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快乐的打柴舞是啥样的?至今有何发展
Posted 黎族
篇首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黎族快乐的打柴舞是啥样的?至今有何发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黎族快乐的打柴舞是啥样的?至今有何发展
每当黎族的三月三,或是庆丰收时,人们便聚会于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分成两队,一队持竿打柴,有坐、蹲、站三种,一队跳竹竿,持竿一队把竹竿有节奏地打击,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跳跃,作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唱出“嘿!呵嘿!”这种舞蹈现在称“竹竿舞”,又称“打柴舞”。
据了解,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古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1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赛”期间,丧家及周村相关男女老少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打柴舞。清代《崖州志》对这一习俗作了记载:“丧葬。……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束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打柴舞。这是目前所见的唯一记载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献。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海昌介绍,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是有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二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木棍两端分别由数人执着,两两相对,做上下、左右、分合、交叉击拍,发出强有力的节奏。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回跳跃、蹲伏,模仿人类活动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
打柴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是群众文体活动的好方式,1957年舞蹈工作者将其改变进京参加少数民族的民族文艺会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后来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但由于打柴舞原生态形式依托三亚地区黎族民间丧葬活动而存在,在该地区的丧俗的变化,对民间打柴舞生存的延续空间影响很大。建国以来,经过历次运动整改,该地区丧俗不断简化和汉化,绝大多数村寨已减去了跳打柴舞这一程式。到目前为止,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朗典村自古至今一直保留这一古俗,如果这一古俗在朗典村终止,黎族民间打柴舞的原生态形式即宣告消亡。
相关参考
黎族人民用兽骨、牛骨或牛角进行雕刻,制作生活用品和艺术品。其中艺术水平较高的骨雕作品是“人形骨簪”,它是润方言妇女的珍贵头饰,长15~20厘米,宽1.5~2.5厘米,厚0.7~1厘米。雕侧身人形头像。
动物图腾崇拜龙(鱼)图腾崇拜。龙,黎语叫“党”,它居于深深的水中,不易被人眼看见,是美丽的动物。有“党”就有水,有水天不旱,庄稼有好收成,黎人崇拜之。东方哈应方言的黎族姓氏中有“龙的孩子”,他们认为自
拉祜族传统房屋建筑形式是竹木结构的木桩斜顶楼房,有方形及椭圆形两种。房屋大小不一,陈设简单,起居饮食都在一处。困火搪而眠,许多贫苦农民无被盖,垫竹篱,盖蓑衣,烧火取暖。与汉族、彝族杂居或毗邻而居的拉祜
拉祜族传统房屋建筑形式是竹木结构的木桩斜顶楼房,有方形及椭圆形两种。房屋大小不一,陈设简单,起居饮食都在一处。困火搪而眠,许多贫苦农民无被盖,垫竹篱,盖蓑衣,烧火取暖。与汉族、彝族杂居或毗邻而居的拉祜
回族是我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其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伊斯兰教在回族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穆斯林分布地区广阔,社会文化背景和自然生态环境不同,大致分为内地伊斯兰文化和新疆伊斯兰文化。伊
门楼即大门,白族很注意修建和装饰。大门的方位,正房面东的一般开在东北角,正房南向的一般开在东南角。大门的取向不能正对着堂屋,一般进大门后,要由西向南先转一个弯角进入院内。若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回避的,进
和龙市是朝鲜族聚居地,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朝鲜族民族气息。朝鲜族是尊老爱幼、崇歌尚舞的优秀民族,几千年来,朝鲜族民间文化娱乐生活中一直有老两口唱跳的节目,在群众中一直是喜闻乐见的节目,并形成了
亲,古代女子是不穿内裤的。给一篇关于古代女子的内衣的吧古代女子的内衣最早被称为“亵衣”。“亵”意为“轻浮、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和隐讳的。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古代
维吾尔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乐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作者介绍了七曜的名称、
维吾尔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乐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作者介绍了七曜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