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公车上书
Posted 举人
篇首语:人生要事在于树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怎么评价公车上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怎么评价公车上书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避战自保”,为了私人目的而丧失了北洋舰队作战的良机,断送了北洋水师,而且使日本侵入了威海港口。> > 腐败的朝廷派自私自利的卖国贼李鸿章和日本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 > 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实际上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 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及所有附属岛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 3.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 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5.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自由开办工厂。> > 这些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日本控制了朝鲜,就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可以随时入侵中国;割给了大片领土,使中国领土被分割;开放了通商口岸,进一步开放了中国市场;在内地办工厂,从中国牟取暴利;赔偿大量军费,使中国背上了沉重的负债包袱,清政府只好借款,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向他们借款,这些贷款国不仅利率高,而且附加了许多苛刻的政治条件。> > 面对这种危急的局面,一些有志之士都在为国担忧。> > 1895年,聚集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各省举人听到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议论纷纷。这些举人大多数都有一颗爱国之心,都忧国忧民,他们得知日本侵略者又从清政府捞取了太多的好处,都非常气愤,痛恨清政府为什么如此腐败、软弱、无能。> > 一些有志之士便站了出来。组织广东的举人联名上书;梁启超组织湖南的举人联名上书,声明要求清政府拒绝同意这些条款,与日本侵略者生死一搏。康、梁的举动引起了各省举人的纷纷响应,其他各省的举人也都联名上书,但是腐朽的清政府根本不把这些人的建议当成一回事,对其不理不睬。> > 康有为是维新运动的领袖,他从小聪明好学,对新知识接受比较快,而且很有远见,他看到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依靠先进的武器在中国胡作非为,是因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而中国落后。为了使落后的清政府认识到自己的境况,他创办了万木草堂,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主张中国走改良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在此期间,梁启超也投到他的门下。康有为组织举人联名上书没有得到答复,但他没有灰心,决定联合18个省的举人共同上书。康有为连夜起草万言书,他的学生梁启超为他抄写。> > 康有为在万言书中论述了当前的民族危机,陈述了国内尖锐的矛盾,指出如果批准《马关条约》的条款,一定会激化国内矛盾,而且很可能出现国将不国的局面。康有为分析了签约的严重后果,紧接着他又提出了“拒约、迁都、变法”的主张,以实现“富国、富民”的目标。> > 康有为的万言书引起了各省举人的关注,这些忧国忧民的举人纷纷签名,短短的时间里有1300多人签名。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公车上书”。> > “公车”一词是我国汉代举孝廉时,乘公车赴京,到了清朝,“公车”作为应试举人的代词。> > 但是清政府仍拒绝接受,他们看到全国有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影响很大,怕惹出是非来,便以《马关条约》已签字不能更改为由,企图搪塞这些举人。> > 康有为带领举人公车上书,虽然没有得到答复,但是却宣传了资本主义改良思想,并使其得到广泛传播,为以后的维新运动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抵抗侵略、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实现富国强民的美好愿望。> > 【精彩直击】面对国家的民族危机,一些有志之士终于站了出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联名上书,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们积极地宣传了资本主义改良思想,提出了抵抗侵略、富国强民的强烈要求,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历史百科 梁启超公车上书
梁启超公车上书
梁启超公车上书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始出自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梁启超出生于1873年,幼年时从师学习,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既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一年,也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一年。
早春3月,梁启超结束他在万木草堂的4年学习生活,与老师康有为同赴北京参加全国3年一度的举人会试。但到北京后,梁启超来不及复习迎考,便被《马关条约》丧权辱国的条款所惊骇。在得知条约中有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以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2亿两白银的内容后,梁启超万分愤慨,与其师康有为当即决定发动在京举人上书拒签和约,决不能让日本侵略者和中国主和派的阴谋得逞。4月22日,梁启超成功地组织粤湘两省举人共同向都察院呈递拒和请愿书。在广东、湖南两省举人的带动下,其他省的举人也纷纷响应,愤然上书。特别是台湾省的举人听说和约中有割让台湾全岛给日本的条款,更是怒不可遏,他们站在抗议队伍的最前面,表示要和倭寇血战到底,决不做亡国奴。
士人们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给康有为和梁启超以巨大鼓舞。在康有为的指示下,梁启超于5月2日进一步动员在京的18省举人1300人,在明代烈士杨继盛的故宅松筠庵集会,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要求清政府拒和、迁都、变法,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等一套救国纲领。由于历史上将赴京参加会试的举人称作“公车”,意即由公家车马包送入京,因此人们称这次举人的上书运动为“公车上书”。
这次公车上书,虽然因投降派的阻挠破坏,没有将请愿书呈送到光绪帝手中,但它打破了清代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揭开了近代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后,梁启超继续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致力于维新运动,积极参加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等活动。1895年下半年,他一直留在北京协助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先后负责编辑出版《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争取北京一些士绅和开明官僚对维新运动的支持。1896年1月强学会遭清朝政府封闭后,梁启超应黄遵宪和汪康年的邀请,前往上海,参加《时务报》的创办工作。8月9日,《时务报》正式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成为一名出色的宣传家。
妙语点睛
梁启超主张和发动的维新运动和倾心宣传的维新思想及理论,是从爱国的愿望出发,要改变当时国家腐败没落的现状为目的的伟大壮举,不仅轰动当时的整个中国,使当时的中国人觉醒,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后来的革命者起到启迪作用。
警世良言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
相关参考
何谓『公车』上书 在学习“戊戌变法”这段历史的,许多学生常常发问:何谓“公共汽车上书”? 原采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
梁启超公车上书梁启超公车上书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始出自顾
康梁策动“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四月的一天,北京都察院门前人头攒动,1000多名进京应试的举人,脑后拖着长长的发辫,操着不同的口音,激愤地议论着《马关条约》丧权辱国的有关条款,向光绪
1895年春,康有为以举人身份入京会试。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立即派梁启超发动广东、湖南举人上书朝廷。台湾籍举人更悲愤地上书,反对割让台湾岛。康有为抓住群情激愤的有利时机,联合各省
康有为“公车上书”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段上层的利益,主张在不动摇封建主义统治基础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
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公车上书1895年在北京会试举人联合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的请愿事件。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即将签字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各阶层人士的无比义愤。在京应试的各省举人纷纷上书
北京宣南地区还完整保存着我们古老首都的最后一片胡同,其中就有一座"松筠庵"。这座小四合院外表毫不起眼,和许多北京城区的小院一样"私搭乱建"现象严重,被塞进了许多住户。由于松筠庵在中国历史上名声显赫,所
北京宣南地区还完整保存着我们古老首都的最后一片胡同,其中就有一座"松筠庵"。这座小四合院外表毫不起眼,和许多北京城区的小院一样"私搭乱建"现象严重,被塞进了许多住户。由于松筠庵在中国历史上名声显赫
“公车上书”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转变为变法维新运动的重要标志。“公车上书”后的第二天,北京会试榜发,康有为中了进士,授为工部主事。他没有就职,而是滞留北京,于5月底和6月底,相继写成上清帝第三书和第四书
梁启超与李鸿章现在大多数人都持梁是个正面人物,而李基本上是一个负面人物。李鸿章顽固地维护清廷利益,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梁启超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协助光绪皇帝推动维新变法。然而,梁