野生稻种,在保亭亦有类似的野稻栽培种发现。史书记载:“山稻,种于内图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为粪,不需牛力,以锥土而播种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实,连岁有收,地乃去之,更择它处。”山栏稻经过黎族的长期选育,成为适应性很强的旱稻品种,米质白,粘性强而芳香可口。如史书所记:“其粒绝白”,“味颇香美”的“黎米”“一家煮山栏饭全村香”。用黎米做“酒酉平”(黎语音译近似于“逼央”),十分香甜,是待客的美味佳酿。
黎族人民及其先民精明能干,很早就懂得利用本岛“土生土长”的“吉贝”纺织“吉贝布”,吉贝布经手工艺术加工成了“广幅布”, 并创造了纺、织、染、绩四大工艺,为中华民族棉纺织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纺织"广幅布"的原料是“海岛棉”,黎族称为“吉贝”。其品种有两种,一是“吉贝盎”,种植在山栏地,4月种,10月收。其枝叶繁多,耐旱,抗伏,高约2米左右;二是种在屋前或室后的“吉贝”,易种植,一株可分数千万小树桠,要搭架,面积有室庭大。《尚书·禹贡》云:“岛夷卉服,厥篚织贝。”
有专家考证“岛夷”含有黎族先民;“吉贝”即黎族的“吉贝”。可见用“吉贝”纺织加工成的“广幅布”至少应是春秋时代。汉代,广幅布有极大发展,大量的“黎锦”、“黎单”、“黎幕”、“黎衤甬”、“黎毯”等的出现,《汉书·地理志》云:“黎族人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除自用外,还远销广西桂林等地,被“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并成贡品;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
乃教以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将黎族人民种植海岛棉的传统技术和纺、织、染、绩四大工艺传给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促进了宋元时代棉纺织业的发展,使中原地区成为中国纺织业的中心,并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黎族人是怎样用传统工具捕鱼的
流经黎族地区的河流,要么比较短小,要么就是河的上游,一般都水流湍急,这种情况,不利于鱼类的大量繁殖和成长,因此,捕捞活动在黎族的生产活动中地位不是那么重要,在文献和调查资料中,这方面的内容相对也较少。当然,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一个方面,黎族的捕捞活动还是客观存在的。如居住在南劳下村的黎族群众,就有在昌化江捕鱼的习惯。这里的捕鱼方法是把河流堵住,作特别的鱼巢,在河道中建两道相隔10米的石墙,在石墙的流水孔处,放一块倾斜的石板,鱼巢就放在石板上。在河流两旁的石柱上盖有小草房,柱子的宽度在5米左右,捕鱼的人就在草房里向河里下网并观察鱼进网的情况。
河溪中捕鱼的工具主要有渔网、鱼篓、鱼钩、鱼栅、鱼罩、筐篮等,渔网有拦河网、抛网、扳砧等,还有以矛刺鱼的。
历史上,在黎族地区还流行以箭射捕鱼的办法。就是到了清代,这种古老的方法也还在沿用。清代张庆长在《黎岐纪闻》里就曾纪载:“黎岐无不能射者,射必中,中可立死。每于溪边伺鱼之出入,射而取之,以为食。其获较网罟为尤捷云。”
民国时期,黎族地区多数地方没有养鱼习惯,多吃河溪鱼。《琼中县志》就提到:“河溪盛产鲤鱼、竹鲍、石鲮、火鲮、君鱼、梅鱼、鳖、加鲻鱼和缺鼻鱼等,人赤脚涉河,常被鱼咬,捕者伸手可捉。
后来,由于使用炸药炸鱼和药物毒鱼,河鱼数量锐减。(20世纪)40年代人们开始挖塘养鱼。”1949年以后,随着水库等水利设施的增加, 淡水鱼养殖面积不断扩大。
相关参考
在黎族的哲学思想中,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大量的反映在黎族能动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谚语、歌谣和民间故事中。如谚语:五月水流溪,七月没水洗犁;九月耕高坡,十月种低洼。只有这样积极地根据自然变化的规律,因时
在黎族的哲学思想中,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大量的反映在黎族能动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谚语、歌谣和民间故事中。如谚语:五月水流溪,七月没水洗犁;九月耕高坡,十月种低洼。只有这样积极地根据自然变化的规律,因时
合亩制黎区和白沙南开、昌江王下、东方江边等地,有树木阴密的墓山。即同一个祖宗谱系共有的墓山,平时墓山树木不许砍伐,在埋葬死人的时候,才开路砍树。墓山有正常死亡人的和非正常死亡的。其他地区,有祖宗留下来
流经黎族地区的河流,要么比较短小,要么就是河的上游,一般都水流湍急,这种情况,不利于鱼类的大量繁殖和成长,因此,捕捞活动在黎族的生产活动中地位不是那么重要,在文献和调查资料中,这方面的内容相对也较少。
水田耕作在黎族地区有大春和小春两种,小春是10月犁田耙田,11月播种,12月和次年1月插秧,4月、5月割禾;大春是4月开始犁田耙田,5月播种,6~7月插秧,10~11月割禾。1949年以前,黎族的水田
孩子,黎语叫“蒂力”或“织力”。黎族孩子两次取名。出生满月时取名,俗称“乳名”。取名时,婴儿父母亲和家里长辈共议孩子的奶名。通常根据孩子出生的特征和出生日子,以及孩子出生期间家里或村里发生具有象征性的
英勇无畏,敢于斗争。黎族是一个热爱和平、渴望过平静生活的民族。只有在被凌辱、欺诈、压迫到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为了民族平等和换取平静的生活,他们才奋起抗争。人们敬仰那些为争取民族平等、为民族过上平静生活而
家庭是黎族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男子婚娶后,父母亲给其盖房子,选择吉日良辰立火灶,自食其力。如黎族歌谣(意译):“一间茅房三石灶,一条绳子挂家当;一把钩刀砍大山,一碗谷种养全家”。家庭
在保亭槟榔园旅游景区,有一支黎族器乐演奏队,椰壳、牛角在他们手上都能奏出优美的旋律,还有更多乐器外地游客从来就没见过。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乐队,使这个景区生机盎然。黄照安,这支黎族器乐演奏队的队长,多年
每当黎族的三月三,或是庆丰收时,人们便聚会于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分成两队,一队持竿打柴,有坐、蹲、站三种,一队跳竹竿,持竿一队把竹竿有节奏地打击,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跳跃,作出各种优美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