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陆九渊的思想主张_陆九渊和朱熹_陆九渊心学_陆九渊生平介绍

Posted 历史人物

篇首语: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陆九渊的思想主张_陆九渊和朱熹_陆九渊心学_陆九渊生平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陆九渊的思想主张_陆九渊和朱熹_陆九渊心学_陆九渊生平介绍

本 名:陆九渊

别 称:存斋先生、象山先生、陆象山

字 号:字子静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宋人

出生地:抚州金溪

出生时间:公元1139年3月26日

去世时间:公元1193年1月18日

主要作品:《陆九渊全集》

主要成就:开创心学

信 仰:儒家

官 职:知荆门军

谥 号:文安

陆九渊——“心学” 的开山之祖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有感于靖康时事,便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给事中王信所驳,遂还乡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谥文安。

  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人物生平

  陆九渊生于绍兴九年二月乙亥(1139年3月26日)辰时,陆九渊出生时,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世家,他的八世祖陆希声曾在唐昭宗时任宰相,五代末因避战乱迁居金溪,遂“买田治生,赀高闾里”(《陆九渊集》卷二十七《行状》),成为地方上有名的豪门大族。金溪陆族经过几代变迁,到陆九渊出生时,经济已经衰落,只有10亩左右的菜田和一处药铺、一处塾馆。但至此,陆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仍保有宗族大家的风度。

  陆氏有家学渊源,陆九渊的八世祖陆希声“论著甚多”,高祖陆有程“博学,于书无所不观”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到陆九渊父亲这一代虽已家业衰落,只靠经营医药和教书授学来维持家计,但仍“以学行为里人所宗,尝采司马氏冠婚丧祭仪行于家”(《宋史·陆九龄传》)。陆门家风整肃,闻名州里,甚至受到孝宗皇帝的称赞。

  陆门治家依靠严格执行宗法伦理,同时,也靠家庭成员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尽其能,各供其职。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从小耳濡目染,长大成人后亲自管家,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于陆九渊形成对社会国家的参与意识会有很大影响,也许,这就是陆氏兄弟形成“专务践履”之学的学问起点吧。

  陆九渊出生时,其父因儿子多,打算让乡人收养,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生有儿子,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奶喂。

  陆九渊后来侍兄嫂如侍父母。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欢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三四岁时,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就日夜苦思冥想。长大后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说时,终于弄明白了其中奥妙。他初读《论语》,即指出其讹误之处。

  乾道八年(1172年),三十四岁的陆九渊考中进士,初任隆兴府靖安(今江西靖安)县主簿,后调建宁府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主簿。

  大约十年后,他被荐为国子监正,不久,又迁“编修敕令所”的“删定官”。陆九渊少年时曾读三国、六朝史,有感于当时“夷狄乱华,后又听长辈讲“靖康之耻”,于是曾剪断指甲,学习弓马,慨然要为大宋朝廷复仇。在任“删定官”时,他便“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朝廷论对时,“遂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宋史·陆九渊传》)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九渊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得到孝宗赞许。同年,被差管台州崇道观,因这只是个管理道观的闲职,于是他便归江西象山书院(位于今江西省贵溪县)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

  绍熙二年(1191年),出知荆门军(辖今湖北荆门、当阳两县),政绩显著,社会风气大变。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他慨叹于靖康间北宋被灭的惨痛事件,和四方志士交结,除将作监丞,因给事中王信反对,落职还乡。陆九渊当时名望已高,每开讲席,学者群集,“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他自号“象山翁”,学者尊为“象山先生”。当时荆门是南宋边地,处江汉之间,为四战之地,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实际防务极差,连城墙也没有。他“乃请于朝而城之”。经过一年左右的认真治理,“政行令修,民俗为变”。

  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的一天,陆九渊对亲近之人说:“先教授兄有志于天下,竟得不到施展就要离开人世了。”又对家人说:“我将死矣。”还对僚臣说:“我将告终。”适逢祈祷下雪,第二天,雪果飘下,陆九渊乃沐浴更衣端坐,两天后(十二月十四日,即1193年1月18日)安然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著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归葬于金溪青田。

  嘉定十年(1217年),赐谥“文安”。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在金溪县城衙门前为陆九渊建有“百世大儒”坊,两侧镌刻“学茍知本六经皆注脚,事属分内千经有同心”对联。

相关参考

陆九渊年少趣事 陆九渊代表诗词

  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鼻祖。作为“心学”的开山之祖,陆九渊在理学方面的地位自然不低。虽然大家对他知之不

历史百科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俩与朱熹会于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

宋朝 宋代·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鹅湖之会是南宋朱熹与陆九渊在信州鹅湖寺所进行的一次哲学辩论会。淳熙二年(1175)四月间,吕祖谦约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与朱熹在信州鹅湖寺会面,讨论治学方法,意图调和朱熹、陆九渊两个学派之思想争

陆九渊

陆九渊  陆九渊(汉语拼音:LùJiǔyuān;1139~1193),南宋理学家,心学派的创始人。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临川)人。中年以后,曾讲学于贵溪象山,学者尊为象山先生。陆九渊主张不

历史人物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简介,陆九渊与王阳明的思想区别是什么

人物生平陆九渊生于绍兴九年二月乙亥(1139年3月26日)辰时,陆九渊出生时,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世家,他的八世祖陆希声曾在唐昭宗时任宰相,五代末因避战乱迁居金溪,遂“买田治生,赀高闾里

宋朝 宋代·象山先生陆九渊

象山先生陆九渊陆九渊是抚州金溪人,字子静,世称象山先生。乾道年间举进士,任靖安县主簿,调敕令所删定官。少闻靖康年间事迹,感慨金军侵凌,遂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并奏陈己见,主张广求俊杰,论道经邦,复仇雪

存斋先生陆九渊简介 陆九渊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  姓名:陆九渊  别名:存斋先生  字:子静  号:象山  国家:中国  所处朝代:南宋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镇青田村  出生时间:公元1139年  去世时间:公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理论 王守仁的名言有哪些

  知行合一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又称,和陆九渊一起主张研究心学。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理论深得人心。他的这一理论具体内容是什么?王守仁的名言有哪些?  王守仁知行合一  被后人敬称为王文成公、阳明先

历史人物 存斋先生陆九渊简介 陆九渊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  姓名:陆九渊  别名:存斋先生  字:子静  号:象山  国家:中国  所处朝代:南宋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镇青田村  出生时间:公元1139年  去世时间:公

大明第一狂人李贽,他的著作为什么屡次被列为禁书

在明清时期,官方盛行的哲学是朱熹的理学以及王阳明的心学,心学创立者是南宋的陆九渊,到了王阳明这里把它发展到了巅峰,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心里的一个印象而已。在后世当中不少人推崇王阳明,比如蒋介石,他每次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