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女子佩戴的人形骨簪是啥样的 黎族服饰
Posted 黎族
篇首语: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黎族女子佩戴的人形骨簪是啥样的 黎族服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黎族女子佩戴的人形骨簪是啥样的 黎族服饰
黎族人民用兽骨、牛骨或牛角进行雕刻,制作生活用品和艺术品。其中艺术水平较高的骨雕作品是“人形骨簪”,它是润方言妇女的珍贵头饰,长15~20厘米,宽1.5~2.5厘米,厚0.7~1厘米。雕侧身人形头像。分三段:上段为人头顶上的帽饰,形似人佩戴的高帽或缠在头上高高的包头或盘得高高的发结。顶端打几个小孔,系上流苏。长度占整个人头像的三分之二,上雕花草和几何纹。中段为人脸部分,即颈项和脸部。
黎族骨雕艺术的代表,人形骨簪是我们研究黎族的宗教、工艺等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物资料,是黎族文化的精品。
头像有单人头像和双人头像,双人头像是脖子以上分开,两个侧面人头像,两顶高帽,共同一个下身。下段(即脖子以下),相当于人的躯干腿部,占全长约四分之三,并根据曲线的变化而分成不同的格。每格所雕的花纹都不一样,雕有各种动植物纹、水波纹、弦纹、几何纹、圈点纹等。骨簪造型别致,雕刻精细,纹饰精美,内涵丰富。
人形骨簪的制作工艺
人形骨簪的制作,是用牛骨或兽骨刻制,即选取脱脂干净、又干又直又白净的腿骨为材料,根据规格、尺寸切成长条状,打磨光滑。用刻刀把人头像及想像好的各种花纹、图案,精雕细刻在器物上。
刻好后涂上一层乌烟,渗入刻痕中,再抹上熔化蜂蜡做封闭,刻纹中的乌烟黑迹便清晰地显现出来,黑白相间。
骨簪对研究黎族的宗教、工艺等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骨簪是黎族文物中的精品,被定为民族文物一级。黎族骨雕除了骨簪外,骨雕还有骨叉、骨梳、角号、火药筒、喼筒等。骨梳用牛骨雕成,上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图,是黎族男女之间常互相赠送的定情物之一。
以骨簪为代表的黎族骨雕艺术品是黎族装饰艺术中比较精彩的,其雕刻非常精致,细节完美,是黎族文化内涵丰富的一种表现。
相关参考
每当黎族的三月三,或是庆丰收时,人们便聚会于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分成两队,一队持竿打柴,有坐、蹲、站三种,一队跳竹竿,持竿一队把竹竿有节奏地打击,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跳跃,作出各种优美的动
动物图腾崇拜龙(鱼)图腾崇拜。龙,黎语叫“党”,它居于深深的水中,不易被人眼看见,是美丽的动物。有“党”就有水,有水天不旱,庄稼有好收成,黎人崇拜之。东方哈应方言的黎族姓氏中有“龙的孩子”,他们认为自
旗头发冠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
黎族已婚妇女发髻均结于脑后,绾髻的方式不同,样式繁多。其绾髻多饰以银簪、骨簪、木梳等。其中,润方言妇女饰以雕刻精美并有武士头盔,有单人头和双人头的骨簪、铜质和银质的插片和骨梳、小腿缠蓝色的裹腿布,美孚
番阳峒曾受红毛峒总管管辖。番阳峒最初的峒长是由上级总管召集全峒各村的亩头村头集会选举出来的。当峒长的条件是通晓事理,爱护民众,为民众拥戴,如能操海南汉族方言更为优先。峒长选出后,由各村头召集村民征询意
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贯头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适于刺绣加工,故衣襟多是绣花。女裙,我们称之为
亲,古代女子是不穿内裤的。给一篇关于古代女子的内衣的吧古代女子的内衣最早被称为“亵衣”。“亵”意为“轻浮、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和隐讳的。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古代
连续三千年以上的黎锦工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宋朝以前,海南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
家庭是黎族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男子婚娶后,父母亲给其盖房子,选择吉日良辰立火灶,自食其力。如黎族歌谣(意译):“一间茅房三石灶,一条绳子挂家当;一把钩刀砍大山,一碗谷种养全家”。家庭
咚铃伽亦即钱铃双刀舞,它是黎族人民的一种古老舞蹈,表演时,由两名男青年身穿传统服装,头缠红巾,一人双手持尖刀,一人手握钱铃棍,两人相互对打,持刀者对着持棍者的各个部位猛刺,而持棍者则前后左右招架,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