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斋先生陆九渊简介 陆九渊是怎么死的?
Posted
篇首语: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存斋先生陆九渊简介 陆九渊是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存斋先生陆九渊简介 陆九渊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
姓名:陆九渊
别名:存斋先生
字:子静
号:象山
国家:中国
所处朝代:南宋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镇青田村
出生时间:公元1139年
去世时间:公元1193年
信仰:儒家
职业: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代表作品:《陆九渊集》
主要成就:开创心学
陆九渊出生在一个九世同居的封建儒风大家族之中。陆九渊在家排行老六,上面还有五个哥哥。他出生的时候,陆父因为家里已经有了五个儿子,于是便想让乡人收养陆九渊。
当时陆九渊的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升了一个儿子,于是陆九思便将幼帝抱到自己这儿,让自己的妻子喂养陆九渊。与此同时,自己的儿子却拿给别人喂养。要不是有长兄在,陆九渊可能就被陆父送给乡人了。长大之后的陆九渊知道此事之后,对待兄嫂犹如对待亲生父母。
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欢刨根问底。生在儒风世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让他得以成才。
乾道八年,学有所成的陆九渊进京赶考,毫无意外的高中进士,进入仕途。进士及第之后,陆九渊最开始担任的是隆兴府靖安县主簿一职,后来改任建宁府崇安县主簿,以功绩迁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等职。
淳熙十三年的时候,因为提出了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被宋孝宗看重,步步高升。
绍熙二年你,出知荆门军,任职期间,尽职尽责,事必躬亲,政绩显著,使得当地社会风气大变。此事还被当时的丞相周必大加赞赏,因而陆九渊在朝中地位进一步巩固。此后他多次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法度进行点评,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渐渐的陆九渊名望提升,受到世人敬仰。不过不等他能为当时的政治做出具体的贡献,就因为得罪给事中王信而一切成空。原本都要作监丞的陆九渊,不仅不能如愿任职,反而还被罢官,落职还乡。
回到家乡之后,陆九渊凭借自己的声望开设讲学,学者聚集,“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在这一时期,陆九渊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学识,同时在教育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光宗继位之后,陆九渊被起用知荆门军,任职期间,认真尽责,经过他的治理荆门“政行令修,民俗为变”。
兢兢业业的陆九渊,最后在绍熙三年于荆门任上病逝,死后赐谥“文安”。
相关参考
陆九渊 陆九渊(汉语拼音:LùJiǔyuān;1139~1193),南宋理学家,心学派的创始人。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临川)人。中年以后,曾讲学于贵溪象山,学者尊为象山先生。陆九渊主张不
历史人物 陆九渊的思想主张_陆九渊和朱熹_陆九渊心学_陆九渊生平介绍
本名:陆九渊别称:存斋先生、象山先生、陆象山字号:字子静所处时代:南宋民族族群:宋人出生地:抚州金溪出生时间:公元1139年3月26日去世时间:公元1193年1月18日主要作品:《陆九渊全集》主要成就
象山先生陆九渊陆九渊是抚州金溪人,字子静,世称象山先生。乾道年间举进士,任靖安县主簿,调敕令所删定官。少闻靖康年间事迹,感慨金军侵凌,遂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并奏陈己见,主张广求俊杰,论道经邦,复仇雪
历史人物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简介,陆九渊与王阳明的思想区别是什么
人物生平陆九渊生于绍兴九年二月乙亥(1139年3月26日)辰时,陆九渊出生时,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世家,他的八世祖陆希声曾在唐昭宗时任宰相,五代末因避战乱迁居金溪,遂“买田治生,赀高闾里
【生卒】:1141~1225【介绍】:南宋理学家,心学派易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字敬仲,慈溪(今浙江宁波西)人,因筑室德润湖(慈湖),世称慈湖先生。乾道五年(1169)举进士,授富阳主薄。一次陆九渊回乡途
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鼻祖。作为“心学”的开山之祖,陆九渊在理学方面的地位自然不低。虽然大家对他知之不
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鼻祖。作为“心学”的开山之祖,陆九渊在理学方面的地位自然不低。虽然大家对他知之不多,但是陆九渊却是能与朱熹共同争论魁首之人。尽管
鹅湖之会鹅湖之会是南宋朱熹与陆九渊在信州鹅湖寺所进行的一次哲学辩论会。淳熙二年(1175)四月间,吕祖谦约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与朱熹在信州鹅湖寺会面,讨论治学方法,意图调和朱熹、陆九渊两个学派之思想争
阳明学。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因王守仁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其学说为阳明学。王守仁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
鹅湖之会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俩与朱熹会于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